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Copied!
2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 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詹俊成 指導教授:鄭志富.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

(2)    .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2013 年 8 月 研究生:詹俊成 指導教授:鄭志富 摘要 本研究以生涯發展理論為基礎,探討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 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 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認知差異情形、分析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 能與生涯發展之相關性,以及驗證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 涯發展之線性結構模式為主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分為兩大階段進行,首先以參加 101 年 全國大學校院運動會公開組之 650 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透過「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 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獲得 551 份有效問卷,並 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其後, 再透過立意抽樣方式選取 6 名大專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方式瞭解大專運動員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現況與重要影響因素;最後,綜整量 化與質性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方面,對於隊友支持的感受最為強烈。在生涯信念方面,對 工作價值的知覺情形最高。在生涯自我效能方面,以目標選擇決定的自我效能最佳, 蒐集職業資料的自我效能最低。在生涯發展方面,在生涯探索與生涯定向的知覺情 形頗為均衡。 二、大專運動員之性別會影響對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認知 程度;大專運動員之年級會影響對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認知程度。 三、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具典型相關;大專運動 員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具典型相關;大專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 涯發展具典型相關。 i   .

(3)    . 四、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結構方程模式各估計 參數路徑達顯著效果,顯示社會支持越高則會產生更積極的生涯信念以及更高的生 涯自我效能,進而影響生涯發展;大專運動員缺乏具體實質的支持,加上來自於家 人、隊友等人的支持與高度期待所產生的心理壓力,致使社會支持對生涯發展無顯 著影響。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政府相關部門與學校除建構完善的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體系, 培養正向的生涯信念外,更要提升其生涯規劃相關能力的自信心,方能對大專運動員的 生涯發展有所助益。而針對未來研究方面,建議未來可針對其他層級運動員,以及運動 員的家長、教練等進行研究,藉以進行更廣泛的討論,當可獲得更寶貴的研究成果;此 外,可採縱貫面的多年期追蹤調查研究,亦可在多年期研究過程中介入相關輔導機制, 探討相關輔導策略所帶來的影響與效益,如此將可更深入地剖析運動員在本研究各研究 變項上的表現與轉變。. 關鍵詞:優秀運動員、生涯轉換、生涯決定、生涯輔導、生涯規劃. ii   .

(4)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Career Belief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thletes August, 2013 Chan, Chun-Chen Advisor: Cheng, Chih-Fu.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career belief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thletes. 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researcher took 650 college athletes as the subjects to distribute the questionnaires, 551 of which were valid. With the dad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ere performed for data analysis.  Then,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ing with 6 college athletes,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After combining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data,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derived as following: 1. Most of the college athletes perceived more social support from their teammates, had better perception on work value dimension of career beliefs, reflected more confidence in goals selection dimension of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the lowest cognitions toward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gathering, career exploration and career orientation were identical. 2. Both gender and grade would affect the score of college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career belief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3. College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ha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ith career belief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beliefs ha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ith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self-efficacy ha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ith career development. 4. There was a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ocial support, career beliefs, career iii   .

(5)    .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thletes. The career belief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have direct impact on career development while social support have direct impact on career development through career belief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However, College athletes lack of substantial support and rather receive much expectation which resulted in stress from parents and teammates. Therefore, the social support does not have direct impact on career development. Above all, if the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education want to improve college athletes’ career development, they should not only increase social support, cultivate positive career beliefs, but also strengthen college athletes’ confidence in career planning. . Key words: elite athlete, career transitio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career counseling, career planning. iv   .

(6)    . 謝. 誌.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恩師鄭志富教授,從碩士班到博士班的學習 歷程中,恩師除在學術研究上給予指導與提攜外,當學生在生活中遭遇到瓶頸或難題時, 恩師總是義不容辭地給予最熱切的關懷與協助,讓我在身為研究生的日子裡備感溫馨, 能夠成為恩師的門生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再者,要感謝張少熙教授、程瑞福教授在 學術研究的歷程中不斷地給予勉勵,讓我對於學術研究之路更加充滿信心與期待,尤其 是在論文口試過程中所給予的建議,讓我對整個研究的邏輯性與脈絡有更深入的瞭解。 此外,也要感謝楊志顯教授與洪嘉文副局長在學位考試的過程中提供諸多精闢的見解, 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加充實與完整。 回顧論文的撰寫過程中雖然充滿艱辛,但是在秀華學姊、秉毅以及哲君等鄭派門生 的鼓勵之下,讓我得以亦步亦趨地朝畢業之路前進。也要感謝所有曾經參與研究調查的 運動員們,特別是 6 位接受訪談的運動員,因為有你們的鼎力襄助,才能使研究得以順 利完成。 最後,要感謝內人素青以及可愛的小寶貝芯睿的陪伴與支持,讓我在面臨低潮期時 依舊能夠奮力向前邁進,也要感謝我的父母親的一路的支持與鼓勵,讓我的人生旅途更 加順遂。特以此謝誌向所有關心我的人,表達最誠摯的感謝之意。. 詹俊成 謹誌 2013.08. v   .

(7)    . 目. 次. 中文摘要……………………………………………….….……………………………………i 中文摘要…………………………………..…………………….……………………………iii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目次………………………………………………………………….…………...………xiv  .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10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生涯發展相關理論與研究 ............................................................................. 12  第二節 社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 ............................................................................. 29  第三節 生涯信念相關理論與研究 ............................................................................. 38  第四節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與研究 ..................................................................... 45  第五節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係 ......................... 54  第六節 本章總結 ......................................................................................................... 64  vi   .

(8)    .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7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72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7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73  第六節 調查研究實施 ................................................................................................. 86  第七節 資料處理 ......................................................................................................... 87 .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93  第一節 大專運動員背景變項分析 ............................................................................. 93  第二節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現況分析 . 95  第三節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差異分析 109  第四節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 128  第五節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模式分析 ...................................................................................................................... 152 .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78  第一節 結論 ............................................................................................................... 178  第二節 建議 ............................................................................................................... 182 . 參考文獻 ........................................................................................................... 185  附錄一 ............................................................................................................... 207  附錄二 ............................................................................................................... 215  vii   .

(9)    . 附錄三 ............................................................................................................... 223 附錄四 ............................................................................................................... 224. viii   .

