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品德教育實施之情形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我國品德教育實施之情形

本節針對我國品德教育發展、推動政策與面臨品德教育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以窺見我國品德教育實施之情形,方能全觀瞭解現行品德教育實行之脈絡。

一、 我國品德教育之發展

我國品德教育緣起,源自重心性修養之儒家思想為主(吳寶珍,2003),孔子 以禮制、六藝教授弟子,亦創立仁、義、禮、智為核心思想,強調認清自己角色 和他人關係與道德責任,時時自我省思,克己復禮自然能滿足道德的需求,最終 實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但 昭偉,2002),一個人一生當中最要緊的是有沒有道德,而非其他,道德實踐優 先於知識的探求,奠定了我國成德之教的精神意蘊(潘小惠,1997)。

民國元年,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 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於各級教育課程中,設置「生活與倫理」

(國小)、「公民與道德」(國中)等課程,培育學生建立正確思想觀念及習慣,

此時道德教育與政治意識型態緊密相連,難免亦生混淆或扭曲,直至解嚴後時期 至 1990 年代初始,校園中的道德教育乃逐漸解除意識型態的桎梏,尤其在民國 57 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時最為明顯,1993 年國小將原有的「生活與倫理」課以

「道德與健康」課程取代,1994 年亦將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做了大幅 修訂,此一新課程從民國 85 年起開始逐年實施。然而,教育部在民國 90 學年度 起,自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但新課程卻是取 消了傳統的「道德」設科教學,將其融入「生活」、「社會」、「語文」等七大學習 領域,直至 2004 年 8 月,我國多年來在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單獨設科的模式乃全 面劃下句點。

二、 我國品德教育近年之政策

李奉儒(2004)擔憂這樣「缺德」的課程很有可能誤導教師和學生,想說既然 學習領域、基本能力和重大議題絲毫不涉及道德,因而誤認為「道德」教育是不 必要的,而諸如此類的誤解將造成今日學校教育與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大機,諸如 此類對學校道德教育隱憂推波助瀾下,引發社會學界與教育界校園的共同關注,

形塑台灣一波「新品德教育運動」(李琪明,2009)。

品德教育改革浪潮興起下,教育部推動之作法、策略,敘述如下

1.制訂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為利品德教育推動,教育部於民國 93 年訂頒「品德教育促進」5 年計劃,

邀請各縣市政府及各級學校,經由民主方式,共同選定以校訓與德目為基礎之核 心價值與具體行為準則,進而融入學校課程教學及校園文化,發展具特色且永續 之品德校園文化。於民國 95 年徵詢各方意見詢作微幅修訂,重申該方案兩個重 點:第一個重點是因應道德教育不再單獨設科,而提出「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

的新途徑與新概念;第二個重點是強調實施理念,方案中明列有關實施原則外,

特別強調創新品質、民主過程、全面參與、統整融合與分享激勵重要實施理念(張 效齊,2009)。民國 98 年接續進行第二期五年計劃,著重品德教育推動優質化與 永續性,更強調增進校內外資源整合,擴展品德教育藍圖至家庭教育與社會教 育。

2.品德教育列施政主軸

教育部於 2004 年公佈「2005-2008 施政主軸」, 依「創意臺灣, 全球佈局—

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為主軸架構之核心願景,以「現代國民」、「台灣主體」、「全 球視野」、「社會關懷」為四個主要綱領;其下包含十三項策略及三十三項方案行 動,在社會關懷下的行動方案中有「4-4-1 營造友善校園」及「4-4-2 加強品德教 育」二項與品德教育最為直接關連 (教育部,2004)。且在方案推動之際亦常統整 融合,其目標如為:(1)建構和諧關懷的校園情境,營造平等尊重的友善校園;(2)

建立多元開放的校園環境,營造和諧互助的學校氣氛;(3)訂定關懷支持的體 制規章,建置照顧弱勢學生的機制;(4)規劃健康人性的環境設施,奠定安全溫馨 優質的校園;(5)發展開放便利的資源網絡,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3.建置品德教育資源網站

