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樹下人物」圖之發展與各地區分佈範圍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97-114)

第三章 「樹下人物」圖之淵源與發展

第三節 唐代「樹下人物」圖之發展與各地區分佈範圍

一、唐朝出土「樹下人物」圖像墓葬之概況

首先為李思摩墓,其墓主李思摩生於西元583 年死於西元 674 年,為突厥人,

本名阿史那。貞觀四年(西元639 年)唐滅東突厥,李思摩歸唐。太宗嘉其誠,

賜姓李,並封懷化郡王、右武衛大將軍,貞觀二十一年過世(西元 647 年),陪 葬昭陵。西元1992 年時中國考古清理李思摩墓,但是到今日為止考古報告並未 未發表。僅知此墓的甬道東、西兩壁繪有畏獸,墓室則繪有侍女及伎樂(圖3-53、

3-54),而「樹下人物」圖像就在墓室西壁,此墓壁畫保存狀況不佳,脫落腐蝕 相當明顯。218

圖 3-53 唐 李思摩墓 墓室西壁 二 女侍圖

圖 3-54 唐 李思摩墓 墓室西壁 彈琵琶樂伎圖

李勣墓出土於西元1971 年,墓主李勣本名為徐世勣,字懋功,是隋朝末年 瓦崗軍創始者之一,於武德元年(西元618 年)歸順唐朝,唐高祖李淵賜以皇姓,

後避太宗名諱改成單字為勣。而李勣死於總章二年(西元 669 年),隔年陪葬唐 太宗昭陵,距離昭陵南 11 公里,有被多次被盜之痕跡。其墓地面封土共有三座 保存良好,墓前並有石刻、一對石人、三對石羊,墓道尚有神道碑一通。隨葬品 有明器及各類飾品,其中以三梁進德冠最為特殊,為中國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冠類 實物。219

証明當時寺觀壁畫也出現裝飾「樹下人物」圖象的情況。張彥遠(1966),歷代名畫記,頁 135。

218 昭陵博物館(2006),昭陵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頁 46-52。

219 李勣墓屬於長斜坡土洞式,由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墓室所構成,其水準長 63.75 米。墓道長28.2、寬 2.8 米,過洞共有四個,寬度是介於 2.32 米到 2.36 米。天井四個,寬度介 於2.64 米到 2.8 米。壁龕共有二個,位於第二天井之東西兩側,龕口寬 0.8 米,高則為 1.45 米。

甬道全長10.4 米,墓室磚砌、穹窿頂,底面近似正方形,其東西邊長 4 米、中長 4.6 米,南北壁 邊長4.07 米、中長 4.67 米,頂高 4.84 米。墓室棺床靠西壁,其南北長 4.07 米、東西中寬 3.6、

高約0.26 米。參自昭陵博物館(2000),唐昭陵李勣(徐懋功)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 3

圖 3-55 唐 李勣墓 帄、剖面圖

在李勣墓裡也繪有大量壁畫,但可惜多數已脫落,墓道西壁北端殘存零星畫 面。但是在墓室裡尚有存幾幅壁畫,像女樂圖在墓室東壁北段,舞蹈圖位於墓室 北壁東段與女樂圖於墓室東北角相接。最後則有屏風畫共有六幅,高125、寬 60 釐米,皆畫樹木飛鳥,墓室北壁西段三幅,繪樹下一仕女,另墓室北壁三幅因殘 缺,只能見到北邊有畫樹下一仕女。220

圖 3-56 唐 李勣墓 墓室東壁 樂舞圖 摹本

圖 3-57 唐 李勣墓墓室東 壁 樂舞圖 摹本

燕妃墓,燕妃出生於西元609 年死於 671 年,涿郡(北京)昌平人,十三歲 成爲秦王李世民妃,李世民登基後被封為德妃,為長孫皇后之下的四皇妃之ㄧ,

育有越王李貞一子,因病過世陪葬昭陵。此墓位於西北距昭陵約2 公里處,曾有 盜慕的痕跡。221燕妃墓尚未有正式的發掘,因此墓道、過洞、天井的情況仍不明 確,但可確認燕妃墓為多天井雙室墓,墓葬內有繪大量宮女圖(圖3-58、3-59、

