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社區的定義

「社區」一詞是由英文的 community 的中文翻譯而來。事實上,對於 community 的研究,無論國內外,向來都是以社會學的關注為主(陳文德,

2002)。

盧思岳(2006) 將社區定義在消極與積極上下了註解,在消極的定義,

一群人居住/生活在同一區域範圍內,彼此間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在積極上 的定義是消極的定義加上「有共同的意願和行動去改變某些不滿意的現 況」;即凝聚社區共識,參與社區改造。

徐震(2001)歸納社區之定義為:「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 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個人群。」是一種社會性的共同體。這 個人群具有共同關係及需要,有這些共同的問題、利益及需要因而產生共 同的社區意識。而社區包括了五項要素:分別為居民、地區、共同的關係、

社區的組織、社區的意識。

陳其南(1995、1996)認為社區可以是一個村莊、一棟公寓、一條街道、

一個街區、一個小鎮、一個城市等,其條件是居住在這個有限範圍內的民 眾必須具備共同體社會的認同意識,如果沒有共識,那也不能算是一個社 區。

林鎮洋(1998)認為「社區」指的是一個社會單元,不僅是地理上的意義,

而由一群人、一個工作組織、一個有特定目標的團體結合而成;並在成員 的動態互動中,建立新的社會關係、產生新的文化與塑造適宜當地的環境 空間。

蔡文輝(1985)認為,社區是指一個人們能常互動,並能參與活動,有認 同感,有附屬感的一個社會組織的空間地域單位,一個社區並不僅只有一 群有類似興趣的人聚集一處而已,在一個社區裡的人們彼此依賴,擔負一 些生活上必須的功能,並且有心認同是該社區的一份子。

文建會(1999)對「社區」的定義:「社區是一個定住空間,他的範圍可 能是村落、公寓、聚落、鄉鎮、城市、區域、縣市甚至到國家。而其社群 的對象有,居民主體(包括兒童、青少年、女性、主婦與老人)、認同、共 識,而社區之生命要素,則包含了自然、產業、設施、空間、活動與居民」,。

因此,舉凡一定區域內的人民,在心理層面和行為態度上具有認同感、願 意共同努力實現共同願景的一群人。

各學者所持不同觀點,對於「社區」之界定也就會有所異同,綜合上 述對社區所下定義之論述,社區不僅是存在於一個特定的地域範圍,更是 具有共同的生活利益、彼此依賴、集體意識、文化歷史以及社會體系的一 個人口組織。

綜觀以上學者所述,對於社區定義,社區是居住在一個地理區域中,

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的人群。然則這群人,有著共識,且有著特定的 目標所結合而成的,社區每一份子都擔負起一些生活必須的功能,並有心 認同自我是社區的一份子。針對社區的定義,本研究將整理如表 2-1

表 2-1 社區定義彙整表

學者 社區的定義

盧思岳(2006) 一群人居住/生活在同一區域範 圍內,彼此間有共同的利害關 係。和「有共同的意願和行動去 改變某些不滿意的現況」;即凝聚 社區共識,參與社區改造。

蔡文輝(1985) 社區是指一個人們能常互動,並 能參與活動,有認同感,有附屬 感的一個社會組織的空間地域單 位。

陳其南(1996) 認為社區可以是一個村莊、一棟 公寓、一條街道、一個街區、一 個小鎮、一個城市等,其條件是 居住在這個有限範圍內的民眾必 須具備共同體社會的認同意識,

如果沒有共識,那也不能算是一 個社區。

表 2-1 社區定義彙整表(續)

林鎮洋(1998) 指的是一個社會單元,不僅是地 理上的意義,而由一群人、一個 工作組織、一個有特定目標的團 體結合而成。

文建會(1999) 一定區域內的人民,在心理層面 和行為態度上具有認同感、願意 共同努力實現共同願景的一群 人。

徐震(2001) 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 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個 人群。是一種社會性的共同體。

這個人群具有共同關係及需要,

有這些共同的問題、利益及需要 因而產生共同的社區意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然而,有若干相同的特性,也就是所謂「社區」,就應符合一些條件,

如下所述:

(一) 每一社區是一些人組成的群體,這些人都應該認同這一群體,認為 他們是屬於這一群體的人,是這一社區的一份子。

(二) 每一社區的人,相互作用,彼此影響,應有或多或少的共通性,例 如相同語言、文化、習慣,共同的願望,相同的問題等…,並且越多越 容易溝通與認同。

(三) 每一社區都有特定的空間,係以居民相互作用的活動範圍來界定,

藉以判明與其他社區的區分。

(四) 每一社區均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問題,這些共同問題促使這一群體的 人,增進連帶依存關係。

