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社區背景說明 (一) 社區歷史

「三鬮二」是尚德社區的舊地名,「鬮」字音ㄐㄧㄡ,其名稱之由來是有

典故的;本地區未開發之前為荒埔地,散居原住民。清 乾隆五十八年,

吳沙姪子(吳化)引率漳州、泉洲兩籍漢人來此開墾。泉州人墾地習稱「鬮」,

其中一人抽中第二鬮開墾本地,故名之。另一說法則是本地居民壯碩力大,

割稻以三叢為一路,外來工人趕不及,以二叢為一路,被戲稱為三偷二。

因其名不雅,故稱三鬮二(尚德社區發展協會,2009)。日據時代,三鬮二隸 屬於宜蘭郡,光復後改為「尚德村」,以「崇尚道德」來期勉村民。

(二) 地理環境

本社區為位員山鄉之中心點,宜蘭河上遊,為員山鄉之第三大社區,面

環境改造

外部組織 凝聚共識

具體成果 次級組織

產銷事權統一

人才培育 共同故事

認同感 意見整合

積 5.04 平方公里,人口約 2500 人。雖幅員遼闊為全鄉之中心位置,但沒有 任何機關、學校,全社區弟子卻可就讀四所小學、二所國中,就讀學校之 多堪稱全縣之冠。

社區文化資產極為豐富,屬於早期宜蘭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之沙洲 地,地勢較低,地下水源因而豐沛,早期常鬧水患,居民主要以農為主,

主要作物以稻米為主,其他雜作為輔,近年,與其他農村社區一般,產業 結構的變化,單靠農不足以維生,年輕人只得出外謀生。

由於台七線省道的拓寬後,將社區分割為二,切開了人口密集的傳統 聚落區域和廣大的農業平原區,傳統的聚落區又以三鬮路為主軸,北起大 三鬮慈惠寺,南至台七省道交叉路口,重要的文化資產如林家古厝、李家 古宅、大三鬮慈惠寺都集中於此(尚德社區發展協會,2009)。

圖 4-11 尚德社區交通路線圖

資料來源: 仰山文教基金會網站 (2009)。線上檢索日期: 2009 年 12 月 20 日

網址:http://www.youngsun.org.tw/xoops/ccgpconten/imgz/sdintro0001.jpg

(三) 社區主要產業 1. 竹編工藝

早期的農業社會,普遍利用竹材編製農具與生活用具,例如畚箕、籮 筐、雞籠、竹簍、竹掃把、竹扇等,給予人們生活上很多方便。時代的變 遷,許多生活用品逐漸被其他材質給取代,而尚德社區為發揚農村傳統手 工藝竹編文化,於民國 90 年 11 月成立「傳統手工藝竹編培養師訓練」,由 一群社區熱愛竹編居民共同組成,從不懂到近百種竹編成品,亦能配合各 大型參展,且不斷受各界好評。

2. 養殖產業

由於水源的豐沛造就了養殖產業的興盛,例如:水族魚類、水生植物、

蓮花、荷花、毛猪、鴨鵝養殖等。而社區內優秀務農的二位青年農民:黃 玉明經營的八甲魚場,以出產錦鯉魚、金魚及香魚內外銷,及徐志雄所經 營的勝洋水草場,農委會均已列入一鄉一休閒的重點輔導農業經營楷模(尚 德社區發展協會,2009)。

3. 工業

社區境內有金屬、鐵材加工廠二家,對環境污染並不影響;社區除了 擁有廣大的農業平原和河岸,更擁有天然的地下泉水,水質清澈、甘甜,

境內的吉康礦泉水、是拜尚德的泉水所賜,因而聞名。

(四) 社區營造發展歷程

「這就要從八十二年,政府還沒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時說起。」尚德村長 林朝城談起村裡社區內的河濱公園,面露笑容:「這個公園完全靠社區內的 鄉親,一鋤一鏟,一草一木建造出來。」宜蘭大湖溪在八甲路的那一段河 岸,一邊是八甲錦鋰養殖區,但溪河對面卻是雜草叢生、蛇蟲出沒的地方,

沒有人敢駐足玩耍、散步。

當時在社區發展協會的會議中,就有村民提出,可否把那裡整理成可 以遊樂的地方?在社區發展協會改制完成時,理事長林阿樹再度提出此 事,大家一致贊成,於是林朝城、林阿樹和一群社區鄉親,就開始整理自 己的河濱公園。

在發展協會理監事、會員及員山鄉鄉長的捐助下,初步經費總算有了 著落,河濱公園動工了。有些村民看到每天都有人那麼熱心地整理溪岸,

十分好奇:「恁(你)是不是有政府的輔助?」林朝城村長回說:「沒有,

都是大家出的,你如果願意也可以隨意出一些?」後來,加入的村民越來 越多,有人出錢,有人出力,也有的人拿點心請大家吃,就這樣,大家「玩」

得不亦樂乎。

尚德河濱公園的工程都是靠村里義工自發性出力,雖然進度不快,然 而,滴水力量依然可以匯為大川,幾個月之後,一座整齊又綠意盎然的社 區河濱公園誕生了,鄉親從此多了一處遊樂的好地方。尚德社區的總體營 造起初並沒有很宏遠的企圖,只是單純地想把一段荒廢的地區整理一番,

