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學活動成果

一、對話與討論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所採用的是團體探索的教學模式,重視的是團體成員的討 論過程和發表經驗,即使研究者自己擔任團體探索的帶領人,也不過度的干涉學 生的發言,只是幫助學生決定發言的先後順序,,讓時間能被充分的利用,即便 是研究者的自我經驗分享,也只希望做到讓學生清楚瞭解即可,不希望影響了學 生的思考。

二、學習活動單

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學習活動單,活動單中分為三個活 動:活動一是『說故事』,學生可在聽完教師所說的故事後記錄下簡短的心得;

活動二是『團體探索』,,由教師提供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若不想發表 或所思考的是三個問題之外的議題,則記錄下來也可以;活動三是『我的想法』,

是讓同學回家之後,針對上課和討論的過程和內容再做更深入的思考,也可讓家 長與孩子共同討論,以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其中,活動二的『團體探索』原本並不預定將討論的議題設定為三個,以免 同學的討論內容和方向受到題目的限制無法暢所欲言,但是因為學生在研究者接

任該班級之前都沒有接觸過任何的團體探索和訓練,為避免學生不知道從何討論 起,因此再每個單元的活動中提供三個問題,讓同學能有所依據,但是在教學前 會告訴同學,討論的內容和方向並不限定於活動單所提供的三個問題,只要是和 教學內容有關的議題皆可以提出來討論或記錄下來。

活動單中『團體探索』的問題如下:

【單元名稱】誠實為上策

問題一:你曾經做過哪些不誠實的事情?

問題二:你為何這樣做?

問題三:事後回想感覺如何?應該怎麼處理比較恰當?

【單元名稱】尊重他人

問題一:尊重他人是什麼意思?

問題二:我們要如何尊重他人?

問題三:一個尊重他人的社會會是如何?

【單元名稱】關懷他人

問題一:愛與關懷是什麼意思?

問題二:你曾經做過哪些主動關懷別人或幫助別人的行動?

問題三:做了這些舉動後,你的感覺如何?

【單元名稱】常懷感恩心

問題一:感恩是什麼意思?

問題二:在你的印象中最令你「感恩」的事為何?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在第一單元時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所有的問卷都回 收,每個問題都回答,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到了第二單元以後,就有同學 沒有交回活動單,也不見得每個問題都有回答,發表自己想法的同學也減少了。

造成上述的情形,原因可能來自於兩方面:首先可能是課程的規劃和安排過 於緊湊。五個單元的教學在五天內完成,學生可能在上一個單元都還沒有完全吸 收瞭解,就又參與了下一個單元的教學,使學生的反應變得必較不敏銳,,而對 新的單元興趣缺缺或沒有感覺。其次就是活動單的設計不良。在活動單的問題 中,有些題目是問到「有沒有相關的經驗,若是有則請回答相關的經驗」這種類 型的題目,此時若是學生沒有相關的經驗,它便選擇不回答此題目,若是能夠也 問到「如果你也遇到相類似的情形,你會如何?」這類型的題目,則學生就能夠 思考他自己若是在相類似的情形下會如何反應。另一方面,活動單的問題多少限 制了學生的回答方向,學生的答題內容幾乎都是依照題目來回答,鮮少有和問題 不同的想法出現。

因此,修正教學課程的安排與更改活動單問題的設計方式,以求學生更積極 的的回饋與回應,是研究者要積極去面對與重新思考的問題。

三、修正策略

茲根據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對於本研究所採取的策略應 修正的意見,以做為研究者或後續研究者參考。以下為研究者針對研究過程所面 臨的問題所提出的修正策略:

(一)對教學方法的修正策略:團體探索模式的討論雖然可以達到理想的討 論狀況,但是經營一個效果良好的探索團體卻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達成,學生若未 經過適當的引導和長期的養成,短期內還是會對於發表意見有所恐懼,這個恐懼 來自兩方面,一是會覺得自己的答案不符合老師的預期而不敢表達,二是怕自己

的發表會被其他同學取笑所以也不敢表達,因此教學活動若能夠改採在故事聽完 後,做資料的蒐集與分組報告,效果也許會更明顯。

(二)對教學單元的修正策略:學生對於「常懷感恩心」單元興趣頗高,但 其感恩的對象侷限於父母,對於其他人的幫助較不易感念於心,可能跟學生所接 觸的環境大都是在家庭有關。另外本次所設計的單元幾乎偏重於「善群」的道德 內容,至於「修己」的道德如:主動積極、負責及毅力等都無涉獵。可是根據《天 下雜誌》調查家有國中小學童的家長,對品德教育的看法時,家長普遍認為孩子 最需要培養的卻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自律精神和挫折忍受力,因此若能加入些「修 己」的道德則單元設計會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