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社區背景說明 (一) 社區歷史

位於宜蘭縣蘇澳市區邊緣的白米社區,原是盛產稻米的谷地。日據時期

木屐產業盛行,台灣受其影響,在當時蔚為風尚,而蘇澳鎮白米地區三面 環山,林相豐富,因此逐漸發展為木屐產業之供應地,然而隨著時代的變 遷,木屐產業逐漸沒落,傳統產業日漸式微,再加上都市化和工業化之衝 擊,舊低矮聚落逐漸被工廠設立所取代,白米社區也出現年輕人口外移、

人口老化、產業蕭條等問題。白米社區也逐漸成為工業發展下的邊緣地區。

直至近年來水泥工廠的環境污染,社區覺醒的環保抗爭下,社區意識才有 所改善。

白米社區在日據時期曾因礦石產業興盛而繁榮,也因礦石業所帶來環 境的破壞而沒落。為了找回社區的生機,社區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 社區的歷史文化。近年,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計畫下,經由手工業研究 所、宜蘭縣文化局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等相關單位的輔導,以木屐作為社 區主要的產業,重新為社區特色開啟嶄新的風貌,讓白米社區有全新的面 向。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1994 年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一詞,並在 1997 年在宜蘭舉行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乃將多年各種社區文化活動

呈現於此,期望從文化保存與地方建設角度切入,喚起社區意識、並帶動 地方產業發展,進而達到在地方文化的保存與人才培育的目標,也因此,

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內外的互動便也更加的重要。

白米木屐村的形成,初期並非為了迎合「地方產業」或「社區創意產 業」發展之目標,而是基於尋求改善社區生存環境,1998 年在經濟部中小 企業處的社區產業振興輔導計畫補助下,在地人在專業團隊規劃,進行一 場地方特色產業再造。

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營造啟動下,白米社區從面臨環境汙染的危機中,

找到另一個轉機,白米社區與文建會社區營造的理念相互結合,並在經濟 部中小企業處輔導下,慢慢找回自己的定位,也讓白米社區逐漸在發光當 中。

(二) 地理環境

因出產以製造水泥原料的白色礦石的水泥廠圍繞著社區,白米仔產量為

全國第一,因此俗稱白米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東南方,白米橋南側,

砲台山西麓,西倚中央山脈三面繞以小帽山、白石山、猴椅山,東臨太平 洋,海岸線達七公里之遠,南與東澳交界。北為蘇澳火車站前市中心。白 米溪連接蘇澳溪貫穿社區,由蘇澳港流入太平洋,早期白米區域包括現今 長安、永光、永昌(以廢除)、永春、永樂等里。行政劃分後以永春里為主 軸區域。居民約為一千餘人。海拔約二十公尺。據載在清道光年間即有漢 人在此開墾,舊名為『白米甕』。位於市區邊緣,鄰近蘇澳港及舊火車站,

交通甚為方便,區域更有蘇花公路、北迴鐵路主要交通要塞必經處(白米響 屐村,2009)。

圖 4-1 白米社區交通路線圖

資料來源: 白米社區交通圖 (2009)。線上檢索日期: 2009 年 12 月 16 日 網址: http://www.newspace.com.tw/Art/B1.asp

(三) 社區主要產業 1. 木屐產業

在日據時期的白米社區,由於地處三面環山,林相豐富,因而發展了

木屐業。發展具有相當的規模。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木屐幾乎已被膠鞋 所取代,木屐產業逐漸沒落,而曾經讓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如今也只能 留在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但現在,白米社區重新賦予木屐新的定位,

賦與木屐產業新的生命力,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 的「手工藝品」,不僅是把宣告死亡的木屐復活了,也讓社區文化活化起來,

有了營造「白米響屐村」的願景(白米響屐村,2009)。

2. 石礦產業

四周高山環繞的白米社區礦藏豐富,社區內有十多家礦石加工廠,所 生產的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佔 80%以上)區域內更有遠東最大的水 泥製造廠-台灣水泥公司蘇澳廠。在此成就的背後,卻造成白米社區後天環 境的惡化(曾是全國落塵量最大的地區),礦石加工廠帶來了漫天的灰塵,

老舊的街道與嚴重老化的人口,已經成為社區居民的切身之痛。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社區居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開始對於生活環

境有所覺醒,對工廠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加以重視,開始從事環保抗爭 的運動,經過多次的努力之後終於有些許改善,而且工廠對於社區的環境 也有了善意的回應。在社區居民與工廠之間的互相良性互動向,使得社區 的生活品質也明顯地提昇很多(白米響屐村,2009)。

