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認為新聞報導並非客觀中立,而是在言語使用上隱含有話語的力量及 深層的社會結構在其中,在本章將說明本研究將如何進行以及研究素材為何。

本研究將使用 Fairclough(2006)研究十幾年發展至今的新批判話語分析方 法對楊淑君事件的新聞報導進行分析,再釐清研究問題後,首先將從 2010 年 11 月 17 日發生的楊淑君事件的相關報導中選取適合運用批判話語分析且符合本論 文研究目的之新聞文本作為研究素材。

第一節 研究個案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挑選的研究個案為 2010 年底所爆發的楊淑君事件。

以往在國際運動賽事上發光發熱的運動選手總是受到媒體的關注,也常被媒 體形容為台灣之光,將運動選手提昇至國家代表、民族英雄的層級,但是在楊淑 君事件裡,楊淑君並不是因為獲得好成績才引起注目的,相反地,楊淑君是在賽 事中失去資格的選手,但是失去資格的過程疑似有不公平的判決存在,才使得楊 淑君事件受到大家的關注與討論。因此楊淑君事件和以往在國際體壇發光發熱後 受到台灣民眾支持的例子:王建民、盧彥勳、曾雅妮等運動選手的成名情事不同,

楊淑君是在國際上受到「委屈」才引起民眾支持的特殊個案。而新聞媒體如何呈 現這樣的「委屈」、楊淑君的形象與行動、惡人(中、韓)的形象與行動就成為 本研究聚焦的重點。

下表 3-1 整理出從楊淑君事件爆發(2010/11/17)到決定撤銷國際運動仲裁 法庭的申訴(2011/7/21)之間的事件始末。楊淑君與體委會決定徹告後雖又引發 了一連串爭論,但若將其後的事件也納入本研究範圍的話,會模糊本研究的焦 點,失去研究的意義,因此本研究將楊淑君事件的時間範圍定義為:2010/11/17

至 2011/7/21。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文本選取範疇將以事件爆發隔天,也就是楊淑君事件見報 的日期(2010/11/18)作為起始,至楊淑君回國後一天(2010/11/24),約莫一週 的時間作為選取研究文本的範疇。研究文本取自台灣四大日報:中國時報、自由

2010 年 11 月 22 日  楊淑君返台,在機場受到行政院副院長與民眾熱情

支持楊淑君。

在第一章已大致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問題意識,本研究透過 Fairclough 的批 判話語分析進行研究,可將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具體列點如下: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使用 Fairclough 於 2006 年發展的新批判話語分析進行研究。

Fairclough 在研究 CDA 已經行之有年,利用他所發展的新 CDA 研究三層面:社會 事件(social events)、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s)、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s)

應用於新聞話語研究之上。

新批判話語分析修改以往 Fairclough 於 1992 年、1995 年的 CDA 模式,將原 本的三層次:文本、話語實踐、社會文化實踐,改為新批判話語分析的三層次:

社會事件、社會實踐及社會結構。在新模式中,將第一層次的文本擴展至社會事 件,拋棄以往研究文本的語言內在關係,轉而研究文本與外在社會的關係;原第 二層次的話語實踐也從以往只關注話語擴大到整體的社會實踐;原第三層次的社 會文化實踐也已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取代,不過 Fairclough 在新 CDA 上所作的修改 與他原有模式的內涵確實有些重疊。

第一層次的社會事件是最具體的層次,也就是社會上發生的實際事例。文本 被視為是具有因果效應的社會事件的單元,建構出社會事件的符號化當下

(semiotic moments)(Fairclough, 2003: 8)。社會事件的分析重點在於探討文本 與社會事件的關係。文本作為社會事件的具體單元,如何與其他文本互動也是社 會事件層次所著重的部份。

第二層次的社會實踐,則是社會事件與社會結構的中介。社會實踐可視為是 控制了特定結構的可能性方式,當其選擇了某種可能性之後,同時也排除了其他 可能性(Fairclough, 2003: 23)。社會實踐將社會生活中所有「正在發生」的事件 制度化、儀式化或習以為常化,亦即提供事件運行的準則(Fairclough, 2006: 30)。 這個準則又可稱作「話語秩序(order of discourse)」,話語秩序的特質是,它會 在一定數量的文本內不斷重複發生,並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因此它可以控制特定 文本可能性的選擇(Fairclough, 2003, 2006)。而話語(discourse)、文類(genre)

與風格(style)則是社會實踐中話語秩序層次內的元素。

第三層次的社會結構則是屬於最深層、抽象的層次。我們可以將社會結構認 知為一種可能性組合(a set of possibility)。社會結構透過極為隱藏而不明顯的方 式,指導社會的實踐與行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難以察覺,並視為理所當然,

而批判話語分析就是要解構這些文本背後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以及不平等的 權力關係(Fairclough, 2003; 轉引自吳仁裕,2011: 44)。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個新批判話語分析取徑的基本概念。Fairclough

(2006: 10)指出,這個新取徑是非常關係性的(relational),不只思考到話語,

也考量到話語與其他社會生活元素。這個新的取徑較以往的原有 CDA 模式更貼 近社會面,也更適用於研究新聞媒體所報導的社會事件。接著,將繼續說明本研 究將如何利用新的 CDA 模式進行楊淑君事件報導的研究。

首先第一層次:社會事件分析方面,本研究將整理楊淑君事件的新聞報導的 具體事件,也就是新聞文本與新聞圖片加以分析。

在第二層次:社會實踐方面,將分析楊淑君事件的報導其後所依循的話語秩 序,此外也將透過互文性分析探究新聞產製的邏輯及新聞文本被消費、詮釋的過 程。

最後在社會結構層次方面,將著重於反中、反韓的情緒以及運動與國族意識 形態形成之過程。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將蒐集 2010 年 11 月 18 日至 24 日共一週的相關新聞文本,並透過 Fairclough 的批判話語分析模式來進行研究。本研究所擬的研究流程如下圖:

圖 3-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蒐集適合的分析素材

分析新聞文本如何再現楊淑君事件

分析楊淑君事件報導背後的話語秩序為何

探討楊淑君事件報導 背後所隱含的社會結構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