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之體育政策多年來均以推展全民體育和提升競技運動水準為兩大主軸。在推 展全民體育方面,係以鼓勵國人從事休閒運動,提升體適能與促進親子關係,進而降 低全民健康保險支出,以造就健康活力新環境為核心理念;在提升競技運動水準方面,

則積極培育優秀運動人才,能夠在世界性賽事及奧運會中奪取金牌,增加我國國際能 見度與國人士氣為最終目標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體委會],1999),其中以積極參與國 際體育活動,爭取主辦國際賽會更是政府現階段努力之主要方向 (體委會,2007),然 侷限於兩岸特殊政治情勢與國際外交處境,我國要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承辦權實 屬不易,因此,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多以培養優秀選手參加國際性賽事為主。2004 年雅典奧運會中華代表隊奪得 2 金 2 銀 1 銅之佳績,戰果豐碩,突破我國 72 年來 參加奧運會零金障礙,政府長期發展競技運動終於獲得回饋。為延續戰果,體委會擬 定「挑戰2008 黃金計畫」,並以參加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奪取 7 面金牌為目標。北京 奧運會中華代表隊共派出 80 名選手,角逐 15 項比賽,其中以跆拳道、射箭、網球、

桌球、羽球最被看好奪牌甚至摘金,最後僅靠舉重及跆拳道獲得 4 面銅牌,在 204 個參賽國家地區中,排名第 80 名,成績未如預期,更中斷自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 會起中華隊每屆奧運至少獲得1 面銀牌之紀錄,2012 年倫敦奧運會僅獲得 1 銀 1 銅,成 績亦未如預期。

行政院劉前院長於北京奧運會中華代表團返國歡迎餐會致詞時指出:「體育是國力 的展現,國民體能固然是大家所重視,但競技場上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這次奧運成績 雖未盡理想,也突顯出了我們對體育人才的培訓,必須著重在長期、有系統的培養。因 此,政府未來將針對過去不足與盲點的部分,全面檢討改進,並將『人才培育』作為施 政主軸,另一方面對於優秀體育選手更要多加照顧,舉凡從選手的培養至未來生涯規劃 等,政府都應該投注更多心力。」 (行政院新聞局,2008);劉前院長更於體委會所提「我 國參加 2008 年北京奧運省思與前瞻」報告後指示:「請體委會及教育部跨部會合作加 強發展體育,並請體委會從運動人才的培訓、照顧、設備更新、重點運動項目及學校的

發展、運動教練的養成等面向,儘速提出『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訓計畫』,作為未來政府 推動競技運動人才培育工作的依據。」(行政院,2008)。

北京奧運結束,中華隊雖沒能帶回亮麗成績,選手奮戰到底的精神,卻從台灣頭感 動到台灣尾,然而,熱潮退去後,又有多少人會記得這群中華健兒。他們的過去,艱辛 又漫長,他們的未來,並不會因此而穩定,這似乎是運動員的宿命 (潘姿吟,2008)。對 大多數的運動員而言,從小接受艱苦的訓練,無非是想在運動競技舞臺上有優異的表現,

期盼在運動領域中創造非凡的成就,以便為自己在生命中留下永恆美好的註腳,甚至於 能夠對未來生涯發展有所幫助,但現實的運動世界裡可以站上金字塔上端的終究是少數,

更遑論榮登頂端,其困難度可想而知;而運動員在追求極致運動成績的同時,經常忽略 自己在運動以外其它領域能力的探索及培養,使得許多具潛能之優秀運動員在運動生涯 結束之際,除要面臨轉換舞台時心理調適的問題 (洪聰敏,2003;Grove, Lavallee, Gordon,

& Harvey, 1998),更造成運動員退役後對於未來生涯感到無所適從,或者是意識到退役 後可能面臨到就業不易,生活沒有保障之困境,因而選擇提早離開競技運動舞台,以致 於對整體國家競技運動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即運動員除運動能力的發展外,也會經歷從 青少年到成年的轉換歷程,最後進入職場,而在這過程中,個人心理發展、人際關係互 動、自我的認同、就業能力及退休後的規劃,都攸關生涯轉換的成敗,卻由於其對生涯 發展議題不重視,對生涯準備的態度過於鬆散 (周文祥,1996;劉泰一、彭慧玲,2009),

再加上缺乏生涯之探索與準備,以及其他領域專業知能與技能不足等問題 (洪子晴,

2011;吳淑卿、解德春,2007),致使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上較一般人更為嚴峻。簡言之,

建置系統化運動員生涯發展輔導機制,協助運動員順利銜接運動生涯至退役後的生活,

乃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提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必須關注的議題 (鄭志富,2010)。

生涯發展係指個體在一生當中關聯到教育、職業以及其它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 發展,其最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根 據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大專運動員正處於生涯發展之關鍵階段,面臨許多關於人 生發展之重大抉擇,需藉由生涯探索以瞭解自我,並蒐集相關就業資訊,釐清未來的生 涯方向,以作為生涯抉擇之依歸 (楊珮琳,林靜萍,2009),方可讓大專運動員從競技運

