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

一、九年一貫國小品德教育的內涵

目前國小階段已全面實施九年一貫的教育政策,而整個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基 於考量國家的發展與對社會期待的回應,依此看來,這是針對國家未來的整體利 益與符合當前社會的整體價值觀為考量(教育部,2003)。若真如此,將只存在 針對國家的效益主義觀點;另一方面,以符合社會整體價值觀為考量的教育改革 必定會產生依整體社會價值觀變動而隨時再次改革,這對於建立唯一且正確的價 值概念勢必無益,或許這正是過度強調尊重多元價值的必然現象。進一步推論,

若依此修訂背景實很難看出對真正且唯一的道德價值之重視,畢竟建立符合社會 整體價值觀與建立根源於道德法則的價值觀還是不同,這或許正是修訂背景下忽 略考量的一環,同時也部分主導後續教育改革的內容設計。

現今國小教育目的主張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

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 民。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

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主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

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育部,2003)。可見教育

目的中所包含的層面已較修訂九年一貫的背景因素更加豐富,不過具體的教育方 向與目標還是得下降至能力指標上來說。此外,在訂定十大課程目標後,又基於 此而衍生出內容十分相似的十大基本能力指標。針對於此,楊龍立說:「列出課 程目標之後,有必要又列基本能力嗎?當前列出能力指標不顧課程目標,則是鳩 占鵲巢和乞丐趕廟公的作為。九年一貫課程列出課程目標,分別又列能力來替 代,然後又重視各能力之養成,把課程目標及課程目標非能力之內涵揚棄,在目 前的課程理論上不易找到合宜的學理依據。9」因此,或許課程目標的設立與優 先性應該更加重視,而能力指標的培養應該予以省略。畢竟能力指標乃是根據課 程目標而自然衍生的能力培養,而毋需特別註明基本能力的養成,因為這會導致 只注重能力的培養,而忽略根據課程目標而可能產生額外能力的養成。課程設計 方面,從過去分科教學至目前九年一貫的領域教學,發現過去少數的單項科別已 不再出現,例如:美勞、倫理、道德等,不過這些科別的內容並未因此消失,而 是融入各個領域之中,並區分成七大領域:語文領域、數學領域、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社會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而基層 教育的方向主要是由領域統整的模式為主導,進一步根據能力指標來實施,因此 若要探究所有領域中的道德意涵,直接從各個領域中的能力指標來探討或許較為 直接。不過因能力指標的細目繁多,礙於篇幅,在此只直接整理國小七大領域中 所包含的品德教育層面:

1、語文領域:偏重於培養與訓練理性溝通、表達與判斷能力,並尊重他人想法 與了解相關文化與習俗。

2、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偏重於訓練依循理性處理事情的能力,並採納、考量 與判斷他人的意見。

3、社會領域:偏重於了解自我發展、德行與價值觀,尊重各種文化與宗教的存

9 楊龍立(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p12

在價值,並了解在民主社會中應盡的責任義務與如何與他人進行理性互動。

4、藝術與人文領域:偏重於培養、訓練與表達想像力與創造力,並學習欣賞與 尊重他人之創作。

5、健康與體育領域:偏重於建立與澄清自我價值觀,並懂得如何控制與表達自 我情緒與壓力,了解與尊重其它文化。

6、綜合活動領域:偏重於從情境中學習如何控制自我,並欣賞、尊重與接受他 人。

7、數學領域:則無明顯相關性。

綜合上述,發現九年一貫在國小品德教育的內涵方面包含幾個特色,一是品 德教育以國家整體利益與社會期待的價值觀為主軸;二是注重學生個人德性與理 性能力的培養;三是注重自己與外界(包含他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因此品德 教育的範圍不只單限於個人;四是道德價值觀傾向學習多元角度欣賞與尊重的角 度;五是與過去品德教育不同的是不再強調以知識為主,改以強調能力的培養;

六是品德教育雖然主要集中於社會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但其它領域仍可見品德 教育的色彩;七是過去單科教學的品德教育模式已不存在,而是將品德教育的內 涵擴散至各個領域中;正如柏特瑞(Mike Bottery)認為德育的內容應處理的價 值議題多而複雜,須有一個能包羅一切、具中心支配作用的主要教學方案,進而 認為德育應該包含五個面向,分別是個人的領域(personal area)、人際之間的 領域(interpersonal area)、社會的領域(social area)、自然的領域(the natural area)

