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針對本研究內容之有關名詞,做如下之概念性及操作性定義, 以清楚界定本 研究的範圍與重點:

一、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問題本位學習在實施過程中,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由學習者自問題中 發現並設定應該學習的目標,它透過慎重選取及設計的現實中的問題,讓 學習者從中得到知識、尋找相關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習策略,以及團隊參與 技巧。期望學生從自我發現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自我學習,藉以提升 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在這種學與教模式下,教師不再是唯一講解者,而 是要擔起「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呂金燮,2003)。

本研究所實施的問題本位學習模式乃是參酌IDEAS(2001)所歸納整理 出之「走動式促進者模式」,而所設計之教學流程,其步驟如下:

(一) 提示問題情境: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二) 第一次小組討論:分析並界定問題的成因。

(三) 學習者進行資料蒐集並展開自我導向學習。

(四) 第二次小組討論:綜合歸納學習結果。

(五) 敎師提示相關知識內容。

(六) 第三次小組討論:形成解題方案並整理報告。

(七) 小組報告:展現學習成果。

(八) 評估學習成果並進行反省評鑑。

二、生命教育

依據教育部(2003)所公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綜合 活動學習領域中將生命教育定義為從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 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 生命的情懷(P.26)。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培養,一種關懷從生到死 過程中有關安身立命的教育,也是一種生活教育的實踐,更是一種倫理教 育的具體實現。並從探討整個生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主動去瞭解生命,

尊重生命,主動探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並關懷他 人,進而培養社會適應能力,提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並能體會人與 環境是生命共同體,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融,藉以提高生命品質的一種終 身學習活動。

在本研究中生命教育係指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之四個以生命教育教學目 標為主的單元教學活動,內容包括「愛護我自己」、「讓愛傳出去」、「搶救老 樹行動」、「二十年後的我」等。

三、生命意義

生命意義係指個人之一生經由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所顯現創造性的 價值、經驗性的價值、態度性的價值等等價值的意義(Frankl,1986)。生 命意義係指個人對生命的看法與方向,亦即指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感,也 就是個人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的程度(宋秋蓉,1992)。

在本研究中「生命意義」乃是學生對生命的期待及對未來的成就導向;

即學生於研究者自編之量表中「生命意義」量表之得分。

四、生命態度

生命態度是指個人對生活、生、死、生命的綜合性價值與看法,是屬於 人存在的靈性層次,生命態度即是個人追求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表現狀態

(劉淑娟,1988)。

在本研究中生命態度是指學生於研究者自編量表中「生命態度」量表之 得分。

五、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 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

1994)。

在本研究中學習動機乃是針對學生對本次進行生命教育課程而言,

即為學生於研究者自編量表中「生命教育學習動機」量表之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