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

的方式;第四節則為本研究之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的說明。

第一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本節說明研究方法、架構,以及研究的實施流程。

壹、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在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質,以了解它的獨特性 及複雜性(林佩璇,2000)。由於本研究實施時間在國中教育會考後,因此學業 成績是否改變並非研究重心,研究者想關注的是教師如何將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 中歷史教學而設計一系列教學方案、實施期間的經驗心得,以及深入了解參與學 生的獨特經驗,因為個案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能從單一個案學到什麼,從一 個完整的情境脈絡來掌握研究的現象,而不是與其他例子做比較。

貳、 研究架構

研究者參考問題引導學習的操作步驟,設計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本研 究設計教學方案,以問題引導學習四大步驟進行教學流程,關於學生學習成效,

如學習態度、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成效。

實施成效 1. 學習態度 2. 人際互動 3. 團隊合作 4. 問題解決 問題引導學習融入歷史教學

呈現問題

↓ 建立結構

小組分工與討論

成果報告與評鑑

規劃

實施 實施省思

1. 困境與因應 2. 專業成長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參、 研究流程

依據研究設計與個人實際教學狀況,研究者將研究流程整理成圖 3-1-2.。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二、教學方案規劃與實施階段 發現問題 釐清問題 確定研究問題

一、研究準備階段

文獻探討

設計教學方案 實施教學歷程 評估學習成效

三、分析結果階段

研究結果分析 撰寫論文 反省

討論 定位 規劃

一、 研究準備階段

(一) 發現問題

研究者在教學現場面臨問題,一是學生對於歷史學習動機低落,二是研究者 自己反思講述式教學究竟能培養學生什麼能力。基於這兩個原因,在這個階段,

先蒐集目前歷史教學研究方向為何,希望從中尋求解決之道。

(二) 釐清問題

發現問題後,蒐集相關資料以進行初步的文獻探討,目的在於設法釐清問 題,進一步界定問題所在。現場歷史教學仍以傳統講述式為主,考試力求「背多 分」,學生無法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問題引導學習以真實情境為背景,問題引導 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技能。

(三) 確定研究問題

傳統的教學從知識概念的教授,再藉由問題應用來確認學生是否學會。由於 歷史科評量仍以記憶、理解題型為主,學生需要花時間複習、背誦,有時還不見 的背得起來,因而降低學習意願。研究者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角度反省教學,希望 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帶得走的技能,故設計教學方案,謀求問題改善的可能性。

(四) 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問題後,研究者依研究問題作進一步的資料蒐集,包含問題引導學 習的相關理論、教學應用與研究論文。透過文獻的研讀與分析,有助於個人研究 進行與設計教學方案之參考。首先,初步蒐集文獻的作用為幫助研究者進行研究 問題、目的的聚焦,再次進行深入閱讀分析文獻,利於研究者參考,以作為擬定 計劃之依據。

二、 教學方案規劃與實施階段

當文獻分析進行某個程度,也聚焦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方向大致確定,研 究者即根據研究計畫的訂定,設計一系列教學方案,並具體實踐。以下說明本研 究此階段進行的重點:

(一) 設計教學方案

研究者參考問題引導學習文獻及實際教學狀況,為本研究規劃問題引導學習 教學設計流程:

(1) 學習目標分析

行分組,每組約 4~5 人,共 8 組。研究者將學生另外編碼,表 3-1-2 為分組名 單。學習者其他特質分析於第二節研究對象詳述之。

表 3-1-2 學生分組表 學生分組表

第一組(G1) 第二組(G2) 第三組(G3) 第四組(G4)

S08、S14、S18、

S30、S40

S19、S21、S26、

S34、S36

S10、S20、S31、

近三年的國際時事以恐怖攻擊、難民潮為媒體經常出現在媒體版面,其中難 民新聞更是多次被網友轉發。大量難民移入歐洲尋求避護,歐洲國家卻有不同態 度,德國為最早表態支持收容難民的國家。但是國際、宗教、種族、……等衝 突,皆有其歷史發展因由,最終結果是導致人類基本生存權利被剝奪與破壞。基 於人權、人道關懷的想法,研究者選擇難民議題,設計問題情境,安排教學活 動,引導學生學習。以下是問題情境的設計:

小明是一個天天上網、看臉書的國九學生。某天,他的好友紛紛轉發一 則敘利亞小男孩伏屍在土耳其海邊的照片,表示難過與哀傷。當時,他正在 自助餐吃晚餐,店家也播著各國表達收容難民的態度與措施的相關報導。某 新聞台針對德國做出系列報導,比喻德國在不同時期,難民乘著死亡之車、

自由之車和希望之車到達慕尼黑。

小明對難民議題產生好奇:什麼是難民?為什麼會產生難民?與移民有 什麼不同?新聞為什麼給德國這些比喻呢?歐美各國對於難民問題以何種態 度回應?歷史上曾有哪些難民故事呢?如果是我,我會給政府哪些建議?

