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朝「樹下人物」風格與意涵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187-191)

第四章 唐朝「樹下人物」圖像之分析

第二節 唐朝「樹下人物」風格與意涵

唐朝「樹下人物」圖像多以壁畫的形式出現,其他材料方面則有一枚出土在 墓葬裡的〈竹林七賢〉鏡以及阿斯塔那出土的屏風裝飾也出現了「樹下人物」的 形式。因此今日所見現有的壁畫類型有二,第一種為壁畫墓,主要是分布在關中、

陝西一帶及北方地區,南方則因為缺乏高官顯要及富豪等人物因此少有壁畫墓,

也不易出現「樹下人物」圖像的裝飾。第二種則為敦煌壁畫,此種壁畫主要表現 為宗教題材,因此在形式及構圖及故事情節等各方面都具有較強烈的宗教意涵存 在。

在中國古代壁畫製作方過程是以處理牆面、畫稿、落墨勾勒、著色及瀝粉貼 金為主,唐墓壁畫當然無疑也是這樣的製作過程。唐墓壁畫按照傳統工匠製作方 式建構而成,其基底部分先是以粗尼鋪底後再加上有麥草或麻筋的細沙泥層層累 積後,再用白垔土形成完美的壁面提供作畫使用。其次進入繪畫方面則最初是使 用朽子(細柳條燒製而成的工具)繪製底稿,當輪廓及布局都沒有問題後,開始 繪製正稿以及著色。而當時色彩使用已經非常豐富,主要有硃砂、銀朱、石黃、

石綠、鉛粉、朱膘、赭石、藤黃、土紅、花青等顏料。344而繪畫內容則隨著墓葬 等級而增加或減少內容,大型墓葬的墓葬制度及構圖方式大致相同,「樹下人物」

則從墓道到墓室都有出現,而小型墓葬「樹下人物」則主要出現於墓室當中。因 此墓葬的「樹下人物」分布區域並沒有什麼特殊限定。

而這些墓室當中的「樹下人物」圖像,風格上有顯著的區域性和地方性存在。

以關中陝西一帶來說,由於皇室功臣墓葬多位於此區域,因此集合唐朝最好的工 匠於此地,那在壁畫製作顯得非常精細優美及種類繁多。光以關中陝西來說,共 有「樹下高士」、「樹下美人」以及「樹下人物」等題材,故事情節、人物造型及 構圖方面顯得極為多元。而在北方一帶的「樹下人物」則以「樹下高士」、「樹下 孝子」最具特色,雖然和關中一帶相比,技巧顯得較為粗略,但是富有地方情趣,

也可見唐朝「樹下人物」的多樣性。另外則是阿斯塔那的「樹下美人」及「樹下 人物」造型與中原相似,這顯示出唐朝偏遠地區仍舊可以與中原有所關聯。最後 更有敦煌的「樹下聖者」、「樹下供養人」及「樹下人物」富含宗教情趣,使唐朝 的「樹下人物」內容、意涵皆有燦爛的表現,而唐朝大致共有六種「樹下人物」

所出現,分別為「樹下高士」、「樹下孝子」、「樹下美人」、「樹下聖者」、「樹下供 養人」、「樹下人物」等六種。

344 唐昌東(1996),唐墓壁畫的製作工藝,陝西省博物館館刊,第 6 期,頁 182-184。

一、「樹下高士」圖

第一類的樹下高士圖共有八座墓葬出土此類畫像,分別是關中陝西一帶的兩 座墓葬,包括韋浩墓、蘇思勖墓。其慈則是北方一帶共有六座,金勝村第四號墓、

金勝村第五號墓、金勝村 337 號墓、梁元珍墓、金勝村焦化廠墓以及邯鄲城區唐 代墓葬的竹林七賢鏡。以壁畫來說,共有三十三幅是表現「樹下高士」的造型,

而大部分都以站姿為主,僅四幅是採坐姿的形態。並且這些高士形象具有一定的 相似性,以老人形象為主,身穿寬袖袍衣、頭戴冠、蓄鬍。姿態手勢則有幾種變 化,第一種是手躬於胸前狀似行禮,第二種則是一手抬高,另一手置於胸前或放 下的姿勢,部分高士手舉高外,手中並且持物或是有雲氣飄出。第三種則是手同 為抬高但是比出類似「Y」的手勢,此類為「樹下高士」圖像裡面最特殊的手勢。

另背景方面,多以單樹為背景,樹有樹幹曲折類型的枯樹以及宇高士印象連結在 一起的松樹、柳樹、竹林等都在此時出現,並且部分樹幹造型誇張,可能代表某 種地方風格。

那麼這些「樹下高士」圖多是分布在山西太原區域,其風格應該是繼承魏晉 南北朝的高士圖竹林七賢的風格。在意涵上因為是處於墓葬當中,必定在當時被 賦予某種超越崇尚風流名士的價值,從前面分析來看最有可能受到道教影響而出 現了升仙思想,具有幫助墓主進入天堂的實際功用。在意涵上高士圖可能具有生 與死的價值,生的部份是指對高士題材的喜好,而死的價值則為進一步成為能夠 幫助墓主升仙的道具。

