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首先,如筆者的前言所述,筆者在當時身處韓國,面對著韓國人質疑台灣激 烈的反韓活動,不禁自問,為什麼體育爭議最後竟是演變成國與國的對立,若不 從最具體的社會事件到最抽象的社會結構談起的話,可能難以理解。

此外,再從最簡單的一個問句出發:「為什麼這個新聞要報這麼大呢?」頭 版頭條新聞代表的是該則新聞具有極重大的新聞性才會登上頭版頭條,在 2010 年 11 月 18 日當天,台灣的四大報紙(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

的頭條全都報導了楊淑君在廣州亞運會上遭到取消資格的新聞,這則新聞並沒有 在報導一兩天之後就落幕,它足足延燒了半年之久,涉及層面從運動轉移到政 治、經濟層面,也引發國人深層的國族情緒,而這其中的語言權力正是本研究最 想關注的焦點。

楊淑君事件發生後的隔日,也就是 2010 年 11 月 18 日,聯合報刊登 11 則新 聞;自由時報 10 則新聞;中國時報 6 則新聞;蘋果日報 5 則新聞(見表 1-1), 且四大報皆於頭版新聞刊登楊淑君事件,顯見其新聞性。蘋果日報甚至以「真賤 中韓裁判聯手 做掉楊淑君」作為標題,直指該場比賽楊淑君遭取消資格的內情 並不單純。除此之外,國內政治人物不分藍綠紛紛站出來表態支持楊淑君,聯合

報 2010 年 11 月 18 日的新聞「郝意外 蘇痛心 都促爭權益2」,以及中國時報

7. 楊實力高一截 何需作弊

但行文五頁的文章難以深入分析楊淑君事件的新聞敘事,誠屬遺憾,再者,透過 敘事分析看楊淑君事件的文本內容有何意識形態,不如利用批判話語分析,以批 判的角度揭露這些新聞媒體背後的話語結構。另外,與此事件的相關論文也有:

國立體育大學洪敬仁的《臺灣媒體報導廣州亞運楊淑君失格事件之國族論述分 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黃顯祐的《臺灣主要日報 2010 年廣州亞運報導內容與方 向之分析》,前者關心的議題為楊淑君事件中的國族主義,使用 Fairclough 在 1992、1995 年所提出的批判話語分析模式來進行研究;後者的論文分析台灣四 家日報報導楊淑君事件的篇幅及方式。前者與本研究的主旨相似,唯本研究使用 的研究方法是 Fairclough 在 2006 的著作中發表的批判話語分析模式,在分析上 跳脫文本的窠臼,將文本以社會事件取代,且也能詮釋出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 社會結構間互相辯證與流動的關係,因此本研究仍具有其研究的價值。

楊淑君事件固然有其爭議性,但媒體在報導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的透過新 聞建構出話語的力量,在新聞文本的傳遞與流通之下,與社會的互動更加頻繁,

進而與社會相互影響,在整個新聞報導的過程背後隱含了怎樣的話語力量,便是 本研究所想探討的重點也是本研究目的所在。透過 Fairclough 的批判話語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分析台灣四家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家報社的相關新聞作為分析素材,並以 Fairclough 的新批 判話語分析模式來分析「社會事件」、「社會實踐」、「社會結構」三層次探究楊淑 君事件的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