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之策略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策略

為使品德教育能具體實踐於校園中,事先詳細規劃是核心工作之一,楊深坑

(2004)認為品德教育推動過程應有整體的具體計劃,而策略為推動計畫中描述 實際作為內涵。此節將探討德德國中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可從形成脈絡及推展歷 程兩方面探究。

一、品德教育策略形成之脈絡

學校推行任一項作為,需以學校本位角度,發展符合校園之策略,方能落實 推展工作,而策略形成歷程往往顯現校方在辦學理念、校園氣氛及校務推動情形。

從訪談、文件資料中,分析出德德國中在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形成脈絡,主要可呈 現以對品德教育理念與學校願景為發展策略核心,到訂定該校推動策略。

(一)校長視品德教育為學校教育之核心

李琪明 2008 年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報告書中,提到品德教育十大 推動策略之一,為校長與行政團隊道德領導理念及行動,由此窺知,引導學校校 務發展走向,校長及其行政團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唯有重視品德教育的理 念,方能身任學校品德教育倡導者。A 校長於民國 94 到德德國中,經過幾年學 校經營後,發覺本校大部分孩子在學業學習表現明顯落後一般水準,探究其因,

在諸多因素中,在品德教育這項原因是教師共同點出深具影響性,有了實際的體 悟,使 A 校長萌生推動品德教育的想法。

品德教育應該是我們整個學校教育的核心嘛,那其實整個國民教育的它的核 心的重點也是品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品德教育這個部份,那加上一部份老師 其實也都發現說,小孩子的品德教育還是最重要的,因為假設小孩子他上課不去 專心的話,那他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學習。【A-20130411-I】

民國 98 年適逢教育部鼓勵學校進行品德教育深耕計畫,林校長開始著手帶 領行政團隊進行相關計畫擬定,於是召集當時教導主任(B2)與訓育組長(B3),

共同協商申請品德教育計劃之事宜。

那時候教育部它要推這個所謂的品德教育計劃,校長覺得說,這個(指品德 教育計劃)與我們校務發展的方向是相符合。【B2-20130329-I】

這個計劃本來就是教育部一個專案補助計劃嘛,那當然一開始也是校長要求 說要做這個計劃。【B3-20130314-I】

在教育部極力倡導及 A 校長積極支持下,教導處擔任起計劃初步擬訂的工 作,對於計畫內容,當時的訓育組長(B3)及教導主任(B2),將品德教育概念 融入原先校內活動,另外再添加新的活動元素,使得品德教育推行工作在校內更 加聚焦

我認為最後這個品德教育實施計劃,只是把一些顯而易見的學生活動,把它 挑出來成為一個計劃的焦點,然後呈現在外。【B2-20130329-I】

計劃在形成的過程當中,最主要還是以校內現有運作的模式為基礎,然後 配 合 它 整 個 計 劃 執 行 的 目 的 跟 方 向 , 然 後 來 設 計 相 關 的 活 動 跟 教 學 。

【B3-20130314-I】

B3 主任當時在計劃內容中,規畫了相關主題校外參訪活動,他認為個案學 校地處偏遠,參訪活動交通費用龐大,校內缺乏經費支付,可經由品德教育補助 款,安排學生進行校外參觀活動,增添多元性推動方式,開闊學生不同學習視野。

那當然除了原先校內本來就有做的活動之外,其實就是、我記得那時候我就 先參加一些校外參訪的活動,因為以過去學校本身,比較難有這種經費讓學生出 門 做 參 觀 , 所 以 剛 好 用 這 個 計 劃 來 做 這 樣 子 , 提 供 這 個 參 訪 的 機 會 啦 。

【B3-20130314-I】

學校採取新舊制度融貫的整合方式,以達品德教育資源整合,是學校推動品 德教育良策之一(呂建範,2011),德德國中將校內原有相關教學活動,融入品德 教育元素,促使品德教育推動工作更加事半功倍。

(二)以學校願景為發展品德教育策略之基礎

學校願景是引導學校辦學之方針,亦代表校長治校之理念呈現,因此學校願 景對於校務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力,A 校長當時決定將品德教育作為學校願景之核 心,以重視學生品德為基礎,延伸其他層面辦學作為,從學生對於自己、生活環 境甚至擴展到社區,皆納入學校願景內涵。

那個發展計劃也是強調學校的願景嘛,這當然是願景很多的時候,我們不是 說從社區啊、從孩子身上看,帶上來,那是整個的發展方向,我們就是還是強調 以品德教育為核心。【A-201304011-I】

德德國中在 A 校長領導下,訂出本校辦學願景,其背後主要概念是以培養 學生良好品德作為根基,因此早已將品德教育納入校務發展目標,進一步發展符 應學校本位氣氛之品德教育願景。德德國中學校願景內涵如下:1、以人為本,

