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實踐層次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二節 社會實踐層次

本節將分析楊淑君事件的社會實踐層次,將探討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的媒體 產製邏輯與其所遵循的話語秩序。Fairclough(2006)認為,社會實踐是社會事 件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連結,透過制度化、儀式化或習慣化(習以為常)等方式構 連社會事件(符號當下),社會事件便是依循社會實踐來運行。

話語秩序可分成三個不同的意義(文類、話語、風格),這三者間的關係是 複雜的,它們不是彼此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流動,且具有互相影響的辯證關係,

它們具有權力關係,特定的權力再現特定的世界觀,特定的關係其背後也隱藏權 力關係,特定的權力則建構了所謂正確的自我認同(Fairclough, 2006)。

Fairclough(2006)交互文本概念散佈於社會事件層次與社會實踐層次之間,

交互文本也可分為具體與抽象的概念,具體的交互文本在一文本中,明確的標示 其他文本於該文本中;而抽象層次則是文本與脈絡的連結,交互文本的目的就是 將文本與歷史、當下脈絡連結(Fairclough, 1993: 137,引自吳仁裕,2011: 46)。 本節的重點將放在楊淑君事件報導中潛在的話語秩序,以及各種交互文本是 如何呈現文本的話語秩序。

本節內容將分成(一)政治鬥爭、(二)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三)國族英 雄的錯置。

一、政治鬥爭

爬梳整個楊淑君事件的新聞,從一開始這個新聞出現的版面就是在頭版,而 非專屬於體育新聞的那一區塊,且四家報紙第一天都是以頭版頭條的方式報導楊 淑君事件。可知此事件最初被報導時就已經不是單純的運動新聞的類別了。

楊淑君因爭議事件獲得台灣人的關注與支持,在廣大支持的後面代表的其實 是「愛國」的一股國族意識。以民眾的反應來看,幾乎是全員認同、支持楊淑君 的,抑或是與支持論持不同意見的沒有任何現身的權力,至少從整體氛圍感受出 皆是支持的立場。這股熱潮延燒到政治鬥爭上卻變調為爭奪楊淑君這個「愛國形 象」,報紙媒體也成為政治人物角逐話語權力的場域,媒體成為建構政黨關係的 主要推手,相對來說,媒體基於新聞的話題性,也十分樂於再現這些政治鬥爭。

事件發生當時正值台灣的五都大選,恰是政治新聞熱門的時候,此時楊淑君 事件爆發搭上選舉熱潮,楊淑君事件被媒體及政客將其議題與政治連結在一起,

這也正可以解釋為何楊淑君事件的報導幾乎都是出現在報紙的 A 版面(國家焦 點、政治新聞),而非體育賽事報導所屬的後面版面。政治力量使得體育新聞被 報導成政治新聞,政治新聞則融入體育事件,兩者互為文本,互相構連。

Adrian Beard(1998)指出,運動新聞通常是在報紙的後面幾頁,它遠離其 他嚴肅的話題,例如戰爭、政治、緋聞等,體育新聞被放置在它自成一格的世界

(Adrian Beard, 1998: 21)。由於楊淑君事件的發生具有政治力量可以切入的國族 情緒,因此政治人物企圖透過話語權力,在報紙媒介上進行認同的號召與話語的 競爭。且受到五都大選政治因素的影響,台灣社會原本既存的政治鬥爭顯得更加 劇烈。

首先,先從楊淑君事件讓國民黨、民進黨(亦稱藍營、綠營)雙方互相攻擊 的引爆點談起。事件發生時,報導指出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在公開場合表示:「最 後結果已出來,還是要吞下來,只能接受。」10

10 〈朝野憤怒「這是國際笑話」 體委會副主委一度說「吞下來」馬指示:全力捍衛權益〉,《蘋

政府太軟弱 全民怒火燒

這件台灣選手勝利遭吞掉事件發生後,行政院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竟表示,我方 雖然要表達抗議,但也必須「吞」下這樣的結果。

(自由時報 2010.11.18)

陳顯宗這句「吞下去」是藍綠雙方引爆爭執的最大導火線,由於陳顯宗屬執 政體系的藍營,卻說出這句帶有消極、懦弱意味的話語,頓時把藍營貼上同等意 義的標籤。這句話也讓楊淑君事件被「拉」進政治鬥爭中,成為兩黨競相籠絡的 對象。

國民黨在受到失言風波的影響後,立刻採取「滅火行動」,行政院長吳敦義 先是跳出來反駁:「沒有吞下去這回事。」11,而後陳顯宗又閃電辭職,府院同 時強調這是「個人辭退,絕無施壓」12。且國民黨積極展現自己捍衛國家與選手 的意志,國民黨站在執政黨的位置,以國家代表人的身份,多次透過媒體喊話將 支持、照顧楊淑君,並為她討回「公道」。從以下報導中,可以看出國民黨試圖 籠絡楊淑君這個國民英雄,也企圖扭轉失言風波造成的危機。

黑襪風波→國安事件 馬挺楊淑君 向亞跆討公道

跆拳道選手楊淑君被判失格引爆爭議,馬英九總統昨天強調,政府一定會全力支 持體委會與選手爭取公道。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在雲林縣台西鄉對此事也說,無論如何會全力維護國家尊嚴,

