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了解社區營造推動社區產業之動機、過程及社會資本所造成 之影響性,因此採用質性研究基礎中的文獻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參與觀 察法及個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來探討,分析社區在推動社區營造與政府部 門、不同性質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互動,並探討社區產業發展之模式。

(一) 文獻研究法

已存在的或是已出版的文獻皆具有參考價值。每個人的研究都是以別 人所做過為研究的理論基礎,當然,也成為往後別人要從事相關研究的基 礎。藉由文獻,可以提升我們的理論觸覺,文獻裡的概念和相關研究的關 係,可以用來與我們此次研究的資料相互參照。在文獻中,能刺激、活化 自我的思緒,讓我們提出問題,亦能提供發展理論上一些基礎的觀點,把 一些相關的事物套入情境之中。文獻也能作一些輔助性的佐證,為往後相 關的研究作為意見之參酌。

本研究乃蒐集社區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等相關文獻與資料,包括國內 外學者專家有關本研究之專書論著,以及政府出版品、研究論文、期刊、

相關法令規章、組織簡介、會議紀錄、政府相關部門計畫等,再以有系統 的方式呈現,與其他相關理論相互比較,並整理之,得出相關理論架構。

(二) 深度訪談法

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在蒐集資料上,訪談是最為有效與妥當的程 序,凡是可用言語描述的事件、情境,都可運用之。訪談研究法是蒐集有 關受訪人或其所熟知者的消息或意見所做的訪談。而其訪談法依其結構性

的程度,可分為結構化訪談(structured insterview)、非結構化訪談

(unstructured insterview)、半結構化訪談(semistureds insterview)三種類 型,結構化訪談經常採用類似問卷的詳細訪談指引,引導問題的次序與特 別的發問方式,但是能屬於開放式的問題。非結構化訪談係是沒有指定討 論問題或順序,每位參與者的訪談內容都不相同,參與者不必受限於既定 的答案,在主題範圍內均可以自由發揮。半結構化訪談則是兩者的折衷,

即訪問之初先提出一些結構化問題然後再提出開放性問題,由受訪者回答。

本研究針對白米、尚德社區,訪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採用半結構 式訪談方式,了解其在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社區產業遭遇之困難,在社區營 造的成果、互動合作過程、相關資源投入之感受與收穫,對本研究所探討 之主題有相當之幫助,進而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

(三) 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的方法幾乎適用所有關乎人類存在的研究。是以一種嚴謹的 態度去參與和觀察現場所發生的事件,了解事件的真相。人與人和人與事 件之間的關係,組織和人類社會的脈絡,「參與觀察」將和「深度訪談」同 步進行,藉實地參與社區發展協會活動,利用研究者親自瞭解的情境,來 發掘更多的實際資料,以彌補非正式訪談之不足。

(四) 個案研究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為研究方法,所謂個案研究,根據《社會工作辭 典》(2000)定義是指「指以某一社會單元做為一個研究的主體,所研究單元 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國家」。而 Yin(尚榮安譯,1994) 提出,研究者運用多種來源資料來源,去深入探討現實生活情境的現象,

即所謂的個案研究。而個案研究法的優點乃於增加對實務之瞭解,針對研

究的主題可深入觀察及剖析,在分析過程,可到詳細的研究結果與報告。

Yin(1987)認為若有以下三種情況時便適合作個案研究。

1. 當所研究的問題呈現「HOW」及「WHY」的型態時。

2. 對所要研究的事件無明顯的控制力,或是無法控制時。

3. 針對現況來做研究,而非過去的事件。

總言來說,個案研究法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個案研究法是 適用在如何(how)或為何(why)等問題出現時,研究者對事件的本身沒有太大 的控制力,或研究重點在現實生活背景的現象時,再利用多種資料來源,

分析探討現實的生活情境,因此個案研究是較常用的策略方式之一。

二、紮根理論

Hammersley(1989)提及,紮根理論法被認為是質性研究中最科學的一 種方法,它遵循科學原則(例如歸納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

假設驗證與理論建立。Strauss and Corbin(1990)談到,紮根理論是用歸納的 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紮根理論分析法的譯碼過程能 協助研究者將繁雜的資料有系統的層層分析、歸納、驗證與理論的建構,

並適用於發掘與解釋事件表面下顯為人知的一些現象,且對已知的現象採 取創意的切入點(徐宗國,1997)。

陳向明(2002)說明紮根理論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 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並沒有研究假設,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 出命題與概念,然後將概念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理論建立方 法,在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應現象的概念,透過在概念間建立聯繫而形成

