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

本研究的問卷經過與指導教授討論,決定使用陳建勳之「社會問題意見調查 問卷」,和莊耀嘉之「兒童研究量表一第二版」測量其偏差行為的程度。共二種 研究工具來分析國小學童道德認知及偏差行為之相關。

壹、「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

共分成一、內容結構;二、填答方式及計分方式;三、信度、效度考驗三個 部分:

一、內容結構

用以測量個體道德判斷發展的工具,最早為 Kohlberg 的道德判斷測驗(moral judgment maturi ty score,簡稱 MMS)。然而(Rest,1977)等人認為 Kohlberg 之道德 判斷測驗具有以下四種限制(引自陳建勳,2003):

(一) Kohlberg 的道德判斷測驗係以晤談的方式來進行,每個受試者皆有其不 同的反應方式,不適合做比較且較缺乏結構性。

(二)訪談員及計時皆需要接受正式的訓練,耗時且耗力。

(三)測驗結果會受到訪談員使用不同之指導語及評分員主觀上之認定而生偏 誤。

(四)受試者的口語表達能力會影響測驗之結果,表達能力較差者無法真正表現 道德判斷能力。

因此,Rest 參照 Kohlberg 階段劃分概念,編製成一套客觀且可團體施測的測 量工具,即為「社會問題意見調查表」。測驗之形式為提出一個假設的兩難情境 (hypotheti cal dilemma),然後再提出十二個問題,透過受試者對每一個問題在其作 決定時的重要性評定,推論其道德判斷階段。又該測驗編製之初,考慮到施測時 有語文能力的限制,不適合年紀較小的兒童使用,故將階段一的題目捨去,並將 階段五劃分為 5A 及 5B 兩種,另外又增加 A 和 M 兩種類型的題目(A 為於階段四

和階段五之階段; M 則為考驗受試者是否過於謹慎,或僅就題目較為複雜者,

不加考慮即填答)。

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主要功能是測量國小學童道德判斷的能力(道德成 熟度) 。

本量表包含二、三、四、五 A、五 B.六及 A、M 八種特性的題目。其中階段 二代表工具性相對主義導向;階段三代表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階段四代表法律與 秩序導向;階段五 A 代表社會契約導向;階段五 B 代表直覺的人道主義導向;

階段六代表普遍倫理原則導向;類型 A 為反制度性導向(anti-establishment orientation),這個階段是從道德成規期進入道德成規後期的一種過渡現象,有反 對現存社會制度而傾向烏托邦式社會;類型 M 為無意義,目的僅在測驗受試者 是否太過認真謹慎作答、或因題目太過複雜,而不加思索胡亂填答(單文經,1970 ; 林妙遠,1993)。單文經於民國 69 年加以修訂,定名為「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 林邦傑、胡秉正、翁淑緣(1986),(簡茂發、楊銀興,1988)等曾加以修訂(引自陳 建勳,2003)。

二、填答方式及計分方式

本研究所用的道德判斷問卷,共分為兩部分:一為重要性評定(rating) :一 為重要性排列(ranking)。「重要性評定」是要求受試者就每一個故事下的十二個陳 述句,依個人的考慮,在「最重要」、「重要」、「還算重要」、「不重要」、「毫不重 要」五個選項中以打 v 的記號,評定每一陳述的重要性程度。在「重要性排列」

方面,則要求每一位受試者依其先前所作的重要性評定部分,按其重要性的大 小,選出四題,依照「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第四重要」作等 級排列。

施測者在說明填答方式時,要特別提醒受試者在填答第二部分「重要性排列」

時,要根據他先前重要性評定時列為「最重要」的題目開始排列,然後再依次選 取被列為「重要」的題目,依此類推,直至選足四個題目為止。換言之,重要性

排列時,選擇的依據必須按照重要性的大小,由大而小依次選取,才不致有倒錯 的情形發生。

計分方式依三步驟: 1.剔除廢卷;2.求取 P 分數;3.確定受試的階段(單文經,

1970 ;黃光明,1999)。問卷作答方式有二:一是重要性評定(rating),二為重要性 排列(ranking)。重要性評定乃是受試者從 12 題敘述中,每一題敘述依個人認同 感、接受度及個人理念從「最重要」、「重要」、「還算重要」、「不重要」、「毫不重 要」五選項中勾選一個。重要性排列則是受試者在填答完 12 題敘述後,將 12 題 做一回顧,從中再去評定「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第四重要」。

本研究計分方式,只採計重要性排列部分的資料。計分步驟如下:

1.剔除廢卷

Rest (1974)在指導語中指出,若問卷中有下列二種情形之一者,視為廢卷,

不予計分:

(1)作答一致性檢查( consistency check) :重要性排列中,每一故事有兩則或兩則以 上;三則故事中,合計有八個或八個以上,和重要性評定有倒錯者。

(2)在任兩則故事申,其重要性評定有九個或更多題目,評定在同一等級者,即 表示未認真作答。

2.求取 P 分數

有五步驟: (1)準備分數登計表; (2)只依「重要性排列」;(3)核對計分鑰;(4) 合計各階段所得分數之和;(5)將 5A、SB、6 三個階段的分數相加,所得總和,

