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聞話語與批判話語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新聞話語與批判話語分析

話語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包括任何文本,當然新聞也是其中之一。新 聞佔社會生活很大的部分,某種程度來說,我們也是透過新聞來瞭解日常生活中 所不易觸及、或是無法接觸的世界。新聞既然是話語的一種,自然其中也有隱含 的意識型態或價值觀。本節將就新聞話語及批判話語分析進行文獻探討。

一、新聞話語的概念

自「語言學轉向」(linguistic turn)的論點被提出後,語言和客觀事實之間,

便不再存有必然的關係。鍾蔚文等人(1999: 582)對「語言學的轉向」的解釋是,

「語言和世界並無一對一相對應的關係。意義是比較和差異的產物。語言自成一 世界。」此外,鍾蔚文等人(1999: 582)也指出,新聞作為符碼,和其所欲呈現 的事實,也沒有必然的關係(引自林信男,2009: 16)。

van Dijk 把新聞主要當作一種文本或話語來進行分析。新聞用語言來反映這 個世界,因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構建了價值觀、社會和經濟本 質的結構(Van Dijk, 1988,引自錢毓芳,2010: 81)。van Dijk 認為傳統研究媒體 再現種族主義的方法多為內容分析,是一種對於刻板印象的文字或圖片進行量化 分析的方法;然而話語分析的方法可以系統性的描述及解釋文本或是話語的不同 結構及策略,也可檢驗這些話語與社會或政治的相關連結。他認為話語分析更能 仔細的檢閱新聞報導(van Dijk, 2000: 35)。

Fairclough 認為新聞媒體所再現的話語,可以視為是一種意識型態化的過 程,且具有其社會重要性,新聞文本中所使用的句子、文法等都會被轉化為社會 因素及社會影響(Fairclough, 1995b:65)。

新聞話語這種特定的話語形式不同於一般語言學上的話語,它具有區別其他 話語的特點,如大眾化、非個人化、組織化、新奇性、反面性等(胡雯,2006: 59)。 新聞話語和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係,意識形態可表現在話語的任何地 方,並且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胡雯,2006: 59)。

Fairclough 認為媒介話語會影響日常生活的話語實踐,話語的內在關係和外 在與媒介話語秩序的關係或許難以分解,但無論外在於媒介或內在於自身的話語 都包涵了選擇及構連這兩種關係。媒介話語涉及如何選擇,內在話語則涉及如何 理解詮釋這些媒介話語(Fairclough, 1995a:64)。這點回應到上述胡雯的看法,新 聞話語和意識形態的辯證關係也涉及了不斷地選擇及構連。

Fowler 認為新聞是一種再現的話語(Fowler, 1987:10)。新聞話語在經過選 擇、排除、編輯後,有意或無意的向大眾傳播再現的意識形態,進而影響社會話 語及社會實踐。

綜觀上述對新聞話語的論點可以瞭解到,新聞話語與日常生活中的話語有所 不同,新聞話語具有其特殊性,且由於新聞話語是廣為傳遞的,因此會影響到社 會大眾對某些人事物的觀感,更會與大眾的意識形態進行話語上的互文及構連。

因此透過批判話語分析,可更加仔細研究新聞話語其中所隱藏的意識形態,瞭解 這些新聞話語對社會話語與社會實踐的影響。

二、新聞批判話語分析的研究

晚近關切新聞話語分析逐漸增加,一來是由於新聞是一非常獨特的話語形式 與意識形態爭鬥場域,二來則是因為新聞話語對社會結構影響力量十分的大,所 以吸引諸多關切新聞話語的探究(Fairclough, 1995; Fowler, 1991; van Dijk.1988,

1991, 1998,引自林東泰,2012:8)。

Richardson 把批判話語分析的方法運用到新聞語言的研究中,尤其是對報紙 話語的研究。他採用 Fairclough(1992,1995)的三維分析框架的核心思考,認為 新聞語言、新聞的生產,以及社會結構三種要素構成了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且 難以分割(劉明,2009: 59)。Richardson 認為,新聞話語能夠確保大多數社會成 員把一個社會階層對其他社會階層的控制視為完全合理的,甚至讓他們對此視而 不見(劉明,2009: 60)。

針對新聞話語的產製和消費,當前為合宜的研究方法即屬批判話語分析,其 主要目的無非就是要揭露並彰顯新聞與其社會價值、意識形態和體制的關係。新 聞批判話語分析就是透過批判話語分析方法,探究新聞話語的文本和語境,針對 不平等、不對等、不公不義的濫權或宰制的新聞話語產製和消費過程,探究到底 新聞話語與社會價值、意識形態和體制之間錯綜複雜關係(Richardson, 2007:1-2;

van Dijk, 2001:96,引自林東泰,2012:8)。

對研究批判話語分析有極大貢獻的 Fairclough 也提出一些方法來藉以分析新 聞話語。例如 Fairclough(1995, pp. 20-32, 79-102)詳細列出互文性分析的三個策 略以推斷新聞話語的可能意圖,茲分述各策略之分析焦點如下:

(一)媒體文本中的話語再現(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in Media Texts)

(二)話語類型的文類分析(Generic Analysis of Discourse Types)

(三)文本之中話語的分析(Analysis of Discourse in Texts)(引自黃靖惠,

2011:58-60)

Fairclough 將互文性(interextuality)延伸至交互論述性(interdiscursivity),

並將其定位為建制的交互文本(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交互論述會將交互 文本擴展至論述秩序,與其所屬社會文化中既有的各種建制相互構連(Fairclough, 1992: 85)。因此任一新聞話語,可能受到其他話語的建制和影響,相對地,任一 新聞話語也可能建制或影響其他話語(林東泰,2012: 11)。Fairclough 這樣的互

文觀就是從歷史觀點來看待當下新聞文本,新聞文本就是過去歷史、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的轉換,並將過去的傳統、現今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像,共同融入當 下的新聞文本裡(林東泰,2012: 11)。

Fairclough 認為新聞話語的產製是一種意識形態過程,而新聞在被消費的同 時也會影響社會文化話語的建制,反之,新聞話語也同樣受到社會文化話語的影 響,本研究利用 Fairclough 對新聞話語的研究,以楊淑君事件的新聞話語作為研 究對象,將試著揭露媒體所傳達的意識形態,以及新聞話語與社會文化間複雜的 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