動舞台退役後,有較順利的生涯發展。根據中時人力網分析「企業端對各科系應屆畢業 生的需求狀況」報告指出,體育系名列最不被企業青睞科系的第一名,且調查資料顯示,

體育相關科系的應屆畢業生都認為,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容易在社會上 找到合適的工作 (曾文正,2002);再者,國內運動員大多從小即開始接受運動訓練,太 早從事專項訓練的結果,除了其它活動時間遭剝奪外,更被強調只有好的運動成績,未 來才有希望的觀念,長期對於基礎學科能力不甚重視,導致未來進修與謀職困難重重,

僅能將職業目標侷限在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的工作上,卻也由於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

體育教師需求量大幅銳減,教師職缺一職難求之窘境 (紀俊吉、蘇慧慈,2006;劉泰一、

彭慧玲,2009),直接影響到許多優秀運動員之生涯發展 (曾逸誠,2005;黎天生、李光 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迫使許多運動員需往其它不同工作領域另覓發 展,然而運動員由於長時間投入心力在運動訓練及比賽上,忽視在課業學習及其它領域 能力的培養,以及對生涯轉型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等因素,使其退役時常會面臨到無法 順利生涯轉換的問題 (陳志睿、林如瀚,2010)。簡言之,我國運動產業未如歐美國家蓬 勃,其相關人力需求不大,以致能夠從運動員轉任到教練與行政管理者等相關工作並不 容易,在退出運動舞台後,缺乏其它專長技能的運動員,很難在其他行業找到工作,造 成嚴重失業問題,此一現象突顯出在運動員的培育過程中,生涯技能發展的方式過於窄 化的現象 (詹俊成、陳素青,2013),也使得運動員生涯發展問題嚴重。

相關研究顯示,大學校院學生在生涯發展上缺乏目標與生涯定向,對未來職業的選 擇感到陌生與困難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林清文,1994),而大專運動員對 生涯發展的瞭解與重視程度又低於一般大學生,且在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的考量上更為 狹隘,使得職涯發展過程並不順利 (陳聖芳,1997;謝佳男,2001)。生涯發展是個體終 身動態學習與發展的歷程,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個人的成長及人生目標的實現。大專運動 員經由啟蒙教練引導進入後,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參與訓練與競賽,卻因為長期輕忽學 業及其它專業技能之學習與養成,多數人皆等到運動生涯即將結束時才開始思考未來的 生涯發展,致使其心理產生極大壓力與不安定感。為改善運動員生涯發展困境,政府雖 有辦理相關補救措施,然其較偏重於升學輔導與提供獎勵金,仍未建置系統化的運動員

生涯輔導制度,致使許多優秀運動員在對未來生涯發展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消極退出 運動舞台,這不僅造成個人生涯目標未完成的缺憾,更是國家的競技運動人力資源的損 失 (詹俊成、陳素青,2013)。因此,瞭解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影響因素,研訂相關因 應策略,不僅有助大專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規劃,更可利於提升其運動表現,為國家爭取 最高榮譽,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社會支持能使個體在社會網路中透過與正式組織及非正式組織的互動獲得實質上 或情緒上的幫助 (闕美華,2000)。Blustein, Prezioso, 與 Schultheiss (1995) 將學生與父 母的依附關係放入生涯發展的研究議題,研究結果發現,穩定安全的依附關係能促進個 體更積極地進行生涯探索。近來,研究者更將支持關係從家庭中的父母、手足,擴充到 同儕、角色楷模等家庭外的人際關係 (Schultheiss, 2003),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關係的品 質與生涯發展有互相聯結的關係,且對生涯決策結果有重大影響 (毛菁華、周富美、許 鶯珠,2008),其中父母支持、教師支持都是影響學生生涯發展的關鍵因素 (Farmer, 1985)。

Felsman 與 Blustein (1999) 以同儕的關係來探討青少年生涯發展的探索和承諾之研究 結果發現,個體與同儕有依附和親密關係者,較能進行環境的探索和生涯抉擇的承諾。

黃慧森與廖鳳池 (2008) 研究結果發現重要他人的支持是高中生生涯脈絡的影響因子。

洪煌佳 (2012) 研究則發現社會支持對於體育班學生生涯規劃與抉擇有所幫助。簡言之,

社會支持助於個體擁有正向價值觀來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決策 (Goldberg & Chandler, 1995),即瞭解大專運動員的社會支持現況,以及探討社會支持對生涯發展之影響情形,

進而提供相關的支援與協助,將有助於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規劃。

生涯信念係指當個體面臨自身生涯發展時,影響決定的信念 (張小鳳、林蔚芳,1996)。

信念的形成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對生涯信念的瞭解無法抽離於個體的生存環境,而獨

信念的形成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對生涯信念的瞭解無法抽離於個體的生存環境,而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