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問題意識

在傳播學的領域中,新聞以非事實的同義詞,但這麼說不代表新聞不等於事 實,新聞是一種經過篩選、整理加工過的事實。而後新聞敘事學派興起,認為新

聞(news)就是故事(stories),新聞報導(news reporting)就是述說故事(telling stories)

(林東泰,2008:549)。這裡的述說故事並非加油添醋、漫天胡鄒的說故事。新 聞的敘事結構係以具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再現社會真實(林東泰,2008:549)。因 此,新聞是「建構的」、「再現的」早已取代早前新聞是「客觀的」、「中立的」的 概念。Ericson 等人的研究也指出,新聞是新聞機構的產物,而非世界上發生的 事(Ericson et al., 1978: 345;引自 Simon Cottle, 陳筠臻譯,2008: 21)。翁秀琪等 人進一步探討新聞的真實,認為新聞報導的「真實」是對於構成新聞報導諸因素 的選擇與排除(翁秀琪、鐘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8:61)。新聞所呈現的各 種社會真實是新聞組織透過各種規約、產製流程所建構出的產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這些被「選擇」、「排除」、「建構」的新聞報導瞭解 到許多我們無法親身瞭解的大眾社會上發生的事件。我們所理解的社會真實往往 常是這些媒體報導的話語實踐建立的真實。傳播學界近來從向敘事轉,再演進到 向話語轉的趨勢,主要是將批判話語分析這個研究方法納入傳播界來加以使用,

透過批判話語分析揭示文本背後隱含的意識型態及話語權力。本研究便是根基於

「新聞並非同等於客觀真實,而是再現真實」這個立論所進行的研究。

除了媒體大幅報導之外,本研究還注意到大眾過度的反韓情緒(焚燒韓國國 旗、蛋洗韓僑小學等)。此次事件發生的舞台-廣州亞運會,並非韓國,涉及人 員也非韓國人,甚至那場關鍵比賽的對手越南選手也完全與「韓國」這個國家牽 扯不上關係,何以民眾會產生反韓的情緒?是不是媒體抓住「韓裔」裁判這個因 素來大做文章致使社會大眾情緒受挑撥?我們可以合理的猜測,新聞媒體在透過 他們的報導引導大眾的目光方向,如同 Cohen 所指出:大眾媒體「並非告訴我 們應該思考什麼,而是告訴我們該想到哪些問題」(Cohen, 1963,引自林東泰,

2008: 261)。但在本研究中,新聞媒體的議題設定功能(agenda-setting function)

並非要探討的重點,本研究想澄清的是,在此次楊淑君事件的報導當中,報紙媒 體所使用的話語是不是隱含某些話語力量,進而助長閱聽眾往特定方向思考與行

動,而在楊淑君事件後的後續發展又如何回過頭來影響報紙的書寫,畢竟話語力 量是複雜且並非單一的,報紙是怎麼去描述這些事件?隱藏在這些話語背後的意 識形態為何?楊淑君事件的新聞文本(社會事件)及其社會實踐乃至社會結構又 是如何互相形成辯證關係的?

以下第二章將進行本研究之相關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