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歸後香港教師專業發展政策(1997-迄今)

第四章 香港教師專業發展

第三節 回歸後香港教師專業發展政策(1997-迄今)

1997 年香港正式回歸中國,成為了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學者白杰瑞 (1997)表示,香港回歸所引發的教育社會背景的變化,將使香港教育陷入兩難:

一方面是要求教育變革以應當代當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擔心著平穩與繁榮(楊 銳,1997)。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 136 條指出,香港特別行政 區可在原有的教育制度基礎上,自行制定有關教育發展和改進的政策(操太經,

1997;唐玉光,1997;廖萍,2005),於是香港教育在「一國兩制」與「高度自 治」原則下繼續發展著(葉國洪,2002)。但因回歸後的香港,無論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與民生方面都產生了急遽的變化,而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亦 衝擊著香港。且因時代的轉變,無論政府、工商業、市民、教師、家長和社會各 階層人士都對教育事業的期望改變了。惟教育制度的演變追不上時代變化的步 伐,各界人士對現存教育的弊病十分不滿,教育制度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壓力 (彭新強、林怡禮,2000)。

是以,香港回歸後的教育走向是在使過去殖民地教育制度變為特區教育制 度,並且加強整體規劃、建立合理的學制,以及教育決策管理要符合科學化和民 主化,並在既有教育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育素質。

故教育統籌委員會在回歸之際,發表的《第七號報告書》就是以「優質教育」

為題,建議在學校體系內建立素質文化、建立素質保證機制、成立優質教育基金 和設立獎勵學校和教師的計畫等等,這全都為學校和教師帶來無數衝擊和挑戰 (彭新強,1998)。

自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強調「優質教育」發展的教育改革情境下,

將其引入課程改革、教與學的新方法、強調問責性的學校評核制度,均對教師工

作帶來新的挑戰(黎萬紅、盧乃桂,2005)。

面對這波落實教育改革的意念,香港繼續強調教師是改革的主體,並重視釋 放教師的空間,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主性(黎萬紅、盧乃桂,2002)。換言之,就 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權力下放政策來配合教育的改革,以期落實優質教育的目標完 成。故以下將以 1997 年香港回歸後的《第七號報告書》為主軸,繼續探討香港 教師專業發展政策在此階段的內涵。

一、 「優質教育」目標發展下的教師專業要求

1996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成立「學校素質與學校經費專責小組」(簡稱專責 小組),就優質學校教育問題提出建議,並作為《第七號報告書》的依據。專責 小組為找出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作出了為期六週的廣泛諮詢,結果顯示出公眾渴 望發展優質學校教育,以及改善前線工作者的素質(教育統籌委員會,1997)。是 以,1997 年《第七號報告書》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向香港政府提出有關強調提 高校長和教師專業水平的多項建議與作法,研究者整理《第七號報告書》重點如 下:

1.為改善學校素質,建議政府應制定一套連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政策,以協助各 個教育階段的教師應付學校和教師本身不斷轉變的需求。

2.希望在 2004 年所有新入職的中、小教師必須具備大學學位和認可的師資訓練。

3.為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士氣,建議每間學校應根據校本管理精神,為教師訂 定公平和公開的考績制度,以藉找出教師的優點和不足的地方,方能及時提供輔 導。

4.建議應表揚教師的出色表現,並且應考慮頒授「特級教師」榮譽給成就卓越的 教師。

5.建議成立「教學專業議會」,專責制定教師註冊政策、保證師資培訓的質量、

促進和鼓勵教師持續專業發展,並加以執行內部紀律、處理投訴、調解糾紛等工 作。

其後,面對以上教育統籌會的建議,特區行政首長董建華先生特在回歸的首 份施政報告中指出:「辦學基礎最重要的是培養高素質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地 位」(廖萍,2005),故在提昇教師學歷上會實施以下兩項措施:1 規定所有新入 職教師必須持有學位和受過師資訓練;2 加速小學教師學位化,把原定 2007 年 令學位小學教師增加 35%的目標,提前至 2001 年實現(黎國燦,2005)。

隨後,政府決定大幅增加學位或以上程度的師資培訓課程的名額,以取代非 學位的證書課程。故香港教育學院於 1998 年開辦全日制小學教育學士課程,並 於 2004 年全面停辦非學位的證書課程(黎國燦,2005)。這標誌著香港中、小學 教師學歷學位化為教師專業發展中其一重要的指標。

整體而言,行政首長施政報告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統籌委員會的《第七號報告 書》是相輔相成的。可見香港回歸之後,特別行政區政府對提高教師專業問題非 常重視,建立了一系列的師資培訓制度,包含鑑定教師學歷、資格以及進修。