(10)    . 表. 次. 表 2-1. 生涯的定義.............................................................................................................. 15. 表 2-2. 生涯發展的定義...................................................................................................... 17. 表 2-3. GINZBERG 等的生涯發展階段時期與特徵表 .................................................... 19. 表 2-4. SUPER 生涯發展論的發展階段及發展任務表 .................................................... 21. 表 2-5. 運動員生涯發展相關研究...................................................................................... 25. 表 2-6. 社會支持之定義...................................................................................................... 30. 表 2-7. 運動員社會支持來源一覽表.................................................................................. 33. 表 2-8.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34. 表 2-9. 生涯信念的意義...................................................................................................... 39. 表 2-10. 生涯信念相關研究.................................................................................................. 42. 表 2-11. 生涯自我效能之定義 .............................................................................................. 47. 表 2-12.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51. 表 2-13. 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相關之研究.......................................................................... 54. 表 2-14. 社會支持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 55. 表 2-15. 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 57. 表 2-16. 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 59. 表 2-17. 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 60. 表 2-18.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 61. 表 3-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一覽表...................................................................................... 73 ix .  .

(11)    . 表 3-2. 專家組合表.............................................................................................................. 76. 表 3-3. 內容效度檢測結果統計表...................................................................................... 76. 表 3-4. 預試樣本及問卷回收一覽表.................................................................................. 77. 表 3-5. 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8. 表 3-6. 生涯信念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8. 表 3-7.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9. 表 3-8. 生涯發展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79. 表 3-9.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81. 表 3-10. 生涯信念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82. 表 3-11.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83. 表 3-12. 生涯發展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84. 表 3-13. 正式研究問卷發放數量一覽表.............................................................................. 87. 表 4-1. 大專運動員之背景變項分析結果摘要表.............................................................. 93. 表 4-2.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現況分析摘要表.................................................................. 95. 表 4-3. 大專運動員生涯信念現況分析摘要表.................................................................. 96. 表 4-4. 大專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現況分析摘要表.......................................................... 97. 表 4-5. 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現況分析摘要表.................................................................. 97. 表 4-6. 不同性別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09. 表 4-7. 不同年級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0. 表 4-8. 不同大專運動會最佳參賽成績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0. 表 4-9. 不同參與運動訓練時間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1 x .  .

(12)    . 表 4-10. 不同入學方式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1. 表 4-11. 不同參與最高運動賽事層級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 112. 表 4-12. 不同專長運動員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2. 表 4-13. 假設一之考驗結果................................................................................................ 113. 表 4-14. 不同性別大專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4. 表 4-15. 不同年級大專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5. 表 4-16. 不同大專運動會最佳參賽成績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5. 表 4-17. 不同參與運動訓練時間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表 4-18. 不同入學方式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表 4-19. 不同參與最高運動賽事層級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表 4-20. 不同專長運動員在生涯信念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7. 表 4-21. 假設二之考驗結果................................................................................................ 117. 表 4-22. 不同性別大專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9. 表 4-23. 不同年級大專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19. 表 4-24. 不同大專運動會最佳參賽成績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 120. 表 4-25. 不同參與運動訓練時間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0. 表 4-26. 不同入學方式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1. 表 4-27. 不同參與最高運動賽事層級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1. 表 4-28. 不同專長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2. 表 4-29. 假設三之考驗結果................................................................................................ 122. xi   .

(13)    . 表 4-30. 不同性別大專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3. 表 4-31. 不同年級大專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4. 表 4-32. 不同大專運動會最佳參賽成績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4. 表 4-33. 不同參與運動訓練時間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5. 表 4-34. 不同入學方式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5. 表 4-35. 不同參與最高運動賽事層級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5. 表 4-36. 不同專長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之差異分析結果摘要表........................................ 126. 表 4-37. 假設四之考驗結果................................................................................................ 126. 表 4-38. 社會支持各構面與生涯信念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28. 表 4-39. 社會支持各構面與生涯自我效能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31. 表 4-40. 社會支持各構面與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33. 表 4-41. 假設五之考驗結果................................................................................................ 135. 表 4-42. 生涯信念各構面與生涯自我效能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40. 表 4-43. 生涯信念各構面與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42. 表 4-44. 假設六之考驗結果................................................................................................ 144. 表 4-45. 生涯自我效能各構面與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摘要表............ 148. 表 4-46. 假設七之考驗結果................................................................................................ 150. 表 4-47. 社會支持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53. 表 4-48. 社會支持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53. 表 4-49. 生涯信念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56. 表 4-50. 生涯信念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56 xii .  .

(14)    . 表 4-51.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58. 表 4-52.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58. 表 4-53. 生涯發展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60. 表 4-54. 生涯發展量表之模式參數估計結果摘要表........................................................ 161. 表 4-55. 結構模式估計摘要表............................................................................................ 163. 表 4-56.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整體模式評鑑結果摘要表 165. 表 4-57.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模式參數一覽表................ 167. 表 4-58.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模式適配度評鑑摘要表.... 167. 表 4-59. 假設八之考驗結果................................................................................................ 169. 表 4-60. 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模式效果值分析摘要表.... 169. xiii   .

(15)    . 圖. 次. 圖 2-1. 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 31. 圖 2-2. BANUDRA 自我效能察覺模式 ............................................................................. 48. 圖 2-3. 研究假設.................................................................................................................. 6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72. 圖 4-1.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30. 圖 4-2.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33. 圖 4-3.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34. 圖 4-4. 大專運動員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42. 圖 4-5. 大專運動員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44. 圖 4-6. 大專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49. 圖 4-7. 社會支持量表模式圖............................................................................................ 155. 圖 4-8. 生涯信念量表模式圖............................................................................................ 157. 圖 4-9.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模式圖.................................................................................... 159. 圖 4-10. 生涯發展量表模式圖............................................................................................ 161. 圖 4-11.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模式 ................ 168. xiv   .

(16) 1  . 第壹 壹章 緒論 緒 奧運 運金牌運動 動員之養成,絕非一朝 朝一夕就可達 達成,政府 府必須積極著 著手建立運 運動人才 篩選機制 制、強化運 運動科研支援 援能力、提 提升教練專業 業素養、建 建置運動傷害 害防護體系 系、健全 運動競賽 賽制度及落 落實運動員生 生涯輔導等 等策略,進而 而建構整體 體計畫性之運 運動人才培 培育制度, 方能培育 育出具國際 際競爭力之優 優秀運動員 員。運動員如 如想要獲得 得好成績就必 必須投入大 大量的時 間與精力 力參與訓練 練及比賽,因 因此,花費 費在學業以及 及其它專業 業學識技能學 學習的時間 間則相對 較少,而 而在升學主 主義掛帥的社 社會環境及 及追求卓越運 運動成績的 的雙重壓力下 下,運動員 員倘若沒 有做好心 心理調適,以及學校沒 沒有適時地 地給予學業與 與心理輔導 導,則不僅影 影響其學業 業與運動 表現,更 更會對運動 動員退役後的 的生涯發展 展產生負面衝 衝擊。換言 言之,運動員 員退役後的 的生涯發 展困境,是所有運動 動員在追求 求卓越表現之 之餘均必須 須面對的課題 題,當運動明 明星的光環 環退去, 曾經在運 運動場上叱 叱吒風雲的運 運動員該何 何去何從 (劉 劉泰一、彭 彭慧玲,20009),退休後 後的生涯 發展是否 否有未來性 性及穩定性等 等,已成為 為影響運動員 員是否願意 意持續積極參 參與專項運 運動訓練 的重要因 因素。 中華 華隊歷屆奧 奧運得獎選手 手中,包含 含陳詩欣、朱 朱木炎,吳 吳惠如、宋玉 玉麒、陳葦 葦綾、許 淑瀞等均 均是在大學 學階段達到運 運動生涯高 高峰,即大專 專運動員係 係我國參加國 國際運動競 競賽的的 菁英部隊 隊,而能否 否協助其在退 退役後成功 功轉換跑道,使其在離 離開運動舞台 台後都有好 好的生涯 發展,係 係能否激起 起大專運動員 員持續參與 與訓練計畫,追求更高 高運動成績表 表現,為國 國家爭取 榮譽的關 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探討大專 專運動員生涯 涯發展之影 影響因素,並 並提出具體 體因應策 略,乃成 成為政府推 推展競技運動 動政策,培 培育優秀運動 動人才之重 重要議題。以 以下僅就本 本研究之 問題背景 景、研究目 目的、研究問 問題、研究 究範圍與限制 制、研究重 重要性與名詞 詞操作性定 定義等內 容作敘述 述。.