3-60),重要的是於後室北壁西側、西壁及南壁畫以屏風壁畫,其內容表現為樹 下褒衣人物。222

期,頁3-9。

220 昭陵博物館(2000),唐昭陵李勣(徐懋功)墓清理簡報,,頁 10。

221 馬海艦(2002),從唐燕妃墓壁畫透視唐代文明,文物世界,第 2 期,頁 24。

222 李星明(2005),唐代墓室壁畫研究,48-49。

圖 3-58 唐 燕 妃墓 前甬道東 壁 雙手攜帔帛 女侍圖

圖 3-59 唐 燕 妃墓 前甬道東 壁 橘黃色帔帛 女侍圖

圖 3-60 唐 燕妃墓 前墓 室東壁 相向二女侍圖

懿德太子墓發掘於西元1971 年,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三公 里的乾陵東南邊,是唐高宗及武則天的陪葬墓。墓主懿德太子名為李重潤,但原 名稱作重照,是因避武則天的名諱而更改。出生於西元682 年死於西元 701 年,

為唐中宗李顯的長子,也是中宗與韋皇后所生的唯一兒子。因私下議論祖母之事 而被賜死,此時李重潤年僅19 歲。唐中宗復位後,分別追贈李重厚及李仙蕙為 皇太子和公主,神龍二年(西元706 年),從洛陽遷來陪葬乾陵。223其墓位於陝 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三公里的乾陵東南隅,從墓葬的形制、規模、隨葬的玉哀冊、

貼金甲馬騎俑,壁畫中的列戟、三出闕來看,都是目前唐代墓葬等級最高者。224

圖 3-61 唐 懿德太子墓 剖面圖

223 羅世平、廖暘(2005),古代壁畫墓,頁 109-110。

224 墓葬形式可分為地面部份及地下部份兩大部分,地面部分包含封土堆、土闕、石獅一對、石 人兩對,但其中一對只殘留底座,及殘石華表一對。地下部分則是包含墓道、六個過洞、七個天 井、八個小龕、前後甬道、前後墓室所組成(圖3-52)。墓道之水準長為 26.3 米、寬 3.9 米,斜 約28 度,全用紅褐色土築成,其次是過洞共有六個,是為劵頂土洞,高 3.15 米、長 3.72 米、寬 2.44 米,另有天井共七個,長寬不均。小龕則有八個,長寬各 1.8 米,龕內排列各類明器,包含 儀仗俑及各類生活用品。甬道可分為前甬道,長20.3 米、寬 1.6 米、高 2.39 米,後甬道則長 8.45 米、寬1.68 米、高 2.29 米。墓室可分前、後兩室,全部由磚砌成,前墓室長 4.45 米、寬 4.54 米、高6.3 米;後墓室長 5 米、寬 5.3 米、高 7.1 米。墓室頂部為穹隆頂,且有懸掛油燈的鐵鉤 一個。並在墓室西部置有石槨,由34 塊石板組成,長 3.75 米、寬 3 米、高 1.87 米。參自陝西省 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 7 期,頁 26-27。

壁畫分佈於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內,繪製了各式題材,

首先在第一過洞東西兩壁分別畫牽豹男僕四人,在第一、二天井東西兩壁則畫四 個大型戟架及站立於戟架前的儀仗隊,第三過洞南邊東西兩壁則各畫內侍七人

(圖 3-53),第三過洞北邊東西兩壁畫有手持團扇之侍女(圖 3-54),第三天井 東西兩壁則各畫車一輛,第六過洞東西兩壁畫提炭盆的侍女,前後甬道東西兩壁 則是有眾多宮女像,前後墓室則描繪唐朝宮廷宮女日常生活圖表現為主,後墓室 頂則是畫有金烏、蟾蜍,頂部滿天星斗來象徵銀河系。225而「樹下人物」圖像依 序為第一過洞東壁、第二過洞西壁、第三過洞西壁,內容為訓豹圖、犬鷹出獵圖、

