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以服務領導的理念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於學生之後,已有些收 穫。為了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現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做為教育與學術研究之 參考。茲分述如下:

一、 對教師之建議

(一)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對於改善學生之偏差行為具有效果

本研究以服務領導的理念實施品格教育課程設計,對於改善學生偏差行為具 有效果。如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 擊其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為有效果,對於班上有說謊或欺騙別人行 為、跟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擊其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 打人行為學生,本課程有實用的價值。

(二)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對於減少老師上課處理學生問題時間具有效果 本研究以服務領導的理念實施品格教育課程設計,對於減少老師上課處理學 生問題時間具有效果。這樣老師們才有充分的時間專心上課,因此本課程有實用 的價值。

二、對學生之建議

(一)根據結果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對改善學生偏差行為有幫助

根據結果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對改善學生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 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擊其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 為有效果,對於班上有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 為、肢體攻擊其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為有幫助。

(二)根據結果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對改善學生衝動、情緒不穩定行為有 幫助

根據結果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對改善學生衝動、情緒不穩定行為有 幫助。使得學生減少動不動就發脾氣、動手打人及因情緒不穩而大吼大叫的行為

有幫助。

三、對學校行政之建議

(一)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可做為學校進行小團體輔導課程之參考。

研究發現學生在經歷以服務領導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後,學生的偏差行為,在 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擊其他同學 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為上,前後測的表現,均具有顯著減少的效果。因此可 做為學校小團體輔導課程之參考。

(二)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可做為學校進行品格教育課程之參考。

研究結果證實學生在經歷以服務領導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後,學生的偏差行 為,在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老師頂嘴行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擊其 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為上,前後測的表現,均具有顯著減少的效果。

因此可做為學校進行品格教育課程課程之參考。

四、研究省思

(一)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尚有待改進之處

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設計只有在改善說謊或欺騙別人行為、跟老師頂嘴行 為、不聽老師指示行為、肢體攻擊其他同學行為、故意拿東西打人行為上、在路 上飆車行為等,具有顯著效果。至於其他行為則不顯著,這是尚有待努力之處。

(二)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進行時尚有待改進之處

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在進行時,有些課程如「星光夜語」因考慮學生安全 因素故只在電腦操作,並未於夜晚實地觀測星座。另外可食的野生植物雖可食,

但為了學生安全,研究者遂不斷交代學生切不可真正食用,有違課程本意。

(三)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進行後學生開始有各種角度的多元思考

研究生深深覺得,本研究之服務領務領導課程進行後學生在面對事情時,開 始有各種角度的多元思考。例如:在道德認知的訪談上,一開始學生認為只要偷 竊就是錯誤的行為。

但是在課程實施之後,學生開始覺得如果是為了拯救太太,在非常不得以的 情況下,是值得同情的。但學生雖同情其意圖,卻不會認為這行為是對的,因此 在量的測量方面會導致不顯著的結果。

(四)本研究之服務領導課程進行後研究生覺得本研究似乎較適合做質的研究 研究生覺得,本研究在質的方面的結果比量的方面多,所以似乎較適合做質 的研究。

(五)本研究在家長的訪談方面遭遇到困難

可能是因為自己擔任導師班級的緣故,願意訪談的家長並不踴躍,只有幾個 勉強同意。在未正式訪談時家長只挑優秀的行為說,對於有問題的行為卻避而不 談。但教師一提起需錄音時,家長便開始找理由無法配合,最後有三位家長雖勉 強參加,但錄音機一按家長便不說話了。這可能是家長認為有直接的利害關係,

怕說錯話的緣故,無奈下只好改為間接家長訪談,這是需再加強的部份。

(六)需再努力的部份

在量的研究方面,學生道德認知方面的效果並不顯著,可能課程需再努力改 進,使學生道德認知方面的效果能夠達到顯著。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浩仁(1999)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哲學雜誌,29 ,176- 180。

