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生涯自我效能之定義

自 我 效 能 的 概 念 源 自 於 Bandura (1977a) 所 提 出 之 社 會 認 知 生 涯 取 向 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係指個體對自己表現成功結果所 需行為的信念,亦即個體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上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其 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於該工作或行為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種主觀性評價,其意味著 個體對於自己獲致成功的信心程度 (張春興,1998),Bandura 更指出,在所有有 關 「 自 我 」(self) 的 知 識 中 , 對 人 類 生 活 影 響 最 大 的 便 是 個 人 效 能 (personal efficacy);個人的行為不僅會受到個體內在驅力的影響,亦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 響 , 在 此 兩 者 交 互 作 用 過 程 中 , 自 我 效 能 就 是 認 知 因 素 的 核 心 (Hoff, 1997;

Isaacson & Brown, 2000)。

Prterson (1993) 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所賦予的任務或行為,可成功表現 的能力態度,並在面對障礙或負面經驗時,能夠有堅定信念去克服的信心程度。

汪佳佩 (2007) 則認為,自我效能為個體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某一特定 工作或事務,經過多次的成敗歷練後,自信能夠獲致成功所具有的看法,此一看 法影響個人付出行動的努力程度及個人遇到逆境時能夠堅持行動的程度。

Bandura 進一步指出,個人對於自我效能的預期,不但關乎努力行為是否產 生,同時對於個人為達成某個目標所願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有極大關係,即個體在 擁有適當技能和給予合適刺激的情形下,自我效能是個人在壓力情境下選擇採取 何種行動、願意付出多少努力,以及面對挫折時可以持續努力多久的關鍵決定因 素 (引自汪佳佩,2007,頁 25)。因此,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假設係個體所有形 式心理改變歷程之目的都是在創造跟增強自我效能的預期,而自我效能的預期攸 關努力行為是否產生,且個人對於工作動機的強弱,將會決定其本身自我效能的 評估,故自我效能對於個人行為結果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Lent et al., 1994)。

由上可知,自我效能乃個體根據過去的生活與學習經驗,對自己從事某一特定工作 或事務時,評估自己是否夠成功達成預期目標所展現出來的自信心與決心程度,個體對 自我效能所持的態度將決定其是否願意面對問題情境,以及在克服困難時所持有的容忍 度,倘若能判斷自己有能能力處理,並確實執行行動,不僅能夠預期成功並且會產生更 持久的堅定態度。簡言之,當個體的自我效能越高,其對於成功完成某項工作的信心程 度也就越高,因此,個體將會盡力發揮個人潛能,並以正向積極的態度解決其在完成任 務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Hackett & Betz,1981)。

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是由 Hackett 與 Betz (1981) 根據 Bandura (1977b) 的自 我效能理論衍伸而來,其強調當自我效能理論運用於生涯領域時,都統稱為生涯 自我效能。因此,生涯自我效能這個名詞是建立在自我效能之上,是自我效能在 生涯研究上的應用研究 (Sandler, 1998)。Betz 與 Hackett (1986) 認為生涯自我效 能是個體對於本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而個體的自我評估係經由其本身的自我 效能察覺而來,評估的重點包括了與生涯相關的作業、行為決定與適應,其意味 著個體對於自身生涯相關行為的信心程度。Bandura (1986) 研究發現,個體自我 效能程度的高低與個人生活、能力與成就表現會相互影響,低自我效能者會盡量 避免該行為,而高自我效能者則會開始並維持該行為表現 (Prterson, 1993),即自 我效能主要是幫助個體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協助個體決定後續的行為,此種選擇 與個體所處的環境、個人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思考模式與情緒具有絕對關聯性。

換言之,高生涯自我效能者,其生涯選擇的範圍較不受限,較能表現出自己真正 的想法與興趣,同時當他們面對生涯問題時,也會以較積極的態度來解決所面臨 的困境,克服困難的容忍度也較高 (李詠秋,2002);反之,若個體若生涯自我效 能 較 低 , 將 不 易 產 生 滿 意 有 效 的 生 涯 相 關 選 擇 、 計 畫 與 成 就 (Hackett & Betz, 1981),亦即當個體對於生涯議題中的應對能力具有高度信心時,越可能排除在生 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阻礙因素,進而獲致成功 (Herr & Cramer, 1988)。有關

「生涯自我效能」的定義,詳如表2-11。

表2-11

生涯自我效能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定義

Taylor 與 Betz (1983)

個體對自己能成功表現或完成在生涯決定過程所需行為與作業的信 心程度。

Lent 與

Haccket (1987)

個體對於從事與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個人效能之評價。

厲瑞珍 (2002) 一個人在生涯發展中對自己能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的看法及期望。

郭玟嬨 (2003) 一個人在生涯發展過程中,自己估計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所具有的能 力、信心及期望的看法。

黃瑛琪、連廷嘉 與鄭承昌 (2006)