與神秘的或宗教的領域(the mystical/religious area)10;羅傑.史卓恩(Roger Straughan)也說:「這趨勢的理論基礎是認為所有(或大多數)的學校科目早已 包括一些『道德層面』,藉由科目教學作為德育媒介,遠比單在功課表列一分離

10 轉引自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整合道德教育之可能取向。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 4 輯,

P128

的德育科目來得更自然、更恰當。11」由此可見目前品德教育正符合這種改革趨 勢。

最後一點,目前國小品德教育的設計模式已與民國六十四年與八十二年的國 小課程中重視德目的宣導大為不同,民國六十四年公布有十八個德目,民國八十 二年雖精簡為八個德目,但仍未擺脫以德目為中心的教學內容,現今品德教育則 已不見德目式的教學模式;不過這並不意謂德目式的教育模式已無價值,楊龍 立:「歷來教育改革及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公平正義、成長卓越和道德 氣質,九年一貫課程標舉個體能力之培養,卻對個體與群體有關的公平正義、成 長卓越和道德氣質等較少關注。12」可見德目式的品德教育模式或許在某方面對 於形成道德氣質與人格有所助益,但這方面的努力卻在目前的品德教育中缺席。

有趣的是,九年一貫的國小能力指標中雖然說明注重個人德性,但卻在這方面的 努力與此相反。

綜合上述,九年一貫的國小品德教育內涵已與過去有著相當多不同的主張與 觀點,恰好也符合現今社會求新求變的特色,但「創新」與「轉變」就代表好嗎?

這在電子科技層面或許是進步的象徵,但在品德教育層面難道不存在永恆不變的 絕對價值與目標值得永久的追尋嗎?而現今品德教育模式就已是當前最佳的版 本嗎?這些問題都有待後續者研究證明。

二、品德教育對兒童的重要

自古以來教育的主要內涵就包括道德的因素:「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養子使作善也。」足見教育的本義在培養具「善」行者,道德的涵養與教育的概 念攸關。因此,品德教育必須是學校所應承擔的責任之一,雖然一般認為家庭的

11 引自羅傑.史卓恩(Roger Straughan)著。李奉儒譯(1994)。《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 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34

影響力更大。然而值得思索的是,即使家長有更多機會促進兒童道德發展,往往 沒有經過充分思考要教導的是什麼,並且,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所能發揮的「道德 影響力」往往無關於道德本身,大多是為了家庭生活運作的方便,孩童的社會化,

或僅是一種家長權威的灌輸(李奉儒譯,1994)。故當德育做為教育的一種重要 實踐,責成學校教育成為落實品德教育的所在,自是無可厚非。學者也主張學校 本是一個德育機構,教學本是一個道德的行為,而教室亦是師生道德互動的地方

13

就我國國民教育階段而言,德育是否為必要的教育實踐呢?由憲法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第五節「教育文化」的第一百五十八條憲法條文內容,強調教育「應 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可 見德育為國家根本大法所保障,顯示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品德教育之不可或缺。觀 察歷次課程修訂乃至於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改革內涵,不難發現品德教育一直是 國民教育階段重視的教育實踐,如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實施國教,揭櫫其目的在於

「培植現代國民提高其精神與體力,品德與智能,增進其明禮尚義,崇法務實,

與互助合作,愛國保種的基礎」;又如民國六十四年國小課標準的修訂目標明訂:

「國民小學教育以培養活活潑潑的兒童、堂堂正正的國民為目的,應注重國民道 德之培養、身心健康之鍛鍊,並增進生活必須之基本知能」;而八十二年國民小 學課程標準總綱之目標亦顯示明確的德育訴求:「國民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及 品德教育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

(教育部,1993)。而現已陸續推行之九年一貫課程,未曾捨棄其德育作為教育 目的之一,在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中揭示「九年一貫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具備人本 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教育部,1993)。而現已陸續推行之九年一貫課程,未曾捨棄其德育作為教育 目的之一,在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中揭示「九年一貫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具備人本 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