(17) 2  .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我國之體育政策多年來均以推展全民體育和提升競技運動水準為兩大主軸。在推 展全民體育方面,係以鼓勵國人從事休閒運動,提升體適能與促進親子關係,進而降 低全民健康保險支出,以造就健康活力新環境為核心理念;在提升競技運動水準方面, 則積極培育優秀運動人才,能夠在世界性賽事及奧運會中奪取金牌,增加我國國際能 見度與國人士氣為最終目標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體委會],1999),其中以積極參與國 際體育活動,爭取主辦國際賽會更是政府現階段努力之主要方向 (體委會,2007),然 侷限於兩岸特殊政治情勢與國際外交處境,我國要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承辦權實 屬不易,因此,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多以培養優秀選手參加國際性賽事為主。2004 年雅典奧運會中華代表隊奪得 2 金 2 銀 1 銅之佳績,戰果豐碩,突破我國 72 年來 參加奧運會零金障礙,政府長期發展競技運動終於獲得回饋。為延續戰果,體委會擬 定「挑戰 2008 黃金計畫」,並以參加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奪取 7 面金牌為目標。北京 奧運會中華代表隊共派出 80 名選手,角逐 15 項比賽,其中以跆拳道、射箭、網球、 桌球、羽球最被看好奪牌甚至摘金,最後僅靠舉重及跆拳道獲得 4 面銅牌,在 204 個參賽國家地區中,排名第 80 名,成績未如預期,更中斷自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 會起中華隊每屆奧運至少獲得 1 面銀牌之紀錄,2012 年倫敦奧運會僅獲得 1 銀 1 銅,成 績亦未如預期。 行政院劉前院長於北京奧運會中華代表團返國歡迎餐會致詞時指出:「體育是國力 的展現,國民體能固然是大家所重視,但競技場上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這次奧運成績 雖未盡理想,也突顯出了我們對體育人才的培訓,必須著重在長期、有系統的培養。因 此,政府未來將針對過去不足與盲點的部分,全面檢討改進,並將『人才培育』作為施 政主軸,另一方面對於優秀體育選手更要多加照顧,舉凡從選手的培養至未來生涯規劃 等,政府都應該投注更多心力。」 (行政院新聞局,2008);劉前院長更於體委會所提「我 國參加 2008 年北京奧運省思與前瞻」報告後指示:「請體委會及教育部跨部會合作加 強發展體育,並請體委會從運動人才的培訓、照顧、設備更新、重點運動項目及學校的.

(18) 3  . 發展、運動教練的養成等面向,儘速提出『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訓計畫』,作為未來政府 推動競技運動人才培育工作的依據。」(行政院,2008)。 北京奧運結束,中華隊雖沒能帶回亮麗成績,選手奮戰到底的精神,卻從台灣頭感 動到台灣尾,然而,熱潮退去後,又有多少人會記得這群中華健兒。他們的過去,艱辛 又漫長,他們的未來,並不會因此而穩定,這似乎是運動員的宿命 (潘姿吟,2008)。對 大多數的運動員而言,從小接受艱苦的訓練,無非是想在運動競技舞臺上有優異的表現, 期盼在運動領域中創造非凡的成就,以便為自己在生命中留下永恆美好的註腳,甚至於 能夠對未來生涯發展有所幫助,但現實的運動世界裡可以站上金字塔上端的終究是少數, 更遑論榮登頂端,其困難度可想而知;而運動員在追求極致運動成績的同時,經常忽略 自己在運動以外其它領域能力的探索及培養,使得許多具潛能之優秀運動員在運動生涯 結束之際,除要面臨轉換舞台時心理調適的問題 (洪聰敏,2003;Grove, Lavallee, Gordon, & Harvey, 1998),更造成運動員退役後對於未來生涯感到無所適從,或者是意識到退役 後可能面臨到就業不易,生活沒有保障之困境,因而選擇提早離開競技運動舞台,以致 於對整體國家競技運動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即運動員除運動能力的發展外,也會經歷從 青少年到成年的轉換歷程,最後進入職場,而在這過程中,個人心理發展、人際關係互 動、自我的認同、就業能力及退休後的規劃,都攸關生涯轉換的成敗,卻由於其對生涯 發展議題不重視,對生涯準備的態度過於鬆散 (周文祥,1996;劉泰一、彭慧玲,2009), 再加上缺乏生涯之探索與準備,以及其他領域專業知能與技能不足等問題 (洪子晴, 2011;吳淑卿、解德春,2007),致使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上較一般人更為嚴峻。簡言之, 建置系統化運動員生涯發展輔導機制,協助運動員順利銜接運動生涯至退役後的生活, 乃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提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必須關注的議題 (鄭志富,2010)。 生涯發展係指個體在一生當中關聯到教育、職業以及其它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 發展,其最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根 據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大專運動員正處於生涯發展之關鍵階段,面臨許多關於人 生發展之重大抉擇,需藉由生涯探索以瞭解自我,並蒐集相關就業資訊,釐清未來的生 涯方向,以作為生涯抉擇之依歸 (楊珮琳,林靜萍,2009),方可讓大專運動員從競技運    .

