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 "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文寶先生

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

-以「繪本」教學為例

研究生:劉秋和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2)
(3)
(4)
(5)

誌 謝

很開心終於有機會能提筆寫下心中的感謝,回首這四個暑假的學習生涯,每 週固定的台東-桃園來回往返,這是金錢的流失、也是體力的透支。回想起老婆、

爸媽辛勤的照顧我那一雙寶貝兒女;回想起夜半人靜時獨自從被窩中爬起寫論文 的畫面……,此刻我的心中真是五味雜陳!

不過除了家人全力的支持之外,在此還要感謝兒文所的師長們,特別是林文 寶院長,不僅因為他是我的指導教授,更是因為他對我這不材學生的包容與鼓 勵;另外要感謝曾經為我授課的教授們:張子樟老師、杜明城老師、楊茂秀老師、

游珮芸老師、郭建華老師、趙鏡中老師、陳儒修老師,是他們引領我朝向另一個 學習的新旅程邁進;還有感謝論文口試委員許學仁老師和游珮芸老師,在論文完 成的最後階段給我最迫切需要的指導。

當然,最後更要感謝班上同學們所給予我的關心、接納與鼓勵,沒有裕奇、

廷理的熱心,這四個暑假我可能都要露宿街頭;沒有雅惠、姿婷、韶儀、裕奇、

廷理的陪伴,在台東的日子就不會如此的充實而有趣,在上了一整天的課之後,

拖著疲累的身軀大夥結伴一起去吃飯、一起去海邊看星星、去山上吃野菜、去好 樂迪唱 KTV、一起到阿寶老師家的書庫開眼界,在這四個暑假所累積的各種經 歷與體驗,是我一時也述說不完的,此刻我的心中只有無限的感謝,我是多麼幸 運啊!能在兒文所愉快的完成我的學業並獲得學位。很開心終於如期把論文完成 了,我終於要畢業了,畢業的感覺真的很棒!

(6)

摘 要

本研究係以行動研究的概念與精神為基礎,來進行國民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學 活動,以解決目前品德教育課程不足的問題,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以研究者的 教學經驗和成長歷程為教學的基礎,配合學生的程度,提出「利用繪本來進行國 民小學中年級的品德教育」的教學策略,規劃了主題為「誠實為上策」、「尊重他 人」、「關懷他人」、「常懷感恩心」、「互助分享成果」的五個單元教學方案,並蒐 集相關繪本來加以運用,經過篩選,最後擇定採用《最重要的事》、《兩姊妹和她 們的客人》、《紙戲人》、《愛心樹》、《石頭湯》五本繪本來進行教學。

教學的過程為了避免品德教育教學淪為教師講述學生聽講的模式,研究者以

「說故事」和「團體探索」的方式來進行此次研究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程的 進行當中,能夠有機會充分的表達自己的個人經驗、意見和想法,同時也能尊重 別人的經驗發表和分享,讓學生的學習有別於以往的上課模式,以增加學生學習

「品德教育」課程的效果。

本研究的研究步驟是從「尋找一個起始點」開始,發現研究者所任教的國民 小學階段,對於品德教育的課程並沒有詳細的規劃,進而「釐清情境」簡視自己 所面臨的問題,接著「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根據教學經驗與其他人的 研究成果和理論,發展出一套適合國民小學中年級使用的教材,並開始進行以繪 本來作為教材的品德教育教學活動,最後「公開教師的知識」把研究的過程和結 果、研究者的心路歷程等,撰寫為論文,讓研究者的研究與經驗能夠接受檢驗。

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者提出了「繪本與品德教育的結合」、「研究者的經驗 和行動研究的歷程」、「『有恥且格』的教育」的相關結論,並根據研究過程中所 面臨到的問題和研究的結論,對相關的人與單位提出研究者的建議,以做為「品 德教育」課程發展的參考,並使後續的研究者能更加深入的探討「品德教育」、「繪 本」之間的相關議題。

關鍵字:繪本、品德教育

(7)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spirit of action research to proceed the teaching activit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solve the issue of the insufficient i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Using the picture books to proceed the middle grade’s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tudent’s levels. The topics are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Respecting others”, “Caring for others”, “Always with thankful heart”, and “Sharing the performance”. Gathering related picture books, and the researcher finally decided to use these five picture books for teaching: “A day’s work”,

“Zwei Schwestern bekommen Besuch”, ”Kamishibai Man”, ”The giving tree” and

“Stone soup”.

To avoid the model of listening i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 researcher uses story telling and group exploration as teach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courses, students can fully express their own experiences, opinions and though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learn how to respect others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l that used in the classes and it can increas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 Looking for a starting point”. The elementary that the researcher teaches haven’t had a detailed plan in mo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has to clear the circumstances, examine the facing problems, then develop action strategy and put into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o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ories, the researcher develops a set of teaching materials suitable for middle grade students and start proceedi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tory

(8)

writes the process, result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studying process into the thesis to have th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s be examin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conclusion of

“ The combination of story book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er’s experience and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education of having the shame also the stand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faced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conclusions in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can be a reference of develop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let the follow up researchers can deeply discuss the issues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icture books.

Keywords:Picture books,Moral Education

(9)

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小結………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品德教育………10

第二節 童年與品德………16

第三節 教學方法………20

第四節 繪本………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7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概念與步驟………27

第二節 研究的架構與研究流程………33

第三節 研究的場域與對象………37

第四節 教學單元的規劃………40

第肆章 品德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45

第一節 品德教育教學活動準備與安排………45

(10)

第二節 品德教育的教學設計………53

第三節 品德教育的教學過程………60

第伍章 品德教育教學結果與討論………64

第一節 品德教學活動成果………64

第二節 研究者本身的心路歷程………69

第三節 學生學習的反應………79

第四節 小結………11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3

參考書目………127

相關網站………131

附錄一:教學活動設計………132

附錄二:問卷調查表………135

附錄三:學習活動單………136

附錄四:回答答案編碼………141

附錄五:品德教育教學活動用書書影………164

附錄六:品德教育相關書目………165

(11)

圖表目次

圖 3-1 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27

圖 3-2 研究的基本設計架構圖………33

圖 3-3 研究的流程與主要目標圖………36

表4-1 單元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46

表 4-2 教學活動設計表………49

圖 4-1 教學活動的流程………62

圖 4-2 教學活動過程………62

表4-3 活動單回收與答題情形表………66

表 4-4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79

表 4-4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80

表 4-4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81

表 4-5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84

表 4-5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85

表 4-5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86

表 4-6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89

表 4-6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90

表 4-6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92

(12)

表 4-7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94

表 4-7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95

表 4-7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96

表 4-8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99

表 4-8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100

表 4-8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101

表 4-9a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一題)………103

表 4-9b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二題)………107

表 4-9c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三題)………111

表 4-9d 回答答案類型統計表(第四題)………115

(13)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將敘述研究者從事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並藉以發展出研究的目的與研 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的限制與研究範圍加以陳述。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敘述研 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 節為本章小結。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人類為了維繫社會生活的秩序與品質,除了文明科技的進步,典章、制度的 建立,更發展出各個社會崇高的安定力量-「道德」,因此在各個地區的文化教 育傳承之中,道德一直都是主要的範疇之一。而學校教育中,品德教育也以不同 的形貌存在著,「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於學生道德的陶冶、品格 的養成,更是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所以對於品德教育的研究也更形重要。

