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一所國民中學,推動品德教育深耕計畫之情形。本章 分為四小節,將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及研究的 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狠割 11 歲童男 嫌犯表示想吃牢飯」-29 歲曾姓嫌犯,他向警方供稱,

因為長期失業,想吃一輩子免錢的牢飯!在作案後 10 個小時被逮捕,當時凶刀 還帶在身上,想要再度犯案,嫌犯甚至宣稱在台灣,殺一、二個人不會被判死刑 (顏孜育、翁英修、林俊明,2012)。「彰化 1 國中生遭綁架 4 嫌年僅 15 歲」-彰 化鹿港有四個 15 歲的中輟生,結夥綁架身上經常有上萬元零用錢的學弟,要求 他寫信,向家長勒贖五千萬元,成為台灣治安史上最年輕綁匪的綁架案(黃千容、

賴世杰,2012)。正值青壯年時期的嫌犯,為何犯下如此人神共憤的滔天大罪,

仍面不改色,究其動機,皆只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而貪圖他人錢財不擇手段,

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濫殺無辜生命,無視國家法律,更藐視社會倫理。然而「缺 德」行為不僅出現在涉世未深年輕族群,原應以百姓福祉為己任的官府及地方首 長,陸續因身陷貪瀆案而遭起訴,身陷囹圄,貪污儼然成為台灣固有文化,某地 方監獄因收容了多位縣級和地方官員,被戲稱為簡易型的「縣級行政體系」(潘 扶敏,2012)。接續發生逆倫弒親案,不知感念養育之恩的逆子,因不滿父母管 教,殺害含辛茹苦扶養自己的雙親,另外,現代婦女基金會統計,台灣至少每兩 天就有一件情殺案(現代婦女基金會,2008),台灣社會近幾年瀰漫著一片追逐私

利,公義不彰的氣氛,與日俱增的脫序社會亂象,離經叛道事件頻傳,實在令人 擔憂,台灣的社會究竟怎麼了?

在現今道德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學校文化似乎亦起了變化,校園問題層出不 窮,「一直打,抓到廁所,用馬桶水沖頭」、「罵兒童之家的同學,說他的爸媽是 乞丐」、「圍毆後,拖著他的腳,逛整個年級」、「散播謠言、誣賴同學,還故意講 得很大聲」……,這正是校園內上演的輔導級電影情節(陳慧婷,2011),根據兒 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 2011 年所做的調查顯示,針對國小五、六年級,與國 中一、三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在近三千名受測學童裡,有一成四因為遭受霸凌 而不想上學。日趨嚴重的校園事件,並非一朝一夕造成,早在 2003 年金車教育 基金會針對國小老師所做的「無私真愛」問卷調查中發現:教師認為當前小學生 最需要加強的教育領域為:品格教育(81.2%)、道德教育(79.6%)、生活教育(58%)、

生命教育(34.5%)等,2006 年再次針對國小教師所做的「真愛無私」問卷調查,

亦顯示台灣有 89%老師認為校園目前最需改善的問題為「尊師重道」,校園暴力 問題居次,家長在選校時,以學校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為先決條件(陳珮雯、

林玉珮,2009),一再突顯出學校教育內容、制度需作進一步調整,尤其品德教 育成效,更顯格外重要。

教育部於 90 學年度起,全面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並廢除民 國 82 年和 83 年才公布的國小「道德與健康」和國中「公民與道德」新課程,取 消道德課程單獨設科所造成的限制,融入七大領域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 活經驗為重心的課程目標。這樣的課程改革,卻引起社會譁然,許多學者及相關 單位,紛紛提出九年一貫課程的「缺德」危機與教學困境(李奉儒,2004)。有鑑 於此,教育部於 2003 年 9 月舉辦<教育發展會議>,其中針對品德教育在教育 改革中受忽略的檢討,推出相關道德品德政策。教育部於是同年 11 月設置「品 格及道德教育推動小組」,其後擬訂了<品德教育推動五年計畫>,且於 2004 年 12 月公布<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6 年 11 月經小幅修改後再次公告更名為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此外,教育部於 2004 年 11 月公布的<教育部 未來四年施政主軸>中,亦在「社會關懷」綱領下列有行動方案「營造友善校園」

與「加強品德教育」兩項(李琪明,2007)。

二、 研究動機

在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品德教育,迄今已進入第二期程尾聲,然而這些政策、

措施,是否適用學校教育現場?或真能將品德教育內涵落實在教育現場,學校該 如何彌補缺德課程,教師該如何面對社會失德遺毒;亦或推動後,是否具有實際 提升學生品德素養之成效,達成原先設立之目的,值得作進一步的探究,研究者 為現職國中教師,可親身透過觀察、參與,實地瞭解品德教育於國中校園推動現 況,故此為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品德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研究者身為教育工作者,

深刻體悟品德教育為教育的基礎,亦是文明社會的指標,然而綜觀現今社會型態 急遽變遷,隨著進入後現代社會,重視個體性、變異性思潮,過度解釋的個人主 義,過度濫用的自由與權利,使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過去看重的個人情操 已遭世代潮流掩沒,學校品德教育工作更加艱鉅。一天,學校召開學生獎懲會議,

開會原由為一位同學與導師發生衝突,不但辱罵教師,甚至企圖動手毆打教師,

就在當天會議進行時,一位正在向師長描述事件經過的同學,突然手機鈴聲大作,

他當下直接接起電話,大剌剌起身離開會場,會議被迫中斷,留下現場一臉錯愕 的教師與家長代表們,會後,家長會副會長提起這件事時,不經感嘆說道:「現 在的孩子怎麼了,完全無視師長權威,剛剛那孩子,超級沒禮貌,進來沒喊〝報 告〞,手機響了,甚至連聲〝抱歉〞都沒說,就走出去講電話,要是當年的我,

還不敢這樣對老師….」,這位家長的心聲,也正是目前國內師長們對學生品德問 題的擔憂,無視自我德行問題,使得尚在尋求自我定位的青少年,產生偏差價值 觀,導致偏差行為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們過去所接受的品德教育素養,似乎已無 法符應現代學生思維,不禁令人深思,身肩教育重要使命的教師們,在品德教育 中將如何定位自我角色?如何發揮教育專業引導學生涵養良好品德,以導正社會 歪風,穩固國家棟梁,以此為本研究第二個動機

研究者服務於德德國中,本校於 99 年度獲選教育部品德教育深耕學校,期 待透過教育部協助指導,發展符合本校推行品德教育策略,達到培育擁有良好品 德的學生,至今計畫已推行快滿三年,欲透過本研究瞭解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之歷 程,探究學校如何發展合適的品德教育策略,並將具體作法於校園中實施,如此

一番作為,是否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涵養良好的品德素質,並將落實於自我生 活情境,以符合教育之核心目的,並可將此研究結果作為本校未來推行品德教育 參考之依據。此為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