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歷程

在研究過程中,本研究在資料蒐集部份稍微做了些調整。雖然本研究一開始 還是有照原訂計畫擬定追蹤問卷並以及透過不同管道分發問卷給兩校人文社會 資優班畢業生;然而,在等待回收的期間過於緩慢,所以在後續時間就決定採用 邊等待問卷回收以及進行兩次的非正式訪談的策略,來初步探討兩校對於高中生 涯的重點學習經驗,當中是否有所差異,以及他們所提及的學習經驗是否和如何 影響了他們的目前大學學習生活。

壹、研究設計的轉變

一、問卷擬定、分發以及回收

由於質性研究的設計是可以具彈性的,開始時可以先帶著粗略的研究方向,

隨著對情境的逐步了解,而慢慢聚焦(潘慧玲,2003)。因此,研究者在開始就 先擬定了一份追蹤問卷-「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概況問卷」,企圖希望從 問卷當中掌握畢業生目前的動態,其中包涵了五個部份:(一)學生背景資料;(二)

大學階段學習概況;(三)對於自己目前的興趣、所採用的學習策略、秉持的學 習態度與人際交遊之看法;(四)未來的生涯規劃;(五)對於高中人文社會資優 班的看法。當初的想法是,掌握了這些基本動態,對未來研究擬定訪談大綱的時 候會有一定的幫助,因為可以從問卷歸納兩校受訪者的差異以及他們在大學的學 習之不同,來彈性斟酌,調整訪談的內容大綱與細節。經由修題與審題21之後,

2009 年 4 月,研究者分別向兩所學校的人文社會資優班相關老師接洽,並說明 本研究之目的與進行方式並正式發函致各校索取畢業生的資料。由於學校未經過 學生本身的同意,如中山女高校方也只能提供畢業生的電子郵件以及目前所就讀 的大學之相關資料;當中建國中學更因為研究者本身在聯絡該校行政單位時出了 一些紕漏,導致最後也只能私下透過認識的老師獲得兩三位校友的聯絡方式。因 此,在寄發問卷時,中山女高部份研究者是直接經由電子問卷的方式徵求兩屆畢 業生協助填答。而建國中學部份,研究者則透過老師給予的一些學生聯絡方式,

聯絡這些學生,並請他們待傳電子問卷或將電子問卷上傳至他們的部落格,呼籲 其他畢業生協助填答。剛巧問卷分發以及回收的時候適逢暑假期間,兩校人文社 會資優班的畢業生都分別在這段期間都有舉辦同學會;因此,研究者也先徵求老 師的同意,直接到聚會場地派發問卷,並請同學們回去填寫後再回寄給研究者。

然而,在 5 月至 7 月這段時間,回收到的問卷仍不多;因此,在與指導教授商討 之後,決定採取前導研究,即兩次非正式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來替代原本在問 卷要達到目的。

21 問卷內容主要參考 Terenzini 等人(1996)所提出學生先備經驗會影響大學學習的三個面向:

修課經驗、學術經驗以及課外經驗為認識大學學習發展之參照,以及引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 料庫」以及「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所發展出的學生問卷中類似的題型。在選題的過程中,研究 者主要與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召集人黃老師以及指導教授甄曉蘭博士進行研商,並在第一 次口試計畫中通過。

二、兩次的非正式焦點團體訪談

在展開正式訪談前,研究者分別針對了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的 97 年度畢業生進 行了兩場的非正式的焦點團體訪談。22採用團體訪談的主要原因是考量到團體中的成員基 本上是相互認識的,因此當討論相關訪談議題時,會自然形成一種動力的團體對話;此外,

也可協助化解研究者在初次與受訪者接觸面對面訪談的尷尬。因為是焦點團體訪談,所以 那兩次的訪談議題範圍較為大,主要的訪談大綱包括:(一)受訪者對於問卷內容設計之 建議;23(二)受訪者高中學習歷程的重要記憶,以及(三)高中的哪一些經驗對於目前 的學習產生何樣的影響。當時出席第一場次的建國中學受訪者共兩位,即小宇和憶履;出 席第二場次的則是中山女高的小星、小琴、曉婭、小慧、小梵。在這兩次的訪談中,

讓本研究有兩大收穫。首先,是大概可以了解到建國中學與中山女高的受訪者們 對於事情看法的相差之處,讓本研究大略可歸納出一些有待再深入探究的現象脈 絡;第二,在團體訪談中,雖然訪談者時常鼓勵受訪者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但 發現當團體中有一人能具體的例子或學校生活事件,反而更有效地引導團體進入 個人經驗中,並慢慢能以具體而微的描述說出個人類似的經驗以及事件的過程。