(19) 4  . 動舞台退役後,有較順利的生涯發展。根據中時人力網分析「企業端對各科系應屆畢業 生的需求狀況」報告指出,體育系名列最不被企業青睞科系的第一名,且調查資料顯示, 體育相關科系的應屆畢業生都認為,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容易在社會上 找到合適的工作 (曾文正,2002);再者,國內運動員大多從小即開始接受運動訓練,太 早從事專項訓練的結果,除了其它活動時間遭剝奪外,更被強調只有好的運動成績,未 來才有希望的觀念,長期對於基礎學科能力不甚重視,導致未來進修與謀職困難重重, 僅能將職業目標侷限在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的工作上,卻也由於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 體育教師需求量大幅銳減,教師職缺一職難求之窘境 (紀俊吉、蘇慧慈,2006;劉泰一、 彭慧玲,2009),直接影響到許多優秀運動員之生涯發展 (曾逸誠,2005;黎天生、李光 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迫使許多運動員需往其它不同工作領域另覓發 展,然而運動員由於長時間投入心力在運動訓練及比賽上,忽視在課業學習及其它領域 能力的培養,以及對生涯轉型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等因素,使其退役時常會面臨到無法 順利生涯轉換的問題 (陳志睿、林如瀚,2010)。簡言之,我國運動產業未如歐美國家蓬 勃,其相關人力需求不大,以致能夠從運動員轉任到教練與行政管理者等相關工作並不 容易,在退出運動舞台後,缺乏其它專長技能的運動員,很難在其他行業找到工作,造 成嚴重失業問題,此一現象突顯出在運動員的培育過程中,生涯技能發展的方式過於窄 化的現象 (詹俊成、陳素青,2013),也使得運動員生涯發展問題嚴重。 相關研究顯示,大學校院學生在生涯發展上缺乏目標與生涯定向,對未來職業的選 擇感到陌生與困難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林清文,1994),而大專運動員對 生涯發展的瞭解與重視程度又低於一般大學生,且在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的考量上更為 狹隘,使得職涯發展過程並不順利 (陳聖芳,1997;謝佳男,2001)。生涯發展是個體終 身動態學習與發展的歷程,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個人的成長及人生目標的實現。大專運動 員經由啟蒙教練引導進入後,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參與訓練與競賽,卻因為長期輕忽學 業及其它專業技能之學習與養成,多數人皆等到運動生涯即將結束時才開始思考未來的 生涯發展,致使其心理產生極大壓力與不安定感。為改善運動員生涯發展困境,政府雖 有辦理相關補救措施,然其較偏重於升學輔導與提供獎勵金,仍未建置系統化的運動員    .

(20) 5  . 生涯輔導制度,致使許多優秀運動員在對未來生涯發展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消極退出 運動舞台,這不僅造成個人生涯目標未完成的缺憾,更是國家的競技運動人力資源的損 失 (詹俊成、陳素青,2013)。因此,瞭解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影響因素,研訂相關因 應策略,不僅有助大專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規劃,更可利於提升其運動表現,為國家爭取 最高榮譽,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社會支持能使個體在社會網路中透過與正式組織及非正式組織的互動獲得實質上 或情緒上的幫助 (闕美華,2000)。Blustein, Prezioso, 與 Schultheiss (1995) 將學生與父 母的依附關係放入生涯發展的研究議題,研究結果發現,穩定安全的依附關係能促進個 體更積極地進行生涯探索。近來,研究者更將支持關係從家庭中的父母、手足,擴充到 同儕、角色楷模等家庭外的人際關係 (Schultheiss, 2003),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關係的品 質與生涯發展有互相聯結的關係,且對生涯決策結果有重大影響 (毛菁華、周富美、許 鶯珠,2008),其中父母支持、教師支持都是影響學生生涯發展的關鍵因素 (Farmer, 1985)。 Felsman 與 Blustein (1999) 以同儕的關係來探討青少年生涯發展的探索和承諾之研究 結果發現,個體與同儕有依附和親密關係者,較能進行環境的探索和生涯抉擇的承諾。 黃慧森與廖鳳池 (2008) 研究結果發現重要他人的支持是高中生生涯脈絡的影響因子。 洪煌佳 (2012) 研究則發現社會支持對於體育班學生生涯規劃與抉擇有所幫助。簡言之, 社會支持助於個體擁有正向價值觀來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決策 (Goldberg & Chandler, 1995),即瞭解大專運動員的社會支持現況,以及探討社會支持對生涯發展之影響情形, 進而提供相關的支援與協助,將有助於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規劃。 生涯信念係指當個體面臨自身生涯發展時,影響決定的信念 (張小鳳、林蔚芳,1996)。 信念的形成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對生涯信念的瞭解無法抽離於個體的生存環境,而獨 特的信念,對個體的生涯會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並足以改變個體生涯決定行為 (蘇明 月,2006),即個體生涯發展與其所抱持的信念有密切的關係,一旦個體面臨生涯選擇, 或是要對未來的方向作抉擇時,能擁有精確合宜的生涯信念,將是作成抉擇的重要的參 考 (袁志晃,1997)。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運動員面臨升學及就業問題時,若身旁無人給 予適時地引導其擁有正向的信念時,較易對未來感到茫然 (張碧娟,2010)。林正洲 (2005)    .

(21) 6  . 研究則發現,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對生涯發展有正向影響力,即體育班學生之生 涯信念越積極,則其對未來生涯發展的知覺情形越佳。換言之,生涯信念對個體生涯方 向抉擇以至後續的生涯發展影響不容小覷,如能先釐清大專運動員對未來生涯的態度與 看法,並做適度的引導,避免產生不理性的生涯信念,不僅有利於運動成績表現,更能 使其有更積極的生涯探索行為,進而做出最佳的生涯發展決策。 Hackett 與 Betz (1981) 認為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在決策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當 個體在面對生涯發展相關議題,對自己的應對能力具有高度信心時,越可能排除在生涯 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阻礙。就生涯發展歷程之觀點,大專運動員正處於生涯發展之探 索階段,其主要的生涯發展任務即在透過各種生涯探索活動,增進生涯自我效能,並逐 漸釐清其生涯發展方向,以訂定具體的生涯計畫 (厲瑞珍,2002)。運動員因長期投入時 間參與訓練,常會面臨到學業學習困擾、角色衝突、人際關係、運動傷害、自我認同、 生涯探索與生涯自我效能較低等問題 (季力康,2000;洪子晴,2011;張宏亮,1995; 許健明,1998;劉泰一、彭慧玲,2009),導致許多運動員從競技運動舞台退役後面臨 生涯發展不順遂之困境。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大專生透過生涯自我效能之提升能夠幫助 其更有自信面對生涯發展方面之問題,即生涯自我效能越高者,則對未來生涯發展的展 望越趨樂觀 (李詠秋,2002;Luzzo, 1999;Matzeder & Krieshok, 1995)。因此,若能提 高大專運動員對於生涯計畫擬定及問題解決能力等之自信心,必能大幅降低其對生涯發 展不安之感受,進而強化大專運動員積極持續參與運動訓練之意圖,提升訓練績效。 綜上所述,協助運動員升學、就業等相關事宜,係讓運動員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投入 運動訓練,發揮運動潛能,爭取佳績的重要關鍵因素。大專運動員係我國的菁英選手, 然許多優秀運動員卻因對於未來生涯的迷惘與不安,而選擇在進入大學就學後隨即急流 湧退,或是大學畢業之際即終止運動員生涯,對於我國競技運動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 此,探討影響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因素,協助其做好生涯發展之相關規劃與配套措施, 實為政府培育優秀運動人才,提升國家競技運動實力之重要課題。審視過去相關研究發 現,社會支持、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均是影響運動員生涯發展的重要變項;而過去 有關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研究,在統計分析方法上多以差    .