除以 30,所得分數再乘 100,即得 P 分數。

三、信度、效度考驗

本測驗的信度,Rest(1983)以九年級學生 19 位,以隔二週重測,結果顯示,

P 分數重測信度為.81。採縮本(只有三個故事),以 33 位澳洲九年級學生為受試對 象,重測信度為.67 (引自黃光明,1999)。

國內林邦傑、胡秉正、翁淑緣以 233 名大學生為樣本,隔三週所得 P 分數為

重測相關.58 (林邦傑,單文經,1987)。楊銀興(1987)對 44 位小學生,以縮小 版施測,隔 19 天後之重測相關.52。黃光明(1999)以 45 位啟聰學校學生施以縮 小版測驗,隔二週作重測,結果相關為.54 (引自黃光明,1999)。

在效度方面,國內單文經(1970)以 271 位國中生及 247 名高中生之 P 分數 比較,發現後者比前者高,且達.05 之顯著水準。另外,(簡茂發、楊銀興,1988) – 得國小之平均 P 分數為 27.43,國中之平均 P 分數為 32.27,高中為 38.08,且皆 達.05 顯著水準。

綜合以上可知「社會問題意見調查量表」是適合團體道德判斷測驗的良好工 具。

貳、兒童研究量表

此乃莊耀嘉(2000)所編制之衝動性格自陳量表名稱為「兒童研究量表」,施 測於受試者為國小學生時,並分別有自陳與老師評定兩種方式。自陳量表其中包 含七個部分,最重要的第七部分為個人行為,即測量一般常見的偏差行為。其他 敘述如下:第一部分是基本資料,包括就讀學校、班級、居住縣市、性別、年齡、

姓名,以填充題方式由受試者填寫。第二部分為家庭與價值觀、第三部分為親子 關係、第四部分為個人特性、第五部分之衝動性格量表係由莊耀嘉(2000)編製,

根據先前約 2, OOO 位國小五年級樣本之施測並進行主成分分析而得,依據陡坡 檢定抽取四個因素。衝動性格可區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因素一「刺激尋求」、 因素二「低計畫性」、因素三「情緒衝動」與因素四「求樂衝動。依據因素分析 結果,並參酌各因素的構念,界定各衝動性量尺之得分。第六部分為個人日常活 動,瞭解學生日常的休閒活動習慣,採四點量表計分,「從不」得一分,「很少」

得二分,「有時」得三分,「經常」得四分。

第七部分原為個人行為,即測量一般常見的偏差行為,因內容與偏差行為相 關,為求與實際內容相符,故改稱偏差行為。第一版共 30 題,第二版依國中、

小生發展之因素,選擇較為嚴重之違犯行為選項為題,將之修訂為 24 題,採四

點量表計分「從不」得 0 分,「很少」得 1 分,「有時」得 2 分,「經常」得 3 分,

加總分數愈高表示偏差行為愈嚴重。因素分析顯示犯行亦可再細分成違逆攻擊行 為、偷竊行為與玩樂行為。研究一使用的是共 24 題的第二版,刪除了部分輕微 的項目,如:欺負低年級同學、故意對人吐口水等題為,並增添較為嚴重的項目,

如:吸食強力膠或安非他命、逃學或逃課等題。

本量表採自陳方式。另有「教師評定量表」,係「兒童研究量表」第四、五、

六部分以第三人稱改寫而成,由老師根據學生行為來評定。本量表經多次施測後 以因素分析顯示衝動性各因素間有中度相關,在.63~.19 之間;自陳與老師評定相 關為.23 ~.26 之間;性格部分穩定係數老師與自陳在.82 .43 之間,聚合效度與區 分效度皆可;自陳犯行與教師評定內部一致性在.86 ~.93 間,相關第一年為.37,

第二年為.40。

本研究將此量表的第七部分的加總分數作為偏差行為嚴重程度的參考指 標,以做為不同組別之樣本選取之依據。

「犯行種類數」此項指標乃指在個人行為分量表中列出的 24 項偏差行為受 試者有做過的項目數,從沒做過為 0。做過為 1。「犯行程度」則累加此分量表的 得分,從沒做過為 0,很少做為 1,有時做為 2,經常做為 3,犯行的頻率愈高,

得分愈高。

參、工具施測

本研究「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與「兒童研究量表」,二項量化工具作為 研究輔助,並在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實施前作前測,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 育實施結束後作後測,以 spss12.0 統計分析,比較前、後測結果以作為本研究成 效的參考。

一、課程實施前測驗

研究者為了解學生在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實施前、後的成效差異性,所 以在實施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之前,先予以實施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與兒

童研究量表問卷的填答,在 98 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後第 1 週,將二項問卷發給 同學,將問卷內容稍作解釋,請同學以當下的主觀認知,依據題項直接填答,回 收後研究者輸入電腦稍做分析儲存,以做為後測比較的依據。

二、課程實施後測驗

在 98 學年度第二學期,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實施已告段落之後,研究 者將剛開學實施前測時,相同的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與國小兒童研究量表問卷 發給同學填答,請同學將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實施的經歷做一回顧,並以自 己的主觀認知,直接依題項的問題做回答,研究者將結果輸入電腦,以 spss12.0 統計分析 T 考驗,比較前測、後測結果,作為了解本研究成效的參考。

第六節 資料分析

為了解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應用在學生道德認知與改善偏差行為的成 效,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角色進入研究場域,加上研究者即為班級導師,參與教室

為了解服務領導課程之品格教育應用在學生道德認知與改善偏差行為的成 效,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角色進入研究場域,加上研究者即為班級導師,參與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