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事件層次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社會事件層次

本節重點聚焦在楊淑君事件的社會事件層次,新聞的文本(包括文字及圖片)

是如何再現此一事件,以及新聞所再現的楊淑君形象都是本節將探討的重點。

Fairclough(2006)在新批判話語分析將文本層次定義為社會事件,也就是事件 具體發生的符號當下。由於台灣報紙報導楊淑君事件的新聞文本眾多,因此本節 將節錄出其中的一些新聞,並將媒體再現的面向分為:媒體再現的楊淑君事件真 相、媒體再現的楊淑君形象、媒體再現的中國與韓國、媒體再現的我國國人反應。

一、媒體再現的楊淑君事件真相

楊淑君事件在發生時因評審的評判基準產生了許多爭議,導致有不公平的聲 音出現,媒體在再現此事件時傾向站在我國立場報導,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更是 直指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賽,由 2010 年 11 月 18 日的四大報頭條標題便可清楚 看出報導立場(見下表 4-1)。

表 4-1 2010/11/18 四大報紙頭條標題 中國時報 楊淑君失格 黃顯詠摘金 自由時報 亞運不公 楊淑君冤枉失格

聯合報 亞運跆拳道 穿錯電子襪 楊淑君判輸 蘋果日報 真賤 中韓裁判聯手 做掉楊淑君

上表中,蘋果日報在報導上的立場最為鮮明,在標題用強烈辱罵字眼「真賤」

來指責比賽不公,並挑明指出中國及韓國裁判在比賽宣判上動手腳,使楊淑君失 格。該篇報導開頭第一句便是:「下流!耍賤招!」,以辱罵言詞直接宣洩情緒,

接著指出:「這樁中韓聯手做掉比賽的爭議處分,是跆拳道自 1984 年列入亞運正 式競賽以來最卑劣的醜聞。」,蘋果日報向來以辛辣、聳動的風格見長,此次爭 議蘋果日報更是抓住國人在國際賽事時支持國家的心情,狠狠地謾罵做掉台灣的 中國與韓國。

此外,自由時報也是以「冤」、「不公」等字眼報導出楊淑君受到冤枉,內文 與蘋果日報相同,描寫本次事件為「亞運跆拳道比賽史上最大爭議」,文中提到 楊淑君是該屆比賽中的奪金大熱門,卻在比賽中途被做掉,自由時報也引述台灣 隊總教練劉慶文的話:「『如果是因為技不如人輸掉比賽,回去我們可以再檢討,

但是被做掉,我們真的不甘心。』」,文後並指出「最後金牌果然落入中國選手吳 靜鈺手中」,在此所用的「果然」兩字屬於因果關係的用法,因為楊淑君已然不 是威脅,所以金牌自然會落到中國手裡,呼應了「陰謀論」一說。

由表中可以看出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在標題的用字上較為中立,中國時報的頭 條篇幅分為兩則,報導「楊淑君失格」與「黃顯詠摘金」兩則新聞,並形容這樣 的對比為:「亞運悲喜調」,相較於上文的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在報導 上較不情緒化,但中國時報也指出楊淑君的失格是意外,導言提到:「賽前奪金 呼聲最高的楊淑君,首戰意外因電子護具不符規定被判失格,舉國為之譁然。」

而後再寫到:「馬英九總統高度關注此事發展,已指示行政院及體委會,督促中 華奧會及代表團,務必權力捍衛我國選手權益。」,可見中國時報在第一時間將 此事件定調為「意外」,在頭版的篇幅也不多。

聯合報的報導調性與中國時報相似,在內容描述上並非以情緒發洩為主軸,

而是還原當天該事件發生經過,由導言便可以看出聯合報的重點在於該爭議的發 生經過:「楊淑君淚灑賽場、教練抗議,但事後初步調查,楊淑君應是穿了已被

亞洲跆拳道聯盟禁止使用的電子襪,卻通過檢錄裁判、賽場裁判的檢查後上場,

直到被技術委員中斷比賽判定失格。」。

在楊淑君事件發生之後,台灣媒體連續報導多天,在事件隔天,也就是該事 件見報第一天(18 日)的報導主要圍繞在「陰謀論」、「意外」等論述,第二天

(19 日),台灣報紙開始抽絲剝繭,試圖還原真相。台灣報紙透過當天比賽現場 的影片截圖,找出楊淑君沒有作弊的證據,報紙標題也斗大寫出「楊淑君沒作弊 亞跆盟蠻幹」(見下圖 4-1、圖 4-2)。且圖片在呈現上為強調重點會放大或是圈 記關鍵部份。

圖 4-1 自由時報 2010/11/19 頭版新聞圖

圖 4-2 聯合報 2010/11/19 頭版新聞圖

台灣報紙在呈現此次爭議的真相時,也針對兩方(台灣隊 vs 世跆總、亞跆 盟)的說法加以報導。聯合報便整理出一則新聞試圖釐清這個事件的真相,但經 由兩方說法與報導本身所提出的疑問,反而更導向陰謀論,實際上並未解開謎 團。由於該篇幅過長,僅節錄一段爭議點列於下:

‧有開會告知禁用違規的電子襪嗎?