三、正式焦點團體訪談

因為非正式的焦點團體訪談經驗為研究者帶來不錯的經驗,所以讓研究者在 後續的正式訪談中並沒有堅持要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反之,研究者的作法是會先 詢問同一年度的同校的受訪者之意願,是否要個人訪談還是偏向團體訪談;基於 受訪者最後的意願,接下來每一常正式訪談都變成了焦點團體訪談。當中很可惜 的是小宇、育律、小琴,24因在後續正式訪談中都因時間上無法配合,所以,當 中也就流失了這三位訪談者。正式訪談從 2009 年 9 月開始至 2010 年 3 月結束,

共進行四場的焦點團體訪談。另外,在團體中,研究者都會與其中一位受訪者建 立比較密切的關係,比如:康時、盈、彰顯、曉婭。這幾位同學都在協助本人聯 絡與協調其他的訪談時間以及安排方便大家的訪談地點。又或許,當研究者想理 清訪談團體成員之中的一些關係或背景脈絡,也通常都會先請教他們。

22 會選擇 97 年度的畢業的受訪者為非正式的訪談對象,主要也是因為時間剛好能配合到。

23 擬定這題綱主要希望可以聽取學生在填答問卷時針對問卷內容的看法,學生的看法與建議也是 可以協助我們將來改善研究工具很好的參考之一。

四、個人訪談

除了四場的焦點訪談,研究者也另外安排了三場的個人訪談。這三場的訪談 對象包括了小洋、彰顯以及曉婭。小洋是因為沒辦法配搭上其他人的時間,所以 研究者就選擇與他進行個人訪談。然而,很可惜的是,那一場的訪談因為研究者 的疏忽,導致全場訪談並沒有錄音,加上研究者習慣性沒在現場沒有做筆記;因 此,那一次的訪談內容也就沒辦法被使用了。而彰顯以及曉婭,研究者會特別另 約他們做個別訪談。除了因為他們都是師大的學生,關係上自然與本人比較好,

也願意聊較深入的個人議題;另外,更發現他們在團體中所呈現的經驗特質較於 其他人不同,所以,研究者希望透過個人訪談模式更進一步了解他們獨特見解背 後可能的情景脈絡等。

貳、資料蒐集

在資料蒐集的方法上,研究者主要以半結構式的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資料 的蒐集,並輔以相關的書面文件資料以補足訪談之不足。資料蒐集的時間為 2009 年的 5 月至 2010 年的 3 月,當中橫跨了受訪者在大學的兩個學期。25前面的 4 個月的時間都花在修改問卷以及分發、回收以及統計問卷的部份,後面的時間則 全程投入在質性的訪談當中。

一、問卷

所發出去的 107 份問卷的回收率最後達到 53.27%,雖然無法完全真實反映 學生的看法。然而,在非正式訪談以及後續的第一次正式訪談,研究者還是有花 了一些時間請教同學們有關他們在閱讀以及填答這份問卷的時候,當中有沒有什 麼問題其實對於他們班級來說是很具重要性的而我們卻忽略沒問起。當中,鶴群 有提出到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可能未來研究或教育部在擬定相關問卷時可多注意 的地方,如:

很多針對我們班進行的問卷調查,好像你的或教育部的,都會注重在課程對 於我們的影響。其實我覺得不完全如此,這班級裡頭有著更多的內在氛圍26 是真正影響我們的關鍵因素,但大家都鮮少去關心,也可以說你們關心給予

25 第一屆畢業的受訪者是橫跨大二下至大三上;第二屆畢業的受訪者則橫跨大一下到大二上。

26 意指班級文化

我們的感覺好像還是停留在績效層面...

(訪 97 鶴群 090909)

若以教育部所發出的問卷以及本研究當出所擬定的問卷,在某一些部分是極 為相似的,尤其在追蹤畢業生進入大學後所選讀的科系是否來自於自己的興趣、

當中是否有轉校轉系的念頭、大學裡選擇參與的社團以及對未來生涯規劃的想 法。而,兩份問卷最大的不同在於,教育部的問卷分成兩冊,並針對不同的對象 群,第一即目前還在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意指在調查學生們的課程經驗;第 二群體則是畢業生。針對畢業生的問卷中也有稍微提及高中學習經驗的內容,但 篇幅就非常少。其主要著重在畢業生對生涯規畫以及目前的身心靈狀況。因為本 研究設定問卷的前提是為了掌握了畢業生離校後的基本動態,以對協助日後訪談 能更具焦,以及要學生回溯高中生活教師、同儕文化、課程影響以及課外活動帶 給他們的影響;所以在高中經驗與大學學習概況的題項比例都還算平均。反之,

對於畢業生目前身心靈的發展調查就沒有列如題項之中,這是值得本研究反省以

對於畢業生目前身心靈的發展調查就沒有列如題項之中,這是值得本研究反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