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顧遠東音樂社

第五章 遠東音樂社的歷史評價

第一節 回顧遠東音樂社

遠東音樂社的歷史評價

對於江良規與張繼高來說,遠東音樂社都不是他們的主業,江良規的主業及 專長在於體育事項,張繼高的主業與專長在於新聞。他們倆人完全是憑著熱情、

毅力與擔當來經營音樂社,不論收入,即使虧損依然堅持下去。若不是有他們的 這股勇氣,臺灣的音樂無法得到發展。因此臺灣音樂界前輩提到遠東音樂社時唯 一共同的評價就是感念與敬佩。或許遠東音樂社的經營以及音樂經紀制度現在看 來都不若今日完備,但遠東音樂社對於臺灣音樂經紀事業來說無疑奠下了一個良 好的基礎,而後交棒給新象,乃至現在藝術經紀公司百花齊放,這些發展或許都 是當時江良規決定創辦遠東音樂社時沒有料想到的:遠東音樂社對於臺灣音樂經 紀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回顧遠東音樂社

遠東音樂社成立時,江良規提出對於遠東音樂社的規劃與期待:

遠東音樂社在二月一日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將以現代方式經營的音樂 經理機構。我們過去雖舉辦過不少次國際性的音樂會,但始終覺得做得不 夠,面對世界潮流及深感發展音樂的重要性,我們幾經籌劃,以私人棉力組 成這個機構。雖然前途也許困難甚多,但相信音樂界及社會人士支持下,這 條路是走得通的。我們相信,美國的今天便是我們的明天,因為我們正循著 他們的經驗之路前進。至於遠東音樂社的工作重心,我們不應諱言─當我們 的水準正在日漸提高之時,我們暫時以經常介紹國外有成就的音樂家來臺為 要務,這樣可以收觀摩和提高水準之效。但我們絕未放棄發展及鼓勵國人音 樂家的大前提。我們的業務計畫中,曾決定有設法協助國內有成就的音樂家 出國表演一項,並願及早實現。我們希望,社會人士,音樂界人士支持並給

予指教。我們已開始與世界上許多有名的音樂經理公司取得聯繫,今後在可

208 江良規,〈音樂發展與企業組織〉,《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

84。

209 本表統計自附件表。

210 林懷民,《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229。

向林懷民收了一元版權費。211

在遠東音樂社經營的 27 年裡,曾經有三度的危機讓遠東音樂社差點走不下 去。創社的前三年,江良規投入的資本就全數賠光,加上當時的大環境推動音樂 會實在不易,江良規有了宣布歇業的念頭。就在此時一塊寫著「三年有成」的匾 額送到遠東音樂社,鼓舞了江良規並且給了江良規勇氣,決定繼續經營下去。212 第二次是 1959 年,由於八七水災發生,臺灣人民遭受前所未有的性命與經濟損 失,當局宣布暫停一切娛樂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遠東音樂社已簽妥的音樂會只 得取消舉辦,預先付出的成本全數無法回收。最後一次是 1967 年江良規過世,由 於經營事業本就辛苦,加上失去事業夥伴,張繼高原本要讓遠東音樂社歇業,最 後考慮到遠東音樂社對於臺灣音樂環境的使命感,才決定繼續經營下去。213

174 檔期的演出者中,少部分無法判定國籍。國籍確定並來自海外的演出者 中,美國籍的演出者就佔了 50 檔期之多;接下來是德國籍的演出者,共有 20 個 檔期;緊接在後的是來自奧地利的演出者,共計 16 檔期,16 檔期中維也納兒童 合唱團(Vienna Choir Boys)就佔了 11 次的檔期;最後是來自英國的演出者,共有 11 檔期的演出;此外還有許多檔期較少的其他國籍演出者。遠東音樂社沒有辜負

211 林懷民,《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231。

212 這塊匾額是由推動藝文活動不遺餘力的張羣所贈,對江良規及遠東音樂社意義 重大,也讓遠東音樂社得以存續。

213 蔡文怡,〈四分之一世紀的樂聲〉《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7。

江良規在創辦時的期望,中國籍的演出者共有 22 個檔期。214

這些演出者中,美國籍的演出者主要是憑藉「ANTA計畫」與「總統基金」

來臺。1966 年起,德國哥德學院也陸續派遣演出者來臺,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聲 樂教授席慕德當時在德國進修,也曾接受歌德學院的派遣至各國演出,臺灣也是 目的地之一。根據席老師的回憶,歌德學院給予音樂家的酬勞待遇優渥,215由此 可見推動文化交流國家的用心與努力。除了美國與德國積極的推動文化外交,其 他國家也曾透過外交部、教育部、新聞局向遠東音樂社推薦音樂家來臺舉行音樂 會。216

遠東音樂社舉辦的音樂會影響了很多人,曾經擔任國小音樂課本主編的劉美 蓮,也是受到遠東音樂社影響而決定投身音樂:

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各國對於文化外交的重視,而當中最積極、派遣音樂 家巡迴人數最多的便是美國與德國了。

從排隊購遠東音樂社的票券,到國際學舍、中山堂聆樂,到中視開播,欣賞 張繼高堅持引進的伯恩斯坦『青少年音樂會』,我決定聯考填第一志願讀師 大音樂系,當音樂老師。217

除了劉美蓮,記者侯惠芳也相當懷念遠東音樂社的點滴:

遠東音樂社的各項音樂活動,自然也是我大學生活中最美好和最「奢侈」的 娛樂。…我常和好友穿越中華路、博愛特區,到位於信義路的遠東音樂社購 票,那時的大學生很窮,一個月只有幾百元的零用錢,買一張音樂會的票要 一百元左右,是一筆支出。記得那時的演出大多在中山堂進行,看完表演通 常天色已晚,我得長途跋涉回到基隆,年輕孩子不以為累,只覺得十分興奮,

214 統計自附錄表。

215 同註 188,訪問席慕德老師。

216 張繼高,《江良規博士紀念集》 1968,83。

217 劉美蓮,《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139。

回到家後,將入場券和節目單平平整整地收藏起來,觀賞表演後的餘韻都留 待在睡夢中細細品味。218

遠東音樂社的音樂會無疑是現今臺灣社會中壯年以上的愛樂者的共同美好回憶,

透過遠東音樂社的音樂會讓觀眾有親會親炙許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家的現場演出,

其感動不言可喻,也成為觀眾心中最珍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