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本身的心路歷程

在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選擇適當的教材來進行教學之 外,更重要的是實施品德教育者本身。傳統的品德教育比較偏重在「道德品格的 教養」。這種以德目之教養作為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固然是有具體明確的優點,

但也往往流於僵化、形式化,不能因應現代日益紛雜的品德問題之需要。且德目 既多,難免支離瑣碎,不同的德目之間有時也有相互衝突的現象,如何整合為一 簡單完整的系統,使品德教育配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易於實施,這是現代品德教 育的新課題、新方向。

以德目為中心的品德教育,比較注重行為的品德訓練,往往採取權威和灌輸 的方式,強迫記憶某些品德知識及養成某些品德習慣。這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方 式,這種教育不了解學生心理發展之歷程,過早地以成人的行為規範強制兒童服 從,壓抑兒童的自然本性,反而造成兒童日後對品德的反感。而且,固定的德目 教條剝奪了兒童品德思考及判斷能力的成長;嚴厲的品德訓練又抑制了兒童自然 情感的發抒;外制的品德規範更消損了兒童自由抉擇的意志,增加其對既有規範 的依賴;僵硬的品德習慣之養成,反而限制兒童對未來各種新品德問題做抉擇及 適應的能力。這些缺點,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不覺得嚴重,但是一旦步入崇尚自 由、民主、理性、開放,充滿各種新挑戰的現代多元性社會,這種品德教育就立 刻暴露其不足之處。這就是造成現代家庭及學校中,師長誨之諄諄,而子弟聽之 藐藐的最大原因。

現代的品德教育在方法上,以民主代替權威、以啟發代替灌輸、以自律代替 他律。道德教育家不僅重視道德認知的心理發展,以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性思 考能力,也注意到情感與意志方面的教育。知、情、意是品德教育在方法上不可 偏廢的三個向度。品德教育不只是訓練道德行為、講授道德知識,其終極目標在 培養自主自律、有情有義的、統整的道德人格。

為達到上述目標,道德教育家顯然注意到依學生道德認知發展階段,逐步培 養其道德自律的能力,用民主的方式經由真實生活的體驗,養成道德意識、情感 及道德判斷力。他們呼籲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需要、行為動機和環境因素,改 善語言溝通技巧協助學生增進自我了解,改變不良的「自我形象」,建立良好的

「自我形象」,增進學生的自我悅納以提高道德行為的水準。至於如何協助學生 去實踐道德規範,宜注意以下幾點26

1.品德教學宜應用啟發的方式進行,避免直接教條式的灌輸,或權威式的壓制。

2.品德教育的教材內容宜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切身感受的問題或事情有關,學生 才容易接受。

3.應鼓勵學生來實踐道德認知,因此學校及社會應安排機會讓學生去實踐其認知 的行為,親身體驗,其認知才會堅固,知行才能合一。

4.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能夠以身作則,就是提供一模仿學習的範疇,使學生容易 獲得良好的德行。

因此,研究者將從自己的經驗開始記錄,從醞釀、準備到反省、思考、行動 的歷程。檢視自己的品德態度、對品德相關知識的認知、協助兒童處理品德事件 的能力。

一、面對品德事件

小明好不容易才熬到學期結束。他能否升學,全繫於數學成績。他的朋友小 華特地為他準備了一份高明的小抄,小明也在小抄幫助下過關,可是老師覺得事 有蹊蹺,於是老師問小華,小明是否考試作弊。小華如果誠實回答,就會對朋友

26 張振成(2005)。如何建構及落實新世紀的道德教育。師說月刊第 184 期,pp.21—22。

造成嚴重後果,但如果袒護朋友便必須說謊。此時誠實重要,還是友誼重要?

阿輝受託在家照顧生病的弟弟小祥,因為媽媽有急事必須出門。不一會兒,

樓下門鈴突然大作。阿輝從四樓的窗戶往下望,發現他的好友俊彥遇上大麻煩:

他的腳踏車輪胎陷入水溝,一個人無法將輪胎拔出,所以向阿輝求助。阿輝是要 繼續照顧弟弟,還是幫助好友俊彥呢?

小強和小豪這兩個好朋友,在院子裡搭了一座帳棚,準備晚上在戶外過夜。

傍晚時,小強還跟小豪說了一些瘋狂奇怪的故事,但時間愈晚小豪就愈安靜,而 且不時問小強是否有聽到怪聲?此時小強是要堅持繼續冒險,還是與小豪一同回 到屋裡上床睡覺呢?

