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生涯信念的定義

信念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行為的結果產生不同的情緒 (金樹人,1997)。高強華 (1993) 則認為信念是一種心理事件,所有心理上的行為或事件都可視為信念,而信念系 統的形成主要是從個人經驗、文化或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各種隨機、偶然、如插曲般的 種種材料所形成 (Abelson, 1979),許多信念都是根據特定的軼事,偶然的見聞或突發事 件所推論而來,這些關鍵性的偶發事件對個體的行為影響極為深遠。

高強華 (1993) 根據「牛津英文辭典」的解釋,認為信念是一種對事物或命題深信 不疑、或完全接納的心理傾向或狀態;是對某種事物、對象或命題表示接納、贊成或肯 定的態度,亦即信念是一種視之為真,完全贊同與接納的心理傾向。

Sigel (1985) 認為信念是個人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對現實與經驗所產生的心理建 構,人們根據這些建構,對其生活的世界加以詮釋並採取行動。因此,信念可視為個人 行為的內在動力,以及看待生活世界的先備知識與態度,雖然信念隱而不顯,無法直接 觀察,但可由形於外的行為表現反映出來。

根據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之觀點,信念是經由個體的學習經驗以及與環境的互 動下逐漸形成的 (Bandura, 1977a),而生涯信念則是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在工作世界中的 發展之假設,這些假設不論是否具有建設性,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選擇 (Krumboltz, 1992)。信念沒有好壞,但是個體如何做生涯決定、尋找工作以及尋求升遷的歷程中,

均仰賴他如何地相信自己以及工作世界 (Krumboltz, 1994b),如果個體的信念是準確並 且具有建設性,他將會採取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標的行動,反之,若是自我挫敗的信念,

則可能採取無助於目標的行為 (Krumboltz, 1994a)。

Thompson (1976) 指出,許多人職業選擇困難或焦慮與不滿意,係根源於錯誤的信 念,例如過度強調正確性、唯一性、終始性、認為人的一生一定會出現一個最完美理想 的決定、對測驗的效能錯誤期待、對興趣與能力有錯誤的誤解,均可能造成沒有建設性 的生涯行為出現。

金樹人 (1986) 以東方文化的觀點看待束縛生涯發展的信念,將之稱為「執著的觀 念」或「非理性的想法」,亦同樣認為生涯決定的結果受到自身信念影響。生涯信念具 有兩個特性,ㄧ是生涯信念具有獨特性,由於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所形成的生涯決定信 念自然因人而異,因此信念具有獨特性 (Ryan-Jones, 1990);另一則是生涯信念無分好

壞、合理或不合理,Krumboltz 強調錯誤的信念不一定會造成問題,只有當信念對個體 的生涯選擇或生涯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時,才將其視為「不適應信念」(Krumboltz, 1991)。

Mitchell 與 Krumboltz (1984) 進一步指出四種影響個體生涯信念發展的因素,分別 為天生的特性和能力、個人獨特的學習經驗、環境條件或情境以及工作取向的技能。經 由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後,便形成個體的生涯信念。足見影響生涯信念發展的範圍涵蓋 個人本身以及社會環境,因此,在協助個體發掘阻礙其生涯選擇或決定之信念時,應該 擴及包含對於自我觀察的推論以及世界觀的推論 (Enright, 1996),藉以去除不適應的生 涯信念,從而建立個體對自我與工作正向的看法,方能產生積極有效的生涯決定與生涯 準備行動 (吳芝儀,1991)。簡言之,生涯信念對個人生涯抉擇以至後續的生涯發展影響 作用,實不容小覷,大專運動員如能先釐清與堅定其生涯信念,不但有利於其運動成績 表現,更有助於其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決策。有關生涯信念之定義,詳如表 2-9。

表2-9

生涯信念的意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張小鳳與林蔚芳 (1996)

當個體面臨自身生涯發展時,影響決定的信念。

楊淑珍 (1997) 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父母、師長等教化,或其他學習經驗,

逐漸形成的一些有關生涯發展方面的想法。

蘇明月(2006) 生涯信念是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其獨特的學習經驗,使個人形 成一種獨有的思考方式或觀念,並足以影響生涯決定行為。

Arulmani 與 Nag (2008)

生涯信念就像聚合體般地將個人態度、意見與概念聚集在一起以構 成個體對生涯發展理想方向的傾向。

張碧娟 (2010) 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師長、父母的教化及個人的學習經驗,

對個體產生獨有的想法或概念,足以影響個人的生涯決定與發展。

Mahadevan (2010)

個體對於自己如何在職涯中獲得成功而做出的假定,及所抱持的態 度與價值觀。

綜合上述,生涯信念係個體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依其獨特的學習經驗,對自己未 來生涯發展的綜合性假設,而這些假設對於個體的生涯決定行為具決定性。而信念系統 具有調適的功能,幫助人們定義、瞭解世界與自己本身,其更有助於個體定義自身任務、

