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遠東音樂社與張繼高

第二節 張繼高

張繼高 1926 年生於河北天津。張繼高的曾祖父張之萬曾在清朝為臣,官拜河 南巡撫及軍機大臣。133民國建立後,張家人雖然不再為官,但家族裡仍保有極好 的文化素養。張繼高的父親張寶華是工程師,自德國留學返國後任職開灤煤礦。

這樣的背景使得張家的家教思想開明,禮數嚴謹。也讓張繼高終其一生都以「精 緻」為圭臬,134這點從張繼高任職高雄時,已經揹著少見的德國相機「萊卡」, 還在自己的家中設了暗房沖洗照片;同業騎臺灣單車,他自己卻騎著英國進口「菲 力普」單車;135病重時少數見到張繼高的友人,看到的張繼高仍是把自己打理得 整整齊齊,沒有一絲病重的人有的疲態可見一斑。136

1943 年,張繼高自北平燕京大學附屬高中畢業,進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就讀。137

133 黃秀慧,《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臺北:時報文化,2003),14。

自燕京大學畢業後曾到《吉林日報》、《中正日報》任職。1948 年深入前線採訪徐 蚌會戰。這場歷史性的戰爭讓許多人來到臺灣,張繼高也不例外,1949 年 6 月張 繼高踏上高雄的土地,開始了在臺灣的新生活。

134 又如,張繼高父親在 1924 年購入一隻 Patek Philippe,送給張繼高。符合張繼高 對好東西的要求之一:Always In Good Condition。陳美智,《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 柳》(臺北:允晨文化,1996),272。

135 魏端,《追求完美─張繼高》(臺北:躍昇文化,1996),52。

136 胡有瑞,《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106。

137 黃秀慧 2003,17-18。

剛到臺灣的張繼高借住在中央社一位劉姓上司家中,138一位舊日的同事李朋 來看他,兩人開心敘舊之後道別。這場敘舊卻讓張繼高無端被捲入匪諜案,到牢 房待了 93 天。起因是李朋的英語能力好,加上人脈很廣。到臺灣之後接受了蘇聯 塔斯社的津貼,成為俄國間諜,暗中建立發報臺傳送消息。139被破獲之後當局對 李朋的親朋展開調查,包括所有與他接觸過的人。張繼高是因為這樣被扣押調查,

最後當局調查出張繼高並無串供嫌疑,於是將他釋放。在牢裡的每一天都有人被 槍斃,張繼高回想起那在牢裡的九十三天,140還是覺得驚心動魄,後來也常向別 人提起:那種恐怖,絕對不是白色的,真正的恐怖是無色的。白色恐怖其實是無 色恐怖。141

1949 年,張繼高進入《臺灣新生報》南部版工作,142主要採訪高雄港務局、

海關與海軍軍區。因為張繼高新聞跑得很勤,漸漸與各單位主管交好,時常能夠 拿到「獨家」消息。143這段期間他向高雄的美國新聞處借來一本英文音樂辭典,

有朋友到他的住所拜訪他時,張繼高跟朋友表示:這本書南臺灣就這麼一本。我 從高雄美國新聞處借來的,我在背它。144

138 黃秀慧 2003,20。

除了音樂辭典外,張繼高也買了一臺來

139 郭冠英,《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142。

140 郭冠英,《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103。

141 劉美蓮,《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292。

142 《臺灣新生報》為《臺灣新聞報》之前身。黃秀慧 2003,20。

143 魏端 1996,56-57。

144 吳夢桂,《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37-38。

自美軍福利社的唱機,播放的是一張要價一百五十元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145除 了自己聆賞,也邀集好友同事到家中一起欣賞。一次中國廣播公司舉辦來臺後第 一次聽眾意見調查,張繼高針對音樂節目提出五千字的意見。內容展現張繼高個 人豐富的學養知識與規畫,讓中廣刮目相看。張繼高北上領獎時,認識同為燕京 大學校友的音樂組長林寬,林寬並為其引薦中廣副總經理羅學濓,為日後到中廣 任職的契機。146

1954 年張繼高與南京人林瑞芝結婚。婚後張繼高的職務由外勤轉為編輯,雖 然初次擔任編輯工作,但張繼高很快就掌握編輯技巧,「毛胚」字數控制得剛剛好,

讓排字房的同事相當佩服。

從這時期就可以看出張繼高對喜愛事物的用心,也為日後張繼高 推動音樂文化奠基。

147

到臺北以後的張繼高擔任《香港時報》在臺北的特派員,開始以筆名「吳心 柳」在《中央日報》寫〈樂府春秋〉、在《聯合報》寫〈樂林廣記〉等專欄。

但是,一成不變的工作讓他萌生去意。1957 年張繼 高辭職離開《臺灣新生報》,到臺北定居。

148在 這兩個專欄張繼高提供讀者音樂資訊、音樂家小故事、音樂常識,149

145 當時報社記者一個月的薪水大約六百元,吳夢桂 1996,38。

是張繼高耕

146 王鼎鈞,《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84。

147 魏端 1996,59。

148 黃秀慧 2003,24。

149 張繼高所執筆之內容如:音樂資訊「美年青指揮家洛林馬吉爾」、「布魯塞爾國 際小提琴冠軍係一南美青年」;音樂家小故事「蕭邦之死」、「修曼與克萊拉」、「鑲 寶石的指揮棒」;音樂常識「漫談喝采」、「交響詩」、「協奏曲」等。陳義雄 2007,