以上這些問題讓我體認到,就是我們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接受我們所面 臨到的一切關於品德的事情,我也開始體會到,品德事件是不可以逃避的,而且 無時無刻都會發生。這個時期的我也開始想,如果再次遇到這樣的事,我會如何 去面對它。於是我開始求助於許多的書籍,閱讀了許多關於問題解決的書籍,但 是對於核心的問題:「品德到底要如何教才適當?」似乎都找不到正確的方式來 解決我的疑惑。

直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選修了一門「中國兒童文學名著選讀」,上課期間 曾探討了文學作品中的品德問題,使我覺得若能透過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讓 嚴肅的品德問題變得讓人容易親近,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於是,便開始著手收 集相關的品德教育的資料,當時所收集到的資料並不多,這使得我想利用兒童文 學作品來和兒童討論品德課題的想法,一時之間沒有了方向,因為我並不清楚在 國民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對於品德課題的接受程度有多高?對於品德的瞭解又 有多少?家長會同意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接受品德方面的教育嗎?這些問題都使 我對於是否讓國民小學學童接受品德教育產生了困惑。

大學畢業後的教學經驗,開始讓我可以更加接近兒童的想法,也更清楚他們

需要什麼,傳統的教育中,智能的教育被排列在首位,家長和學校重視成績的觀 念也或多或少還留存一些,使得人格的養成教育和價值觀的建立都退到了智育成 績之後而欠缺重視。

二、反省、思考、準備與行動

研究者在進入國民小學服務任教之初,即因學校的指派,擔任校內「現代教 育實驗班」的班導師,該班級教師對於課程有主導權,可自編教材與進度,不需 要密集考試,家長參與班級的事務與協助教學,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歷程與老師 專業素養的發揮。

學校中共有這樣的實驗班四班,分配在三、四年級兩個學年之中,於是這四 位老師便成為協同教學與教師自主的成長進修團體,也常常交換教學的心得與討 論教案,務必使實驗班的教學達到當初設立的目的與理想,這群老師更是不辭辛 苦的到處參加各種課程的研習和相關的進修,期許的就是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能與 素養的提昇,以期能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

研究者便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渡過了初任教師的二年,期間除了參加學校 定期所舉辦的學校本位進修研習之外,也積極的參加校外的各種進修與研習,包 括有讀書會領導人的培訓、說故事活動研習、開放教育課程研習,也參加由楊茂 秀老師指導的兒童哲學探索團體,學習如何經營一個探索團體。

雖然這個實驗班後來不再舉辦,相關的研究計劃也都被擱置一旁,但研究者 仍從這二年的教學過程中累積不少經驗及獲得相關知識。三年後,在渴望求知的 動力驅使下如願考取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暑期部繼續進修,並以兒童閱 讀的推廣為主要的研究方向。

西元二○○三年九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盛大展開,會場裡全都是教育界的

精英。滿場教授、官員、校長、家長喧嚷的,不外乎考試和入學。整個社會急著 要「給孩子最好的」:讓他們贏在起跑點、提早學英文、用最好的電腦、上更好 的學校……。然而,多年以後,留在孩子生命裡、決定他是否快樂幸福的,可能 不只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在起起伏伏的人生後,能否依舊自信樂觀;懂不懂 得好好經營一個家,維繫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能不能憑著誠信、負責、自律和勇 氣,贏得事業與成就27

然而,社會變化這麼快,電視媒體這麼亂,政治人物給我們錯的示範;我們 怎麼教孩子誠實、勇敢、樂觀?怎麼教他們不貪婪?或許就像教育哲學家史賓塞 所說,答案簡單卻也困難。只要每個成人重新面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品德的學 習上精進成長,我們自己,就是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

這個時候我開始漸漸瞭解,以前之所以對於品德有著種種的疑惑和不解,起 因都是因為在經歷品德事件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一個有專業能力協助的大人和我 談論關於品德的種種相關問題,也沒有人聆聽我內心中想表達的情緒與想法,所 以產生了許多無解與疑惑,也一再懼怕會再次面對周遭任何的品德事件,但是品 德事件並不會因為我們懼怕就不會發生,他仍然會不定時的降臨在我們的身邊,

甚至於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在兒童遭遇到品德事件的時候,能夠 有一個具備專業知識、能坦然和兒童共同討論分享經驗的大人,來協助兒童渡過 此一時期,應該會有不小的幫助。甚至於兒童還沒經歷品德事件之前就讓兒童能

甚至於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在兒童遭遇到品德事件的時候,能夠 有一個具備專業知識、能坦然和兒童共同討論分享經驗的大人,來協助兒童渡過 此一時期,應該會有不小的幫助。甚至於兒童還沒經歷品德事件之前就讓兒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