從美國的安隆到台灣的理律,一個主管或員工的操守出問題,可能就賠上一家企 業幾十年的努力。而近來銀行頻頻出現的盜領及洩密問題,更凸顯了隨著科技日 新月異,有愈來愈多防不勝防的角落出現,能倚靠的只有每個人的「自律」。

在美國,有人曾經對商學院學生做過調查:如果有1﹪的機會可能東窗事發 入獄一年,你願不願意為了賺超過十萬美元的私利而犯法?結果,竟然有超過三 分之一的學生回答「願意」。

而在台灣,《天下雜誌》所做的國中生調查發現,有七成的國中生曾作弊,

而且年紀愈長愈不覺得作弊有什麼不對。

(14)

下一代的價值觀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我們這一代成人的作為。孩子眼中的 大人世界,從媒體到政治人物,從老師到家長,給了台灣孩子多少良性的示範?

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離不開「考試」,而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

有好品德才有好未來,紛紛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別人的 好公民。新世紀來臨,從家庭、學校到所有國家所面臨的最重要挑戰,是如何回 歸品德教養,讓孩子上好人生中第一堂、也最重要的一堂課。

二、研究動機

品德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直佔著重要地位,隨著社會變遷品德教育也 經歷一番變革,從「修身科」、「公民科」、「黨義科」、「公民訓練科」、「生 活與倫理」到現今的「道德與健康」,這近百年來,雖然名稱迭經變異,但在注 重倫理道德的中國社會,始終倍受重視,而「國民教育法」第一條規定:「國民 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 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更讓德育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地位。回顧中國近代史,

我國雖號稱禮儀之邦,在傳統儒家思想的陶冶之下,倫理道德一向是教育的重要 領域之一,但在西方文明的衝擊,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操弄、及媒體無遠弗屆的 影響之下,社會呈現文化失衡,價值紊亂的現象,於是大家一方面指責學校品德 教育不彰,一方面又期望學校品德教育能發揮強大的功效,真是成也品德教育,

敗也品德教育啊!

然而隨著新一波的教育改革風潮,強調開放、鬆綁、專業自主的教育,九年 一貫課程已從九十學年度開始,以四年的時間逐年全面實施,其中將學科教學改 為七大學習領域-語文學習領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數學學習領域、社會學 習領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在低年級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統整為生活課程,品

(15)

德教育卻未包括在其中,而是以融入各科教學的模式實施,主要是融入社會學習 領域。面對缺了道德科定時教學的課程改革,國小品德教育,實有加強宣導及教 學之必要。

接觸到繪本是在大學修習「兒童文學」的時候,教授要求我們要閱讀一百本 以上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就有一類是繪本,當時只是覺得這類的書讀起來很輕 鬆,不知它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在課程中經過教授不斷的引導,接觸的繪本愈 多,愈來愈了解其中的奧妙與魅力,繪本當中的每一幅圖畫都在訴說著故事與精 煉的文字相配合,就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於是,研究者從大學時期就喜歡上 繪本,不但喜歡閱讀繪本,,也開始蒐集與收藏一些特殊有趣的主題繪本,多年 下來竟也累積了不少的數量,這批豐富的藏書就成了研究者進行教學與班級經營 的利器,無論是做為課程的補充或是學生課後的閱讀,都發揮了繪本獨特的功 效,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繪本故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希望將品德教育扎根於孩子的心靈之中;又希望透過研究者的教學歷程,使學生 體現「誠實」、「尊重」、「關懷」、「感恩」、「互助分享」等德行,以教師從事行動 研究的方式,來規劃國民小學中年級的品德教育課程,用適當的教材來引導孩子 認識品德,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透過繪本的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根據我自訂的研 究目標,撰寫研究的問題:

(一) 繪本類型的作品是否適合國民小學中年級品德教育使用。

(二) 透過團體探索1的教學方式是否比講述法的教學方式更有成效。

(三) 如何透過品德繪本教學培養兒童樂觀積極、奉獻服務的人生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研究者的教學過程,根據研究問題,利用兒童文學 中的繪本與品德相關之作品做為教學之素材,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 建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

(一)繪本與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就是根據人倫的道德規範,透過課程、教材及教導方法,形塑正確 價值觀、社會規範的教育活動,讓受教者能深刻了解社會生活的目的、社會生活 運作所根據的基本規則、讓社會生活能圓滿運作的基本要素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 關係,進一步的接受社會生活對他的要求,並培養學生辨別和判斷是非的思考能 力,期能有道德自律行為與實踐,達成社會活動所設定目標的良好表現。林敏宜 認為繪本這一類的書籍特別強調視覺傳達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僅具有 輔助文字傳達的功能,更能增強主題內容的表現,圖像與文字相輔相成,幫助學

(17)

習了解事理2。 爰此,品德教育之教材可以使用圖畫、文字及情境都非常吸引人,

廣為小孩、大人都喜愛的繪本做為教材。兒童繪本含有心裡、生活、表現、社會、

自然等多元的題材,教師可以從學生最喜愛、最容易接受的繪本導入,再與生活 經驗互為聯結,可避免流於說教,讓學生將自己的行為與書中角色的行為產生關 聯,以消除學生不良的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力量。

(二)團體探索教學方式:

教師在道德教育教學上應扮演著引導者,透過價值澄清、探究式教學法,讓 孩子學會用心思考、表達意見,整理出自己的思考模式,老師不必給予標準答案,

只協助整理、導引出每位學生想法的關鍵與重點,絕不可以灌輸的方式,使教學 流於說理。

瑞斯(L.E.Raths)認為教師應讓學生共同自由的選擇、深思、討論,教師應 保持中立態度,使學生能自己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念,珍視自己所建構的選擇,進 一步教導學生,建立明確價值信念,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及行為模式,嘗試實踐自 己的選擇。價值澄清強調引導學生建立價值觀的過程而非傳遞套現成的價值觀,

即是杜威「教育無目的」、「教育即成長」、「做中學」的具體實現(謝明昆,1994)。 李奉儒亦指出給予兒童完全的自由,讓他們為自己做決定;教學上只強調推理的 方法或形式,以避免給他們任何特別的、具體的內容3

綜合上述,道德教學是要使兒童能經由自主重視、選擇、澄清等過程,體認 自己的價值、觀念、態度等並依此採取行動。所以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上,採取團 體探索的方式並提出學生認知範圍內所能夠理解的適當例子或問題,引導學生思 考,共同討論,分享個人感受,進而建構出學生的觀念,以期學生能達到道德自 律階段。

2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p15

(18)

(三)建立樂觀積極,奉獻服務的人生觀:

現代的青少年與兒童因為生活環境優渥,父母的照顧無微不至,在成長過程 中容易遭受到挫折和情緒上的不安,但往往我們很容易忽略了他們應該有的感 受,總是要他們默默的療傷止痛,但這往往適得其反,反而讓青少年與兒童面臨 更大的壓力,甚至於出現毀滅性的舉動,因此,我們希望藉由品德教育繪本的教 學來分享彼此的經驗,建立樂觀進取的態度,更期望他們能服務人群,重視珍惜 自己生命的價值與可貴。

綜言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擬透過草擬計畫、文獻閱讀、教學活動,以行 動研究的精神與概念,進行將繪本導入品德教育的課程中,試著規劃適合用於國 民小學內的品德教育課程,並著重審視研究者自己的教學心路歷程。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將分為研究場域與對象,並根據研究的對象、繪 本、地點、經驗等四部分,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研究之場域為桃園縣龍潭鄉潛龍國民小學,全校含特教班班級數為四十三 班,每班平均人數為三十四人,學生人數一千四百七十人,教職員工七十九人。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四年己班的學生,班級人數為三十四人,包含十七位男 生及十七位女生。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中的教學活動採說故事與團體探索模式進行,但是因為研究者接任班級 時為中年級階段中的四年級,三年級由其他老師擔任級任導師,該教師為實習之 代課老師,經詢問該教師的教學方法之後,得知學生在研究者接任該班級之前,

學生並未接觸過任何關於團體探索的活動與訓練,因此學生在團體探索活動的表 現亦會因為先前的經驗不足而有所影響。

(二)研究繪本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了《最重要的事》4、《兩姊妹與她們的客人》5、《紙戲人》6、《愛 心樹》7、《石頭湯》8五本書,係依照研究者所規劃之「誠實為上策」、「尊重他

4 《最重要的事》:伊芙.邦婷(Eve Bunting)文,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圖,劉 清彥翻譯。

5 《兩姊妹和她們的客人》:桑亞.保嘉伊娃(Sonja Bougaeva)文圖,陳皇玲翻譯。

6 《紙戲人》:艾倫.賽伊(Allen Say)文圖,劉清彥翻譯。

7 《愛心樹》: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文圖,鄭小芸翻譯。

(20)

人」、「關懷他人」、「常懷感恩心」「互助分享成果」五個主題做選擇,選擇之標 準以故事內容切合主題、情節溫馨感人為主。又因為教學活動的進行方式以「說 故事」的方式進行,必須顧慮到繪本的「故事性」和情節的發展,因此有許多很 好的作品在此必須割愛,但是仍舊會將這些作品列入延伸閱讀的書目供學生做閱 讀的參考。坊間仍有許多與品德議題有關之繪本或文學作品可以做為教材,本研 究礙於主題的限制與授課時數的關係僅能選擇五本,無法全面利用,並不表示僅 只這五本繪本可以利用。

(三)研究地點的限制:

潛龍國小為桃園縣龍潭鄉之中心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頗豐,學校與教師對於 教育改革與實驗教育的接受程度還好。因此,本研究的成果與結論,僅能做為相 關研究或教學之參照與參考,並不宜推論其他地區或學校也必然可行。

(四)研究經驗的限制:

研究者雖然已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但是利用與品德主題相關的繪本設計成一 個星期的單元教學主題並進行教學研究,卻是首次的嘗試,雖然可以參閱坊間一 些有關繪本教學的相關書籍,但如何把繪本應用在教學活動上並達成研究的目 的,卻是研究者深感有困難度的,不論是單元活動設計、學習單內容設計、教學 活動實作等等,都是對研究者的考驗,而且在過程中研究者除了要扮演「教師」

這個角色之外,同時還要身兼「研究者」,自己著手做研究,兩者角色重疊,在 研究中的研究者,是否能正確的診斷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採取適當的行動?是否 會因個人主觀性過強,對自我的批判與反省機會較少,而忽略了從事研究必須具 備的客觀角度?所以研究期間除了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益之外,更是要經常省思 自己的教學實作過程並隨時作調整與修正,以彌補研究者經驗的不足。

(21)

第四節 小結

蘇振明指出,圖畫書將人類美好的品德,如勇敢、自信、樂觀、善良等信念 融入故事,藉以幫助幼兒達到自我學習的目標(引自林學君,1996)。

Narvaez等提到故事並不只是概念的傳遞或灌輸,而是一種情境的塑造。讓 兒童自己投身在故事中,從故事主角為思考的起點,去思考有關的道德訊息。我 也注意到,從小在德育課程中也是最常用寓言或故事來教導兒童明白道德的生活 規範和建立價值觀念的準則。但因傳統的德育教育向來以權威方式為主,較偏重 訓誨說教及他律行為的教養方式,要求孩子順服紀律、聽話行事,而較忽視發展 孩子自律的行為及道德判斷的推理(李奉儒譯,1994)。

本研究即是希望透過教學活動,以兒童文學中的繪本作品為教學之素材,讓 兒童在教學過程中,了解種種德行,面對自己的未來,養成不逃避、負責任的態 度,建構正確的價值觀。

(2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敘述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品德 教育」,敘述品德教育的內涵及對兒童的重要性,第二節「童年與品德」,敘述兒 童品德概念發展的相關研究,第三節「教學方法」,敘述發問教學法的內容及提 問技巧,第四節「繪本」,敘述繪本的特色及教育價值。

第一節 品德教育

一、九年一貫國小品德教育的內涵

目前國小階段已全面實施九年一貫的教育政策,而整個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基 於考量國家的發展與對社會期待的回應,依此看來,這是針對國家未來的整體利 益與符合當前社會的整體價值觀為考量(教育部,2003)。若真如此,將只存在 針對國家的效益主義觀點;另一方面,以符合社會整體價值觀為考量的教育改革 必定會產生依整體社會價值觀變動而隨時再次改革,這對於建立唯一且正確的價 值概念勢必無益,或許這正是過度強調尊重多元價值的必然現象。進一步推論,

若依此修訂背景實很難看出對真正且唯一的道德價值之重視,畢竟建立符合社會 整體價值觀與建立根源於道德法則的價值觀還是不同,這或許正是修訂背景下忽 略考量的一環,同時也部分主導後續教育改革的內容設計。

現今國小教育目的主張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

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 民。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

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主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

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育部,2003)。可見教育

(23)

目的中所包含的層面已較修訂九年一貫的背景因素更加豐富,不過具體的教育方 向與目標還是得下降至能力指標上來說。此外,在訂定十大課程目標後,又基於 此而衍生出內容十分相似的十大基本能力指標。針對於此,楊龍立說:「列出課 程目標之後,有必要又列基本能力嗎?當前列出能力指標不顧課程目標,則是鳩 占鵲巢和乞丐趕廟公的作為。九年一貫課程列出課程目標,分別又列能力來替 代,然後又重視各能力之養成,把課程目標及課程目標非能力之內涵揚棄,在目 前的課程理論上不易找到合宜的學理依據。9」因此,或許課程目標的設立與優 先性應該更加重視,而能力指標的培養應該予以省略。畢竟能力指標乃是根據課 程目標而自然衍生的能力培養,而毋需特別註明基本能力的養成,因為這會導致 只注重能力的培養,而忽略根據課程目標而可能產生額外能力的養成。課程設計 方面,從過去分科教學至目前九年一貫的領域教學,發現過去少數的單項科別已 不再出現,例如:美勞、倫理、道德等,不過這些科別的內容並未因此消失,而 是融入各個領域之中,並區分成七大領域:語文領域、數學領域、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社會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而基層 教育的方向主要是由領域統整的模式為主導,進一步根據能力指標來實施,因此 若要探究所有領域中的道德意涵,直接從各個領域中的能力指標來探討或許較為 直接。不過因能力指標的細目繁多,礙於篇幅,在此只直接整理國小七大領域中 所包含的品德教育層面:

1、語文領域:偏重於培養與訓練理性溝通、表達與判斷能力,並尊重他人想法 與了解相關文化與習俗。

2、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偏重於訓練依循理性處理事情的能力,並採納、考量 與判斷他人的意見。

3、社會領域:偏重於了解自我發展、德行與價值觀,尊重各種文化與宗教的存

9 楊龍立(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p12

(24)

在價值,並了解在民主社會中應盡的責任義務與如何與他人進行理性互動。

4、藝術與人文領域:偏重於培養、訓練與表達想像力與創造力,並學習欣賞與 尊重他人之創作。

5、健康與體育領域:偏重於建立與澄清自我價值觀,並懂得如何控制與表達自 我情緒與壓力,了解與尊重其它文化。

6、綜合活動領域:偏重於從情境中學習如何控制自我,並欣賞、尊重與接受他 人。

7、數學領域:則無明顯相關性。

綜合上述,發現九年一貫在國小品德教育的內涵方面包含幾個特色,一是品 德教育以國家整體利益與社會期待的價值觀為主軸;二是注重學生個人德性與理 性能力的培養;三是注重自己與外界(包含他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因此品德 教育的範圍不只單限於個人;四是道德價值觀傾向學習多元角度欣賞與尊重的角 度;五是與過去品德教育不同的是不再強調以知識為主,改以強調能力的培養;

六是品德教育雖然主要集中於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但其它領域仍可見品德 教育的色彩;七是過去單科教學的品德教育模式已不存在,而是將品德教育的內 涵擴散至各個領域中;正如柏特瑞(Mike Bottery)認為德育的內容應處理的價 值議題多而複雜,須有一個能包羅一切、具中心支配作用的主要教學方案,進而 認為德育應該包含五個面向,分別是個人的領域(personal area)、人際之間的 領域(interpersonal area)、社會的領域(social area)、自然的領域(the natural area)

與神秘的或宗教的領域(the mystical/religious area)10;羅傑.史卓恩(Roger Straughan)也說:「這趨勢的理論基礎是認為所有(或大多數)的學校科目早已 包括一些『道德層面』,藉由科目教學作為德育媒介,遠比單在功課表列一分離

10 轉引自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整合道德教育之可能取向。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 4 輯,

P128

(25)

的德育科目來得更自然、更恰當。11」由此可見目前品德教育正符合這種改革趨 勢。

最後一點,目前國小品德教育的設計模式已與民國六十四年與八十二年的國 小課程中重視德目的宣導大為不同,民國六十四年公布有十八個德目,民國八十 二年雖精簡為八個德目,但仍未擺脫以德目為中心的教學內容,現今品德教育則 已不見德目式的教學模式;不過這並不意謂德目式的教育模式已無價值,楊龍 立:「歷來教育改革及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公平正義、成長卓越和道德 氣質,九年一貫課程標舉個體能力之培養,卻對個體與群體有關的公平正義、成 長卓越和道德氣質等較少關注。12」可見德目式的品德教育模式或許在某方面對 於形成道德氣質與人格有所助益,但這方面的努力卻在目前的品德教育中缺席。

有趣的是,九年一貫的國小能力指標中雖然說明注重個人德性,但卻在這方面的 努力與此相反。

綜合上述,九年一貫的國小品德教育內涵已與過去有著相當多不同的主張與 觀點,恰好也符合現今社會求新求變的特色,但「創新」與「轉變」就代表好嗎?

這在電子科技層面或許是進步的象徵,但在品德教育層面難道不存在永恆不變的 絕對價值與目標值得永久的追尋嗎?而現今品德教育模式就已是當前最佳的版 本嗎?這些問題都有待後續者研究證明。

二、品德教育對兒童的重要

自古以來教育的主要內涵就包括道德的因素:「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養子使作善也。」足見教育的本義在培養具「善」行者,道德的涵養與教育的概 念攸關。因此,品德教育必須是學校所應承擔的責任之一,雖然一般認為家庭的

11 引自羅傑.史卓恩(Roger Straughan)著。李奉儒譯(1994)。《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 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34

(26)

影響力更大。然而值得思索的是,即使家長有更多機會促進兒童道德發展,往往 沒有經過充分思考要教導的是什麼,並且,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所能發揮的「道德 影響力」往往無關於道德本身,大多是為了家庭生活運作的方便,孩童的社會化,

或僅是一種家長權威的灌輸(李奉儒譯,1994)。故當德育做為教育的一種重要 實踐,責成學校教育成為落實品德教育的所在,自是無可厚非。學者也主張學校 本是一個德育機構,教學本是一個道德的行為,而教室亦是師生道德互動的地方

13

就我國國民教育階段而言,德育是否為必要的教育實踐呢?由憲法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第五節「教育文化」的第一百五十八條憲法條文內容,強調教育「應 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可 見德育為國家根本大法所保障,顯示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品德教育之不可或缺。觀 察歷次課程修訂乃至於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改革內涵,不難發現品德教育一直是 國民教育階段重視的教育實踐,如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實施國教,揭櫫其目的在於

「培植現代國民提高其精神與體力,品德與智能,增進其明禮尚義,崇法務實,

與互助合作,愛國保種的基礎」;又如民國六十四年國小課標準的修訂目標明訂:

「國民小學教育以培養活活潑潑的兒童、堂堂正正的國民為目的,應注重國民道 德之培養、身心健康之鍛鍊,並增進生活必須之基本知能」;而八十二年國民小 學課程標準總綱之目標亦顯示明確的德育訴求:「國民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及 品德教育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

(教育部,1993)。而現已陸續推行之九年一貫課程,未曾捨棄其德育作為教育 目的之一,在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中揭示「九年一貫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具備人本 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此亦為本研究探究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品德意涵的前提。

13 Buzzelli, C. A. & Johnston, B. (2002). Moral contac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118-157) New York: Routledge.