執扇宮女圖為「樹下人物」之表現。

圖 3-62 唐 懿德太子墓 第三過洞東壁 內侍 圖

圖 3-63 唐 懿德太子墓 第三過洞東壁 宮女 圖

章懷太子墓發掘於西元1971 年,也是乾陵陪葬墓之一,其位置在乾陵東南 約3 公里黃土高地上。其墓主李賢生於西元 654 年死於西元 684 年,字明允,為 武則天與高宗李治次子。因多次上奏影射母后臨朝諫言,使自身陷於猜疑,於是 被充軍巴州,最後被逼自殺。到唐中宗復位後之神龍二年(西元706 年),李賢 墓被遷至乾陵,以雍王身份陪葬。到景雲二年(西元711 年),唐睿宗遷李賢妻 房氏合葬,並追諡李賢為章懷太子。墓葬同樣可分為上下兩部份,地面上可見封 土堆、土闕及一對石羊。而地下設施則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墓室前室、

後室組成,其長71 米,墓室與甬道全以方形青磚砌成(圖 3-64)。226

225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頁 28-29。

226 墓道其水準長為 20 米、寬則是 2.5 米到 3.3 米。過洞共有四個,成券拱形,長約 2.7 米到 3.4 米、寬2.2 米到 2.4 米、高約 2.8 米到 3 米。天井同樣共有四個,但第一天井在前甬道上並未發 掘,其餘則是長3 米、寬 1.8 米到 2 米。小龕共六個,內有各類明器,例如鎮墓獸、人俑、陶馬、

彩繪陶器、綠釉花盆等。甬道可分前、後甬道,前甬道長14 米、寬 1.7 米、高 2.1 米,後甬道則

圖 3-64 唐 章懷太子墓 剖面圖

壁畫主要分佈於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內,墓道東壁繪有 狩獵出行、客使圖、青龍圖及儀杖圖,西壁則是馬毬圖227客使圖、白虎圖、儀 杖圖。過洞則有列戟圖、內侍、侍女等,前甬道則有門房、侍女、內侍等(圖3-65、

3-66),後甬道同有內侍、侍女。最後在前墓室尚有觀鳥捕蟬圖,後墓室則是遊園圖、

小憩圖。而「樹下人物」圖像依序為墓道東壁、後甬道東壁、前室東壁、前室東壁南舖、

前室西壁北舖、前室西壁南舖、後室東壁,其表現狩獵出行圖、捧蕭侍女圖、宮女圖、

女官圖、舞踴圖、觀鳥捕蟬圖、宮女遊園圖和樹下人物有關。

圖 3-65 唐 章懷太子墓 前甬道西壁 內侍侍 女圖

圖 3-66 唐 章懷太子墓 前甬道西壁 侍女 圖

是長9 米、寬 1. 7 米、高 2.1 米。墓室分前、後室,前室略成正方形,長、寬各 4.5 米,高 6 米,

後室則長、寬各5 米,高 6.5 米。內有石槨位於後室西壁處,其長 4 米、寬 3 米、高 2 米。參自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 期,頁 13-19。

227 馬毬源於波斯(伊朗),又稱「波斯毬」或「波羅毬」,是經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西藏 等地傳至中國,於唐太宗時盛行於宮廷。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韓幹畫有〈寧王調馬打毬圖〉

另西元1956 年位於唐長安城北面禁苑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區考古發掘一方礎石,上刻有「含元殿 及毬場等,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

韋浩墓於唐中宗在位期間韋后專權,將其死於流放的父母兄弟遷葬於長安一 帶。墓主即為韋後之二弟,其墓於景龍二年(西元708 年)也被遷到長安。墓葬 結構則是由斜坡墓道、一過洞、一天井、四小龕、前甬道、前墓室、後甬道、後 墓室所構成,全長為41.5 米,坐北朝南(圖 3-67)。墓道東西兩壁繪青龍白虎、

狩獵出行圖,墓門口上方會有門樓圖,前甬道東西二壁上方畫雙層闌額、撩簷枋 及蜀柱,前室四角畫一角柱並在東兩壁化有以樹石花草為背景的褒衣高士圖,穹 隆頂畫天象圖。另在後室西壁也繪褒衣高士圖,其他兩壁則有侍女男侍圖。228

「樹下人物」圖像就是位於墓室前室及後室當中,是表現高士圖為主。韋浩墓壁 畫人物眾多、衣裝精美,部分人物壁畫脫落但尚不妨礙觀者觀看壁畫。

「樹下人物」圖像就是位於墓室前室及後室當中,是表現高士圖為主。韋浩墓壁 畫人物眾多、衣裝精美,部分人物壁畫脫落但尚不妨礙觀者觀看壁畫。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