二、 優質教育基金的設立與素質保證視學

《第七號報告書》在建議學校教育改革須朝著優質目標發展的建議當中,有 兩大目標也牽引著教師專業的發展,一是優質教育基金的設立,另一是素質保證 視學。

教育統籌委員會認為為了建立素質文化,有需要提供獎勵以表揚優質教育和 鼓勵學校推行創意的改革措施,故建議設立「優質教育基金」(李子建、尹弘飚、

周曉燕,2008;教育統籌委員會,1997;優質教育基金,2012)。於是,優質教 育基金獲得政府撥款 50 億港元,並在 1998 年正式設立。「優質教育基金」是謂 一個靈活的撥款機制和一條由上而下的渠道,進而鼓勵教育工作者能積極爭取額 外資源去發展優質教育(何景安,2008)。

這樣的「優質教育計畫」,進一步要求了教師發展出新的教學意念,並以協 助學校能取得新成立的基金資助(盧乃桂、黎萬紅、許慶豫,2000)。此外,優質 教育基金設立的獎勵,也可藉以表揚教師的優良表現,此也正符合了教育統籌委 員會在提昇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建議。

根據香港學者林錦英、盧秋珍(2009)的調查,大部分的教師認為優質教育基 金的設立除了讓學校推行校本計畫外,也提升了教師對課程的認識,能從不同層 面學習和設計計畫,並嘗試更創新的理念來助益整個學校體系,也從中獲得教師 個人發展的驅動力。

是以,優質教育基金的設置除了讓學校有資源從事創新外,更是用來提昇教 師專業能力,誘發教師進一步研究與發展(林錦英、盧秋珍,2009)。故 50 億港 元的優質教育基金能夠鼓勵各種形式的在職教師培訓發展工作,且給予教師在發 展專業上一大實質幫助。

另一方面,配合《第七號報告書》的建議,政府繼續積極推動學校素質保證 機制,包括校本管理、校內自我評估與校外素質保證等機制(教育統籌委員會,

1997)。1998 年香港教育署成立了素質保證視學組(Quality Assurance Inspection;

QAI),先後兩年在百多所學校進行了總體視學。要求學校擬定發展計畫時,要

制定表現指標,規定學校要列出教師資歷和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狀況的數據,這樣 教師專業水平的量度更趨向於標準化和數量化了(黎國燦,2005)。

在推行素質保證過程中,有不少的專業交流、官員提供有益的建設性改善意 見,但基於所需時間甚長和成本較貴,2003 年教育當局推出了「學校發展與問 責」(School Development and Accountability;SDA)架構,其宗旨是透過有系統的 校內評估機制和校外專業人士的核實,推動著學校持續的改善(黃冬柏,2009)。

作為前線的教師的確可以透過自評過程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潘忠誠(2007) 亦指出推行 SDA 後產生正面的成果,不少學校在教室的教學過程中出現許多改 變,如多了參與式的教學設計、教師同儕間的觀課和協作亦增加不少。此乃於新 機制令教師花更多關注於教學表現和自我評估上,藉此提昇教師教學素質和專業 發展。

三、 教學啟導培訓的推廣

教學生涯的第一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階段,為了讓新教師有更佳的入 職適應,早在 1992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中便建議擬定一項有系 統的入職輔導計畫(胡少偉,2008)。

為了做好新教師入職輔導服務,香港教育學院於 2001 年成立院校協作與課 堂學習研究中心,負責舉辦一系列的教學啟導培訓課程,以推動建設教學啟導教 師隊伍和促進新入職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個課程的特色是,受訓的啟導教師除可 有效地協助新教師入職輔導之外,自己也從課堂學習研究中得到反思和專業成 長。

同時,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於 2005 年設立「初職教師見習期導向委員 會」,在 6 所學校進行第一期的「初職教師入職啟導支援試驗計畫」,試驗一套輔 助新教師的入職啟導工具。經過三階段的先導計畫,修訂了一套《入職啟導工 具》,並在當中對新任教師提出若干量化指標(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2005):

1.在入職首年最少授課 360 節(或 210 小時)。

2.在入職首年於主要的學習領域/科目授課最少 240 節(或 140 小時)。

3.與同儕/啟導教師互相觀課,並且在觀課前後與他們交換意見。

4.反思個人的教學成效和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進行一項學生發展個案研究,從中 表達其個人教育理念。

5.達到應用資訊科技的基本要求,並讓同事觀察最少一節運用多種媒體的課堂教 學。

6.檢討個人初期專業發展的進度。

7.擔任一項與課外活動有關的職務。

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於 2008 年向全香港學校推出這套教師入職啟導計 畫,相信可更有效地提昇新任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自信。

四、 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前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 2000 年發表的《終身學 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指出在二十一世紀每一個人都需要 迎接全球化和知識型經濟帶來的挑戰,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極需進行改革,試圖透 過一系列的政策來減低當時考試壓力、改革學制和學校教學的情境等教育問題。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前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在 2000 年發表的《終身學 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指出在二十一世紀每一個人都需要 迎接全球化和知識型經濟帶來的挑戰,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極需進行改革,試圖透 過一系列的政策來減低當時考試壓力、改革學制和學校教學的情境等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