自愛愛人 2、多元智慧,成就多元 3、美感教育,創意生活 4、學習、成長、服 務,再學習、再成長、再服務。【20100902-F】

以下針對德德國中四項學校願景內涵與品德教育之關聯,透過研究資料,作 進一步探究。

1.以人為本,自愛愛人

品德教育是培養學生兼顧知善、愛善、行善的教育歷程(Lickona,1991;李 琪明,2004),從個人能瞭解品格內涵、建立判斷對錯善惡基準,屬知善;能感 受自己是一位有價值的人,並且喜歡善良人、事、物,屬愛善;最後在待人處事 方面具備良好的習慣。B1 主任認為品德教育該從學生自身出發,培養學生對於 自己擁有正向看法。

其實學生能認識自己,他對未來有期許的時候他就會看,所以小孩子他想要,

每一個小孩子他想要當什麼,然後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個東西我們不預設 嘛,那也許我們就慢慢可以去誘導他,然後讓他了解說,假設你要成為這樣一個 人,你認為他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在人格上也好在其他的專業能力上面他必須具 備哪些,我覺得這個部份來講,就是,因為人要學,如果他能夠會為自己負責,

對為自己的將來,再讓他去爭取什麼,掌握自己的人生,其實這個品德教育就是 成功了。【B1-20130401-I】

學生能擁有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需透過教師協助,除了在教學上引導外,教 師的管教態度,對學生自我概念發展深具影響力。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讓學生能夠去了解說,老師們動用這樣的一個權力,不過 是說,他目的不在於懲罰,其實是在於促進提醒你的一種自覺反省,所以基本上 會採取一個,就是說,讓他有申訴的機會或是讓他有表白的機會,然後呢透過這 樣子一個在陳述事情的陳述的方式要讓學生能夠去明瞭到說自己本身對、錯在哪 裡,然後他才可以具有自信。【B1-20130401-I】

因此,實施品德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每位學生在認知、情意的發展與 差異,我們所作的教學引導才能進到孩子心理,觸動他們內心感動,真正接受合 適的行為表現,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B2 主任在聆聽學生說話時,提出利用五感原則,以眼到、耳到、口到、手 到及心到之作法,讓學生體會教師對於他的尊重,提升學生與教師對話機會。

我是用我的五感去聽學生講話,而且我也用我的五感告訴學生我在聽你講話,

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願意講話。【B2-20130329-I】

C2 老師分享在課堂中,如遇到學生不服管教,教師會向全班同學開誠佈公,

討論師生衝突的處理方式,原則為何?作法為何?及其原因為何?讓學生感受教師 接納學生之誠意,消彌青少年衝動,降低師生衝突所造成負面影響。

比如說小朋友也會在上課的時候會覺得說,老師為什麼要這樣子?你為什麼 上課要這樣子做?然後我跟他講,有意見的下課來找我,如果你在上課上直接跟 老師衝突了,那這樣子的話,其實老師有錯,你也有錯,比如說因為這樣子,第 一個,衝起來了,對學生、其他人、在上課的人,就等於他完全沒有受益權了,

對,那你等於是浪費時間,那老師也在浪費時間,如我們下課時間來討論,所以 這個地方我有就是稍微的用一點那個技巧去跟他們講說,下課的時候來找我問,

那下課的話其實很多事情我都可以慢慢的去解答這樣。【C2-20130401-I】

因此,品德教育推動,除了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師教導學生修正不適當行為 時,應重視引導學生在品德行為上由他律到自律,教師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立 場、瞭解學生的需求、接納學生的感受(Noddings,1995),透過關懷對話,老師 給予學生正向期許,尊重、信任孩子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學生不再覺得老師是

「找麻煩」,避免孩子落入自我否定,放棄向善之意念。

品德教育涵括了個人修養、人際關係、公民資質(公共道德)以及過程價值

(溝通、論辯等能力)之多面向教育(李琪明,2004),A 校長認為教導學生尊重 他人,更是品德教育最終的目標。

讓孩子會去體貼別人,那就是品德教育的最大的目標。【A-201304011-I】

過去教育充斥升學主義、智育第一的觀念(教育部,2005),再加上新世代以 個人主義為重的風潮,學生越來越缺乏為人著想之美德,身為導師的 C1 老師發 現班上學生在體恤他人這塊明顯嚴重出現問題。

因為我覺得我們現在孩子的品德上其實出了滿大的問題,有的時候就是說,

認為只要我想怎樣,我就可以怎麼樣,這個是最大的問題,其實有時候他們沒有 想到說,其實他們這樣子會影響到別人,可是你跟他講完之後,你跟他講說,其 實你這樣的行為已經很嚴重影響到別人,他就會知道,喔,他就會去稍做修正這 樣。【C1-20130325-I】

從學者提出眾多美德項目中,發現有一個共同原則,即是「心中有他人,非 自我中心」(王金國,2010),吳武典教授(2007)品德的指標為「誠信為本、仁慈 為懷、利他為念」,前兩項為個人修養,最後一項則回歸人群相處修養,真正有

從學者提出眾多美德項目中,發現有一個共同原則,即是「心中有他人,非 自我中心」(王金國,2010),吳武典教授(2007)品德的指標為「誠信為本、仁慈 為懷、利他為念」,前兩項為個人修養,最後一項則回歸人群相處修養,真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