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歷程

關於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歷史教學的實施歷程,以下分別從教學目標設 定、情境問題的設計、教學情境的規劃、教學流程的安排、合作學習的進行與教 學評量等六個項目分別探討。茲將詳細的歷程說明如下:

壹、 教學目標的設定

一、 檢視目標設定是否合宜

一般而言,教師依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各學習領域能力能力指標,以及教師 本身教學理念,設定教學目標,即教學實施後學生應該學會的認知、情意或技能 等項目。

研究者依據課程綱要的十大基本能力、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設定學生學 習目標;另一方面,研究者也依據學生的先備知識、起點行為,調整學生學習目 標。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已完成國中階段課程的學習,所以大致以十大基本能 力與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中選定主目標與次目標,選定主目標、次目標後,再 列出希望學生學到的具體目標。

研究者為何以問題引導學習作為學習方式,是希望同時能培養學生表達溝通 及合作能力。由於難民議題本身有歷史背景,研究者認為歷史不僅是過去事件的 認識,更應該讓學習者理解為什麼現在的世界會是如此樣貌之原因;各國以不同 立場因應與處理,選擇難民議題的目的在於增進學生全球關連意識;以難民作為

習,增進問題解決能力。

學習目標 是否 20160731)。就整體檢核,僅兩項學習目標沒有達成,目標設定大致上不會太困 難以致於無法達成。「能分析國際間衝突是否具歷史因果關係」,分析的層面學生

施比受更有福,說不定未來我們也會成為難民,需要他人的幫助,應該把他 們當成家人朋友來對待,而非憐憫的施捨」。(G5 報告)

學生也嘗試站在不同身分的角色思考,認為人民與政府能站在同一陣線,會 是最理想的情形:

站在菁英者的立場,覺得沒有太大的影響;站在職業易被取代者的立場,有 很大的影響。有些政府為了人權問題積極收容難民,但人民卻會因為生活素 質變低而有所反彈。(G4 報告)

學生雖沒提出給政府的具體建議,但結語點出難民議題帶來衍生問題需要各 國政府深思:

難民的語言、飲食、宗教等,這些與本身國內民眾不同的文化,都會造成衝 突,如何解決這些衝突,這是各國政府需要深刻探討的問題。(G8 報告)

各組的成果報告,學生有不同的觀點與感受,部分甚至不在研究者所設定的 目標之內,是研究者實施教學方案後意外的收穫。

三、 小結

研究者參考政府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教學目標與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 力,以及本身教學理念,訂定學生學習的目標,實際上學生大多能達成,較無法 達成的目標主要是因為學習目標層次偏高、以及解決方案較難實踐,可再修正較 符合學生能力與認知的目標。從學生成果報告檢視,部分小組以新聞媒體報導或 評論作為實踐方案;一些小組雖未具體提出解決之道,但他們提出情意態度或更 高層次的想法與問題來面對難民問題,是研究者沒有料想到的意外收穫。

貳、 情境問題的設計

問題引導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從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為起點,這 個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任怡霏(2012)第一次實施問題引導學習教學方 案,發現無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是因為設計的情境問題並未與學生生活經驗連 接,因此,在一開始,研究者用說故事的方式,故事主角小明與學生年紀相仿、

生活習慣類似,引起他們注意。

張瓊文(2010)設計問題情境時,目的是為了要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以多 媒體方式將問題呈現。難民議題的平面新聞、社論分析、電視專題報導非常多,

影片是一個同時具聲音、視覺的多媒體,可以短時間提供大量訊息。研究者瀏覽 多篇專題報導與相關新聞影片,發現 2015 年 9 月 6 日文茜的世界周報報導了

「一個 3 歲男童之死 麻木的世界心碎了」專題,內容描述敘利亞小男孩亞藍之 死震撼全世界,哀戚配樂令人動容;同時,同事也分享了一則相關德國收容難民 的新聞專題,德國在二戰納粹期間、東西德統一前,以及現在的德國,對難民採 取不同的態度與作法。最後,研究者播放「一個 3 歲男童之死 麻木的世界心碎 了」專題,將新聞報導給予德國的比喻模糊化,目的是希望學生看了影片能引發 人道關懷之情懷,且能連結過去學習的舊經驗。「全班都很專注地看著投影片和 文茜的世界周報,只有 37 號完全低著頭、不看影片」。(觀 20160524)

因為 7 位學生到校外參加技藝班,沒有參與到第一堂課,研究者利用午休時 間把問題情境描述一次,並讓他們各自拿著 i Pad 觀賞文茜的世界周報,小方老 師到班上巡視午休情形時,看到他們很專注地觀賞著。

研究者從學生的記錄簿有以下發現:

一、 難民悲歌衝擊學生心靈,引發學生人道關懷

問題情境從一個國九學生小明的視野開始,當學生觀看「一個 3 歲男童之死 麻木的世界心碎了」後,他們很震驚,也達成研究者想讓學生關心戰亂、難民人 道問題的心情:

