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香港教師發展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有關香港教師發展之相關研究

自 1997 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之後,特區政府銳意推行全面性教育改革,當 中涉及學制、學校管理、質素評鑑、教師專業,以及辦學模式等範疇,如此翻天 覆地的轉變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討論(葉建源,2000),而身為教育改革前線 的香港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自是不可言喻。

盧乃桂等人(2000)以教育改革的角度來探討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教師專業發 展問題,發現兩地的教育改革乃建基於一種「不足的教學模式」,即只肯定教師 的知識、技能及素質上的不足,卻沒有讓教師在專業上獲得真正發展,缺乏對教 師參與的開放和建立新的教師專業意識,以致未能讓教師瞭解自己的專業情境、

發展賦權的策略產生。

林智中、張爽( 2008)並以上述研究為基礎,提出香港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發生範式的轉移,從不足模式轉向為互動模式,注重從多個網路、途徑來增加教 師學習的機會,如從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教師專業發展工作,以制訂教師專業發展 的指標、推行基準試等,還有在課程改革方面,透過相關的措施如校本課程培育 的「種子計畫」、「大學與學校的夥伴協作計畫」等,增加了教師學習和變革的能 力,不再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一種培訓,而視作為教師的學習,把教師認定為一 個主動的學習者和反思的行動者,使教師專業走向互動模式,並促進了教師終身 學習的持續發展。

另一個討論香港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有關的研究是,李子建等人(2008 )以一種「4-P 模式」的優化教學協作計畫經驗來促進教師發展。「優化教學協 作計畫」是在香港教育局的資助之下,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與學校夥伴協作 中心聯合多所中小學開展的一項探索,旨在為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提供專業支 援,其中「4-P 模式」則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所運用的基本策略。「4-P 模式」

主要是以嘗試行動研究的模式,透過澄清問題、計畫、計畫行動與進展評鑑四大

不斷循環的環節來帶動教師在教學上反思與實踐的能力。

香港近年來啟動大規模的課程改革,不斷對教師發展和教師教育提出新的要 求,試圖以增強教師教學能量及培養校內協作的文化,促發教師覺醒自我的課程 意識,進而提高教師素質(呂達、劉捷,2005;李子建,2009)。

此外,在香港教育改革之中,教師專業自主發展以及教師專業角色的定位思 考,也是香港學者所注重的層面。黎萬紅、盧乃桂(2002)以權力下放議題,研究 臺灣和香港的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研究發現,權力下放以及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主 性是兩地教育改革共通的政策方向。在權力下放政策中,中央政府的角色獲得重 新的定位,而地方教育部門的功能更加日形重要,校本管理亦成為主要改革措 施。然而,在面對日趨複雜的工作環境,臺灣與香港的教師脆弱性卻日亦增加,

乃因於未能建立出教師專業性組織,於是在任何教育政策的決策過程中,教師依 舊扮演執行角色或至成為改革「標靶」的對象而已。

在提倡一系列嶄新的學校教育改革中,給予教師專業角色莫大的衝擊和挑 戰。賴柏生(2004)以兩種教師角色來定位教師專業發展的轉變,一為傳統「真誠 教師」;另一為「改革教師」。香港教師在其傳統教師專業角色的框架下,集中於 個人專業學歷的獲取及專業能力的提昇,但隨著學校教育改革開放,競爭求存、

與學校同船共渡、吸引學生就讀等新環境轉變,教師須重新思考教師專業的角色 與功能,需要超越傳統角色的思維以擴大教師專業發展空間,增強創意並配合學 校及教育改革,以求邁向「改革教師」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鄭燕祥(2006)以一個「樽頸危機」的概念來指出,外加的任 何教育新措施,無論動機如何美好、支援培訓如何足夠,都容易充塞在「樽頸」, 轉變為教師的新加負擔,阻塞學校行政的有效運作,必將對學生不利。是以,香 港因顧及現實教育條件及教師承受的能力,不應無知的劇增教育系統的難度,又 不分憂次地在短時間將大量新措施傾倒於學校當中,實為對教師形成高危的身心 壓力。

以上研究者簡要提及了香港近期教育改革中,有關教師發展的幾項研究文 獻。無論是在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教師專業定位受到衝擊而轉變、

教師增權賦能的專業自主要求以及對教育改革之下教師身心的關切等,香港教師 的專業能力已將真正公開的進入社會大眾檢驗的時代了。如同王泓萱、王祥(2009) 以一篇「香港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探略及啟示」,歸納出香港教育質量保證的有效 策略所言,香港教育素質保證是從投入大量資源以及實施教師與校長專業發展等 面向出發,不僅止住教育素質下滑的趨勢,還將香港教育發展帶入更全面性的發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