(22) 7  . 異比較、相關分析或是逐步迴歸分析,藉以瞭解變項間的關係與預測力,尚無完整的四 個變項間相互影響路徑之研究,難以清楚描繪出個變項間的線性關係。因此,本研究除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探究大專運動員背景變項與各變項間的差異情形,採用典型相關 分析法分析各研究變項間之關係,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各研究變項間相互影響路徑, 希冀能夠經由研究結果建立一套因果關係模式,並輔以深度訪談,以提高本研究之深度 與精確度。最後,研究成果將可作為政府部門與學校擬定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輔導策略 之參考依據,建構更完善的優秀運動人才培訓體系,營造更優質的訓練環境,讓更多具 運動潛能之人才願意投入運動訓練,提升我國競技運動實力,係本研究最終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情形與研究變項間之線性結構模式。依據研究背景所述,本研究針對大專運動員背景變 項、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現況進行探討後,比較不同背景 變項之大專運動員於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各變項之差異情形; 分析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變項間彼此之相關性; 並進一步驗證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變項間之線性結構關係模 式;最後,透過質性訪談研究,比對量化研究結果,藉以發掘量化研究結果中未發現之 重要訊息資料,俾利於對整體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以提出更周延的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間的相關 性及彼此間的影響路徑。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壹、探討大專運動員在背景變項、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現    .

(23) 8  . 況為何? 貳、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運動員在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 是否有差異? 參、分析大專運動員之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相關情形為何? 肆、驗證大專運動員之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線性結構模式 是否適配?.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報名參加 101 年全國大學校院運動會公開組賽事之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並 以「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 採分層比例隨機取樣方式進行研究對象選取與問卷發放事宜,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質性研究部分,依不同 性別,各抽取 3 位選手,總計選取 6 名大專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並以深度訪談方式以瞭 解其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現況,並與量化研究結果進行比 對,做為建構大專運動員生涯輔導機制之參考。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問卷調查係屬於自陳量表,受試者於填答量表時可能會受到認知、情緒、 態度等主觀因素影響,對問卷的填答有所保留,因此,研究者無法完全控制受試者 填答實的真實程度,僅能假設所有受試者皆誠實填答。 二、本研究之調查對象係就讀於各大專校院之公開組運動員,因此,研究結果無法類推 至其它組別或年紀之運動員;再者,本研究係以參加 101 年全國大學校院運動會公 開組賽事之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該賽事之競賽種類與項目係以個人競賽為主,基此, 本研究結果無法類推至參加團體性運動競賽之大專公開組運動員。.    .

(24) 9  .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建構計畫性的培訓制度,協助運動員發揮運動潛能,創造佳績,並順利銜接運動生 涯到退役後順利進入職場生活,已成為政府推展競技體育政策,培育菁英運動員的重要 課題。我國運動員在選手生涯至退休的生涯發展過程中,仍缺乏系統化的生涯輔助機制, 以至於對大專運動員在學期間以及大學畢業後是否持續積極參與運動訓練之意願與訓 練成果產生負面影響,簡言之,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已成為影響大專運動員運動成績表 現,以及提升國家競技運動水準的關鍵因素,倘若能夠釐清其主要影響因素,並規劃適 當輔導策略,則必能培育出更多一流的選手,提升我國競技運動實力。因此,本研究以 生涯發展理論為基礎,探究影響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其對國內運動員生涯 發展理論與實務之重要性如下: 壹、瞭解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影響因素 大專運動員因長期投入運動訓練,專注於運動競技成績的表現,經常忽略其它方面 的學習,造成生涯發展方面的準備能力不足,當其意識到大學畢業後可能面臨到就業困 境與生計壓力時,不僅會動搖其參與運動訓練的意圖,影響訓練成果,更會因為現實環 境因素考量,而選擇提早離開競技運動舞台,造成人力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對提升國家 競技運動實力影響甚鉅。本研究結果可以瞭解社會支持、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對大 專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影響情形,進而提出因應策略,作為政府及學校相關單位改善運動 訓練與學習環境之參考,減少運動員退役後所衍生的生涯發展問題。 貳、作為國內有關運動員生涯發展研究理論之學術立論參照 本研究為國內首篇探討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若經由本研究驗證社 會支持、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對大專運動員的生涯發展確實有影響,且變項間彼此 存有線性結構關係,則研究結果將可作為後續運動員生涯發展相關研究之參考依據。藉 由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希冀能夠擴展有關運動員生涯發展領域的研究風潮,進一步釐清 運動員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與影響因素,進而強化國內有關運動員生涯發展 研究之廣度與深度,發展出更周延的運動員生涯發展結構模式之立論架構。    .

(25) 10  . 參、提供政府相關部門建構競技運動人才培育制度之參考 計畫性地引導與協助運動員升學、就業等相關事宜,係讓運動員願意積極投入訓練, 創造競技佳績的重要因素。國內多數運動員在學期間對於生涯發展並無危機意識,亦無 計畫性的生涯規劃,更有許多運動員都是在運動員生涯結束之際,才思考未來的職涯方 向,導致無法順利進行生涯轉換任務,面臨生涯發展不順遂的困境,也促使許多家長對 於子女從事運動訓練多抱持反對態度,致使許多具運動潛能之人才被埋沒。本研究成果 不僅可以喚起運動員之家長與教練有關生涯發展的意識,亦可作為政府規劃辦理優秀運 動員生涯輔導策略,建構完善之優秀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之參考。. 第六節. 名詞釋義. 壹、大專運動員 (college athlete) 報名參加 101 年全國大學校院運動會公開組比賽之運動員。 貳、生涯發展 (career development) Super (1990) 認為,生涯發展是隨著個人的成長和學習而形成個體獨特的生涯發展 取向,該發展是連續漸進的終生歷程,在歷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任務,若上一階 段的任務未能完成,將會影響下一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本研究所指生涯發展是大專運 動員終身動態學習與發展的歷程,透過生活活動形塑自我概念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 特殊的階段性任務,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個人的成長及人生目標的實現;其包含生涯探索 與生涯定向二個構面 參、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Caplan (1974) 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面臨具有壓力的情境時,家庭成員、朋友、鄰 居及其他人所能提供之各種型式的援助與支持。社會支持能夠提供個人執行某項特殊行 為的信心,且社會支持多來自家庭成員、隊友及其他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者 (Cohen & Syme, 1985)。本研究所指社會支持係大專運動員在面對環境壓力時,從社會網絡中獲得 包括家人、教練和隊友等人的協助、安慰與鼓勵,以因應環境壓力對其所造成負面壓力 之影響過程;其包含家人支持、老師支持、隊友支持、同學支持與教練支持等構面。    .

