•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壹部分是服務領導,分四個向度,包括「傾聽同 理」「利他助人」「謙誠信任」「以身作則」。第貳部分是品格教育,第參部分是道 德認知,第肆部分是偏差行為。

壹、服務領導

Greenleaf 對「服務領導」( Servant leadership)的定義是:服務領導支持人們 以選擇服務為優先,然後擴展服務方式到個人或組織,是一種實踐的哲學。服務 領導鼓勵合作、信賴、遠見、聆聽,以及倫理的使用權力與賦權。服務領導者可 能或不可能握有正式的領導位置。服務領導它開始於一個人想要服務的自然情 感,是以服務為優先,然後領導者有意識地想要去領導,使被服務者能變得更健 康、更有智慧、更自由、更自主(Greenleaf, 2002)。因此服務領導包含兩個中心 的概念,第一個概念是自然地想要去服務其他人,真實的領導乃奠基於這種想要 的欲望;第二個概念是使那些被服務的人能有所成長,並且能成為服務他人的人 (Greenleaf, 1977)。

本研究中所界定的服務領導,係指學校教師將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為人群服 務的想法充分發揮,強調以德服人,以服務代替領導,促使學生「成長」,本研 究所謂的「成長」是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偏差行為改變,教師最後能成為服務領 導者,對教育有一番貢獻。

一、傾聽同理

傾聽係指領導者實際的接受部屬或追隨者的意見、想法和建議。

同理心係指透過對成員情緒和需求的瞭解能夠認知整個過程和技巧,領導者 能夠將他們自己置身於其他人的環境立場。Johnson 與 Bechler(1998)認為傾聽 就是領導者實際的接受部屬或追隨者的意見、想法和建議。Wolff, Pescosolido 與 Druskat(2002)認為同理心是情緒智慧的關鍵組成要素,情緒智慧透過對成員情

緒和需求的瞭解能夠認知整個過程和技巧,因此,當領導者能夠將他們自己置身 於其他人的環境立場時,同理心延伸了傾聽的功效更能推己及人。

總之服務領導者是一位具同理心的傾聽者,以傾聽被服務者的聲音來瞭解被 服務者內在的感受與意志,傾聽出被服務者的心聲。幫助被服務者認同自己的價 值所在,才能幫助被服務者不斷的成長,也才能讓被服務者發展自己的才能。

二、利他助人

利他助人係指一個願意去服務他人的慾望或者為了他人的利益犧牲自我利 益的意願。

Avolio 與 Locke(2002)認為利他助人就是一個願意去服務他人的慾望或者 為了他人的利益犧牲自我利益的意願。Patterson(2003)認為服務領導者意謂領 導者的領導以及服務,應該要以(1)利他取向;(2)賦權追隨者;(3)謙遜的行動;

(4)顯現愛;(5)服務領導;(6)信任;(7)追隨者的願景為內涵。因此服務領導應該 要以對於他人有效的領導作為基礎。Greenleaf(1977)服務領導包含兩個中心的 概念,第一個概念是自然地想要去服務其他人,真實的領導乃奠基於這種想要的 欲望;第二個概念是那些被服務的人能有所成長,並且能成為服務他人的人。(引 自蘇美麗,2006)

所以服務領導者發自內心主動服務他人,盡心盡力,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一 種無怨無悔的利他助人行為。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不計酬勞與個人得失,從利 他助人過程中,幫助他人自我實現,也有利於自己自我實現。

三、謙誠信任

謙誠信任係指服務領導者謙卑誠實信任他人,不驕傲、不自大、不虛偽,清 楚告訴對方你的期待。

林思伶(2004)認為領導人在他自己的能力內,承受能夠滋養部屬專業、個 人和心靈成長的重大責任。指領導者與追隨者雙方基於彼此的信賴而維持著某種 彼此確認之事,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就像管事者以服務對方的需求為承諾,而非

在行動決策時以正式的官僚或以權威來決定(林思伶,2004)。

Panerson (2003)認為趨使服務領導的是內在的美好德性所趨之,其中內在的 美好德性包括:一、愛;二、謙遜的行動;三、利他主義;四、追隨者的願景;

五、信任;六、賦權追隨者;七、服務。Panerson 的服務領導模式開始於愛,而 以服務做結束,Patterson 認為愛是服務領導者的基石,它將每一個人視為完整的 人,是有需求、慾望的個體。

Nelson (2003)運用 Patterson (2003)對服務領導特質的分類,特別將研究現場 移到南美洲,研究了南美洲二十七位黑人領導者,研究結果顯示這二十七位黑人 領導者都能接受服務領導的概念,並且他們認為信任、賦權是實踐服務領導時最 重要的特質。

因此服務領導者謙卑誠實信任他人,不自大、不虛偽也不驕傲,清楚告訴對 方你的期待,對別人負責,也對自己負責;做人一致、公平、坦白、充分授權。

創造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互相信任的一種氣氛,進而完成共同願景。

四、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係指服務領導者強調先服務、後領導的精神,特別是他的風格與心 理特質,能夠服事、扶持、激勵與授權他人,而不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處處需要 他人服事,凡事身先士卒,處處表現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態度。

林思伶(2003)認為服務領導強調先服務、後領導的精神。吳清山、林天祐

(2004)認為服務領導是指一個人的個人風格與心理特質,能夠服事、扶持、激 勵與授權他人,而不視自己為高高在上處處需要他人服事的人,凡事身先士卒,

其行為與態度處處表現為他人服務的精神。

因此服務領導者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高度自我要求,出自內心的真誠。唯 有以身作則,才能在服務領導者與被服務者之間凝聚強而有力的感動力,才能以 共識促成合作,共同為服務社會而努力。

貳、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主要係指人的人品與德行的教育,亦即學校與教師運用適切的教育 內容與方法,建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生活習慣與反省的能力,以培養學生成 為有教養的公民(吳清山、林天祐,2005)。

本研究所指的「品格教育」即是「品德教育」,也就是促進學生瞭解社會道 德與規範的重要概念,能夠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與內容,教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價 值判斷,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與社會的互動,瞭解良好行為並能具體表現適宜的 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態度之教育過程。

參、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個體解釋認知道德的意涵與道德議題的情況(Saltzstein, 1994)。或是強調共享的知識與信念的價值系統,成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現象。

瞭解個人的道德認知規範,才能解決公共事務相關的問題。

具體的操作型定義是指在本研究之國小學生「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之得 分而言,得分越高表示道德認知之表現越高。

肆、偏差行為

違反規範的行為就是偏差〈Deviance〉Stark(1998)一般說來,偏差的定義 亦有很廣泛的意涵,基本上,就是指當行為違反了規範便稱這種行為為偏差,由 此不難知道,偏差在各個社會的定義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在每一個社會當中所有 規範也有其不同之處,所以偏差行為的界定也會隨之有所差異。

具體的操作型定義是指在本研究之國小學生「兒童研究量表」之得分而言,

得分越高表示學生行為越偏差,得分越低表示學生偏差行為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