觀看影片時真的很震撼,一名小男孩那樣無助的親吻著大地,彷彿在誠懇的 祈禱著,但死神終究沒理會,無聲無息的帶走小男孩。世界上有些地方戰亂 不間斷,許多人正等待著一線希望,而在臺灣幸福生活下去的我們,也可以

積極表現出對他們的關愛。(記 S05-p.3)

難民真的很辛苦,雖然我沒有雄厚的財產,但我相信大家如果都能付出一 點,世界會更好。(記 S07-p.3)

二、 平常生活的重大議題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難民議題對學生而言並不陌生,但是他們並未真正深入了解,透過情境問題 引發一些學生想探討的動機,產生想學習的動力,以問題引導的方式進行學習,

與傳統教師講述上課不同,學生對學習產生期待:

非常有全球性關注的議題。(記 S27-p.3)

很喜歡,能探討平常不會想的問題。(記 S06-p.3)

藉由問題引導的方式,能讓我們正視「難民」這個日趨嚴重的問題,經過同 學們互相討論,以及積極的查詢資料,更有助於我們對難民進一步了解。

(記 S15-p.3)

三、 學生好奇未曾探索的問題

部分學生也有疑問:「為何會選擇難民問題?」(記 S38-p.3),「很喜歡難民 這議題,像外星人等奇怪的議題都很合我胃口,老師很勵(厲)害,都(找)到 這麼值得討論的議題」(記 S16-p.3),可見學生對於課堂外的一些事物感到好 奇。

但是有學生覺得自己經驗認知不足,可能沒辦法找出答案,「有點困難…畢 竟這個議題我們沒有很深入了解,對於這些問題,沒有辦法有很完整的回答…」

(記 S20-p.3)。

四、 小結

陳麗珠(2011)建議教師設計課程時,可以依據教學目標,挑選合適的多媒 體用於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情境若與學生生活情境相似,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

研究者即以新聞專題影片作為情境問題,因為新聞主要聚焦在敘利亞小男孩亞藍 之死,新聞旁白配合哀傷音樂,達到研究者欲引出學生人道關懷、憐憫之心的目

的;再加上情境問題以同為九年級愛逛臉書的小明,由他提出許多疑問,引起學 生好奇與探究興趣。

參、 教學情境的規劃 一、 座位的安排

問題引導學習需要學生彼此分享資源或共同探究,為了能讓學生快速聚集、

增加討論時間,教學情境的規劃反映在座位的安排上。基於學生原本在教室座位 排列方式、每組人數不同,研究者作以下規劃(如圖 4-1-1.):4 人一組的小組將 桌椅分別各自轉 90 度靠攏合併成一桌,5 人一組則以第一組排列方式。

圖 4-1-1. 教室座位

第五堂課全班學生進入電腦教室進行研究成果的製作,受限於電腦教室的座 位,研究者規劃另外座位(如圖 4-1-2.),這樣的考量主要是因為第二組、第八 組各有一位較被動的學生,安排在靠近研究者的位置,以便研究者留意、引導他 們討論的狀況。

電子講桌 講桌

G1 G6

G7 G5

G2 G4

前門

後門 G8

G3

圖 4-1-2. 電腦教室座位

學校無限網路是否能提供 30 位學生同時上網,二來是擔心學生拿了平板開始玩 遊戲、聊天而忘了學習任務,三則是期望學生不要只有投影片,可製作海報、表 演相聲等多元方式呈現報告,所以最後每組發一臺平板,若有必要,經老師同 意,可以拿出手機上網檢索。第二堂課開始查找資料,即有兩學生提出是否可以 使用手機(觀 20160526),學生表示學校無限網路太慢,且他們認為多一個工具 使用可以節省時間。第三堂課,研究者安排學生簡單報告將以何種形式呈現他們 的研究成果。

還是以投影片居多,但是仍然有 2 組以別的方式呈現(海報、黑板),希望 他們的別出心裁,影響其他同學。(省 201606531)

我對第五組報告最感興趣,因為他們要用寫黑板方式,很期待會如何呈 現,搞不好比 pp 更精彩!(記 S01-p.5)

第四組,聽說他們要用演講的方式呈現,所以非常期待!(記 S18-p.5)

第五堂課研究者借電腦教室,讓學生方便使用電腦製作投影片。或許是因為 每位同學都可以操作電腦,瀏覽查詢網頁的同學變多,每組約有 1 至 2 人製作投 影片。「在我的允許下,學生使用 facebook 傳遞檔案或網址,一兩位偶爾會停下 來 看 動 態 , 但 我 隨 時 提 醒 他 們 要 把 握 時 間 , 很 快 就 能 再 繼 續 工 作 。 」( 省 20160602)

三、 小結

學生使用資訊網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多思考如何規劃座位以利學

學生使用資訊網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多思考如何規劃座位以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