(26) 11  . 肆、生涯信念 (career beliefs) 生涯信念是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是否具有 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抉擇 (Krumboltz, 1992)。本研究所指生涯信念係大專運動 員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依其獨特的學習經驗,對自己未來生涯發展的綜合性假設,而 這些假設對其生涯決定行為具決定性;其包含自我價值、完美主義、工作價值等構面。 伍、生涯自我效能 (career self-efficacy) 生涯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本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而個體的自我評估係經 由其本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而來,評估的重點包括了與生涯相關的作業、行為決定 與適應,其意味著個體對於自身生涯相關行為的信心程度 (Betz & Hackett, 1986)。 本研究所指生涯自我效能係大專運動員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對自己將來能否成功 達成預設生涯目標的信心程度;其包含自我瞭解評估、問題解決能力、蒐集職業 資料、未來計畫擬定與目標選擇決定等構面。.    .

(27) 12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情形與研究變項間之線性結構模式,將根據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討與分析,透過生涯發 展、社會支持、生涯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文獻與資料的彙整、歸納與比對,導引出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生涯發展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社 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為生涯信念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生涯自我效能相 關理論與研究;第五節為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相關之研究; 第六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生涯發展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運動員之生涯發展 競技運動實力是國家展現國力、宣揚國威的利器,甚至可視為國家之進步指標,更 可作為軟化國際緊張關係、穿透國際疆界的工具,以促進國際間的實質關係,且能提升 國家聲望與地位 (體委會,1999)。因此,政府每年所編列之體育經費中,競技運動均佔 有極高的比重,其主要執行策略包括:選手培訓、教練培訓、訓練環境改善、運動科研 及行政支援等,其中行政支援方面主要包含專案處理亞、奧運培訓選手與教練之學業、 就業與兵役問題,以及辦理奧運選手就業輔導措施等 (體委會,2007),其最終目的乃希 望能夠使運動員在無後顧之憂的情境下接受訓練,激發運動潛能,並於亞、奧運等國際 性運動賽事中脫穎而出,勇奪佳績,增加我國於國際社會之能見度與地位。 競技運動的世界是相當現實且競爭激烈的,我國選手能在奧運會上披金戴銀之選手 屈指可數,可獲得豐厚待遇而生涯無後顧之憂者更是寥寥無幾,加上政府對優秀運動員 之獎勵措施,仍舊停留在書面計畫與口號之中,使得有關運動員之發掘、培訓乃至於職 涯發展,亦始終停留在自求多福的困局當中 (趙麗雲,2001),致使許多表現傑出,曾經 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抱怨政府未給予妥善的照顧與生涯協助 (體委會,1999),也由於運動    .

(28) 13  . 員退役後工作無著落,生活無保障,對未來生涯發展更充滿不確定性,也影響到許多具 潛能的運動員投入訓練之意願,此問題實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正視之。 蘇美雪 (1998) 指出,若將體育界視為一整體企業,此企業乃以提升競技運動水準, 爭取奧運金牌與全民運動推展為主要組織目標,而運動員即為此組織之基層員工,從組 織管理的角度來看,組織人力資源充份運用是現代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而讓組織成員 在穩定、有保障與未來性的環境中工作更是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國內運動員 多半在學生期間即開始從事運動訓練,為獲得佳績所以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參與 訓練與比賽,因此花費在學業上的時間相對較少,也由於同時兼具學生與運動員兩種身 分,故對於課業之學習成效產生一定程度之負面影響 (張宏亮,1996;葉素汝,2004), 倘若其心理沒有做好調適,或者學校沒有適時給予輔導,不僅影響其運動成績與學業表 現,更會對未來的生涯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驅使社會大眾對普遍對運動員產生一種學業 難有所成,職業領域之選擇狹隘的刻板印象 (李韻如,2002),因而讓許多具運動潛能的 人才卻步,不願意參與運動訓練。基於上述,政府倘若能夠在發掘與培育運動人才之際, 必須搭配建構完善之運動員生涯輔導制度,讓運動員對未來的生涯有安定感與期待,方 能更加全心全力投入訓練工作,提升運動競技成績。 生涯發展之觀念已受到相當的重視,該如何規劃、發展以調整個人生涯,才能開創 出充實、美滿且成功的人生,已成為現代人均需關心的重要課題 (邱美華、董華欣,1997; 陳麗娟,1992)。由於競技成績取向的影響,運動員花費大量時間投入訓練,不但有課 業學習之困擾 (季力康,2000;張宏亮,1995;彭慧玲,2003;許健民,1998;劉泰一、 彭慧玲,2009),且由於長期處於運動訓練的場域中,與外界互動甚少,因而間接剝奪 其在其它領域的學習以及人際互動與經營的機會 (陳聖芳,1997),使得運動員普遍面臨 在運動生涯結束時,轉型到其它行業更為不易的困境 (李韻如,2002;吳淑卿、解春德, 2007)。Erpič, Wylleman, 與 Zupančič (2004) 指出,運動員在生涯轉換過程中經常會面 臨心理、生理、社會及就業層面的挑戰,其中包含對自我價值、生活滿意、情緒調適、 酗酒及藥物的濫用、身心失衡、失去社會連結、無法建立新的人際網路、缺乏就業競爭 力等問題。Brown, Glastetter-Fender, 與 Shelton (2000) 則指出,運動員若投入過多的時    .