37。

耘音樂的開始。隨著名氣漸增,本就喜愛結識優秀人才的江良規心生結識張繼高 的念頭,於是透過朋友的牽線兩人在飯局中正式見面。

除了在報紙上專欄發表,張繼高也在中國廣播公司主持《空中音樂廳》節目,

每週六晚上播出,節目一直持續到張繼高到香港任職為止。150

1959 年 823 砲戰開始,張繼高前進金門前線採訪,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到前線 採訪。天搖地動的瞬間,讓張繼高對於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悟。之後,張繼高成 為《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留下妻子與小孩隻身一人前往香港工作。

張繼高的筆名「吳 心柳」是取「無心插柳」之意,並沒有打算在這領域刻意的有所作為。

151

1963 年張繼高離開香港返回臺灣,進入之前就很欣賞他的中國廣播公司工 作,152擔任中廣的節目部副主任。任職節目部期間,中廣的總經理黎世芬十分欣 賞張繼高。原因是,早期的中廣是以工程師為領頭,很多時候節目部有新的企劃 提出,卻被工程單位以技術無法克服為由婉拒。於是黎世芬開始自修關於工程的 知識,一日在節目部談到工程問題時,全節目部只有張繼高能接上黎世芬的話。

因為張繼高也是少數自己進修工程相關知識的人,因為這個因由,使得黎世芬對

張繼高青睞有加。153

150 殷穎,《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285-286。

1965 年,張繼高自身體日漸衰落的江良規手中承接遠東音樂

151 魏端,《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60。

152 中國廣播公司最早成立於南京丁家橋,當時稱作「中央廣播電台」。於民國三十 六年改稱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BCC)。資料來源:

http://www.bcc.com.tw/about/aboutbcc.asp。

153 黃秀慧 2003,40。

社。1968 年張繼高轉任中廣新聞部主任。1541969 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155因為 黎世芬的賞識,帶著張繼高一同到中國電視公司,並擔任中國電視公司第一位新 聞部經理。正式任職中視前,黎世芳推薦張繼高到英國湯姆遜爵士基金會主辦的 電視研究所研習,156

返臺正式任職中視後,1969 年 7 月美國太空梭成功於月球登陸,張繼高立刻 蒐集資料,在短時間內完成太空梭的任務、軌道講解,資料之完整,給當時的同 業留下深刻印象。

為期三個月,研習結束後並到BBC參與新聞實務。這段期間 的所見所聞令張繼高難忘,並計畫帶入即將成立的中視。

157之後張繼高以其獨到的眼光爭取了第二十五屆世界少棒錦標 賽轉播以及第二十屆慕尼黑奧運轉播。158

1972 年 8 月,第二十屆奧運於慕尼黑舉行,張繼高早在兩年前簽下轉播合約,

1971 年,正值臺灣為存續聯合國與否之 問題風雨飄搖,威廉波特少棒傳來捷報,成為鼓舞臺灣人民的重大比賽。張繼高 為了轉播這場球賽,事先請紐約的友人與美國廣播公司體育部探路,繼而正式簽 約,替代臺灣電視公司取得轉播權。8 月 29 日,經過艱苦的延長賽後,我國選手 擊敗美國北區隊獲得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舉國歡騰,給當時瀰漫不安氣氛的臺 灣島帶來一股正面的能量。

154 黃秀慧 2003,30。

155 中國電視公司成立於 1968 年,1969 年正式開播。資料來源 http://www.ctv.com.tw/opencms/jsp/about.jsp。

156 王曉祥,《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186。

157 魏端,《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60-61。

158 黃秀慧 2003,43。

成為全球轉播奧運的六十四家電視臺之一。儘管開幕儀式因為線路問題導致只有 影像沒有聲音,159其後二十二天的報導與轉播都讓臺灣人民見識到國際級體育賽 事的精彩。然而,當時的臺灣媒體掌握在黨政手中,經過一番權力鬥爭中視總經 理黎世芬離開其位,而被其提攜的張繼高也於 1972 年隨之離開中視。160

1972 年,張繼高開始在中廣主持《音樂與音響》節目,每周日早上十點至十 二點播出。161

在張繼高的生涯中,花去他最多心力卻也給他最多挫折的是公共電視。在英 國研習的那段期間雖短,但是張繼高就因此有意讓中視新聞部朝BBC的專業發 展。在張繼高的理想中,新聞部的新聞報導手法與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及品質都應 該效法BBC的嚴謹與精美。

因為節目實在太受聽眾喜愛,在聽眾要求下每周日晚上進行重播,

為當時廣播電臺節目首例。1973 年,因為《音樂與音響》累積相當多的聽眾,7 月張繼高開辦雜誌《音樂與音響》,這是臺灣第一本兼論音樂與音響的專業雜誌。

162

159 張照堂,《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74-75。

無奈十五年付出的心力卻被踐踏,理念不得伸展。

1994 年張繼高在臺北榮總檢查出罹患肺腺癌,1995 年六月病逝臺北孫逸仙治癌中 心。公共電視法直到 1996 年才完成,1997 年在立法院驚險的三讀通過,1998 年

7 月才正式開播。張繼高終其一生都沒有親眼看見公共電視開播,卻為公共電視 奔走多年,公視的開播在張繼高生時未果,是他心中最大的遺憾。

160 黃秀慧 2003,44。

161 蒲鴻慶,《追求完美─張繼高》 1996,194。

162 王曉祥,《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 1996,186。

儘管後期在電視媒體跌跌撞撞,但張繼高不曾放棄身為新聞人的身分。1984 年 2 月張繼高到《民生報》任職,擔任總主筆,同時兼任《聯合報》之顧問。163

儘管後期在電視媒體跌跌撞撞,但張繼高不曾放棄身為新聞人的身分。1984 年 2 月張繼高到《民生報》任職,擔任總主筆,同時兼任《聯合報》之顧問。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