經過討論,大家熱心行動,鋤鏟齊落,花草並生,竟然蔚為愛鄉的心理建 設工程。

尚德社區為員山鄉眾多社區中少數持續從事社區營造之社區,近年來 在政府相關單位、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及社區居民的共同打拼之下,居民 對「社區總體營造」有更清楚的認知。本社區更獲選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九十一年度社區總體營造點」,為此經由尚德文史工作室提出了「尚德 社區大湖溪保育及傳統竹編文化薪傳計劃」(尚德社區發展協會,2009)。

在發展社區營造的同時,社區居民意識到傳統農村文化隨著時代的改 變而逐漸消失,為發揚農村「傳統手工藝竹編文化」,於民國 90 年 11 月成 立傳統手工藝竹編培養師訓練,由一群社區熱愛竹編居民共同組成,從完 全不懂到學會近百種竹編製品,並已能配合各項大型活動的參展,而深受 各界好評;社區居民也將不再使用的「古農具」捐贈出來,統一集中在社 區的活動中心,一方面作為展示之用,一方面也讓後代子孫們了解社區早 期的農村文化,作為最好鄉土教材(尚德社區發展協會,2009)。

二、社區訪談分析

訪談者:請問貴社區就目前發展的產業中,過去與現今之差異?

鄭理事長:過去竹編工藝都是經過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竹編工資都是 由政府支付,一個方案提案就是三年為主,每年都要寫計畫,然後我們的 竹編工藝已經發展很多年了,民國 95~97 年都是勞委會就業方案,然則那 時就結束,我們將過去所作的東西,用一個展示館保存。現今此方案已沒 執行,因為一個案子就是 3 年,除非要再朝向某個方向,才能再提出申請,

可惜我們在民國 95~97 年時,我們有向外發展,例如:酒廠設攤、學校勞作 課程的教學。後續,因為學校的教學不可能只有竹編教學,一定都會有所 變化。而宜蘭酒廠也是在內部整修,所以也休息了非常久的時間,所以所 賣的點也都沒有了。在 98 年的時候,我們社區利用民國 95~97 年所剩的盈 收,自己社區再請一些上工人員,每個月大概 1 萬 3 千元左右,也讓這些 上工人員有就業機會。一方面也維持社區產業發展及為維護竹編展示館。

如果外地客有來本社區參訪時,我們可以將竹編工藝的成果呈現給他們。

再來,談社區的永續經營,每個朝代,都會有所不同,而我們社區在 發展社區營造的過程中,都會碰到「人」的問題。因為有人才有辦法營造,

因為從事社區,是一個義務性、無薪制的工作,所以要從事社區時,要有 一群熱情的傻瓜,才有辦法推動社區活動。所以在接下來卸任時,銜接上 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在辦活動上,像我們社區本身次級團體有 6~7 個,

像守望相助隊、歌友會、媽媽教室、環保志工隊。像我本身會向公部門或 議員拿申請一些經費,讓他們在平常時間去辦一些活動。另外在我們社區 裡,每年我也會推動 2~3 次的大型活動,活動都為期一天,在這一天,召 集他們也比較容易。

由上段訪談資料可發現,尚德社區產業發展趨勢,主要與政府資源引

入有著相當大的關聯,這些資源以經費為主。尚德社區發展竹編產業,除 了竹編的材料成本以外,還有竹編的製作和教學作一些人事成本的支出。

可惜的是,計畫案並不是永續的,在民國 97 年再提案時,所提計劃案並未 得到公部門的核准,在經費來源受限的情況下,相對也牽動到社區產業的 發展,社區將之前僅剩的盈餘,繼續請上工人員,在入不敷出的情形下,

竹編產業也逐漸從動態的 DIY 教學,變成靜態的竹編展示。社區產業是隨 著資源掌握程度去發展。具體成果與資源投入關係如圖 4-12。

圖 4-12 具體成果與資源投入關係

另外,從上述的訪談中也發現到,尚德社區營造發展過程當中,人員 參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凝聚人力先從凝聚意識做起,主要藉著 次級組織的建立,組織成員在組織活動中,因為共同參與、興趣也產生了 共同話題,在這些互動的過程中,這些共同的條件的基礎,也慢慢形成了 共識,大家慢慢將這份共識擴散在社區整體的事務上,進而讓居民對這片 土地產生更高的認同的感覺。社區發展初期,需要仰賴更多人力的參與,

從社會資本的關係與認知面來看,社區居民透過次級組織的互動過程中,

產生一些共同的故事或語言,這些故事或語言是凝聚共識或認同的基礎,

社區有了認同感,對於社區事務推動上也就更加有利。這些次級組織、凝 聚共識與認同感關係如圖 4-13。

圖 4-13 次級組織、凝聚共識與認同感關係

次級組織 凝聚共識 認同感

具體成果 資源投入

訪談者:請問貴社區與社區內、外部組織(社區發展協會、公部門、非營利組 織、企業團體)合作管道多嗎?

鄭理事長:目前社區是朝向休閒農業方向去走,像八甲魚場、勝洋水草、花 泉農場這些小規模的營利組織對於社區有需要幫忙時,總會不予餘力的幫

鄭理事長:目前社區是朝向休閒農業方向去走,像八甲魚場、勝洋水草、花 泉農場這些小規模的營利組織對於社區有需要幫忙時,總會不予餘力的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