梁振錫:在開賽前一天的技術會議有宣佈不可以使用帶貼片的電子襪。

中國隊韓國籍教練李東玩:今年五月的亞洲賽亞盟有宣佈,從七月起的世界盃就 不可以使用這種電子襪。

中華隊教練劉慶文:中華隊有參加領隊會議,大會並沒有宣佈任何有關電子襪貼 片的訊息。廣州亞運跆拳道競賽技術手冊中未作明文規範,中華奧會及中華民國 跆拳道協會也表示,未接獲禁用書面文件。

疑問:領隊會議結束,並沒有將會議紀錄發給各國,同樣地,電子襪從世界盃起 就沒有被使用,但亞盟只是口頭向各國宣佈,也沒有正式文件。

(聯合報,2010.11.19)

上列節錄中,可以看出三方說法,一方是堅持不可使用貼片電子襪的梁與 李,一方是表示不知情的中華隊,第三方則是報社本身整理後所提出的疑問。但 從報社的疑問來看,報社也是質疑梁與李兩人的說法,這樣的質疑當然會給予閱 聽人一些思考的方向:「亞跆盟是否知情不報,刻意陷害中華隊?」、「為什麼這 麼大的組織,在賽事規定上卻這樣地行事草率?」等。這些引導人所思考的方向 其實很明顯是偏向支持中華隊這方的。該報導的其他爭議也多為此形式,因此在 閱讀後,對賽事爭議的釐清當然不減反增。

由以上的新聞文本探討中可以看出,台灣報紙對於楊淑君事件是抱持支持的 看法,就事件真相來看,媒體所持論調不外乎是:「陰謀論」、「爭議」、「黑幕」

等。尤其在事件過後的幾天,儘管媒體反覆申述楊淑君的冤屈,報導中仍未見真 相水落石出的跡象,民眾與政客的反應也漸漸加劇,於是這場事件就成為 2010 年年底最熱門的新聞事件。

二、媒體再現的楊淑君形象

本次事件的主角-楊淑君,在報導中也佔據很大的份量,台灣報紙除了對真 相多加關注之外,也為楊淑君塑造出一種正義、受挫英雄的形象。當時,楊淑君 因不滿比賽判決而坐於場中哭泣並抗議近一小時,台灣各家報紙都有報導此情 景,且大多加以描繪,且以「叫屈」的立場書寫。透過報紙的文字與圖片呈現出 來,加深了閱聽眾對楊淑君的支持與同情,同時也因此更對此事件感到憤愾。

楊淑君無法接受這項判決,先是楞在當場,回過神來不禁落淚,並坐在場中抗議,

久久不願離場,教練男友劉聰達上前擁抱安慰她,比賽一度中斷。

(自由時報 2010.11.18)

判決出爐後,楊淑君哭紅眼眶、泣不成聲,坐在場上抗議長達 1 小時。她說:「從 北京奧運後,我苦練了 1 年多,原本想要放棄了,但在爸媽鼓勵下,才抱著最後 一次參賽的心態,沒想到居然以這種方式結束,如果這個項目永遠都沒有公平性 可言的話,那我乾脆永遠退出賽場好了。」

(蘋果日報 2010.11.18)

以上新聞的描述可以看到媒體並非只是單純描述楊淑君遭判失格的事實,而 是鉅細靡遺的將楊淑君的情緒轉折再現出來。從上述文字中我們看到了楊淑君所 受的打擊與委屈,讓她不顧中斷比賽也要在場中抗議,生動的描述使我們更能趕 受到她的委屈與悲痛。再者,新聞文本(包括文字、圖片)在呈現在楊淑君失格

時,四家報紙媒體所刊登的圖片皆大同小異,都是以楊淑君當時哭坐賽場中央的 圖加以報導。圖片給人的視覺衝擊是立即且較文字快速的,報紙的閱聽眾或許不 會仔細看新聞內文,但卻可以一眼就看到新聞圖片中呈現出落淚的楊淑君。再輔 以文字仔細說明更加能建構出楊淑君的委屈形象。

圖 4-3 聯合報 2010.11.18 圖 4-4 中國時報 2010.11.18

由上圖 4-3 的註解,可以瞭解到,報紙對於楊淑君在比賽結果的預設立場是:

「即將獲得金牌的選手」,因此在她預賽遭到失格判決後,即以「悲!!失一金」

來作為註腳,讓人誤解這場比賽是冠亞軍爭奪戰,實際上,這場比賽只是該量級 的預賽,由於訊息的不明確,閱聽眾讀報之後,產生誤會,同時也更加感到氣憤。

上圖 4-4 的上方加上「淚灑沙場」四個字加以註解。沙場原本的意思是戰場,

這裡延伸為比賽有如征戰沙場,等於是在描述楊淑君為國出征卻遭淘汰,因此才 難過的「淚灑沙場」。而台灣民眾在看到這個為國出征的女將淚灑沙場怎能不心 生憐憫、悲憤之情?由這些圖片可以清楚觀察到報紙呈現出的楊淑君就是受到委 屈的落難英雄。

閱聽人經由報紙以第三人稱的書寫與圖示可以感受到楊淑君的委屈與悲 痛,若是由主角自己來敘述這個事件與當時情緒,或許更能生動的再現出楊淑君

的苦情形象,閱聽人也能切身體會楊淑君本人的傷痛。當然對於媒體而言,引述 本人的話更能使媒體的再現貼近當時的真實。因此,報紙除了用自身的角度報導 外,也常引用楊淑君的話。由第一時間(18 日)到後面幾天的報導也可以感受 到報紙所再現出楊淑君情緒的流動。

的苦情形象,閱聽人也能切身體會楊淑君本人的傷痛。當然對於媒體而言,引述 本人的話更能使媒體的再現貼近當時的真實。因此,報紙除了用自身的角度報導 外,也常引用楊淑君的話。由第一時間(18 日)到後面幾天的報導也可以感受 到報紙所再現出楊淑君情緒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