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的場域與對象

一、研究的場域

本研究擬以研究者所任教之桃園縣龍潭鄉潛龍國民小學四年己班為研究之 場域,任教之期間為民國九十五年九月至民國九十六年七月。該校位於桃園縣龍 潭鄉中豐路四○一號,為桃園縣龍潭鄉之中心學校,學校成立於民國五十六年,

為四十年老校,學校校區包括龍潭鄉烏林村、烏樹林村、百年村、龍祥村(1-20 鄰、24-29 鄰)、凌雲村(1-4 鄰)。學校附近為住商混合區和工業區,除了百年 社區外,多屬於老舊型的社區。學校校地面積約零點八公頃,班級數含特教班為 四十三班(九十五學年度),每班平均人數為三十四人,學生人數一千四百七十 人,教職員工七十九人。

基於研究倫理,本研究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以簽呈方式報請學校行政單位 與校長核可,獲得學校行政單位與校長之同意與支持,使研究得以順利的進行實 際的教學活動,校長非常支持這個品德教育教學活動計畫,並希望在研究完成 後,能夠提供研究的成果,做為學校實施品德教育時的參考教材。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四年己班的學生,班級人數為三十四人。學生家長 所從事之職業,從商者佔多數,有十五人,服務業九人,工業、自由業六人、公 教人員四人。學生的組成採常態編班。家長的社經地位平均,對於學生的表現,

無論是課業或是人格發展皆能表示關心。

關於學生對於教師的態度,在初次接任該班級時,因為上一個學年度是由另 一名女代課教師擔任班級導師,因此學生在對於新老師的教法和班級經營上有些 不太能適應,有些學生比較無法接受男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會在上課中對於

上課內容顯得漠不關心,發言或是作業表現都不理想,他們認為新的教師並非他 們的一員,教師只是要來要求課業表現,不是真正的關心他們。因此研究者並未 在初接任班級導師時即進行品德教育的研究教學。研究者利用下課的時間,與每 一位同學做聊天式的訪談,一方面瞭解學生的各種狀況,一方面讓學生解除對於 研究者的戒心與不信任感,在平日的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完成學校所交辦的事 項,積極帶領參加學校辦理的活動以營造團體合作的氣氛,參加學生的各種校內 外學習成果發表會,放下老師的身段與學生一同打掃,直到老師與學生融合成一 片,團體的合作氣氛營造了起來,每位團體成員都能充分認定自己是這個團體的 一份子,彼此之間也都能互相尊重和諧共處,此時這些研究對象才能真正的信任 研究者有能力帶領他們的學習,研究者才得以開始進行研究的教學計劃。

在學生的起點行為與能力部份,研究者在研究初期曾口頭詢問班上的學生,

是否有經歷過品德事件的經驗,結果有十位同學表示有相關經驗,但是對於進一 步的細節與心情,這些同學則表示因時間久遠已記不太清楚。

學生的閱讀行為,在本研究中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原本研究者希望規劃以 少年小說的作品來做為教學的內容,透過導讀的過程來和學生進行品德相關議題 的討論,但是研究者發現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皆不高,對於文字為主的作 品,在閱讀上質量上仍有問題,許多的學生在翻閱兩三頁之後便沒有興趣閱讀下 去,且因為有許多同學表示課後的補習功課繁重,無法再抽出時間來閱讀整本的 少年小說作品。因為在閱讀的質與量上皆無法達到研究者的預期與要求,使研究 者不得不改以繪本來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活動。

在學生家長的部分,因為擔心會有部分學生家長基於某些因素或禁忌,會不 同意子女接觸與品德相關的議題與教學,基於研究倫理,必需先取得學生家長的 支持與同意,才能進一步安排各項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學年度上學期學校舉辦

「親師懇談會」時,研究者即利用「教師教學理念說明」的時間,向與會的家長 預告品德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並說明進行品德教育教學的理念,希望能夠獲得

家長的同意與支持。與會的家長都認為品德教育是目前亟需向孩子進行的教育項 目,是人格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部分的家長也表示曾經和孩子討論相關的議 題,但是資源有限、資訊不足,往往無法滿足孩子的問題與解答孩子的疑惑,所 以肯定教師為進行品德教育所做的準備與用心,在學年度下學期進行實際的品德 教育教學活動前一週,研究者再次以書面通知家長將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的教學 活動,取得家長的同意,並在教學活動後再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請家長提供對於本 研究教學活動的意見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