理論。

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析,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彼此影響。發 展紮根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驗證它;而是先有一個待研究的 領域,然後從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

本研究即採此修正之紮根理論分析法,以文獻整理出的研究架構作為 田野資料蒐集的脈絡,但在譯碼過程中,並不忽略田野資料之重要意義。

以下就紮根理論分析法的特色作說明:

(一) 創意思考與想像比較紮根理論分析法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創 意,強調研究者可經由所蒐集到的資料,經過概念化的過程予

以命名,在研究的過程中善用不斷比較,協助研究者能有新的 發現。

(二) 系統化的分析程序紮根理論分析法中有三個主要的編碼過程,

分別為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及選擇性編碼,這三個編碼過程 是將資料逐漸的概念化、轉化與縮減,並交叉檢驗每一個發掘 的範疇,讓理論能確實的紮根。

紮根理論的分析程序,目的在於:

1. 利用編碼程序的嚴謹過程產生「好」的科學。

2. 協助研究者突破研究前帶入的或研究中出現的偏見和假定。

3. 藉由編碼過程,研究者可以建立接近實際世界、內容豐富、統 合完整、具解釋力的理論。

此一分析過程提供了為建立好理論所需的紮實、敏感、與綜合完整性。

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為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此研究法是建立理

論架構的研究方法。近年,社會科學領域逐漸應用於實務理論中。其研究 途徑藉由系統化的分析過程,從中發展出歸納性之理論結構,使研究者能 發展出一套實質的理論。

紮根理論是屬於質性研究方法;Strauss and Corbin(1990)對資料編碼發 展了一組分析程序,以助研究者形塑理論。在紮根理論中編碼(coding)指 將所收集到的資料打散、加以賦予概念(concepturalized),以及再以新的方 式將資料重新放在一起的操作過程,這一組幫助研究者形塑理論的分析程 序是由「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及「選擇 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所組成。

(一) 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

所謂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是將資料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 和範疇化的過程。在紮根理論中,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是所有編碼 形式的基礎。經由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收集到原始資料後,便可針 對原始資料進行開放性編碼。在開放性編碼中,可以針對受訪者的所說的 一句話進行類屬、屬性、面向的編碼,也可針對受訪者的一段話進行編碼,

甚至對我們觀察到的某一件事進行開放性編碼(Strauss & J.Corbin,1990)。

(二)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主軸編碼的進行通常是在開放編碼已完成之後,才進行主軸編碼,但 在開放編碼的過程中,研究者也可經由文獻上既有的研究結果及本身在進 行資料開放編碼上的體會,而區別出哪一主要類屬是屬於因果條件、干預 條件、行動/互動策略及結果等,因此,通常是開放編碼完成後,主軸編 碼才會形成。

(三) 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在紮根理論中,主軸編碼便是為了整合複雜的資料而形成的,主軸編 碼是選擇性編碼的基礎。所謂選擇性編碼是指選擇一核心類屬(core

category)有系統的說明及檢證主要類屬與其他類屬的關係,及填滿未來需 要補充或發展的類屬之過程。

本研究中,經由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得到初級資料後,對初級 資料進行開放性編碼工作,針對受訪者訪談資料進行比較與概念化的過 程。開放性編碼完成後,進行主軸編碼,藉由相關文獻之參考,去區別哪 一主要類屬是屬於因果變數或是干擾變數等。因此,本研究採用開放編碼 及主軸編碼作為分析基礎。

三、資料分析的步驟

首先針對訪談記錄及錄音檔資料,逐字逐句撰為文字稿。訪談結束後,

寫下田野記錄(field notes),且以受訪者訪談逐字稿作為主要分析資料,並參 照田野記錄進行深入分析,其步驟如下:

(一) 將文獻回顧所獲得的觀念認知概念設計訪談大綱,進行訪談。

(二) 將訪談記錄進行資料處理工作:1.將受訪者編號;2.將受訪者的 各份逐字稿之頁次編號。

(三) 進行編碼工作:1.撰寫逐字稿:依據訪談時所記錄及錄製的錄音 檔,逐字撰寫成文字稿;2.檢視分析逐字稿:仔細閱讀每份訪

談之逐字稿資料,再依循研究目的決定所應分析的重點,進行

談之逐字稿資料,再依循研究目的決定所應分析的重點,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