總統府與行政院已責成體委會處理,他並派政務委員曾志朗赴廣州,用盡所有方 法爭取,還給選手公道,「這種委屈,怎麼可能吞得下去!」。

(聯合報 2010.11.20)

11 〈吳揆:沒有「吞下去」這回事〉,《中國時報》,2010/11/18.。

超級星期天 藍力挺楊淑君成最佳女主角

選前超級周日,國民黨重頭戲「為台北而走」大遊行下午登場。整場遊行除了為 台北市長郝龍斌造勢外,在亞運賽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跆拳道選手楊淑君成為

「最佳女主角」。不僅遊行群眾簽名力挺楊淑君,更有立委與市議員穿著白色鑲 黑邊的跆拳道裝搶鏡。

(中國時報 2010.11.22)

朱立倫昨天中午在台北縣議員洪佳君的陪同下,在私人場合與楊淑君的父親楊進 興見面,表達不分黨派,會全力支持、維護楊淑君的權益,未來有任何需要,他 將全力協助。

(自由時報 2010.11.21)

民進黨以身為在野黨的立場,企圖在 2010 年底的五都大選取得地方執政 權,因此民進黨必須爭取多數選票,也就是多數人民的認同。楊淑君事件後,民 進黨以此事件為例攻擊國民黨政府(馬政府)的籌碼,並透過媒體操弄政治話語。

蔡:上街頭才能處理 政府就是失責

國民黨的台北大遊行將加入聲援楊淑君,作為遊行訴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 示,如果國家很有魄力、很堅定地處裡此事,民眾的挫折或許會相對降低,但現 在民眾挫折很深,大家很憤怒是因為政府的回應未達人民期待,「如果政府無法 處理,要人民上街頭才能處理,政府就是失責了。」

(中國時報 2010.11.20)

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蔡英文昨晚舉辦「幸福列車巡迴造勢晚會」中,批評國民 黨執政無能,尤其發生楊淑君事件,中、韓欺負台灣人,政府卻叫我們要「吞下 去」,還要舉辦嘉年華遊行,實在沒道理。

(聯合報 2010.11.20)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晚嗆:「國民黨找不出辦法,就只有遊行,這是沒有道理!」

「這件事情大家都很生氣,怎麼可以中國人跟韓國人在一起欺負台灣人,還誣賴 我們作弊,但政府沒有向我們交代,只叫我們吞下去,還以為只讓說這句話的人 辭職就覺得事情可以解決。」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則諷郝:「過去不捍 衛,現在才來消費,實在很不好。」

(蘋果日報 2010.11.20)

上列新聞可以看到,民進黨一再將楊淑君事件的爭議連結到政府的處理方 式,抨擊國民黨沒有給人民一個交代,蔡英文的一句「我們」,架空人民與政府,

她的「我們」指稱的是民進黨與台灣人民,這個排擠的動作將國民黨切割成與中 國人、韓國人共謀的共犯。由上述分析可以瞭解到藍、綠雙方的話語再現是以對 立、分出我群與他者的邏輯來進行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藍、綠的政治角力中,我 群的認同不斷分裂、重組。Fowler(1991: 16)提到,若我群的分裂無法避免,

那麼為捍衛「我們」的正當性,就必須將「他們」圈在一起(lumped together)

加以負面的烙印(stigmatized)(引自倪炎元,2003: 108)。這個「圈」的動作,

呈現在新聞文本上格外明顯。「圈」的動作應用於新聞話語上就是一種拉攏或排 擠的展現,具體的方式可以使用分類、標籤等方式來劃分彼此。

五都選舉的新聞裡,不斷充斥楊淑君事件相關的各種話語,原是運動賽事爭 議的楊淑君事件,被朝野當成話語競爭的場域,媒體也持續中介這場角力,在報 導的書寫當中,運動新聞與政治新聞相互結合,互為文本,使得新聞的屬性也變

得難以劃分。這場政治鬥爭的背後事實上存在的是爭取「正統性」這個邏輯。若 是可以透過楊淑君事件爭取人民的認同,那麼也可能因為這個認同的關係爭取到 選票,進而取得執政的正統地位。

下列新聞便是媒體所呈現出藍、綠營爭相籠絡楊淑君的新聞話語。

超級周末 英倫爭挺楊淑君

五都選舉最後一個超級星期六,國、民兩黨市長候選人朱立倫、蔡英文不約而同 打出跆拳女將楊淑君牌,先是朱立倫在昨天下午前往鶯歌拜訪楊淑君父母,承諾 楊如有任何需要,他會全力協助;到了晚上楊父則出現在蔡英文鶯歌造勢晚會為 蔡加油,蔡也說,如果政府不照顧楊,將來新北市會照顧她。

(蘋果日報 2010.11.21)

金反批消費楊淑君 蘇蔡:牽拖

跆拳道女將楊淑君被判失格一事引發台灣民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蘇貞昌批評 府院黨消費楊淑君,藉此作為政治籌碼;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昨天接受中視專訪 表示,民進黨過去在台灣選手出國比賽受委屈時,裝聾作啞,靜默不語,現在又 拿這個議題來攻擊國民黨,這種手段才叫消費楊淑君。

(中國時報 2010.11.23)

(中國時報 20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