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樹下人物」圖像之起源

第三章 「樹下人物」圖之淵源與發展

第一節 「樹下人物」圖像之起源

在宗教、藝術的範疇當中,「樹下人物」的表現變化萬千,不僅有「樹下人 物」,也有「樹下動物」、「樹下花草」圖象的表現。而人類表現樹木的創作早在 上古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最具體的就是原始巫術信仰已經出現與樹有關的崇拜,

例如宇宙樹、聖樹、生命樹等都是與樹有關的信仰,而人們為了紀錄、保存及歌 誦,因此不斷創作相關的作品。而在上古時期不僅有「聖樹」的信仰,也有其他 與「樹」相關的傳說與故事,因此在樹崇拜的觀念下,不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有 出現與樹相關的藝術表現或是與跟樹有關的神話傳說。以「聖樹信仰」來看,亞 洲大陸的印度、中國、西亞等地都有這種樹崇拜的文化與風俗。在西方天主教聖 經裡也有耳孰能詳伊甸園智慧樹的傳說,所以「聖樹信仰」於世界各區域都是相 當普遍的。143

圖表 3-1

而在人物畫的歷史中,上古石刻壁畫也已經出現了人物圖像,最著名的莫過 於西班牙的史前石刻。而在中國,石刻壁畫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而文獻也 有相關的記載。在中國古典文獻紀錄石刻壁畫,最早在《韓非子》就有鑿刻腳印 研畫的紀錄。144後來在儷道元的《水經注》,也有記載與岩畫相關的內容。145如 在西藏岩畫,藏北加林山岩畫就有狩獵者的圖案,是表現人物圖像。若是人與樹

143 如圖表 3-1。

144 中國到目前為止,可能是最早記載岩畫的國家。在西元前三世紀《韓非子》便有記載「趙主 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廣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於此」的紀錄。轉 引自陳兆復(2002),古代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3。

145 同上注。

「樹下人物」圖象

巫術、宗教、神話 藝術、裝飾

聖樹信仰

中國:扶桑、建木(神樹)

印度:佛教菩提樹(聖樹)

西亞:樹神、樹精

歐洲:天主教(生命樹、智慧樹

間的搭配,最早也可以追溯西元前就已經類似的表現。而在中國可發現最早的人 樹搭配的作品,則是在春秋後期,輝縣琉璃閣59 號墓所發現的「採桑鈁紋飾」,

從這可以看出中國的「樹下人物」於秦、漢前就已經出現。146而人物的圖像不僅 在中國早已出現,在世界其他各地實際出現的史前壁畫也相當早出現。而在世界 各地早期出現的「樹下人物」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佛教的「樹下人物」圖像,

並且佛教也是最為成熟的「聖樹崇拜」的代表。以釋迦牟尼的傳說來看,就有「佛 誕」、「悟道」、「涅盤」是與「樹」有關係的。147因此觀察佛教藝術,非常容易見 到「樹下人物」圖像的表現。那麼「聖樹信仰」並非為少數民族所有的信仰,在 不同區域、不同地點都會產生類似的信仰與精神,只是在樹的種類上會有所置 換。148

又如中亞一帶的伊朗,也出現了女神立於葡萄樹之下的圖案,而它就是將

「樹」抽換成為「葡萄樹」,但在精神上還是「聖樹信仰」的一種表現。149而在 中國的表現更不用說,在器物上,漢朝有出現搖錢樹。在神話故事,也有相當多 的故事題材的表現與「樹下人物」相關。這些「聖樹信仰」的文化背景,也造就 不少「樹下人物」圖像的出現。因此在中國的範圍,西遠到敦煌有「樹下供養人」, 東遠到集安高句麗壁畫墓都有表現「樹下人物」圖像,更不用說魏晉南北朝的〈竹 林七賢〉圖、孝子石棺以及唐朝壁畫墓都有這種「樹下人物」的表現。那麼在日 本天平時代,目前由東大寺正倉院所收的「鳥毛立女屏風」(圖3-1),也是相當 典型的「樹下人物」圖像,並且從其風格表現看來是深受中國唐朝影響。因此綜 觀來看,唐代以前之「樹下人物」圖像,可從中國(圖3-2、圖 3-3),到達西亞

(圖 3-4)、南亞(圖 3-5)、印度一帶都有「樹下人物」圖像的表現。其中最為 重要的,也對中國最有影響的莫過於南亞印度的佛教「樹下人物」的圖像。

圖 3-1 天帄時代 日本正倉院 鳥毛立女屏風

146 謝榮源(1990),論唐宋山水林木畫與樹木學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12。

147 森豐(1974),樹下美人圖考,頁 127。

148 森豐(1974),樹下美人圖考,頁 156。

149 森豐(1974),樹下美人圖考,頁 142。

圖 3-2 西元五世紀 集安高句麗 長川 1 號墓 北壁 壁畫 局部

圖 3-3 東漢 山東漢畫像石 樹、鳥 畫像

圖 3-4 西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紀 西亞 印影 水流、人魚、樹木

圖 3-5 西元十二世紀 南亞 婆羅洲 吳哥窟 佛陀說法

以宗教來說,佛教與中國的關係最深。而印度佛教尚未出現以前,就有一種

(Kapilavastu)的太子。但因為不滿婆羅門之種姓制度及神權統治方式,於是 29 歲時出家。他的家族姓為釋迦(Shakya),當他成為佛陀(覺悟者或覺醒者)後,

而被後人稱之為釋迦牟尼(Shakyamuni),其義為釋迦族的聖人。後來歷經六年 的沉思,終於在貝拿勒斯(Banaras)附近的佛陀伽耶(Bodh Gaya)的菩提樹下 悟道。悟道後起身前往薩爾納特附近的鹿野苑,在那裡為他同伴第一次說法。其