個體對生涯相關行為表現掌握的信心程度,屬於認知變項,行為的改 變會透過自我效能的中介歷程而形成,因此在個體行為改變上具有影 響力。

汪佳佩 (2007) 個體對於本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自我評估的結果會影響個體的行 為表現、面對問題及克服困難的容忍度,是預測生涯進入行為的重要 指標。

許雅嵐 (2007) 個體在面對生涯決策問題時,擁有多少信心程度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賴文仁 (2008) 個人基於生涯的自我感與環境任務適應力交互作用下,對於完成生涯 任務的信心評估及期望。

洪子晴 (2010) 個人面對學業或職業選擇時對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表現此一行為的預 期作用及信心程度。

綜合上述,生涯自我效能係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對自己將來能否成功達 成預設生涯目標的自信程度,而大專運動員若是想要找到符合自己的生涯發展方 向,並做出最佳的生涯決定,就必須先充分瞭解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並且提升自 己對於達成生涯發展目標的信心。

貳、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

Hackett 與 Betz (1981) 根據 Bandura 於 1977 年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架構,提出 生涯自我效能理論,其理論在於探討個體的行為表現受到環境、個人對環境的認 知、以及個人行為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情形,其中,個體認知因素的核心即是自 我效能,對於個體行為的結果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李詠秋,2002),個體亦根 據自身對自我效能的評估來決定行動途徑 (汪佳佩,2007)。相關研究結果更發現,

生涯自我效能降低時,會產生個人在學業成就降低 (Prterson, 1993)、生涯選擇的 範圍較窄(Hackett & Betz, 1981)、生涯抉擇不定(Sandler, 1998)與生涯成熟度不良

(Luzzo, 1999;Prterson, 1993) 等情形,而引發生涯阻礙。換言之,提升大專運動 員對於自我狀態知覺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將可激發其自我成長和生涯成功的動力,

以做出最佳的生涯決策 (career decision-making),其對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之重 要性不言可喻。

Bandura (1977b) 強調,自我效能是與環境和其它自我調適機轉以及個體能力、

經 驗 與 成 就 表 現 之 間 交 互 作 用 的 結 果 , 其 以 自 我 效 能 察 覺 模 式 (model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說明環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如圖 2-2 所示:

       

圖2-2 Banudra 自我效能察覺模式 

資料來源:“Counseling us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Betz, N. E, 1992,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1), p. 23.

由Bandura 的自我效能察覺模式可看出,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主要來源包括,成就 表現、替代學習、情緒激發與口語說服。個體的自我效能可經由個人成就表現的累積以 及透過替代學習類化舊經驗,來評估、調整本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能力;此外,該能力亦 會經由重要他人或同儕的言語肯定與鼓勵而受到增強,或受到情緒的激發而影響察覺效 果 (李詠秋,2002)。而綜合上述因素對自我效能察覺的影響,將會導致個體產生選擇、

表現以及持續等不同的行為結果 (許淑穗、張德榮,1998)。

Hackett 與 Betz (1981) 採用 Bandura 的自我效能觀點,透過自我效能察覺模 式來說明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其與個人、環境和行為之間的情形,並瞭解生涯自我 效能對於個體生涯行為之關係,而 Betz 亦藉此觀點,將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套入

效能資訊來源

自我效能察覺 成就表現

替代學習 情緒激發

口語說服 持續

表現 選擇 行為

此模式中,藉以探討生涯自我效能與個體生涯行為間的關係。Hackett, Betz, 與 Casas (1992) 同樣強調環境、個人因素與個人行為的交互影響關係,並且認為透 過個人的認知過程,將可以緩和或調整其生涯決定行為。以下僅將影響個體生涯 自我效能的來源分述如下 (李詠秋,2002;Betz, 1992;Betz & Hackett, 1986):

一、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過去的成功經驗或表現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與對成功能力的預期。個人若能克服偶 爾的失敗經驗,並找到失敗之因與改進之道,則可增強繼續努力的動機,因此個人在某 階段生涯階段發展良好,將可提高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反之,若該生涯階段發展情形 不佳或面臨挫折且無法克服或適應時,則會使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降低。因此,若要提 升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可從增加其獲致生涯成就表現的成功經驗開始,此成功經驗來 自於個人直接經驗為提升生涯自我效能最有效的方法。

二、替代學習 (vicarious learning)

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並非完全依賴自己的生涯成就表現,有時也會源自於替代性經 驗的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或聽取他人的經驗來修正和調整生涯自我效能。個人會透或 對他人生涯發展狀況的觀察,或是根據他人面臨生涯阻礙時的解決方式,作為解決自己 生涯困境時的參考,進而形成其生涯自我效能。因此,成功楷模的提供,能使個人透過 模仿學習,以激勵自己完成該項任務。

三、言語說服 (verbal persuasion )

言語的說服通常是用來改變人類行為的方式之一,因為這種方式既簡單又方便。透

言語的說服通常是用來改變人類行為的方式之一,因為這種方式既簡單又方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