二、「樹下孝子」圖

第二種的「樹下孝子」圖,在構圖及風格方面與「樹下高士」圖非常類似。

但是這一部分的人物做出類似哭墳、鋤草以及具有明顯孝子故事的繪畫,可以清 楚與高士圖有所區隔。而孝子圖像在魏晉南北朝裡也是相當盛行的一種題材,特 別是在北魏崇孝的觀念下,大量石棺都出現了孝子圖像。但是這些孝子圖像和後 來唐朝的孝子圖像有很大的差異,其構圖反而類似「樹下高士」的表現方式。這 有可能是從原先石棺轉換到壁畫的時候,工匠參考了「樹下高士」的構圖方式而 使孝子圖像轉變成為類似「樹下高士」圖的形式。另外這些「樹下孝子」圖像也 多分布在山西一帶,這和「樹下高士」圖的區域上有所重疊,因此這兩者間必然 有一定轉承關係。

其次在意涵方面,魏晉南北朝孝子畫像多在石棺之上其意義為象徵當時孝道 的表現以及可能代表能幫助墓主登仙的道具,由於魏晉南北朝玄學及道教思想興

盛,當時「孝感動天」以及「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的思想極為盛行,後至唐朝 後這種觀念可能依舊保存,特別這些孝子圖像分布在山西一帶,恰為道教盛行的 區域。在這些種種因素影響下,到了唐朝這些孝子圖像可能依舊具有升仙的功能。

三、「樹下美人」圖

在「樹下美人」部分,則以屏風畫為主,形式多為一樹一人為主。美人形象 有著魏晉服飾之美人以及身穿大唐服飾的女子。而前者著魏晉服飾的女子類似於 洛神賦的造型,充滿魏晉氣息,其故事應該是在描述有關列女故事。另一種穿著 唐朝衣飾的女子,在衣裝上以及女子體態臉型等部份都表現出濃厚唐朝的情趣。

特別是在阿斯塔那的「樹下美人」體態特別豐腴,臉上腮紅顯得特別誇張,顯示 出關中以及邊疆一帶的欣賞品味似乎有些不同,但在細部上可見到阿斯塔那受到 中原影響的痕跡,在衣裝及細部描繪方面具有強烈的中原品味。那在這一部份的

「樹下美人」圖像,有可能代表的是墓主畫像,或是裝飾類型的美女屏風,又或 者有可能是代表了唐朝寒食節掃墓踏青的圖像,因此在解釋這一部份圖像的時 候,可能需要後人更多的研究。

四、「樹下人物」圖

在「樹下人物」的部位,則是屬於無法歸類於上述幾類的樹下人物圖像。那 麼在這一類可分兩種,第一種為屏風類型的壁畫,那在這一部份,較為特殊的為 燕妃墓的十二屏風,根據其內容來看應該是和儒家故事有關,是列女、孝子故事 的範疇,似乎具有較強烈的故事情節。其它在阿斯塔那發現的屏風則可能為墓主 像或是裝飾屏風,但也有可能表現為唐朝寒食節掃墓踏青的圖像。第二種則為散 佈裝飾在墓葬裡的壁畫,這種壁畫通常沒有什麼特殊意義,而是表現處在宮廷花 園室外場景的人物,如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就有大量這類人物畫的出現。

五、「樹下聖者」圖、「樹下供養人」圖

最後一類的「樹下聖者」及「樹下供養人」因位於中西交流匯集處,因此此 地受到西方繪畫技巧的影響下,人物的表現方法特別具有西域的情趣。在技巧上 使用了晕染法及凹凸法使得人物肌肉線條特別有立體感,到後期融合漢人的繪製 方式,使得敦煌一帶的「樹下人物」的風格和中原的品味有顯著的落差,特別是 在此地喜好將背景填滿,顏色用料也特別花俏,在故事內涵更是具有強烈的宗教

意味而和中原的圖像有所不同。而在樹下供養人部份,所顯示出來的特色,可能 部份有參考樹下聖者的形式,也將人物放置在菩提樹下,似乎具有某種宗教情懷 的聯結。另外則是一種把人物放在自然背景當中,然後主角雙手合掌極為虔誠的 樣子。

從上述的分析,清楚看到唐朝「樹下人物」的多元與豐富。在圖像方面較為 特殊的形式就是「一樹一人」的構圖,而這些方式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經過歷史的 沉澱與繼承而出現這樣的手法。特別是這些「樹下人物」表現出大唐風潮的特殊 情懷,此時人們不僅傳承過去,更重要是藉由佛教及西域的藝術技法創作出更多 元的表現。這些「樹下人物」既有傳統手法表現,也有將故事抽換或是省略。因 此部份圖像在意義的詮釋上就有些困難,但是不管如何這些壁畫必定寄託了當時 唐朝人們的文化觀念,有可能僅是單純裝飾,也有可能被賦於宗教意義,更有可 能是具有多重意涵而存在。並且觀察這些「樹下人物」圖像,可發現大量林木、

草石的裝飾,從史書上記載唐朝已經將山水畫獨立成為一種類別,但是在藝術作 品方面,唐朝的名家作品並未保留至今,不過藉由壁畫方面來研究,多少可以推 測出唐朝繪畫風格特色及發展概況,特別是從這些「樹下人物」圖像來看,其樹 木與人物的大小比例較魏晉南北朝來的正確及真實,樹木的立體感及石頭的表現 都有明顯的突破,因此觀察這些「樹下人物」的作品,可進一步精準的了解中國

草石的裝飾,從史書上記載唐朝已經將山水畫獨立成為一種類別,但是在藝術作 品方面,唐朝的名家作品並未保留至今,不過藉由壁畫方面來研究,多少可以推 測出唐朝繪畫風格特色及發展概況,特別是從這些「樹下人物」圖像來看,其樹 木與人物的大小比例較魏晉南北朝來的正確及真實,樹木的立體感及石頭的表現 都有明顯的突破,因此觀察這些「樹下人物」的作品,可進一步精準的了解中國

在文檔中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頁 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