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時期重要他人的影響:

就如許多文獻中所提及的,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教室中的同儕文化均是影響 學生在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也是一樣,因有優秀的師 資的引導加上正向的同儕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益不淺。

一、正向人生觀的追尋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教師團隊除了扮演知識的傳遞者之外,也會隨著教學 中的機會教育,進一步在許多面向上展現其「以身作則」和「柔性說理」的教學 方式影響學生。譬如,在講課當中會不經意地和學生分享自己人生的經驗以及當 中的體悟,以讓學生深思其中人生的意義作為日後為待人處世的參考。另外,在 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兩校老師對於社會關懷的信念或有些老師更會積極投入參與 一些社會關懷活動,以上種種都會促使學生對於老師的言行舉止更為信服。這樣 的「教」與「學」的過程,除了激勵學生將關懷社會之態度逐漸類化於實際生活 中,也提供學生良好的生命典範,就如受訪者所言,老師們讓大家知道一個有價 值、有高度的生命,應該怎麼樣去活著!所以,他們的人生觀,也是值得大家追 尋的一個目標!

二、社會資本的累積

另外,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本身就屬一個非常特殊的班级,當中除了少了因 升學主義而常導致只專注於「硬背」知識的學習氣氛;反之,更多了與同儕互動 之間彼此相互觀摩學習的文化。在高中時期,同儕之間,或學長學弟之間是可以 暢談一些有關心靈上或具爭議性的話題,這是非常自然也是會被視為一種自我學 習的方式。所以就算目前各自都在不同的大學就讀,但同儕之間所建立的社會網 絡關係,讓他們在學習上、對未來規劃有困惑的時候、又或想要深入了解討論一 些知識上的議題時,高中同學還是他們最好的人選以及資源。因為至目前為止或 甚至在將來,相信以高中朋友的學習視野與學習經驗的厚度能給予他們的建議會 比較具建設性,亦有助於彼此課業的解答與幫助彼此在未來就業的發展。

貳、專題研究所提供的學習經驗成為日後大學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先輩知識 目前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最夯的議題,莫過於討論在大學教育中應如何提升大 學生的競爭力。尤其台灣教育目前面臨高中所學的或基測所考的與大學所期望學 生入學時所具備的條件是無法銜接的;也因此,常常會聽見教授們抱怨說目前的 大學生素質低落等等。然而,如果在高中教育階段就有足夠深度的課程,讓他們 在未上大學前就能慢慢獲取掌控知識的獨立能力與自信,這對學生在大學學習將 有正面的效果。就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在專題研究中所獲得的成長,明 確展現在大學期間的思辯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上。因為,在高中 時期學生曾親身經歷過由自己發掘問題、找自己關心的主題、找尋歸因與變因、

建立研究目的、條列待答問題、尋找各種問題解決途徑、進而提出結論與建議。

在這種探索性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已在培養學生認清問題、定義問題、論證以 及問題解決能力。而以上所談的這些學習經驗其重要的特性是能把習得的能力類 化到新的例子或情境中作為有效地先備知識。所以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可以運 用以上經驗,或從這些經驗中所獲得的能力來解決其他情境中所遇到的問題。從 本研究中發現,受訪者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們都會比一般的系上同學懂得如 何撰寫報告、上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害怕以及在思考上會比較周延。簡單而言,

許多被認為應該要在大學中被培養的能力,其實在人文社會資優班早已被看重並 已經加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地盤功力。因此,在大學求學後,許多能力可以在原有 的基礎上,繼續被加深加廣;並且協助學生將知識深化為見識,進而最後演化為 智慧。

參、學習接納與尊重與自己學習程度不一的同儕為高中人文社會資優 班畢業生在大學生活中的一大挑戰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因在高中經歷了不少的特殊學習經驗,協助他們 在進入大學時就一些一般的大學生擁有較多的背景知識以及較高的學習視野。舉 例,建中與中山人社班的學生經歷過高二以及高三的專題研究磨練,他們都擁有 撰寫研究報告的基本知識;但是,他們身邊其他的同儕未必擁有類似的知識或經 驗。所以,剛開始合作起來還真的蠻困難的。再加上,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 生對於大學學習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剛開始發現身邊的同儕能力似乎沒那麼好的 時候,他們常常會因為堅持自己的學習品質而,選擇獨立作業或比其他同儕或組

員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在不斷與系上同學合作的過程中,他們也陸續自動類 別出可以長期合作的夥伴。再加上,如建國中學這些受訪者因為長期都還在繼續 參與部落服務,這些經驗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讓他們發現接納以及尊重多元意見 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到最後,小組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只注重在績效而是在組員 間意見交流的分享。

肆、高中的課程設計與老師指導方式間接造成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 大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之差異

自高中開始,對於中山女高的受訪者而言以團體方式學習並共同成長是ㄧ件 令人愉快且具安全感的學習模式。團體合作不但能過互補之間的不足並且在心靈 上不會覺得自己是ㄧ個人在孤軍作戰的。加上高中老師總會在困難點上陪伴她 們,所以無論是否是因為性別議題所提出的-女生喜愛合作方式工作或其他因素 等等;中山女高受訪者的確在高中期間(尤其在專題研究過程中)經歷了團體合 作學習所帶來的學習優勢。因此,在進入大學時,無論是融入系上的團體,或要 適應眾多的小組報告,對於中山女高的受訪者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困難。基本上,

她們是不會孤立一人在大學生活裡頭遊走,尤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她們對於團 體合作的概念更會加強以作為明確的自我保護機制。

反之,建國中學的受訪者於高中時期就不斷被訓練成為一個能獨立自主學習 的個體。無論在課堂的延伸學習或專題研究,老師們給予學生的自主空間較大,

遇到問題也須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然而,同樣在高中時期,校方所安排的部落服 務活動卻是在訓練學生團體合作以及接受多元意見的能力。簡單而言,在建國中 學受訪者身上,發現他們都存有獨立自主以及團隊合作的性格。然而,可能因為 擁有這兩種特質的優勢,建國中學受訪者在進入大學時,尤其發現身邊的同儕的 學習態度或學習程度不如他們所期望的,他們為了保持成績水品,就會自然形成 一種「我不一定非得要和谁合作」的心態。所以,從受訪者的分享中,他們與系 上同儕的互動關係是很微妙的;即在學習上,他們可以是絕對單的獨個體,然而,

若有必要,在其餘的互動,包括一些小組報告,他們還是不會排斥與他人合作,

以及可以接納容忍他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