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

綜上表所示,生命教育計畫的實施由國中推展延伸至全國各級學校,其總目 標明確訂立,可使各級學校有效遵循辦理;而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推行,教育部目 前未訂定最新之生命教育目標,僅於課程綱要中定義生命教育的意義,並依據各學 習階段不同,制定不同之能力指標,並融入各領域進行教學活動。

二、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現況

台灣目前的教育,是以重視功利與效益,以考試主導教學,忽略了對生命意 義探索的教導。以考試主導的教學體制,教與學都被限制在答題技巧與標準答案,

致使老師無法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的能力,而以認知為主導,駕簡馭繁的 學習方式與課程設計,以及注重學習結果的評量,更無法提供對生命多元的經歷與 體驗,學生無從學習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游惠瑜,2002 )。

林思伶、孫效智(2000)亦指出,重實用、輕理想的教育體系可能教會學生如 何活下去的方法(生存的層次),卻未能為學生勾勒有意義的生活價值與品質(生 活的層次),更不與學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生命終極關懷與生命智慧的 層次)。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可能精於生存手段(甚至不擇手段),卻昧於 生活意義及其目的,而造成年輕人普遍缺乏理想與宏觀視野,進一步形成整體社會 價值觀的扭曲現象。也因此,目前青少年呈現一種不健康的行為取向—不知愛惜自 己、頹廢、消極,常有踐踏生命的偏差行為。而整體社會環境而言,也由於變遷快速,

E 世代的來臨,適應困難的人普遍增加,尤其是「憂鬱傾向」人口急速累增,自殺率 提高。

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年度),正是期望透過生命教 育的實施,能夠學得人我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人悅納自我、關心自己家庭,進而 能夠熱愛他人、尊重他人生命與大自然。另外,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

課程綱要(教育部,2000)明訂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指定單元,指定單 元是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最低要求,學校不得省略,也不能刻意淡化,且必須進行 相關的課程及教學。指定單元所佔的時間不得少於綜合活動領域總時數的10﹪(教育 部,2001)。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四大主題軸,充分顯露生命教育在該領域的重要 地位,如「認識自我」主題軸內涵中的「尊重生命並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探索自 我潛能與肯定自我價值」、「發展興趣、專長與終生學習的體認」與「生活經營」主題軸 內涵中的「認識與規劃個人生涯」;保護自我與環境主題軸中的「辨識情境,學習自 我保護」、「保護或改善環境,推動環境的永續發展」等,均含括了重要的生命教育的 理念。由此可見教育當局基於對教育的反思所展現出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的決心與作 為。

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教育部除持續辦理生命教育課程的研發外,更開發網 路教學資源平台,由國立中正大學電信研究中心及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共同承 辦「生命教育學習網」,以探究生命的本質、認識生命的價值、建構完美的生命等架構,

提供教師、學生及家長們有關生命教育的影片、教材、故事、體驗與心情分享等各類資 源(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6)。

三、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原則

茲列舉二位學者所提出對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原則加以說明。

黃義良(2000)提出生命教育課程設計原則如下:

(一)統整原則:生命教育與生活教育、倫理教育、生涯規劃等主題之間有相當 部分的重疊,因此教師在課程規劃時應有所統整,剔蕪存菁,

統合於其他學科。

(二)銜接原則:銜接原則強調與社會的關聯。因此,學生在學習階段中,是時 時與現今生活銜接,而目的也在於能夠去適應未來的生活所 需。

(三)積極原則:積極含有「隨機、隨時、隨地」的意思。對於生命的歷程,應教導 學生積極去面對。

(四)慎終原則:要教導學生了解生死、尊重生命。一方面感謝我們的祖先傳承 生命,賦予我們形體;另一方面,了解死亡的正面意義,絕 不可隨意有輕生的念頭。

吳瓊洳(1999)提出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理念有四:整合性原則、銜接性原則、重 視活動課程、融入適當宗教教育。

(一)整合原則:課程組織的統整性,主要在統合學生的分割學習狀態,使各 個學習領域的學習得以關聯起來,以增加學習的意義性,增 加學習效果。

(二)銜接原則:所謂課程的銜接性是強調社會的統整性,也就是社會關聯。為 了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際面對問題時,能 知道如何解決,因此課程的內容和活動必須和社會生活相關 聯起來。

(三)重視活動課程:活動課程主要是以學習者的心理經驗及興趣為中心,教 學內容是在學習情境中選擇與組織,教學方法是以「問題解 決」為主。有別於學科課程是以學科中心、以教材內容為主、重 視適時的教學及知識的灌輸。生命教育課程不只是知識的傳 授,更應朝著體驗、反思學生自身的經驗,因此課程的設計

應朝著日常生活的實踐層面。

(四)統整原則:課程組織的統整性,主要在統合學生的分割學習狀態,使各 個學習領域的學習得以關聯起來,以增加學習的意義性,增 加學習效果。生命教育與生活教育、倫理教育、生涯規劃等主 題之間有相當部分的重疊,因此教師在課程規劃時應有所統 整,剔蕪存菁,統合於其他學科。

整理二位學者的說法,發展生命教育課程的時候,應該要注意「統整性」,要 與其他主題如:生活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生涯規劃做適當的統整;而課程內 容應與學生所在的生活世界、社會問題相互「銜接」,以作為社會生活之準備;並「隨 時、隨地、隨機」融入教學之中;另外,在教學活動的安排設計時,要考慮學生之興 趣及心理經驗,以活動方式進行教學;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作為起點。

四、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法

有關生命教育的教學活動,曉明女中已有十幾年實施的經驗,曉明女中錢永鎮、

馮珍芝(1998)提出曉明女中實施多年的教學方法:

(一)實踐教學法

強調「實踐」的教學是「知」的延伸,希望學生「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意思是希望學生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以後再說出來。

(二)思考教學法

提昇學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以作為決定、判 斷的依據。思考法中的推理思考能協助學生分析問題,批判思考用來反思

問題,創造思考用解決問題。

(三)反省教學法

期望學生能擇善固執,需要幫助學生養成每天反省的習慣。反省之後才 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才會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就是 道德堅持。同時也明白我可以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知道選擇權在自己,

而不是環境或他人做我的主人。反省自己的行為、情緒、價值觀和自由度,

學生才能夠有強的意志力堅持行善。

(四)體驗教學法

沒有經驗的認知,可能只是腦海中的概念,有時不能成為行為的動力。

我們如何設計讓學生看到、聽到、摸到、甚至餓到,身體有感受,掉下眼淚 的體驗活動,才能鬆動學生的心,激勵學生改變。

由於生命教育並不是固定學科,而是屬於隨機的、科際整合的,應採單一主題 深入教學或多主題普遍化的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時老師應掌握「隨機教學」的 契機;藉由遊戲、體驗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團體討論、參觀等活動,也可以運 用電視、電腦、簡報、幻燈等活動交互進行教學,更可以童書作為媒材進行生命教育 教學(林思伶,1998;黃德祥,2000,張湘君,2000;葛琦霞,2000),意即生命 教育的教學方法多元,但憑教學者用心設計與規劃。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目標的明確訂定可引導第一線的敎師教學的方向;了解 實施現況及課程設計原則與教學方法,可使敎師有效的運用多元的資源加以發揮。

結合上述之教學方法與原則加以變化,將可以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導 學生實地探討生命教育相關議題,更進一步擬定解決的策略,達到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