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國立大學面臨挑戰與鬆綁

第一節 問題與挑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第四章 國立大學面臨挑戰與鬆綁

在 50 至 70 年代,考上國立大學是極盡榮耀而不易,畢業後亦無須擔憂就業問題。

而如今大學招生名額多於報考名額,造成大學文憑貶值、學用落差失衡、畢業後面臨 失業。再加上少子女化、國際化競爭,退場轉型即將到來,大學營運困難,即使是國 立大學亦難倖免。國立大學如何從制度鬆綁與變革中蛻變,化危機為轉機,重新出發,

這將是國人所期盼。

第一節 問題與挑戰

目前國立大學面臨種種考驗,這些問題與挑戰不是短期內立即可以解決,包括:

壹、大學供過於求

民國 83 年 410 教改大遊行大聲疾呼「廣設高中大學」訴求,致大專校院數量由 82 年的 51 所增到 105 年的 158 所,成長近 3 倍,25其中國立大學校院亦高達 51 所占 32.27%,高等教育已成為普及教育。由於供過於求,大學文憑貶值,畢業生競爭力 備受質疑。臺大校長楊泮池指出:「比起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學生 分到高教資源明顯偏低,北大及北京清大每生得到的資源是臺大的四、五倍;臺灣投 入的資源並不少,而是被太多的學校給分散,臺灣的大學數量太多,教育資源應該更 集中。例如荷蘭、瑞士人口比臺灣少,競爭力卻很高,那是因為國家將每個孩子都照 顧得很好。」26故如何整合資源,辦出有特色大學,培育多元而實用人才,以提高臺 灣競爭力,應是當務之急。

貳、學用落差失衡

近年來臺灣產業外移,產業結構亦發生變化,但人力資源培育卻未隨之調整修

25 參見教育部 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5

26 林志成,高教 105 大限 楊泮池﹕大學存亡交給市場機制,中時電子報,2016.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正。亦即高等教育雖培養出較過去多 3 倍人力,卻無法滿足產業需求。27不但造成高 等教育資源浪費,也造成學生學非所用,畢業後即失業。而今平均薪資所得較 16 年 前不升反降,更形成學位貶值現象。另技職教育因重學術輕實用,學生缺乏實作操練,

所學課程內容與一般大學無異,亦不符產業需求,造成學用落差。新上任教育部政次 長姚立德表示﹕「現在產業界一直喊人力不夠,又抱怨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為企 業所用,這種產學落差是因為學校的設備無法跟上產業需要。教育部將持續挹注經 費,逐漸改善技專校院和高職的教學設備,以符合時代潮流,再搭配好的教學設計和 軟體,努力解決產學落差的問題。」28

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方向及作法與社會脫節,這種失衡、落差情況需要政府、大學、

企業共同合作解決,建立學用合一有效機制,讓人才適才適用,人才皆能到位對位。

参、國際化之競爭

由於國際化與全球化競爭,各國競相育才、攬才、留才,但我國卻表現不佳:

一、留學生來源以亞洲國家為主,我國逐年下降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留學生來源以亞洲國家為主,以中國大陸、印度、

南韓為前 3 名。而我國留學生 97 年 3 萬 7,800 人、102 年為 3 萬 1,010 人,逐年下降 趨勢。29

二、我國大學國際化表現不足

由於各國積極育才、攬才、留才,投入大量教育資源以提升高教品質,而臺灣卻因資 源有限、制度鬆綁不足、低薪低就業,造成國內優秀教師及學生外流,亦無充足誘因 吸引國際教師及學生來臺任教、就讀。所以臺灣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國際化表現(國 際學生及外籍教師人數)明顯不足。30

三、中國大陸高教茁壯,臺灣卻漸凋零

27 參見教育部 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5

28 馮靖惠,加速技職教育 跟上產業發展,聯合晚報,A8 版,2017.3.6

29 參見教育部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多元發展藍圖,2015﹕5

30 參見教育部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多元發展藍圖,201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目前中國大陸有不少大學聘用臺籍博士,前教育部政次林聰明表示:「對臺灣博士西 進大陸,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因為臺灣高教影響力向大陸延伸,但對岸在茁壯,我們 在凋零,再這樣下去對臺灣是危機。」31

肆、數位化之挑戰

數位時代來臨帶動學習型態大改變,大學傳統教學模式將受到極大衝擊例如:32 一、網路力量無受限制

網路力量無遠彿界,數位化課程不受時空限制,可提供開放、自主、免費課程,學生 無年齡、地區、國界限制。

二、教學方式改變

傳統教學方式由單純知識講述課程被線上數位課程逐漸取代。

三、大學的角色定位面臨挑戰

美國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認為再過 10 年,美 國獨立大學校院有 1/3 會關閉,取代的是虛擬學校(virtual school)。

四、教育本質轉變

數位科技降低教學成本,以營利為目標的數位化教育單位及課程將大幅成長,教育機 構的思考會從「教育本質」轉向「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及分配」。