(五) 社區從事下列活動之全部或一部分,以服務社區的人。諸如:安全 保護、教育文化、經濟產業、社會福利、醫療保健、休閒娛樂、宗教藝 術及公共事務的管理等等,這些活動關係群體本身及其份子的生活與發 展。

二、社區產業的內涵

社區產業隨著時間的演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名詞,有「地方產業」、

「文化產業」、「地方文化產業」、「地方特色產業」、等等。但其實都是地方 上的產業,經由地方居民共同開發與維護,是主要維持地方經濟的命脈。

只是隨著時間的演化,因而賦予地方產業更多新名詞,使其可以加以區別。

但還是通稱為「社區產業」。以下針對各學者對社區產業不同名詞下的定 義,整理並說明社區產業的特色與內涵。

社區產業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社區經濟係以企業或商店為主體,而以 社區為客體的互動關係」、「社區經濟除了企業的努力外,尚須有心人士的 推動,由創始團體的帶動與主導,以推動社區經濟工作」(蔡宏昭,1995)。

「社區產業」指的不是財團、資本家在社區投資,大量生產的工廠,

或是位於農村、山林地區的大飯店、度假村等大資本觀光休閒業者;而是指 在同一社區或共同生活圈中的小規模生產者,因有著相同的生產條件、生 活型態、自然/人文環境等,經由社區居民參與去塑造屬於在地的特色,形 成社區型/地方型產業,它必需具備濃厚的在地文化特質,也有人將此稱為

「地場化文化產業」(盧思岳,2006)。

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造成社區生活形態的驟變,社區經濟遭到 空前的打擊,使得社區居民逐漸意識到社區團結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而 不單舊只是以經濟為導向的努力目標而已。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推動 下,逐漸重視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發展社區產業,在地公共集體創造具 有社區特色及精神的獨特文化活動、創意商品或服務(中華民國社區營造 學會,2005)。

同期也推廣了「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口號,從「地方文化產 業」觀點來看,社區產業由社區居民共同承擔、經營、利益共享,將社區 內的文史、傳統技藝、自然資源為基礎」,經過居民對資源的發現、開發、

活化的過程,轉為能提供社區居民生活、生產、生態的學習產業。(黃世輝,

2001)。社區產業的內涵不再侷限於生產上的自我滿足的實現,也要兼顧生 活、生態等多方面,使其成為提升社區居民學習,在社區產業發展過程中,

可發現居民探索開發資源的過程,共同承擔且共同分享利益,仍不失為生 命共同體的概念。

「地方文化產業」則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的社區產業發展策略,

它是完全依賴創意、個別性,商品特性上具地方傳統性、地方特殊性,也 可以是藝術家的獨創作品,強調產品的精神內涵與生活價值(陳其南,

1998)。

九二一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前主委陳錦煌於 2005 年指出「社區產業」: 以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產業。換句話說,生活、居民為主 體,連結到產業,每個產業背後有故事,人、社區、生活是重點。這跟社 區總體營造多年來一直提倡的社區意識、社區共同體感有關,但直接與產 業連結,讓社區更有永續經營的本錢。

綜觀文獻以上所述,社區產業是居民為維持地方經濟命脈,經由地方 產業共同開發及維護。以企業或商店為主體,社區為客體的互動關係,並 在社區營造的背景之下,所重視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發產的產業,共同 創造具有社區特色及精神的獨特性、故事性、創意性、體驗性、生命性。

並能使居民對社區資源的發現、開發、活化的過程,轉為提供居民生活、

生產的學習產業。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產業化被視為重點的發展項 目,在全球化的挑戰下,「面對全球」已經使得原本在地的、相對封閉的 組織面臨了市場的嚴重衝擊。因此,「重新」走入社區,與社區資源相結 合,以服務社區為對象,將資本留下來,將會是非政府組織全球在地化的 經營策略選項。但這一過程必然會牽連到一些發展的問題,如社區資金的 供給、社區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分配、行銷通路的建立;面對這些問題,我 們是否應有一個思考的方向,即:為因應全球化的衝擊,應如何利用本身 已有的社區網絡,結合社區資源,配合社區發展社區產業。

三、社區產業的特色

盧思岳(2006)將社區產業特色歸納為主要七項:

(一) 小規模生產,無大量資金

社區產業缺乏資金投入是普遍現象,因而沒有太流暢的生產線,也 造成沒辦法大量生產,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成本甚高。

(二) 無法在一般性通路上市、上架

因為沒有足夠產量去大量鋪貨,不堪囤積成本,付不起通路所需的

因為沒有足夠產量去大量鋪貨,不堪囤積成本,付不起通路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