為了讓學校教師在教授品德教育時,有相關的教材及資料參考使用,因此教 育部訓委會於民國 96 年 5 月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建置「品德教育資源網」, 除介紹品德教育相關教學媒材、小故事、書籍繪本、影片、研究論文等資源外,

並提供各縣市及各校之推動策略,介紹國內外相關網站資源,以供學校及各界使 用。此外,也為了鼓勵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的用心,舉辦了「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觀 摩暨表揚大會」,會中除了表揚推動有績效的學校外,另一用意也希望能夠透過 這些學校的獲獎,進一步帶領全國各級學校同樣來積極推動,共同提升社會風氣 (王詩茜、林沂昇、洪若烈,2009)。

4.建立「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

為使學校在推動品德教育時能夠兼具效能和品質,教育部於民國 96 年 6 月 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計畫」,歷 經半年研究時間,已於民國 97 年 1 月完成建構學校十大推動策略及十大評鑑指 標,根據規劃,學校可依據辦學特色、行政領導、教師專業、資源整合、正式課 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學生表現、校園氣氛及永續經營共十個面向推動品 德教育(李琪明,2008)。

三、 我國品德教育面臨之問題

天下雜誌 2003 年教育專刊的調查中顯示,八成以上的家長老師,認為台灣 社會的品格愈來愈壞;七成以上的家長老師認為中小學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

對學生品格大調查,更是有超過半數學生,認為作弊沒有關係(何琦瑜,2007), 國 科會、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共同推動「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針對 1 萬 3,

200 多名國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超過 4 成糾察隊發現好朋友違規時,都會選擇

「不登記、但私下規勸或制止」,跟多數成人的處理態度類似。這種現象顯示,

台灣的小孩子處理社交問題時,很早就社會取向;也顯示台灣社會之特權現象,

已影響民主觀念的建立,更使學生缺乏公平與正義的道德發展(傅木龍,2007)。

歸納國內學校品德教育所面臨之問題,分別為以下幾點(王金興,2012):

1.品德教育欠缺詳盡教學配套

若將品德教育融入於各項教學中,但其詳細的作法並無列舉,教師認為無法 有效掌握教學之效率,易流於形式,而致執行成果難以追蹤及評鑑。李奉儒 (2004) 指出,這種將道德融入於學習領域當中的新課程,若無適當的配套措施,將嚴重 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

2.教師缺乏品德教育認知

學校若不擬定品德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學校教師無法具備正確體認,除導致 品德教育教學工作缺漏,教師亦缺乏建立良好的身教與學習榜樣,學生品德的教

3.學校教育裡揮之不去的升學主義。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詮釋中華文化重視追求考試分數之迷思,然而,

一味重視成績結果,使我們的學生嚴重「失德」,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4.家庭教育功能式微

雙薪家庭及少子化現象普及,造成學生在家無人可「管教」,使得學校教育 無法與家庭教育相互搭配下,學生品德提升有限。

5.社會媒體肆意渲染紅色暴力、黑色暴力及黃色暴力

近年來國內媒體快速成長,使得各家電視頻道惡性競爭,為求博得觀眾青睞,

作誇大渲染的不當報導,易造成品德教育的低落及產生負面價值觀。

6.專業人力不足

品德教育工作為永續發展之工作,然而校內教師常同時兼任多樣業務工作,

過度負荷造成推動人力吃緊,再者,地方缺乏可以長期合作的品德領域專才、教 授、社區專業人士,無疑對長期深耕品德教育學校一大損失。

從上述描述我國品德教育面臨問題,瞭解到目前學校推動品德教育工作,可 視為一項艱鉅任務,如何在紊亂失序,且缺乏支持的大環境下,堅守學校教育偉 大使命,是政府單位、學校單位共同努力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