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的教學過程

一、品德教育週

研究者除擔任四年級的級任導師外還兼任學年主任,平時的班級事務已經忙 得不可開交,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還有許多學校所辦理的活動要參與。在 學年度的上學期,研究者配合學校的其他教師,從事國民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的 計劃,在班上做為期二個月的班級閱讀場域與閱讀意願之關係的研究,再加上學 校所辦理的運動週,許多的球類運動和比賽,使得時間都覺得不夠用,因此在學 年度的上學期就無法安排品德教育的教學活動。

原本的構想是希望能夠以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品德教育的教學課程,如 此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和回饋,研究者也能適時的修改研究的策略與 教學的方法。但是因為在學年度的上學期已無法安排,只好在學年度的下學期另 覓適當的時間來進行,無奈天往往不從人願,學期間又有學校的運動會及校外教 學的實施,只好修正原本預計一個月的教學課程,將教學的形式改變為活動週的 方式,在一週內密集的進行教學與討論。

採取活動週的方式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之處。採用活動週的優點是在密集的 時間裡容易營造對相關主題的學習氣氛。研究者在班級的圖書區中擺放了許多關 於品德教育的少年小說和繪本作品,讓學生能清楚的知道活動的主題是什麼,時 間的密集使學生比較能夠集中精神與注意力,印象也會較為深刻。若是以一個月 為教學時間,平均一週一堂課的教學活動,恐怕對於部分學生來說,缺乏連貫性 的學習,他們就很難再把教學的內容統合起來。若是每週每天都撥出一點時間來 進行教學活動的話,學生更會覺得疲勞轟炸,效果更是無法預期。

採取活動週方式的缺點則是出現在學生的反應時間不足,相類似的主題於一 週內學習完畢,每天一個主題,思考的時間只有一個晚上,雖然在教學活動前已 和家長溝通過,當週不出回家作業,所有的作業都讓學生在學校完成,但是學生

回到家之後,是否真的很認真的去完成活動單中的內容與問題,恐怕是研究者所 無法掌握的,再加上學生要參加許多的校外補習課程,使得學生對於活動週的課 程無法全心全力的投入。

最後研究者決定採取每天一堂四十分鐘的品德教育課程,為避免課堂上的時 間不夠,每天放學前的二十分鐘的作業指導時間,則作為預告下一個單元的時 間。把五個品德教育教學活動單元在一週內上完,在時間上略顯匆促,但是從學 生們的活動單中可以見到,學生們大都表示印象深刻有意義,因為很少有人和他 們一同討論關於品德的議題,但是現在他們會開始去思考關於品德的事,也想到 了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這些對他們的影響與幫助就是研究者希望從行動研究的教 學過程中看到的成果。

二、教學過程

本研究的教學過程,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的二週,先告訴同學將進行品德教 育的相關課程,請同學能夠將自己的經驗做一下回想與整理,等到教學活動時和 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教學前一週,先預告下一週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能再做充 分的準備。每單元的教學結束後也預告下一單元的主題,讓同學能預做準備。

教學活動是以說故事為開始,以引起同學討論或發表的動機,老師的角色是 讓同學充分發言,或是補充學生表達上不足的地方,適時的將自己的相關經驗導 入討論中,最好不要發表太多自己的看法,以免變成傳統說教形式的教學,限制 了學生的思考自由。

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帶回學習單做參與教學之後的心得紀錄,除了發表自 己的看法之外,也可利用這個機會和父母共同討論,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待 活動單完成後交回研究者做為參與教學活動的回饋,研究者加以整理分析後,做 為研究結果或修正研究過程的參考。

茲將教學活動的流程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流程圖敘述於後:

圖4-2 教學活動過程 教學的活動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過程,都只是提供研究者和後續教學者結構性

的參考,實際的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遠比所有的教案所能規劃的還要多,那些 臨場的問題和班級經營管理的問題,還要靠教學者的臨場反應和教學經驗去解決 與排除。

教學結束

第伍章 品德教育教學結果與討論

本章將敘述研究者的教學成果。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描述品德教學活動 成果,第二節詳述研究者本身的心路歷程,第三節說明學生學習的反應與家長的 意見、看法,第四節為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