指佛陀誕生到涅盤為止的故事;而本生故事則是佛陀前世的化身,或為人、動物 等等。在本生故事佛陀是以動物形象來表現,而在佛傳則是以特定的象徵符號來 表示佛陀。154

而這種沒有佛陀的佛傳圖,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製於西元前2 世紀後半的巴爾 胡特(位於安拉阿巴德西南約二百公里處),根據其銘文可以對照出哪些場景是 對照哪些故事,但在這些圖像皆無佛陀的存在。而這種習慣就某種意義來說,是 當時的一種戒律。因此為了要暗示佛陀的存在,會用各種不同的代表物來象徵佛 陀。例如方形佛座、樹下佛座、立有華蓋的佛座、佛的足跡、聖樹、輪寶、佛塔 來象徵佛陀。如使用佛座象徵佛陀坐在那裡、輪寶象徵佛陀說法、馬和華蓋象徵 太子夜半出城、聖樹象徵佛陀成道、佛塔象徵涅盤等等。更有意思的是在巴爾胡 特的作品裡,有以菩提樹及空寶座來象徵佛陀以及其他的過去六佛。因此這種尊 崇的表現方式不僅會表現在佛陀身上,此種方法也被擴大放到過去諸佛身上,代 表崇敬的意思。155

到了西元1 世紀左右,原居住在中國西部的月氏人占領了印西北部建立貴霜 王朝,定都犍陀羅,並且征服如今的阿富汗到印度旁遮普北部,而昔日被希臘人 所占領的地區成為了貴霜王朝的一部份。在前朝孔雀王朝提倡下佛教就已經相當 興盛,到了貴霜王朝大乘佛教興起,且將佛陀當做偶像崇拜,也准許一般民眾崇 拜,因此佛像才出現。156因此佛教的藝術伴隨著佛教,被人們廣泛傳播開來。而 佛陀本身就有諸多故事是與樹相關,如摩耶夫人誕子(圖 3-6)、佛陀悟道(圖 3-7)、佛陀講道(圖 3-8)、佛陀涅盤(圖 3-9)等圖都是樹下人物圖像的表現。

3-6 西元 2 世紀 印度 貴霜王朝 犍陀羅出土 摩耶夫人誕子 弗利爾美術館藏

3-7 西元 2 世紀 印度 貴霜王朝 犍陀羅出 土 佛陀悟道 弗利爾美術館藏

154 李宏(2000),印度佛教雕像的演變,新美術,第 2 期,頁 59-60。

155 高田修著,賀小萍摘譯(1999),沒有佛像的佛教藝術,絲綢之路,第 6 期,頁 23。

156 劉鳳君、彭雲(1999),佛教與像教藝術,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4 期,頁 43。

在佛陀涅盤後,從小乘佛教的無佛像時代,到大乘佛教將佛陀視為偶像來崇 拜的轉變下,佛教藝術也隨之不停的轉變。因此最初佛教沒有佛像,所以表現佛 陀是以聖物來取代,到後來犍陀羅藝術的時候,則是大方的表現出佛陀的形象。

在釋迦牟尼的佛傳故事及本身故事,有相當多的部份出現了「樹下人物」的表現。

首先是摩耶夫人誕子,在巴爾胡特所出土的石雕,就是犍陀羅風格的重要代表。

在這個作品(圖3-6),摩耶夫人站在中央,手往上觸摸婆羅樹的那一刻,釋迦牟 尼便從她的腋下出生。而在這個作品,是以浮雕的方式表現。可以見到主角摩耶 夫人比起其他侍女體積來的龐大,藝術家以放大摩耶夫人的比例強調她的存在,

並且在主角旁邊安排許多人物陪襯,重要的是摩耶夫人右邊的二人,分別是婆羅 門教的梵天和因陀羅,從這可以看到當時古代人們對於佛教的支持。而在摩耶夫 人的姿態也可以看到,一種印度流傳已久的S 型姿態,使得整個畫面頓時活潑起 來,而在衣紋線條則是細密流動而暢快的。157

並且這個故事,就是一種「樹下人物」的表現。也因為佛陀誕生於樹下,日 後在印度或是其他接受佛教的區域,在製作佛教器物或是藝術作品上,都會以各 種方式來表現摩耶夫人誕子故事,但是最重要的故事內涵就是佛陀誕生於樹下的 這個主軸不變。因此,在中國佛教藝術品也會看到類似的作品出現。而在另一個 作品(圖3-7),則是表現摩羅魔軍圍攻釋迦牟尼,企圖阻止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 的悟道,畫面上以佛陀為中心,並將佛陀體積放大,周圍佈滿其他人物,畫面充 實且緊密,而佛陀的衣紋層層波浪,可以想到中國繪畫之所謂「曹衣出水」的樣 子。158而在這個故事的主旨,就是釋迦牟尼是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故事。其表現 也與摩耶夫人誕子相同,也是「樹下人物」圖像的一種。而樹下悟道,在佛傳也 是經常表現的故事,日後中國的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等等都有類似 的作品出現。

圖 3-8 西元 2 世紀 印度 貴霜王朝 犍陀羅出土 佛陀講道、涅盤 弗利爾美術館藏

157 克雷文著,王鏞翻譯(2004),印度藝術簡史,頁 70-72。

158 克雷文著,王鏞翻譯(2004),頁 70-72。

而佛陀不僅只有上述的故事是有關「樹下人物」,在佛陀初次講法以及涅盤 也都是在樹下進行的。而圖3-8 所表現的就是佛陀講道及涅盤圖,在畫面是被分

而佛陀不僅只有上述的故事是有關「樹下人物」,在佛陀初次講法以及涅盤 也都是在樹下進行的。而圖3-8 所表現的就是佛陀講道及涅盤圖,在畫面是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