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設計

本研究流程架構分為「研究問題分析」、「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牡丹鄉行政與社 區發展脈絡」、「研究文本評析」、「結論與建議」等五部分。

圖1-2:研究流程圖

研究問題分析

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

牡丹鄉行政與社區發 展脈絡

研究文本結果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建立研究架構與提問

個案梳理

透過理論與個案之間 的比較,獲取將來制

訂政策的依據

提供研究價值

12

研究方法

為讓研究與實際問題貼近,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獻資料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 談法,其中深度訪談法又採半結構式訪談法,相對應研究內容如表。

表1-4: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

文獻資料分析法 先以文獻分析,奠基有關社區、新公共行政及兩者間彼此 關聯的理論;並作為後續研究方法的架構。

參與觀察法 實際觀察個案,目的系研究公務體系與當前社區發展政策

的脈絡。

深度訪談法 透過參與觀察法後選定:社區發展政策,相關計畫制定者

或執行者、實際參與者等,建構出有關個案的問題及解決 方式的可能性建議。

首先,採取文獻分析,針對國內外有關新公共行政、社會資本與社區研究及實證的 文獻作彙整,研擬彼此之間呈現的架構,嗣後再次使用文獻分析與利用深度訪談法等兩 種研究方法,一方面建構公務人員與社區發展的歷史沿革;另一方面蒐集目前為止有關 屏東縣牡丹鄉轄區內因互動時各自所面臨的衝擊,其中包括傳統官僚制度下對社區政策 在執行上的缺失,與社區發展的操作困境等。

學者 Labonte 與 Laverack(2001)曾研究以健康促進來建構社區能力為題材,目的以協助 落後地區人民提昇健康,在 2001 年發表的文章中,除了討論了健康促進方案的規劃,

實施和評價社區能力建設並行追蹤……等,兩者也透過研究內容將「社區能力」概念轉 換可操作的衡量標準,如將「社區能力」定義成:參與(participation)、領導(leadership)、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問題預估(problems assessment)、資源動員(resource mobilization)、實事求是(asking why)、人際網絡連結(links with other)、與外部資源連結 (role of outsides agents)、方案管理(program management)等九個面向能力,作為實際設計 行動方案的議題設定(引自李易駿,2012)。

如近期,許多研究社區題材著重在提昇「社區能力」,其中能力(capacity),包含技

13

能(ability)與儲能(containing)4;而Chaskin(2001)解釋:「社區能力是人力資本、組織資源 與社區資本的互動,可作為解決集體問題,改善或維持社區福祉的方法,經由非正式社 會過程及由個人、組織與存在於他們之間的社會網絡,以及社區為其一部分之更大體系 來運作」,不過不論是對個人、對組織,其中的執行方法,Ellis and Latif(2006),即是提 供持續性、密集性的支持與陪伴,將是影響能力建構成功與否最大的因素 (引自李易駿,

2012)。

因此,後引用學者廖淑容研究 5及社會資本理論的概念、亦或是從文獻資料分析所 取得的依據,來設計本研究訪談架構與內容,且在社區發展等議題上,以文獻資料分析 及訪談法既可以討論個案在地緣、文化與公務體系間相互間緊密關聯性與否?討論出可 符合本研究範圍即偏遠且為原住民鄉鎮的界定,又能釐清有限資源下,如何透過公務體 系,甚至社區本身的自主培力的方式,做為持續性發展的建議。

4 技能是解決問題,或達成某特定技術。儲能,則是乘載壓力、轉換為執行的量能,通常儲能是與社區 結構有關。但是,要將「儲能」轉換「能力」則需要謀種轉換機制及過程是不容易的,一般短期儘可能 從「社區能力」提昇,比較顯而易見;相反,「社區儲能」是長期性、非立竿見影的(李易駿,2012)。

5 相關整理表格,如附件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