(27)

以上就教育的本質闡示德育之必要,然而衡諸我國社會發展現況,更可顯見 品德教育為當今台灣所需。台灣由傳統農業社會結構邁向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

社會結構產生許多巨大的改變,社會價值觀念多樣而或有衝突。在這同時,台灣 社會中兒童和青少年表現出的不良行為,也日益嚴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的犯罪 問題若僅仰賴法律的事後制裁,僅是暫時治標之方,其成效有限,唯有深耕教育 才可能防微杜漸。因為人在強制性的刑罰之下,所思所想的是如何避開刑罰,品 德人格下降為他律的考量,而不是積極的品德自律。有鑑於此,更應特別從學校 品德教學著手,規劃與實施德育課程,以涵養學生之道德品行,發展學生之品德 思維,並引導其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由此可知,品德教育對於兒童未來的人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教育者必須 以嚴謹的態度和正確的觀念,透過適當的方式來教育兒童,使其能夠透過品德教 育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提升生命的品質。

(28)

第二節 童年與品德

一、關於品德

有關「道德」一詞之意涵,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不一而足。在我國,「道德」

首見老子道德經,乃一複合詞,是由「道」和「德」兩字統合而成,其意乃取「道 生之,德畜之」之觀點,亦即:人的行為舉止必須符合宇宙、社會運行的道理,

然後才有可能進而成為一位有德之人(詹棟樑,1998)。因此,「道」指的是一個 可以用來做為個人立身處事的規範或準則;「德」則是指一個人的德行或德性。

從行為實踐層面來看,兩者互為表裏、缺一不可。有「道」始可成「德」,有「德」

方可明「道」。

張氏心理學辭典在解釋道德一詞時,也指出:「道德(morality)本詞涵義有 二,其一是將道德視為行為的準則,亦即:眾人所應遵循的法理人情為道德。其 二,則是將道德視為合於準則的行為,亦即:行為之合於法理人情者為道德。」

(張春興,2006)。

此外,美國哈佛大學學者Kohlberg L.則是將道德定義為:「道德是人類普遍 傾向於擬情或角色扮演,傾向於把自己放在他人立場之內的自然產物。它也是宇 宙人類對有關人與人之間正義、互惠和平等關心的結果。14」因此,道德不但是 利他的、助人的,也是人們根據其理性判斷而產生的一種具有同理心及宇宙普同 性質的行為規範準則,甚或直指行為本身。

英國學者 Straughan, R.在論及道德意涵時,則是將道德一詞的意涵分為:

評價式道德與描述式道德兩種。所謂評價式道德,就是將道德視為等同於「善」,

亦即指出個體行動的意圖與決策能符合所屬社會價值標準;描述式道德則是指對

14 Kohlberg,L.(1995).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In A.C. Ornstein &

L.S. Behar-Horenstein(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pp.163-175).Boston: Allyn & Bacon

(29)

特定習俗、規範的描述,也就是對道德範疇中的某類事情、活動、與討論議題… 進行描述。(李奉儒譯,1994)

相較於上述諸位學者僅將道德侷限於人們對社會規範習俗理性的「知」,以 及與他人互動時具體的「行為」表現,英國學者Bottery將道德定義為:「道德是 一個關心人們(個人或團體)如何概念化、對待、並影響他們自己本身和其他生物 行為方式的領域。15」,這是以加入具有動態性概念的個體情意關懷層面,來補 足先前道德定義之不足。

然而到了現在,不論是中西方,道德一詞其所欲指陳、涵蓋的意涵,不但和 行為主體:「人」其所屬之社會風俗習慣與價值規範標準有關外,亦和行為主體:

「人」在其所屬社會中,所具體表現出來的行為判斷、態度、實踐與個人品德有 關。也就是說,道德其所涵蓋的意義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的是:行 為主體是否認知其所處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會認同的風俗習慣與行為規範;第二個 層面則是指:行為主體之行為實踐是否符合其所處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會認同的這 些行為規範或準則,亦即行為主體是否能夠知其所行,行其所知。

二、兒童的品德概念

英國教育學家史賓塞認為,給孩子良善行為的標準是必要的,但不要太急於 求表現。美好的道德品行隨著孩子的心智、經驗以及心理的成長慢慢成形。要明 白高尚的道德和高尚的智慧一樣,都要經過緩慢的過程才能夠達到(顏真譯,

2002)。在孩子道德認知歷程中是循序漸進的,道德教育是要讓孩子在耳濡目染 中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以教導孩子成為一個自主的人。

15 Bottery, M. (1990).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30)

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從心理學的觀點提出了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可 分三階段(歐陽教,1993):

1 無律階段(Stage of anomy):兒童四、五歲之前屬此階段。此期兒童處感官動 作與自我中心,無集體規約及道德意識,可說是道德無律或無規範。

2 他律階段(Stage of heteronomy):大約是五歲至七、八歲左右。意識到家庭、

學校、社會的一些道德或風俗習慣的規範,一切的行為規範尚以他人的外在標準 為標準。

3 自律階段(Stage of autonomy):大約從八、九歲以後的兒童。道德意識逐漸覺 醒,能運用其理性作道德規則的分析及判斷,不再盲目被動信服成人的權威。

皮亞傑認為道德判斷應在「自律階段」做才有顯著的效果。無律或他律階段,

道德意識尚未成熟,尚不能運用其道德理性作為獨立判斷,一切無律或依賴外在 他律為行為標準。大概在八、九年歲以後兒童才會問有關道德判斷的問題或理 由,教師應於此時給予道德論證,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美國道德教育顯學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他將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層 次六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謝明昆,1994):

1 道德成規前層次(pre-conventional level):分處罰與順從導向階段、工具式相 互關係(自我利益導向)二階段。這個時期兒童對各種規則、善惡、是非等標準,

是根據行為物質的或享樂主義的後果,或根據訂立規則者、體力較強者、能發號 施令之權威者的觀點來作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

2 道德成規層次(conventional level):分人際關係和諧或好男孩好女孩導向階 段、法律與秩序導向二階段。這個時期的人對於所謂好壞行為的判斷標準,已能 顧及家庭、團體或國家的期望,而忽略了立即的和明顯的後果。

3 道德成規後期、自律期或原則性層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autonomous, or

(31)

principled level):分為社會契約合法導向階段、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二階段。此 期的人在判斷行為時,不受團體的左右,而能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郭爾保主張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在刺激兒童道德判斷和能力的自然發展,而非 勉強兒童接受一種外來的模式。品德教育的發展方法,以刺激道德發展闡釋教育 歷程,意在尊重兒童的自律(沈六,1993)。即是使兒童經驗應用他的思考層次,

以解決相衝突的問題情境,作為道德判斷與形成他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非 服從圍繞在他周遭的成人的道德判斷能力。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兒童道德判斷和能 力的刺激發展而非灌輸,個人的道德行為不應是強迫、威脅下的結果。

兒童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認知有密切關係,皮亞傑發現九歲左右是道德認知的 關鍵期;郭爾保則認為道德發展階段的轉移最容易促成為十至十三歲時期,也就 是從道德成規前層次,發展至道德成規層次的轉捩期,過了此階段,兒童的道德 觀已定型,將不易再改變。所以品德教育應該掌握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學習的關鍵 期,也就是國民教育階段的中年級(九至十歲)。品德教育在幼稚園階段實施,

因幼兒期仍屬他律期,大都只接受規範、服從規範,很少表示懷疑,如此教學容 易流於灌輸。而中年級則已進入自律期,他們會開始去分辨、判斷、選擇規範的 適切性與可行性,會注意到與人的互動及行為,其行為表現如尊重、公平、負責、