(29) 14  . 間在運動訓練上,不但使其對於角色探索的彈性化感到挫折,更會受到雙重角色、時間 與個人精力的因素,影響到其生涯之整體發展性;且由於運動員只能扮演其特定之選手 角色,以及在其狹隘的運動環境中與人互動,當運動生涯結束後,其扮演其他角色的能 力將受到限制 (洪聰敏,2003),在此情境下使得運動員普遍對學業學習有較高的焦慮感、 欠缺生涯的探索與決策能力,也因社會適應不良而有較多的負面情緒 (吳淑卿、解德春, 2007;彭慧玲,2003),使其無法全心全力投入訓練,運動潛能無法完全發揮,成績未 如預期,也對未來的生涯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貳、生涯發展相關理論 一、生涯發展的定義 人一出生就得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準備,而工作是人生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必須有 完善的工作準備方能為自己的生涯做選擇,而個人的生涯選擇則決定其後續的生涯發展 (Marland, 1974)。生涯概念的演進可追朔到 1950 年代之工作選擇 (occupation choice) , 直至 1960 年代以後「生涯」的概念才被廣泛地運用 (李再長、李俊杰、曾雅芬,2005)。 「生涯」所代表的意義除了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工作,及其所擔任的職務、扮演的角 色外,同時還包含了其它非工作/職業的活動,涉及了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 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會經由此一連續不斷地過程,發展出個人的人生目標、塑造出獨 特的生活型態 (邱美華、董華欣,1997)。 Super (1976) 認為: 「生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方向,它統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種職業 和生活的角色,進而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它也是每個人自青春期以迄退休 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體。」(引自林幸台等,2003,頁 43)。 林幸台 (1987) 則認為,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 角色,同時也涉及其它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生涯所指的內涵與個人整體生活有密切的 關聯,其概念含蓋範圍及於個人的一生,其內容涉及個人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 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 Sharf (1997) 則從心理學面向來界定生涯,其認為生涯可以是種身歷其境的經驗、 或是自我認定的生活型態與知覺。而這些經驗與知覺則是現象學的,甚至是相當主觀的,    .

(30) 15  . 它強調的是人如何看待自己與外界人事物關聯所產生的意義,此種意義的重要性在於其 能夠協助個體發展較為清晰的自我概念,進而表露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若從社 會學面向來界定生涯,此派觀點認為生涯可說是角色、職位、活動與進程,而這些角色、 職位、活動與進程則是由社會制度所預設的,它強調的是客觀的、行為的事件方向 (楊 朝祥,1989)。有關生涯的定義,詳如表 2-1。 表 2-1 生涯的定義 學者 (年代) Super (1957) Hall (1976) Super (1976) Zunker (2006) 金樹人 (1988) 楊朝祥 (1989) 吳芝儀 (2000) 林幸台等 (2003) 許瀞心 (2003). 定義 生涯是指一個人終生所經歷所有職位的整體歷程。 生涯是人終其一生,伴隨著與工作或職業有關的經驗和活動。 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是統合人一生中的各種職 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 生涯是個人在職業、工作中涉及的活動及職位,及個人工作生涯有關 的一切活動。 生涯是指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與職位。 生涯就是人在就業前、就業中及退休後所擁有的各種重要職位與角色 的總和。 生涯是一種有關生活風格的概念,包含一個人在一生中所從事的一系 列與個人工作生涯有關的所有活動。 生涯是涵蓋個人一生當中,在家庭、學校、工作及社會上各方面的活 動與經歷,而其發展是跨越整個人生,為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且個 人在發展歷程中將逐漸塑造出獨特的生活型態。 生涯是個人一生整體的發展歷程,包括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其它日常 生活,涵蓋家庭與學校等各個層面的活動與經驗。. 由上述有關生涯相關定義可知,生涯係一個人在連續不斷的動態生命發展歷程中其 所經歷的事物與扮演的所有角色,且和個人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其涵蓋人生發展的各 個層面,而非僅侷限於個人的工作或職位。由生涯的定義來看,它是連續性、有規律的、 有常模的,其所含括的範圍包括自我、職業喜好與抉擇、休閒調適等,是融合了態度、 信念、認知等層面 (劉明秋,1988),即生涯具有豐富且多元的意涵與範圍,而個體在生 涯發展的歷程中,生長與學習並重,其會透過適當的學習經驗來增進生涯發展技能,當 個體對自我瞭解與肯定的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做出適當的生涯抉擇,獲致成功的生涯發    .

(31) 16  . 展 (林幸台,1987;張添洲,1993)。 生涯發展 (career development) 的系統研究,始自 Super 所從事的職業發展與生涯 心理學研究 (林幸台、林恭煌、許永昌,2001),而生涯發展在 1950 年代以前被稱為職 業發展 (vocational development),強調職業工作的選擇是生涯發展的重心;到了1960年 代,人們將生涯發展推及至人一生的追尋,因此,個人生涯發展逐漸取代職業發展的概 念;1970 年代以後,企業開始注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開始引導員工對於人生的 自我實現,希望員工的發展與組織目標相互配合,生涯發展也在此開始廣為各界引用 (辛秋菊,1993)。美國「一九七五年生涯輔導與諮商法案」曾對生涯發展下定義: 「當一 個人開始察覺到工作可以滿足自己某些身心需求時,他的生涯發展便開始了」。影響個 體生涯發展的因素繁多,個人、家庭、職業世界、社會政治及經濟等條件均可能影響個 人的生涯發展;但唯有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生涯的發展是與生活中其它經驗與機會相關連 的,只有當他自覺到自己需要整體的來思考自己的工作生活,為自己的發展做明智的選 擇時,他才可能發展自己的事業」 (夏林清、王芳萍、冷尚書,1995)。 金樹人 (1986) 指出,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當中經歷各種角色的過程,包含自我 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以及促進自我目標的達成。其含意為個人和環境的交互作 用,隨著角色的不同,個人依其行為與人格特質,在連續不斷的歷程中表現不同的獨特 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且各個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並不相同,發展需要與目標層次也有 所不同,卻具有相互關聯、持續影響及逐漸發展的特質,而成為個人獨特的生涯歷程 (張 添洲,1993)。 Greenhaus, Callanan, 與 Godshalk (2000) 認為生涯發展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其特 徵包括: (一) 生涯發展是完成自我觀念的過程;(二) 生涯發展是一持續變化而逐漸發 展的過程;(三) 生涯發展是一個配合的過程;(四) 生涯發展是個增加選擇機會的過程。 林幸台等 (2001) 則分別從時間、空間、心理、社會等面向對生涯發展進一步加以 詮釋:生涯發展在時間上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歷程;在空間上是指個體與其周遭 環境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是指個體在心智與人格上的成熟與變化;在社會上,是指個體 的社會角色與責任義務的轉換。有關生涯發展的定義詳如表 2-2。.    .

