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朝「樹下人物」源起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182-187)

第四章 唐朝「樹下人物」圖像之分析

第一節 唐朝「樹下人物」源起

唐代的「樹下人物」圖像種類眾多,共有「樹下高士」、「樹下美人」、「樹下 孝子」、「樹下聖者」、「樹下供養人」及「樹下人物」六種。第一種唐朝「樹下高 士」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的竹林七賢圖為最直接的來源。而這種「樹下賢者」的 起源,則是來自於佛教「樹下聖者的概念」。在魏晉以前漢代壁畫石刻雖然都有 出現樹下人物,但是在這一部份並沒有發現到任何「樹下高士」的形式,此時所 表現的多是和聖樹信仰有關係的「樹下人物」。那麼在這些「樹下人物」的重點 當然就是被放在樹的本身,人物的意義往往不大。就算是與中國神話當中與西王 母有關係的樹,重點還是放在「樹」為通天的道具,可使人抵達天庭。後到魏晉 南北朝玄學、清談的思想興盛,佛教同於此時極為興盛,形成了不同於漢代宗教 以及儒家思想的觀念。

佛教的「樹下人物」傳入中國的過程,有可能是從印度往敦煌在逐漸往中原

另外是在「樹下孝子」圖早在北魏已出土的孝子石棺,就有眾多孝子故事圖

記載顧愷之等大畫家都有畫過高士題材,推測最初的「樹下高士」圖有可能最初 只是想要表現文人高士在山林野外之中,所以繪製一些林木間的高士,因此在此 時完整的「樹下賢者」的精神並未出現,是後期見到佛教「樹下聖者」的形式後,

於是參考其構圖加以簡化,於是完整的「樹下賢者」概念的「樹下高士」於是出 現。343

圖表 5-1 「樹下人物」起源圖

到了唐朝以後這種「樹下高士」的精神、意涵皆已經固定下來,形成一種普 遍的形式。而這些「樹下高士」圖又可分為被框於屏風壁畫的「樹下高士」以及 繪於墓室四壁的「樹下高士」,那些框於屏風當中的「樹下高士」之直接來源就 是南北朝的〈竹林七賢〉圖及「樹下高士」圖,而繪於墓室四壁「樹下高士」則 為表現處於自然當中的高士,人物形象也類似屏風的「樹下高士」,因此彼此間 必定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又因皆位於墓室當中,故有可能代表了當時的某種宗 教觀念。其次唐朝的孝子圖像與南北朝的孝子圖相比,其形式與構圖也有很大的 差異。南北朝的孝子畫像,多是將孝子故事的人物置於複雜山水當中,南朝構圖

343 參照圖表 5-1。

樹下人物

佛教 描繪自然

樹下聖者

樹下賢者

南北朝:竹林七賢、樹下高

樹下高士

樹下孝子

樹下美人 南北朝:孝子圖像、各類故事畫

唐朝:樹下人物

樹下供養人

社樹、合歡樹、連理樹、搖錢樹

雖然較為簡略,但是基本上與北朝孝子石棺相似,都是偏向將孝子故事置於自然 環境。而唐朝的孝子圖像之形式、構圖與南北朝有很大的落差,反而更接近唐朝

「樹下高士」的形式,且「樹下高士」圖及「樹下孝子」圖所流行區域皆為同一 地方,因此「樹下孝子」圖應當是受到「樹下高士」圖影響而出現。

「樹下美人」圖則較複雜,人物造型有身穿魏晉服飾的仕女及身穿唐裝的美 人。從衣裝、造形及構圖看來,這些「樹下美人」的故事來源並不相同,從形式 來看則與屏風類型壁畫的「樹下高士」、「樹下孝子」很相似,所以這類屏風源流 其一,有可能這類「樹下美人」圖像是受到「樹下高士」圖影響所出現的。而這 類圖像有可能代表是如儒家傳統題材的人物畫、墓主像或是有可能是代表寒食節 掃墓踏青的人們。因使用屏風形式框出邊界,所以這類圖像可能參考自「樹下高 士」形式而演變成「樹下美人」的樣式。其二則是,這類圖像有可能是受到真正 的日常生活之屏風擺飾影響所演變出來的,而這是根據日本到今日仍有收藏一個 實物屏風為〈鳥毛立女屏風〉,在構圖上與墓葬壁畫的屏風「樹下美人」圖非常 類似,這可能代表這是當時一種流行的樣式,因此不僅在生活中會使用,有可能 是伴隨墓主死後成為棺墓的一種裝飾背景屏風。另外尚有「樹下供養人」的形式,

其源流則可能受到佛教「樹下聖者」的方式而產生,也有部份形式為供養人立於 樹下的,這就和「樹下聖者」的關係較低,其意義則是表現自然裡的樹下人物。

除了這些較為特殊的「樹下人物」外,還有一種普通的「樹下人物」,這一 類的樹下人物的企圖則是希望表現自然景觀,因此這一部分的樹下人物其實就是 一般的人物畫,也無特殊意涵。因此這一部份的「樹下人物」主要是繼承過去的 繪畫技巧能力,從原始簡單的表現能力一直進步到唐朝的繪畫技巧,因此這一部 分的起源是源自先人的經驗所累積下來的成果為主。從上述討論中可得知,唐朝 樹下人物的表現深受佛教以及南北朝累積基礎的影響,因此從這些壁畫可見到唐 朝東西交流的具體成果,並且不僅繼承前朝風格也創新風格,這些基礎對日後中 國藝術風格有重要承先啟後的地位。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1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