關懷、公德等皆屬於自發性及自省性。故品德教育之教學應掌握學生道德認知的 關鍵期,品德教育教學及學生學習之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2)

第三節 教學方法

一、發問教學法

至聖先師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即提出他對教學方法的重要觀點:「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美國教育學家Bruner曾說:「我們不 必也無法學習大自然的每一事物,假如我們能夠學習到如何學習大自然的方法,

或大自然現象的主要原則的話,我們不必放很多東西在腦海裡而知識淵博。16」 因此,Bruner強調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的重要。這種學習形式是教 師在提供重要的基本資料後,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習者嘗試問題解答的捷徑。因 此,學習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累積,而且是一種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促 進學習的自主和類化。

詢問是一種引導的策略,藉著發問或調查,可刺激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追 求事物真正的本質,澄清問題及觀念,培養獨立思考及推論或歸納的能力。創造 一個激勵思考的自由氣氛,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17

1教師的態度是支持的和接納的。

2強調正向的、好的表現。

3以讚可及提供線索鼓勵學生。

4接受任何假設及方法。

5鼓勵交換意見的討論。

總之,創立一種開放的氣氛,使學生感到能自由貢獻及分析解釋各種意見,

而不會害怕因推理錯誤而可能被懲罰的心理。

16 Bruner, J. S.(1971).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New York:W. W. Norton.

(33)

二、教學的技巧

一個發揮功能的教師,能提出一些超過表面回答的問題來問學生,如此能使 討論不很快中止。教師可應用兩種技術,第一是所用的問題本身即能使學生無法 以表面化的回答來應付,較高層次的問題即屬此類。第二是讓學生說出很粗淺的 答案之後,教師繼續提出問題,使學生超出原答案的層面而做進一步的探索。發 問的技巧可因教師發問的目的而不同,例如18

□教師要求澄清

可用的句子如「你真正的意見是什麼?」「請把你的觀點再說一遍。」「你能更 進一步說明嗎?」

□教師要求增加學生對自己反應的判斷

可用的句子如「你能指出你如此想的理由嗎?」「這些是所有的嗎?」「與這看 法相反的觀點是什麼?」

□教師要求轉移反應的焦點

可用的句子如「假如這是真的,那麼它對……有什麼涵義?」「你看看這與……

有關聯?」

□教師以暗示促進學生的反應

教師:團結合作比單打獨鬥如何?

華彥:不清楚。

教師:一根筷子折得斷嗎?

華彥:很簡單折斷。

(34)

教師:二根筷子折得斷嗎?

華彥:還是折得斷。

教師:那一把筷子呢?

華彥:折不斷。

教師:團結合作比單打獨鬥如何?

華彥:團結力量大。

此外,教師使用發問教學法時所應注意一些配合技術如下19

1提問時最好先對全班發問,再指定特別學生。

2提問後給予二、三秒以上的候答時間,視問題的難度而定。

3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包括探索性的、分歧性的。

4注意讓班上的大多數同學參與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的機會。

5增加注意傾聽、獎勵回答、探究與匡正、歸納答案、延緩批判、容多納異 等行為出現次數。

(35)

第四節 繪本

一、繪本的特色

何三本認為:「圖畫書是文章在說話,圖畫也在說話,兩者用不同的方法在 說話,表現同一主題。彼此間所說的內容,不但互不重疊,而且還具一般書籍所 缺乏的機能,譬如說翻書頁的效果,橫開和豎開的效果,書籍開數大小的效果、

表現性、動態性、連續性的效果等。這些機能被充分利用,彼此間充分的協調,

在結構中充分地變化運用和展開,使主題被豐富、滿意的表現出來,這就是圖畫 書20。」

繪本可以說是兒童文學各種類型中最吸引人的一種文類,根據學者們(例 如:林敏宜;何三本;陳美姿)的研究,研究者將之歸納出繪本至少具有以下幾 項的特點與特性:

(1) 形式上:繪本利用敘事結構圖畫和圖畫的連貫性、動態性來傳達和詮 釋故事的主題與內容,通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也有一個文字都 沒有的無字圖畫書。

(2) 內容上:繪本的內容是以有主題、內涵、主角、時空背景、情節開展 等要素所構成的故事或童話,運用圖畫的敘事結構,將內容以及故事 情節以圖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3) 對象上:繪本的主要閱讀對象是零至八歲的幼兒,尤其以學齡前後階 段的幼兒為主要對象,他們多是文字閱讀能力仍不順暢的小讀者,但 現今出版之繪本也有適合於國民小學階段閱讀的作品,甚至有成人繪 本的出現。

(4) 運用上:除了用以做為兒童的閱讀故事之外,繪本閱讀在親子之間亦

20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453

(36)

可做為營造親子和諧氣氛的工具;繪本對於兒童的人格養成和基礎教 育也是繪本的價值所在。

二、繪本的教育價值

林良先生對於繪本功能的見解:「圖畫能增添閱讀的樂趣,『有圖畫相伴的文 字』和『有文字相伴的圖畫』,往往能相互激盪,彰顯出彼此互異的魅力21。」

圖文並茂的繪本故事,帶給兒童最大的閱讀樂趣就在於那豐富的色彩與源源 不絕的想像力,透過圖像與文字的結合,兒童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去充分感受圖畫 所帶來的美感,也能領會到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雋永意義,繪本絕對不再是被當成

「小兒書」的識字工具,它也進化到了具有實質的教育功能。

黃雲生先生也對圖畫文學對於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如下的說 法:「圖畫文學是最早進入兒童世界的兒童文學書面樣式,是它引導兒童去閱讀 書籍,把兒童帶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給兒童以最初的審美教育。所以,在對 兒童個性意識的形成方面,圖畫文學有著難以形容的巨大做作用22。」所以,繪 本對於兒童個性的養成是有其重要的影響力,在其人格的發展階段中,繪本對於 兒童健康發展適應將來要生存的社會的貢獻也是無法估計的。

學者林敏宜認為圖畫書對閱讀者有如下的價值23

一、增長認知學習。

二、增進語言學習。

三、提供生活經驗。

四、涵養美學。

21 鄭明進(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p1

22 黃雲生(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p133

(37)

五、增進閱讀樂趣。

六、培養創造想像的能力。

她認為圖畫書的功能是全面性的,不單只是教育中的認知學習與語文學習的 部分,它更可以為兒童提供不同於書本學習的經驗,乃至於生活百態,都是圖畫 書在教育上的價值所在,透過圖畫書的教育來陶冶、塑造兒童的性格,進而能培 養具有審美觀念與豐富創造想像能力的人。

她也提出了繪本、圖畫書在教育性上的特質:圖畫書的教育性是指兒童藉由 閱讀圖畫書而使其個人在認知、人格、道德、生活等各方面獲得成長。認知方面 的成長是指孩子能從圖畫書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增進生活的閱歷;人格方面的成 長是指孩子從圖畫書中獲得人生意義與方向的啟迪,學會自我接納、自我認同,

