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意識(problematic)

英國社區發展工作國家職業標準(The Nation Occupation Standard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指出社區發展主要是藉由和社區以「理性規劃」合作、集體行動與評 估共同促進社會變遷且過程中不斷確認需求、機會、權利與責任,以達到提升社區的生 活品質為目的(黃源協、蕭文高、劉素貞,2009)。

1994 年台灣政府開始推動了「社區總體營造」「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 社區營造計畫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造成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改變,也直接重構基層地 方執行第一線公務人員的特質重構,雖然「社區」已逐漸變成國家在各公共服務實踐的 基本「單位」。

就本研究個案屏東縣牡丹鄉而言,社區長期受到回饋金機制的照顧,讓社區發展不 會因為本身能力不足無法取得競爭型計畫,產生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的危機;再者,鄉 公所也因為有了回饋金的挹注,讓基礎建設以及福利措施,得以在不擔心財源的情況下,

持續運作。但回饋金機制運作被視為理所當然後,社區是否有未雨綢繆的心態,在回饋 金的支持下,培養社區技能、儲能等自主能力,以及思考當沒有回饋金之後社區如何運 作?公務人員是否從政策傳遞的中介者角色,轉變扮演政策積極餐與者的角色?故本研究 主要是以屏東縣牡丹鄉公所辦理「Mudan 心旅行」的案例,來探討公務人員的角色,以 及社區治理等相關問題,也因此本研究問題意識為:

一、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公共行政體系的公務人員角色如何轉換,以及對於台灣社區 發展的影響。如學者吳瓊恩(2001)曾說:一個良好與卓越的行政人員,其主要區別不再專 業技術的能力,而是在於對自我及所處的環境系絡,所作的意義詮釋的能力。尤其是在 面對全球經濟資本化影響,讓無疆界的影響早已滲透到每個國家、地方、社區及個人,

例如跨國資源的榨取、勞力的剝削與多元文化的消失。另外,台灣本身社會老年化及少 子化的影響下,勢必讓相關問題更加險峻。因此根據Ali Farazmand(1999)學者的建議,

全球化後,由於推動民營化等概念,容易使公共場域與公民參與的空間壓縮,故公務體

5

系應該省思並減緩勢力的侵蝕,進而努力維持民眾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利資本累積與 制度正當性。最後,由於在新自由主義下,容易造成私人營利更集中於私人,威脅社群 與公共精神,剝奪社區居民的控制權,或增加可貪腐的機會,因此如何避免將此種自利 的個人主義思維加注在公共利益上,更是這時期公務人員需要的能力與責任(引自吳瓊 恩,2001)。

二、其次以社區發展本身,如何透過社會資本的網絡操作來增加政府與社區間彼此雙贏 (win-win)的可能。

表1-1:政治民主化之後民間、公民社會、政治社會想像圖

社會場域 公權力場域

民間社會/社群生活 (folk

societies/communities)

政治社會/政黨 (political society/parties)

國家 (the state) 民間社會/公共領域

(civil society/public sphere) 資料來源:吳介民、李丁讚(2005 年)。

如表1-1 架構區分下,當民間社會充滿自利為導向體系且國家機器不再是由任何力 量壟斷下,如何透過民主選舉制度及行政課責,基於彼此的「信任」營造如Habermas(1989) 可讓彼此對話的公共領域的機制,讓政府機關可熟知社區需求,另一方面也讓社區本身 可以透過此對話過程,不論對內成員間也或者對於機關的溝通(引自吳介民、李丁讚,

2005)。也如治理學,將「公民社會」視為社會資本,因為在此領域中可以透過溝通、

營造信任感與利他精神,進而穩定人際互動網絡平穩,因此公部門必須容納、連結與善 用之(趙永茂、韓保中,2017)。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即是希望從實務經驗與視角,配合理論分析來檢視近年基層公務人員,

在面臨官僚體制改變以及民間社會,尤其是公共領域(civil society)的興起下,如何既可 以達成上級交辦事項,另一方面又可以迅速回應人民需求;故透過上述,本研究目的,

若先以簡易的歸類可轉換為下列項目,並成為後續有關公部門與社區間互動觀察點,或

6

從中選定本研究訪談對象,進而比對理論與實務間的已存在問題,或尚未出現的問題前,

得出可作為解決問題的建議,如

一、檢視公部門,尤其是公務人員對社區業務的態度?衍伸討論公務人員是否是積極性 或消極性任事?

二、探討社會資本的概念下,社區因不同的發展背景,社區業務要如何透過社區自我檢 視、培力等方式,以達成經營社區永續發展的願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