(2) 繪製學習地圖

確認學生的角色與情境後,研究者繪製本教學方案學習地圖,並評估欲達成 教學目標安排學生產出哪些學習成果。

圖 3-1-3. 問題引導學習學習地圖

(研究者自行設計)

(3) 預備教學情境

成功的問題引導學習除了有好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專注,還有小組討論合 作亦是課堂進行順利與否的關鍵。本研究第一階段採異質分組,將全班分成 8 組,第一節課除了呈現問題情境,更說明課程實施流程,藉由影片引導學生互助 合作,為小組盡力,最後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分工、自行約定組內規範。

(4) 學習評量的工具

本研究評量工具有三:教師觀察、問題引導學習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表。研 究者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表及心得編製成問題引導學習歷程記錄簿(如附錄 一)。

(二) 實施教學歷程

本研究以呈現問題、建立結構、小組分工討論、成果報告與評鑑四個流程來 實施問題引導學習。教學方案共計 8 堂課(如附錄二),教學進度如表 3-1-3。

表 3-1-3 教學進度表 教學進度表

次別 上課日期 教學進度與內容 上課地點

第一次 2016.5.24 小組成員分配任務、建立默契、呈現問題 九年 A 班教室 第二次 2016.5.26 澄 清問題 ─ 移民與 難民 、 使用問 題訪查

表、各組討論擬定學習議題 九年 A 班教室 第三次 2016.5.31 討論如何分配工作、問題解決 九年 A 班教室 第四次 2016.6.1 小組討論與蒐集資料 九年 A 班教室 第五次 2016.6.2 小組討論與蒐集資料 電腦教室 第六次 2016.6.7 小組討論與蒐集資料 電腦教室 第七次 2016.6.8 成果報告與評鑑 九年 A 班教室 第八次 2016.6.8 成果報告與評鑑 九年 A 班教室

(研究者自行整理)

(1) 呈現問題

第一堂課主要以文章,輔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問題情境,以文字、多媒體吸引 學生,使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與動機。

(2) 建立結構

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後,為使小組討論有流程階段性,也讓問題引導學習更加

(3) 小組分工與討論

第三堂課到第六堂課,小組依據問題訪查表討論出需要進一步去研究的主 題,每位成員任務分配,包括網路、書籍與求助專家。在課堂中提供平板給學生 使用,學生透過網路查資料,除了安排學生學習蒐集訊息,更希望訓練學生辨認 訊息真偽的能力。

另外,以異質分組組成八個小組,小組成員透過對話討論、互相分享訊息,

進而溝通、討論,擬出解決之道,藉此提升組員間的互助合作能力與社會技巧。

(4) 成果報告與評鑑

第七節、第八節課,學生成果報告是各組就自己該組的學習議題,以文字、

圖表做成簡報或海報進行成果發表,或是以短劇、演說方式呈現,不拘形式,力 求成果的多樣性與創意。

另外,本研究以多元評量來評量學生學習成就,包括學習過程中討論的結果 及完成的作品來作評估,如問題訪查表、資料蒐集、學生自評自述等,除了了解 學生學習狀況,亦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參與情況、投入程度。

實施過程中,研究者盡量完整記錄各小組同儕互動、與投入狀況,記錄學習 者後續學習情形,以作為評量學生之參考依據。

(三) 評估學習成效

學習評量分形成性與總結性兩種。在形成性評量部分以教師觀察、訪談來評 估學習成效;學生的成果報告、學生自評與他評作為總結性評量。

三、 分析結果階段

研究結果分析主要可從成效評估與撰寫研究報告兩部分,而這兩部分須共同 留意的地方在於各種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皆須力求真實完整與審慎評估。

(一) 研究結果分析

以本研究目的而言,研究者關心的是在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究竟培養學 生哪些能力、人際互動情形,為求評估來源盡量多元完整,每結束一堂課,研究 者透過課堂觀察記錄表、教師省思札記、學生學習文件與回饋單等多項資料來進 行教學成效評估。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經常反思反省,根據反思結果調整教學活 動,以期下一次教學時更加完善。以下為本研究教學評估項目與資料蒐集方式的

表 3-1-4 教學方案評估項目與評估資料來源關係 教學方案評估項目與評估資料來源關係

教學方案評估項目 評估資料來源 1. 問題引導學習融入國中

歷史教學的可行策略 省思札記、訪談、課堂觀察 2. 實施問題引導學習

的學習成效

問題引導學習意見調查表、訪談

課堂觀察、學習態度量表、學生自評表、他評表

課堂觀察、學習態度量表、學生自評表、他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