甚至自我實現;道德的成長是指孩子從圖畫書中涵永心性、陶冶氣質、學習善惡 的判斷、培養正義感與同情心等;生活的成長意味孩子藉由閱讀圖畫書而培養良 好的生活習慣、正當的生活態度。

陳美姿在其碩士論文「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中亦歸納 諸多學者對於繪本的教育價值的看法,認為有三項功能:

一、社會化功能:兒童經由閱讀,不僅能和書中的主角與情境做認同,也會和自 己的生活環境或生活經驗連結,更重要的是書中主角的行為與態度往往被兒 童視為社會接受與否的指標。

二、娛樂功能:兒童文學能使兒童將自身化身在各種角色之中,神遊於故事的情 境之間,這些文學作品幫助兒童在語文、認知及價值觀的發展與培養上能夠 達到教育、娛樂的功能。

三、情性陶冶功能:老師能夠用說故事的動人情節來取代訓誡教訓,以慈祥擁抱 的親密態度來取代道貌岸然的冷峻,那麼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就很容易被孩

(38)

子接受。

說明了繪本除了有知識傳遞功能之外,還兼具著許多教育上的任務。經由閱 讀來使兒童體驗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情境,以使兒童為進入社會做準備。而兒童文 學本身就具有幫助兒童發展語文與認知的功能,並兼具有遊戲的情趣與情緒陶冶 的功能。

由此可知,繪本在教育上的功能確實是多元與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在閱讀上 或知識學習上的功能而已,它更可因為兒童的閱讀而內化到孩子的心靈,提升孩 子的氣質,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並可為將來所可能面對的挫折提供預防的機 制。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了解決研究者在教學上的困境,以「行動研究」做為研究的概念。本章共 分成四節,第一節說明行動研究的概念與步驟,第二節詳述研究的架構與研究流 程,第三節介紹研究的場域與對象,第四節說明教學單元的規劃。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概念與步驟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本研究參考了「行動研究法」的精神與概念,在Altrichter,Posch & Somekh 著,夏林清等譯的『行動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中述及行動研究歷程的階 段:

圖 3-1 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

(摘自:行動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頁9)

A 尋找一個起始點

D 公開教師的知識 B 釐清情境

C 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

(40)

行動研究是以找出一個起始點做為開端,而以公開教師的知識做為結束,而 過程中則透過對話、訪談等方式來收集資料以了解自己所面臨的教學上的問題,

然後再據以發展出行動的策略並加以實踐,實踐的過程或許對問題無法獲得立即 有效的改善和解決,因此必須要透過研究者檢核自己的研究過程,反思自己的行 動,從經驗中學習,修正釐清新的情境和問題,再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而最後 的公開研究者的專業知識與研究歷程則是整個行動研究真正的結束,在『行動方 法導論』一書中提到:

「公諸大眾的方法,例如在職進修中的口頭報告或案例研究的書面報告。藉 由這些方法,教師-研究者的收穫與洞察得以開放地在批判討論中被檢驗。」(見

『行動方法論』,頁10)

二、研究的步驟

本研究就是以上述的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和精神為研究的概念,以研究者對 於目前國民小學實施品德教育的觀察為起始點,透過資料的蒐集了解發現現階段 九年一貫教育中對於品德教育並未特別關注而獨立設科,而又了解品德教育對於 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性,以釐清目前所面臨的教學情境與困境,據以發展出以繪 本來從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學活動,希望能建立一套具體可行的品德教育教 學活動設計,而透過說故事教學的模式來具體實踐教育的行動研究策略,以確認 所設計之以繪本進行國民小學中年級品德教育教學活動是否可行,教學的過程中 則以研究者為中心,反省檢驗研究者自己對於相關知識的認知與信念,並從教學 過程中觀察學習者的學習反應,調整研究者的心態與品德態度。最後則是以研究 者的研究心路歷程做為「公開教師的知識」,記錄研究者從面對許多社會事件為 開端,反省、反思對於品德態度認知的過程,最後以感恩回饋的心情來從事教育 兒童的工作。

(41)

茲將本研究的歷程階段與步驟詳述於後:

(一)尋找一個起始點:研究者任國民小學中年級,在大學求學的階段即對 品德教育在國民小學實施的可行性和現況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道德學的相關知 識也都有積極涉獵,然而,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在品德教育上卻出現漏洞。

陳康宜(2003)指出,教改十年後中、小學生品德教育不如十年前,老師、家長 皆不滿意孩子的品德教育,超過七成的家長和老師認為國中小整體品德教育比十 年前差。而整體品德教育變差原因,校長與老師一致指出,因九年一貫改革只強 調「能力」、忽略「德育」的方向,現今德育、群育都納入「綜合表現」分數之 下,沒有具體指標的德育,其重要性自然被排擠。24

因此,身為級任導師,究竟能透過何種方式的教育,來幫助學生去處理、面 對他們所遭遇到的道德事件,又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提供我們去運用與參考,而 級任導師在擔負品德教育實施者的角色時,究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背景知識,才 能肩負起這種重擔。

這些問題交織起來,便可以看出現行國民小學對於品德教育的不重視,而從 事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若非個人的興趣使然,是不會去觸碰品德教育這個令人 感到枯燥的東西,以致於產生孩子需要有人告訴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如何妥善 處理這些事和平復情緒的時候,我們教師確實很難只用灌輸的方式說明,所以研 究者希望以此為研究的起始點,以找出最好的方法來解決所面臨到的這一個困 境。

(二)釐清情境:在確定以品德教育課程的發展為研究的起始點後,便開始 蒐集相關的資料以釐清研究的情境與研究的焦點。在閱讀許多的相關研究和著作 之後,發現在目前研究國民小學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可分為四類:

(1) 品德教育與學童認知發展的相關研究

24 陳康宜(2003 年,11 月 14 日)。教改 10 年調查中小生品格教育不如 10 年前。中央日報。93

(42)

(2) 品德教育課程發展的相關研究

(3) 以閱讀為主旨的品德教育相關研究

(4) 教師的品德教育認知與態度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教師行動研究為研究的精神與概念,希望研究的方向是以教師本身 對於品德教育課程建構和實施過程為導向,透過研究者的經驗與教學過程來找尋 適合可行之品德教育課程內容與教材,所以便選擇不以學生的學習反應做為數據 的分析與量化的研究,改以質性的觀察、描述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反應。當然,

此種選擇或許不能達到研究者所預期的研究成果,但行動研究的精神就在於能夠 容許錯誤並加以改善修正,本研究也會以行動研究的精神來檢視研究的歷程,是 否符合研究的目的與預期達成的目標。並且據以做成結論提供修正改進研究的步 驟與研究的策略。

(三)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在確定研究的方向之後,研究者開始為 國民小學中年級的品德教育課程尋找適當的教學策略。

國民小學階段的兒童對於品德事件的處理仍然較為自我,此時若是選擇以教 條式的方式來呈現各種品德主題的話,其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就非研究者所 能掌控。因此,應當選擇以較為溫和的方式來和兒童討論關於品德的問題。研究 者認為,若是能透過閱讀的活動,就能降抵兒童對於接觸到品德主題時所可能產 生的排斥,再加上坊間有許多以品德為主題的少年小說和繪本可供利用,便希望 規劃以閱讀來做為國民小學中年級品德教育課程的實施策略。