朱啟華 (1992) 康德理論之理論基礎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六 (1986) 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何進財(2004)最珍貴的東西~是用眼睛看不見的。學生輔導,92,4-5。

吳志雄、 陳壟、明潔瑩譯(2004)群性發展。香港:公開大學。

吳武典(198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吳建昌(2000) 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生物及精神因素。蔡德輝、楊士隆(主 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會。

吳清山、林天佑 (2004) 教育名詞解釋:僕人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20,154。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150。

李奉儒 (2004a) 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整合道德教學之行動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晝成果報告。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李奉儒 (2004b) 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季刊,

92,38-55。

李紹廷譯 (2005) James C. Hunter 著。僕人修鍊與實踐。台北:商周。

李琪明 (2003) 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 (2004) 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 學生輔導(雙月刊),

92,8-23。

李琪明(2009)臺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季刊,107,6-21。

林心怡(2002)兒童違犯行為、衝動性格與認知管控功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妙遠 (1993) 由跨文化觀點探討中美商學院學生道德判斷與價值觀差異之研 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邦傑、單文經 (1987) D.I.T.中文本的編譯與應用。台北:中美道德認知學術研 討會。

林思伶 (2003) 從服務領導的理念看教育組織領導與發展。載於輔仁大學「教育 領導與發展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教育領導輿發展學術研封會一廿一世紀 教育領導新典範」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封會論文集(頁 22)。台北縣:輔仁 大學。

林思伶 (2004) 析論僕人式//服務領導(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發展與研究。高 雄師大學報,16,39-58。

林梅琴(2008)學校領導人實踐服務領導作法的探究。教師天地,152,18-25。

林瑞欽(2000)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心理因素。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 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邱金松 (1988) 運動社會學。桃園:國立體院。

法務部(1997)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市:法務部。

周業謙、周光淦(譯) (1999) 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周慧菁(2003) 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周慧菁 (2004 )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載於何琦瑜、鄭一菁等著之品格決勝負:

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志明(2002)道德困境與虛己倫理—以兩種困境墮胎類型為例的倫理神學反 思。神學與教育,27(2),319-344。

姚雅云(2005)醫療人球事件後,再談德育教學—從「落實德育教學」來談國中 班級經營。菁莪。教育與研究,17(1),72-77。

徐明(2002)大學生道德取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公民 訓育壆報,11 ,159-178 。

馬傳鎮、黃富源(1985)少年偏差行為歷程之理論模式與對策。社區發展季刊,

31,105-114。

教育部 (2004) 全面落實校園品德教育,教育部 93 年 3 月 16 日新聞稿。2005 年 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 (2006)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8 年 12 月 4 日台訓(一)字第 0980210327A 號函修訂。

高博銓(2000)郭爾保(Kohlberg, Lawrence)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學。人文及 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105-124。

張宇、朱欣民(譯) (1991 ) 偏差行為一越軌社會學。台北:風雲論壇。

張秀雄 (2002)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 報,2 (11),39-52。

許春金(1997)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研究報告。

許國賢(2002)寬容理念的形塑及其當代問題。政治科學論叢,17,219-248。

許臨高、王淑女(1992) 我國少年福利法之評估。經社法制論叢,10,117~141。

郭世清(2000)核武倫理:道德困境之探討。海軍學術月刊,34(6),13-24 郭怡玲(2006)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伯璋 (1988)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陳建勳 (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6,

71-82。

陳瑤華(2002)為什麼我應該合乎道德—康德的定言令式之意義。歐美研究,32

(1),155-186。

陳福濱(2004) 倫理道德.價值與全球化。兩岸四地中青年哲學家學術論文專輯

(124-129),澳門:澳門人文科學學會出版。

莊耀嘉(1996)兒童品行異常之原因:低自制力與不良休閒活動。犯罪學期刊,

2 ,125-140。

單文經(1970)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單文經(1970)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