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質性研究方法,又稱為質化研究,是一 種自然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的研究方法,主張從自然情境中進行觀察社 會生活的技術的行為中蒐集所需的資料,藉由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書面 文件等資料,加以運用分析。藉由觀察與深入分析的過程中探究一現象的 發生,以及特定現象背後所蘊藏的意義。

陳向明(2002)對質性研究下一初步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 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蒐集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 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者互動對其行為和意 義建構獲得適切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Strauss (1990)指出作質性研究的原因相當地多,首先是研究者根據本身 研究經驗,而產生一種應該怎麼做研究的信念,再者,則是根據研究題目 的性質,有些研究領域,本質上就比較適合質性方法,例如有些研究目的 就直接道出人們對某些特殊地方的經歷,如九二一事件、八八水災等。最 後,質性方法也適用解釋一些在表面之下鮮少人知的現象,但對於一些人 盡皆知的事又能採取一些極具創意的切入,而量化方法所無法鋪陳的一些 情況的情況也適合。

吳芝儀、李奉儒(1995)指出質的研究強調透過實地工作,對複雜的人類

經驗和所在情境做整體性地描述與理解。質的研究重視歷程發展,包括事 件是如何發生的、人們如何詮釋、後續發展如何等問題,關心的是整個事 件流程的始末,而非只有最後的結果。質化研究相信人的動力性與發展性,

也重視每個研究參與者與情境脈絡的獨特性。

一、質性研究的特性

根據 Bogdan and Biklen(2000)的觀點,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藉著掌握

人們建構意義的歷程和描述那些意義的事實,務期得以充分了解人的行為 和經驗。Strauss and Corbin(1997)認為採用質性研究的理由之一是:基於研 究題目的性質。有些研究領域本質上就是較適合用質化的方法,尤其是針 對量化方法所無法鋪陳的一些細緻複雜的情況。

此將質性研究的主要特徵分述如下(轉引謝宜倫,2002)

(一) 質的研究是描述的,以豐富的資料描述場所和人群現象的過 程,並重視表意的使用和意見的陳述。

(二) 質的研究兼重個體特殊性及整體性,研究者將現場的人事物看 作一個整體來研究,並重視個體特殊的情境、事件或事物。

(三) 質的研究是以實地為焦點的,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蒐集現場 發生的事件資料,不操弄研究情境中的事物,保持其完整性。

(四) 質的研究是歸納的,從資料的蒐集過程中歸納概念和發展洞察 力。

(五) 質的研究是較有彈性的,持續的參照現場的情境定義研究的方 向和焦點。

(六) 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身作為研究工具,注重觀察和晤談方法的 採用,並蒐集相關的文件資料。

(七) 質性研究是學習的過程,經由研究工作的實際參與,可以向人 們學習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並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新的覺知。

質性研究有優勢也有劣勢,質性研究允許研究者仔細地研究所選擇的論

題。不受先前所決定的分析結果而限制實地的研究,反而讓質性研究更具 深度、廣度和具開放性。相反地,質性研究會產生關於較少數人和個案的 豐富和詳盡的資料,可增進我們對所研究的個案和情境瞭解,但會降低其 普遍性(吳芝儀,1995)。

本研究探討社區總體營造成為政府接替過去「社區發展工作」的主要社

區政策以後,在地方推行的概況,並以白米與尚德社區作為研究場域,實 地去了解社區居民在推動社區營造的觀點,因此採用質性田野研究方法,

以探究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

二、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

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依其性質可分為兩大類,質性研究與量化研 究。基本上觀念與操作的方式上有所迥異,所以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所關 注的重點也就有所不同。量化研究主要針對事物可量化的部份進行計算與 分析,以利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掌握。而質性研究主要是透過研究者與被研 究者之間的互動進行深入的了解、探討,最後對事物的本”質”得到一個比較 通盤性的理解。在研究設計上,量化研究是比較偏實驗的方式,質的研究 主要聚焦在蒐集原始的資料(陳向明,2002),表 3-1 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 相關之比較:

表 3-1 陳向明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