五、新型態教學競爭趨勢

全球知名大學努力將課程放在免費線上平台,未來將成為如論文排名的另一種國際競 爭。

伍、學生人數減少及優秀學生外流

教育部表示:未來 10 年因少子女化,大學新生將減少 1/3,第一波在 105 學年度,

第二波在 109 學年度,未來必須積極開拓境外生等生源,部分學校亦將合併、退場、

轉型。有關大專校院一年級學生數預估值(如表 4-1)。少子女化海嘯衝擊下,「105

31 王彩鸝,陸高教茁壯 我卻漸凋零,聯合晚報,A5 版,2016.1.5

32 參見教育部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多元發展藍圖,2015﹕6

271108 275815 272464 252002 238048 249681 241124 213329 202272

較 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賸餘而無短絀之學校寥寥無幾。審計部 103 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有關教育部 主管決算中重要審核意見提出:「國立大學校院近 3 年度預算執行結果,逾 7 成學校 未能收支平衡,宜積極研謀開源節流措施。其中國立臺灣大學等 42 所學校短絀合計 53 億 8,954 萬餘元,未能達成應有賸餘或維持收支平衡之目標」。「近 3 年度整體校務 基金 5 項自籌收入雖逐年微幅增加,仍然有半數學校 5 項自籌收入未達總收入 2 成」。 即使獲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之大學其決算亦在短絀之列。在 面臨少子女化風暴下,因學生人數減少,依據教育部推估 102 學年度大專校院學生總 人數約 113.7 萬人,至 112 學年度總人數約 82.2 萬人,減少 31.5 萬人,以公立大學學 生每學年學費 5 萬元,私立大學學生每學年學費 10 萬元估計,高教產業將減少 300 億元,36大學營運更加困難。

捌、虛報浮報、論文造假事件衝擊社會對大學之信賴

一、虛報浮報事件

103年6月12日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通過監察委員趙榮耀、馬秀如及陳永祥共同調 查大學教授以不實發票核銷補助研究經費案之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發現﹕「補助研究 經費虛報、浮報情況嚴重,科技部長期漠視補助研究經費支用之合理性,且未提高內 控不良執行機構之抽查比率,確有重大疏失,通過糾正科技部」。37另監察委員表示:

「部分計畫主持人與機關首長於事發後仍企圖合理化不當行為,混淆視聽,傷害教育 人員清譽。」此項虛報浮報事件造成700多位教授遭檢察官以貪污罪起訴,引發社會 譁然,最後緩起訴,衝擊社會對大學之信賴。該虛報、浮報樣態包括:38

1、規避政府採購法及內部控制程序 2、浮報購買價格

3、購買之設備納為私有,沒列入學校財產

36 參見教育部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2015﹕3

37 參見監察院 公務機關補助研究計畫經費浮報嚴重監察院糾正科技部,2014﹕1

38 參見監察院 公務機關補助研究計畫經費浮報嚴重監察院糾正科技部,2014﹕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4、購買耗材卻未交貨

5、以空白收據虛報不實品項及金額 6、發票所列品項與實際不符

7、以研究生為人頭助理詐領助理薪資或虛報差旅費 二、論文造假事件

105 年 11 月國外論文審查網站 PubPeer 發現,臺大前教授、高醫大副校長郭明良的研 究團隊被檢舉涉及造假論文增至 11 篇,其中 4 篇為楊泮池共同掛名。39此論文造假事 件引發學生強烈不滿,雖然臺大校長自清,臺大也啟動調查,但臺大學生並不領情,

包括「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臺灣大學工會」等發起連署,重批論文造假事件已讓 校譽嚴重蒙羞,且不滿研究生淪為幫教授拚業績的「黑手工」,直批「教授沒倫理,

學生卻遭殃」,呼籲不該強加研究生的學術倫理壓力,也要求校長利益迴避、避免干 涉。教育部長潘文忠重申,將待臺大釐清責任後再複審,若違反學倫理將追回相關補 助、學術獎章等。40

立委黃國書痛批﹕「過去 10 年高教政策都在量產論文,教授的教學、研究都不見了,

還綁架相關升等、補助經費等,生產不出來的教授為了『生存』只好鋌而走險。教育 部若沒有徹底改變,未來論文造假事件仍會層出不窮」。41

立委張廖萬堅也抨擊﹕「高教用論文產出衝刺國際排名,更淪為經費補助的依據,10 年來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經費,用評鑑指標綁架教授,甚至發生有私校在教授聘約中 直接明訂,一年要交幾篇論文,非常不合理」。42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聘約雖是學校和教授之間的契約關係,但盼學校應多 方多元評量,若有學校強硬規定教授量產論文,教育部會介入」。教育部長潘文忠表 示﹕「107 年將啟動『高教深耕計畫』,會把重點資源引導到學生身上」。前政務次長

39 邱瓊平、陳智華,論文造假風暴楊泮池﹕學術生涯最大危機,聯合新聞網,2016.11.20

40 吳伯軒,臺大論文風波楊泮池﹕若造假願辭職,自由電子報,2016.11.22

41 吳伯軒,臺大論文風波楊泮池﹕若造假願辭職,自由電子報,2016.11.22

42 吳伯軒,臺大論文風波楊泮池﹕若造假願辭職,自由電子報,2016.11.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陳良基表示﹕「高教政策不宜衝刺排名,要回歸人才培育。」。43但多年來大學過度偏 重研究的作法可能一夕改變嗎?

論文造假事件更造成社會大眾對高等教育質疑與不信賴,如果連社會最後一股清 流、培育人才的大學都造假,那還有什麼不造假呢?

玖、學生不斷抗爭、爭取權益與監督學校財務、行政,衝撞學 校體制與規範

E 世代的大學生為爭取自身權益已不再馴服,不斷衝撞及質疑學校傳統體制與規

E 世代的大學生為爭取自身權益已不再馴服,不斷衝撞及質疑學校傳統體制與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