(四) 社區營造發展歷程

白米社區有形的環境外觀在居民的努力之下,有了更清楚的輪廓,但 是社區內部無形文化層面又應如何雕塑呢? 社區居民認為,社區的特色是 該有社區的每一份子去共同勾勒,便從訪問區內的耆老開始,只為了尋找 那個可以白米社區的精神。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舊時的木屐是大家共有 的回憶,常常聊到木屐,社區居民像是話夾子打開一般,總是可以聊個不 停,而營造白米木屐村的藍圖就在白米社區居民不斷溝通過程當中逐漸成 形。

「社區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是文建會近年推動村社區營造的方向之 一,但是不少社區在執行上僅做到「社區商品化」,無法將真正的文化意涵 融入魚社區產業之中。邱憲章表示,白米社區營造木屐村的構想也是循著

「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在前進,為了讓白米木屐更活化,社 區在推動社區產業的同時,更強調木屐與生活經驗結合的重要性。

「提倡木屐產業,不能只是掛在嘴上,更要穿在腳上」社區總幹事林瑞 木曾說道。更是強調木屐產業與生活結合的重要性,也因此,在許多場合 中,常能看到社區居民活用木屐的巧思,為木屐彩繪上妝或是製作木屐鑰 匙圈,也成為相當受歡迎的藝術品。

民國八十六年全國社區博覽會結束後,在仰山文教基金會輔導之下,

白米社區在八十六年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區小企業」輔導社區之一,

因此在八十六到八十八年白米社區更積極進行「白米社區產業文化特色展 輔計畫」,白米社區希望能建立學習型產業的特色。在刨木聲中,一場產業 結合終生學習的改革在社區裡緩緩展開。

由於社區僅剩的木屐師父不多,為了傳習木屐的製作,並落實終生學 習的想法,便有了木屐研習課,以傳承社區特有的技藝。而夜晚時分的社 區工作坊,十分熱鬧,老師父細心的講解木屐的製作,學員們也認真紀錄 下每項重要的步骤。大夥聚在工作坊除了學習木屐製作外,心裡更思考著 如何拉近居民與木屐產業的關係,又如何健全木屐產業。社區發展協會成 員在經過多次的討論,最後決定成立「社區合作社」。社區合作社由居民認 股,而協會可以認較多的股份,並且由專業的經理人管理營運。社區制度 化的管理,也帶動了社區產業的發展,社區的每一分資源都能得到妥善的 利用,社區專業化的推動,也讓社區居民各所其司,白米社區深厚的情誼 也就在不斷聚會交流中凝聚。居民對社區的認識也就更加瞭解,喜歡談自 己的社區,無形之中也增加認同感。

二、社區訪談分析

訪談者:請問貴社區就目前發展的產業中,過去與現今之差異?

林理事長:木屐是最近社區營造,以產業化的方式,是近 10 年的社區產業。

木屐是民國 50~60 年所發展的,那個年代,宜蘭是台灣生產木屐的重鎮,

基於此背景,也發展出生產木屐的工廠。工廠大概存續了 15 年之久,由於 時代的變遷,塑膠鞋的興起,工廠也就消失了。過去主要模式木屐工廠,

主要是生產木屐台,木頭加工、半成品為主,半成品完成後,在銷往各地 進行二次加工,在進行成為完成品。當初是比較屬製造業。現在別於過去 社區產業,目的不單只是生產,這個社區為了找出路,所以希望透過社區 文化產業的推動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所以木屐被選擇的原因,是希望 能有個特色、有個主題。並不是說木屐在這邊是做最好,也因為在整個社 區過程裡面,它剛好也是我們的資產,是過去的一個產業,所以我們發現 到,師父也還在,再搭配錢、空間,社區產業也就慢慢成形。如果繼續製 造業的話,也只是在走回頭路而已,無法與別人競爭。所以我們選擇加入 創意、研發、行銷的部分,這與過去的差異性就在這邊。如果拿微笑曲線 的例子來就是製造利潤很低,很容易就被攻破,但如果加上創意的時候,

它的部份也就增強了,而這個產業又如何增加創意,就是從文化層面、工 藝層面去加強,再來就是一個品牌,就是這個社區的故事社區居民為了改 善生活環境,希望透過這些的努力,家鄉的環境能夠改變,也因此木屐成 為他們的特色。品牌(社區故事)、工藝(創意)、生活文化連成一線,發展出 不同的產業。

在本段中訪談資料可知,木屐產業在白米社區並不是一個新興的產 業。木屐是白米社區原有的資產,原有的木屐是作為加工製造。隨著時代 變遷,使得木屐產業逐漸式微。社區居民為了挽救地方產業及改善生存的

環境,於是,在一次次的討論中發現,木屐是大家共有的記憶,於是選擇 將社區居民共同擁有的記憶—木屐,作為開端。並將木屐注入新的元素—

環境,於是,在一次次的討論中發現,木屐是大家共有的記憶,於是選擇 將社區居民共同擁有的記憶—木屐,作為開端。並將木屐注入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