(32) 17  . 表 2-2 生涯發展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林幸台 (1987) 張添洲 (1993) 吳芝儀 (1991) 吳芝儀與蔡瓊 玉 (2001) Zunker (2006) 張碧娟 (2010). 定義 生涯的概念涵蓋人的一生,所以生涯發展可視為個人終其一生的過 程,其歷程是連續不斷的,每個階段均有獨特的需要和任務。 生涯發展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 生涯發展係一個人終其一生在各種職業、工作與角色中不斷變化的 歷程。 生涯發展係由個人心理、社會、教育、體能、經濟和機會因素等綜 合形成個人終其一生的發展性生涯歷程。 生涯發展是個體在人生的階段及影響生涯選擇、目的實現有關任務 中,獨自發展的需求及目標。 生涯發展是連續不斷的發展歷程,在生涯發展的歷程中,關連到教 育、職業及重要角色的扮演、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個人的成長及人生 目標的實現。. 由上述生涯發展相關定義可知,生涯發展是個體終身動態學習與發展的歷程,透過 生活活動形塑自我概念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階段性任務,其最終目的是達到 個人的成長及人生目標的實現。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可以培養個體對自我生涯的信念, 促進其生涯的成熟,甚至導引出個人的能力、興趣、承諾、價值觀等,且個體對自我的 需求與期待亦會隨時間及經驗而變化,亦可說在每個生命階段裡,有些角色會特別突顯、 更為個體所重視 (覺察的效果),有些角色則會受到忽視。各學者對生涯之定義雖有所差 異,但綜合學者的論述,可歸納出生涯發展應具有以下特性 (金樹人,1988;邱美華、 董華欣,1997;陳鈺欣,2010;張添洲,1993;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 (一) 獨特性 是根據個人的人生理想,為求自我實現所展開的獨特生命旅程,在型態上或許會有 相似,但實質上卻是絕對不同的,且純粹是屬於個人的,由個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並且以自我評定成功與否。 (二) 終生性 是個人一生延續的歷程,包含了就業前、就業中及退休後整體的經驗、活動與生活 型態的總合,即是終生發展的歷程。 (三) 發展性 生涯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歷程,會因處於不同階段所產生不同的需求,且其價值、態 度及動機亦會逐漸改變,因此,會有所成長與不斷蛻變。    .

(33) 18  . (四) 整合性 因從事的工作或職業會影響生活的型態,此兩者間又難以區別,故生涯應具整合性, 以能涵蓋人生發展之各個層面,而不僅限於個人的工作或職位。 (五) 主動性 除了獨自的摸索,尚可透過學習、教育、訓練等過程促進個體對生涯的認知。但重 點是個人深知自己便是操縱生涯方向的主人,應積極謹慎規劃不可盲從。 (六) 空間性 是結合了家庭、學校、社會三大環節所引發的互動過程中,而啟發出對未來生活的 期待,進而建構對未來生活的目標。 (七) 方向性 不僅只是探究工作世界的趨勢,尚包括時間管理、生涯困境的突破、壓力調適的管 道、人際關係的和諧度、性愛婚姻關係的建立、休閒娛樂的安排等各種生活細節均屬於 生涯發展的一環。 由此可知,生涯發展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每個生活環節及決定都是參 照過去的學習經驗、現有的資源以及未來的需求等三種因素交織而成,如何培養大專運 動員能夠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涯發展的議題,以更多元的思維與方式來厚植生涯探 索的能力,將可使其有更明確的生涯發展方向與決策能力。 二、生涯發展之理論 早在 15 世紀就有學者從旁協助人們選擇合適的生涯,到了 19 世紀末的工業革命 時期,才從只注重就業安置的「職業輔導」,逐漸發展成將視野擴及個人興趣、認知、 能力等全方位的「生涯輔導」。其中最關鍵的人莫過於 Parsons 於 1908 年在波士頓創 立職業局,其最大貢獻是簡列職業輔導的步驟,此一創舉成為早期生涯諮商的基石,進 而影響後續諸多生涯理論學派 (陳鈺欣,2010)。Ginzberg, Ginsburg, Axelrad, 與 Herma (1951) 所提出的生涯發展階段論與 Super (1953) 的生涯發展論中皆指出大學階段生涯 發展任務重點及對個體整體生涯發展之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將針對 Ginzberg 等的生 涯發展階段論及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作介紹,以求對大學階段的運動員生涯發展特性 有更深層的瞭解。 (一) Ginzberg 生涯發展階段論 Ginzberg 等 (1951) 強調個體的成長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此歷程隨時要做不同的生    .

(34) 19  . 涯抉擇,外在的社會環境、個人的身心發展、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教育機會、工作成 就等均會影響到個體職業選擇的過程 (引自林幸台等,1993,頁40)。Ginzberg 等認為 生涯發展過程在個體 20 多歲時達高峰,具體的行動即是職業選擇,他們強調個體的成 長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此歷程隨時要做不同的生涯抉擇,外在的社會環境、個人的 身心發展、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教育機會、工作成就等均會影響到個體職業選擇的過 程。此外,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步驟都與前面及後續的步驟有意義上的關聯 (余 鑑,1999)。Ginzberg 等將生涯發展階段區分為三個不同時期,分別是幻想期 (fantasy, 出生至11歲)、試驗期 (tentative,11至17歲) 以及實現期 (realistic,17至20多歲)。其中, 除了幻想期外,其它各階段皆可再區分出次階段。由上可知,大專運動員正處於發展階 段中的實現期,即個人能力與興趣的整合,進一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命價值觀念, 而在職業選擇方面亦逐漸有特定的方向。有關 Ginzberg 等之生涯發展階段時期與特徵, 詳如表 2-3 所示。 表 2-3 Ginzberg 等之生涯發展階段時期與特徵表 時期 年齡 特徵 幻想期 此階段完全是玩樂導向,並且從中逐漸發展出工作的觀念。 (fantasy) 11歲以前 逐漸認識工作的要求,同時發展出對各人的興趣、能力、價 試驗期 (tentative) 11-17歲 值觀等的認知。 能力與興趣的整合,進一步發展個人價值觀念,職業選擇方 實現期 (realistic) 17歲至成人 面亦逐漸有特定的方向。 資料來源:“Ginzberg 生涯發展階段時期與特徵”。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與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 國立空中大學,臺北縣,頁40。. Ginzberg 等亦對實現期中的三大階段定義出不同的發展程度。首先在試探階段裡, 個體會根據試驗期的統整結果,實際進行生涯相關探索活動,以試探各種職業機會和可 能的選擇。到了具體化階段時,個體會藉由試探階段的經歷去做更進一步的生涯選擇。 最後進入專業化階段,個體便開始依照自我選擇的目標,做出各種適切的生涯準備 (李 詠秋,2002)。由上述各階段的發展看來,大專階段的運動員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主要 任務便是在做生涯探索與選擇,並為未來的生涯發展作準備。 Ginzberg (1972) 後來針對其生涯發展理論提出修正,認為職業選擇不限於三個階段 內,他可能會發生在個體整個工作生命中,在目標或工作情境改變時需要決策再決策, 改變了職業選擇不可逆的性質,並以最佳化 (optimization) 一詞替代妥協。他強調個體 在改變自我及環境間,不斷地尋找最適配的工作,認為職業選擇是終身歷程,需要不斷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part from issuing the “Guide on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Secondary Schools”, EDB also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including enlisting

for their future under the three-year junior and three-year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mor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and life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1.5 In addition, EMB organised a total of 58 forums and briefings (45 on COS and 13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proposals in detail and to collect feedback from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 Highlights of course content, briefing on further study pathways and career prospects -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required skills of public relations (PR) -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