選擇認知工具,以預測、計畫和作決定 (Pajares, 1992),即信念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個 人的信念體系 (belief system) 理性與否,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從生涯信念可以瞭解個 體對於自我觀與世界觀之推論,儘管有些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不見得正確無誤,人們 可能仍不疑有他的懷抱著 (Liu, 2003),只是當這些信念阻礙個人生涯發展時,就應有更 積極的作為調整之,以期產生具有建設性的行動。因此,如能培養大專運動員以理性信

念,配合實際行動來處理其面對生涯發展所產生的壓力與情緒困擾,並建立合理的生活 哲學,對其生涯發展及解決生涯危機將助益良多。

貳、生涯信念之相關內容

信念的形成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即對生涯信念的瞭解不能抽離於個體的生存環境,

而獨特的信念,對個體的未來會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而生涯信念在未得到驗證之前,

並無所謂的正確或不正確的生涯信念。Krumboltz (1983) 認為不正確的生涯信念,在思 考方式經常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例如斷章取義,僅以片面的線索而作成推論、

與單一的標準作絕對的比較而貶低自己、誇大對負面結果的期待而造成情緒上的衝擊、

對事件的因果關係作成錯誤的推論、因高度的理想化而忽略事實的全貌、因錯估成功的 可能性而無法掌握滿意的結果、以合理化的自我防衛方式欺瞞自己而依然無法滿意自己,

而造成個體不正確生涯信念的主要因素如下 (吳芝儀,1991):

一、不適應生涯信念

Krumboltz (1983) 認為倘若個人在做生涯決定時,抱持著一些不適應的生涯價值觀 或錯誤的信念,則將會對生涯發展造成某些障礙,其包括:

(一) 故步自封:許多人以為人生中所遭遇的不幸或困阨都是必然的、命運的、無法改變 的,以至於放棄了積極努力。

(二) 猶豫不決:許多人抱持著一些不適應的想法,使其過度小心、謹慎或憂慮,以致很 難作決定。

(三) 裹足不前:有些人因接收不正確訊息,使其誤以為某個職業領域或生涯路上布滿荊 棘,坎坷難行,所以始終不敢跨出做決定的腳步。

(四) 自甘屈就:有的人根本對自己的生涯事業不具信心,為了逃避失敗,寧願選擇冒險 性較低的工作。如此想法使其掩埋內心更上一層樓的企圖心。

(五) 杞人憂天:因時因個人所設定的生涯目標太切實際,卻又一味以為唯有達成目標才 能獲得自我實現的價值感,因而常感到苦惱、焦慮、深以為憂。

二、非理性信念

Mitchell 與 Krumboltz (1984) 認為當與生涯有關的自我觀察推論或世界觀推論不 正確或不適應時,生涯決定歷程便會發生困難。這些源自於學習經驗和認知處理的私密 性、內在性規則 (private rules) 即左右的我們的情緒和行動。Ellis (1962) 提出「非理性 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作為引發個體心理障礙的根源,他認為理性信念可導致有效的

行為,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非理性的信念則是會導致無效的行為,造成不當的抉擇。

Ellis 更進一步指出,造成個體情緒上的困擾,是由於認知上堅持非理性想法或自我不斷 重複的一些話語所造成,想要減輕困擾,則必須改變個體的非理性想法。Ellis 所提出的 不合理信念有下列12 項 (引自楊淑珍,1997,頁 189):

(一)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都絕對必須得到每個人的喜愛和讚許。

(二) 人在各方面都必須能力十足。

(三) 某些人很壞、邪惡、卑鄙,都應該受到責備與懲罰。

(四) 當事情不能盡如己意時,即是可怕的災難。

(五) 不愉快乃由外界環境所造成,個人無法加以控制。

(六) 對於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可怕的事物,要時時掛在心上。

(七) 逃避某些困難或責任,總比面對來得容易。

(八)過去的經驗與事件,是現在行為的決定者,過去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

(九) 每個問題都有正確或完美的解決方法,而且必須找到,否則將是莫大的災難。

(十) 一個人必須依賴他人,並應找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去依靠。

(十一) 個人應為別人的難題或困擾而煩惱。

(十二) 個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積極參與活動,亦能帶來極大的喜樂。

由上可知,生涯信念係影響個體日常生活行為,乃至於生涯決策之重要關鍵因素,

個體應該要以理性的信念配合實際的行動來面對與處理有關生涯抉擇之情緒困擾問題,

才能使生涯發展更加成熟與順利。大專運動員正處於生涯探索期,不適應生涯信念極易 導致其在進行生涯決定時的情緒困擾與行為阻礙。因此,倘若能夠找出影響大專運動員 不適應生涯信念的癥結所在,並且對症下藥協助其修正非理性的生涯認知,進而建立積 極的自我價值與工作價值觀,將利於大專運動員未來生涯發展之路更加順遂。

參、生涯信念相關研究

根據社會認知論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以及社會學習論 (Mitchell, Jones,

根據社會認知論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以及社會學習論 (Mitchell, 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