但是根據研究者的教學經驗發現,國民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仍然有許多的同 學在文字的閱讀上產生障礙,所發現的閱讀障礙情形多數是無法持續並專注而深 入的閱讀-本文學性書籍,這個現象普遍的出現在研究者任教的班級之中,學生 因為功課上的壓力,並不被允許有充分的時間深入閱讀少年小說等文學作品,加 上學生本身因為過度接收電視媒體的資訊傳播模式,對於圖像的閱讀能力往往大

(43)

於閱讀文字的能力,若是以少年小說的閱讀與討論為教學的策略,研究者預期教 學的成就將非常有限。因此改以繪本做為教學的教材,發展以繪本進行國民小學 中年級品德教育的教學策略,如此可降抵學生的閱讀行為對研究所產生的負面效 應,也可因為繪本、圖畫書多元、豐富的特性,提高學生對於品德教育的正面回 應。

選定教學策略之後,研究者便依照策略和研究目的來規劃教學的活動和教學 的內容,再據以正式進行品德教育的教學工作,具體實踐行動的策略,並對教學 過程進行紀錄,以求檢討與改進。

(四)公開教師的知識:本研究的最終階段就是進行論文的撰寫,紀錄整個 研究與教學的過程,從研究者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的開始,完整的公佈研究者 在從事此研究時的心歷路程,研究策略的選擇與應用,以及研究過程中所遭遇到 的限制與困難。

至於研究報告的呈現方式與撰寫,則依照一般論文的撰寫格式,因為透過學 位論文的格式,公開研究的過程,讓教師從研究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觀察和知 識得以被檢驗與討論,如此,研究的過程與結果才能真正呈現出真實的面貌。而 教師研究發表知識的過程才真正增進教師的教學反省能力和教學品質。

因此,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的精神和概念,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

(一)透過行動研究的概念解決目前研究者在品德教育教學上和課程的困 境。以行動的歷程,檢視所採取的策略是否成功奏效,並做為修正研究的依據,

或是提供給其他施教者和相關單位的建議,也提供給往後的研究者研究方向上的 參考。

(二)公開研究者的研究心得與心路歷程。讓研究者自我省思教學的歷程,

並對於自己如何將自己兒童文學和教育上的專業,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公開知 識,使自己在兒童文學與教學專業上能夠有更大的進步,也希望藉由公開與分享

(44)

的過程,來與更多的教師和前輩共同激盪出更多更新的創意教學與想法。

(三)兒童文學與品德教育結合的嘗試,兒童文學有其在教育上的功能,這 是許多學者或教師都無法否認的事實,如何將有點嚴肅性的品德教育和活潑多樣 的兒童文學做結合,是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一項嘗試,希望這樣的結合能提升兒 童文學與品德教育的教育價值。

本研究雖然以「行動研究法」的概念來進行研究,但是因為時間的安排過於 匆促與簡短,就過程上並無法符合「行動研究法」的要求,以做到策略的修正與 課程的重新檢視、規劃、僅能將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困難紀錄下來,做為 研究者將來教學活動的參考。並在第六章結論與建議中提出對教學者與後續研究 者的建議,以使相關研究能夠獲得更完整與嚴謹的結果。

(45)

第二節 研究的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的架構

本研究之設計架構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精神與概念為參考,以研究者的經驗 與教學心得來規劃設計一套國民小學中年級使用之品德教育課程,茲將本研究的 基本設計架構圖示如下:

圖 3-2 研究的基本設計架構圖 繪本與品德教育結合之課程規劃與設計

繪本與品德教育結合 課程現況之瞭解與重 要概念歸納

教師對繪本與品德教 育之教學經驗分享與 歸納

學童為中心之品德教 育學習經驗分享,了 解學童反應

訂定出重要學習概念 與單元主題

選擇與品德相關之繪 本作品

了解學生的起點行 為及相關經驗

蒐集與品德概念相關之繪本作品

規劃課程,選擇符合教學概念的繪本作品,編製品德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課前準備與進行品德教育之教學活動

檢視教師教學活動內容與學生學習成效,並進行行動研究策略之修正

(46)

圖 3-2 研究的基本設計架構圖

在此研究架構之下,研究者將進行課程概念、教師教學與經驗、學生反應的 整合,以完成國民小學中年級品德教育課程的規劃,並檢視研究者於研究中所採 取之行動研究策略是否符合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流程

本研究依照研究的目的與所欲達成的目標,設計研究的流程,以利研究者於 研究過程中掌握、檢核研究的進度、程序與是否達成研究的目標,以對研究所採 取的策略進行修訂。

本研究從文獻的閱讀和分析開始,蒐集相關的期刊,論文等資料,以掌握研 究的重心與研究的價值。藉由分析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了解國民小學實施品德 教育的現況、所面臨的困境與資源的缺乏,確立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議題與方 向,完成研究的初步結構與設計。

在對課程的現況有了瞭解之後則依照所擬定的主要議題來規劃發展新的國 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此課程並非就是整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的最後定案,

它可能依照研究的結果、教學者的自我評估、學生的學習反應等等因素,而做修 訂。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概念,實際的教學與教學後的檢討與修訂過程是最重 要的一部份,這個過程能夠提昇教師課程規劃的能力和顯示出教師的自我反省能 力,是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精神所在。因此在完成課程的規劃後,必須依照所設計 的教學方案來進行實際的教學工作,以探索式的教學概念來進行課程的教學,並 紀錄教學的過程,以利下一個階段的評估工作和相關理論的驗證。

研究的成果一方面顯示以繪本進行國民小學中年級品德教育的策略是否能

(47)

讓兒童瞭解關於品德教育的相關議題,一方面顯示研究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對於 策略的選擇與運用是否適當,又是否在研究過程中充分的反省自己的教學歷程並 適時的修正策略。

(48)

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流程圖與主要目標圖示如下:

圖 3-3 研究的流程與主要目標圖

流程 目標

重新設計研究策略

文件分析與檔案分 析

1 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掌 握研究之重心與價值 2 分析舊有課程綱要,確立 研究之主要議題與方向。

3 確立研究設計與評量方式。

課程現況的瞭解與 新課程的規劃

1 依主要議題,發展課程。

2 瞭解課程現況。

3 依據現況規劃發展新課程。

修訂 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教學

1 依據規劃之課程,設計教 學活動

2 應用探索式教學概念,擬 定教學方案

3 實施教學,驗證相關理論。

呈現研究的成果與 成效

教師教學檢討學童 學習評量

瞭解教師教學後之心路歷程 與學童學習反應,確立課程 與教學之有效性。

評鑑研究成果,確立本研究 所發展出來之品德教育課程 在方向與方法上之適切性,

擬定後續研究之流程與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

assessment items targeting the following reading foci: specific information, inferencing, main ideas. What syntactic and/or semantic clues would you identify in the text to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