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於教育部推廣人文社會資優班的相關建議

從早期的美國八年研究中,我們得以證實透過實驗建立中學與大學的有機銜 接,是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在大學學習成功的基礎。同樣的在本研究中也發現,

若在高中時期就預先培養大學該具備的能力,能讓學生擁有較扎實的先備知識與 學習視野;因此,本人認為教育部應給予類似的高中實驗課程更多的重視與推 廣,如:

一、可嚐試將專題研究以及社會服務之課程推廣至各高中進行

從研究中發現在高中時期讓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訓練是有效的培養其思辯 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而,推動部落服務為學生課外活動也讓學 生學習到如何接納與尊重各種文化上的差異,以上能力都有助於學生適應日後的 大學生活。簡單而言,有些原本應在大學學習的技能或能力,其實可以及早就在 高中就習得。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高中教育改革部分,可以將類似的實 作課程納入學習範圍內,這樣一方面可在高中教育階段養成學生「學習如何學習」

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突破只以硬背知識的學習文化。

二、開拓其他類組的學生也有機會及早在高中階段接觸人文社會領域

其實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思考並不是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同學才需要具備 的;二,三類組的同學也須具備這些能力。試想將來要成為醫生或工程師的學生,

本身若缺乏對於人文的關懷與批判,日後勢必將會對社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

因此,教育部對於高中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推廣,可以朝向普及化的趨勢,即 讓各類組的同學在高中階段都能平衡的接觸到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這兩大領 域。另外,教育部顧問室自在台北市三所高中成立人文社會資優班後,陸續分別 在台中女中、高雄女中以及於台南女中設置人文社會資優班或實驗班。然而,可 惜的是這些被選上為實驗學校的都屬於女子學校。其實,教育部更應肩負起培養 男校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責任,這樣方可協助打破男生就只能選擇理工類組的迷 思,讓更多都對於人文社會領域有興趣的男生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貳、對於後續研究的展望

一、探究各區域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學習經驗

目前,由教育部顧問室輔助成立的人文社會資優班或實驗班已經陸續分佈到 台灣的各個地區。雖然教育部給予每所實驗學校的輔助模式相同,但每個區域都 有其獨特的情境脈絡;尤其高二的專業課程是由各校自行規劃,各校課程的設計 必有其特色。故能對不同區域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進行其學習經驗之探 究,我們也可蒐集更多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這些發現將可為高中人文 社會資優班課程實施提供更多的回饋或改善之建議。

二、深化質量併重的追蹤研究法

教育部目前已開始透過問卷追蹤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包括在學期間以及後 續的生涯發展,當中並以非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為對照組,來瞭解人文社會資 優班的實施成效。然而,以量化的數據呈現並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測知學生的實 質改變、師生互動、同儕互動、學生的課程經驗等等。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發現 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自我學習以及班級的同儕文化均是影響學生大學學習的重 要因素。故建議未來教育部的研究可輔課程觀察記錄及學生訪談的質性法,以獲 得對教師教學、同儕文化甚至潛在課程對於學生大學學習生活影響有更深一層的 瞭解和應用。

後記

畢恆達(1996)指出研究可以讓我們反省,原來我們是這樣看世界的。一向 成績都屬於較中端的我,當與這些可以說是全台北市,成績頂尖的學生相遇時,

其實某一程度也讓我經歷一場異文化的洗禮,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對於優秀生的刻 板印象以及發現自己的契機。

一、出士未捷…

原先預定要從量化問卷著手追蹤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的後續發展,但 最後因被教育部捷足先登,所以只好將研究方法完全轉向質性研究,直接與學生 接觸。當時的我,對於直接面對面的訪談這回事真的沒有太大的把握,一方面是 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訪問技巧並沒有學的很扎實;另一方面,總念著自己是外籍生 的關係,擔心因語言表達的問題,讓訪談者沒辦法接受到我要轉達問題內涵。雖 然身為口委之ㄧ的秀玲老師或是建國中學的春木老師都不斷安慰我說,這些學生 都非常健談,訪談過程一定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心想花了數個月所進行的問卷 調查到最後竟然是ㄧ場空,所以接下來的訪談更不得有誤;因此,我就這樣帶著 壓力與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我質性研究的旅程..

二、撞牆期…

雖受訪者真如兩位老師所說的非常健談,但是,也必須坦白說,我對這些受 訪者可真的是有愛又恨!愛的是他們很容易接收到我所要問的問題,而且還可以 舉一反三的提出更多細微的內容;然而,恨的是,他們也會常常針對我的問題提 出他們覺得不合邏輯、不對或不具體的地方等等,比如:

明: 你們是怎麼看待系上一些不太優秀,或很愛玩的同學呢?

小波: 恩,不對喔!我覺得你所謂“愛玩”以及“不太優秀”是不同類別 的群體,是不能混在一起談的….

(訪 J96 小波-2 100228)

回想資料蒐集的這一過程中,除了在訪談當中常常會因為受訪者的挑戰讓我 對自己訪談技巧,或對議題掌握度的信心大打折扣外,自己也常迷失在一堆的資 料裡頭,總覺得訪談的到的資料好像無法很好的回答到自己研究問題,無法做出

深入的分析。甚至到最後,連自己也在懷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有所錯誤,實為 沮喪。為了努力突破這撞牆期,我只好督促自己在每次訪談前,都要很認真的準 備,並預想受訪者可能不明白的地方在哪?提醒自己要問較開放性或探索性的問 題等等。而每次訪談結束後,反覆聽錄音檔,若發現有疑問或覺得問的不足的地 方,就再次連絡該訪談者以補充不足之處。一直到把第一版本的第四章完成,與 指導教授討論的時候,我才慢慢覺得走出了所謂的「撞牆期」,也開始重拾對寫 論文的信心。

三、我對「資優生」的刻板印象…

若要將受訪者群的性格做一個劃分的話,簡單的來說,可分成活潑型以及認 真型,活潑型的受訪者的生活模式和喜好都比較和一般的青少年相似。而另一認 真型的受訪者,真的可以說他們是屬於青少年群體中的異類。他們對學習認真,

對休閒活動的選擇也非常認真,甚至對目前所有的選擇都是基於以有益未來發展 為前提。當我訪談的受訪者是屬於活潑型的,比如他們會提到自己在大學和其他 大學一樣不習慣問問題,偶爾會曠課等等,這時我心裡就會默默的想:「你們不 是資優生嗎?為什麼和我們這些普通學生一樣呢?」。而,當我訪談到,很認真 型的受訪者,我心裡偶爾也會受不了:「你看,資優生就如此…白白浪費了人生 最精華的青春...」。當這兩種負面的聲音不斷在我腦海徘徊的時候,我突然醒覺 到自己一直似乎被「人文社會資優班」,當中的「資優」兩個字框架著。就算該 班級的老師曾多次提醒我,人文社會領域並沒有所謂的資優生,而學生也常強調 自己並沒有資優生的光環;但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跳脫這個框架,以致我常 會一種「他們就是很優秀嘛...,他們什麼是都會自己解決,會有什麼煩惱嗎?有 煩惱的應該是我們這些“不資優”的學生吧!...」這樣的一種眼光來看待我的受 訪者,而常忽略他們其實也和一般青少年一樣會遇到一些挫折。每次訪談都仿佛 都很任務性的把該問的問題解決,而鮮少真正用心去體會他們的生命經驗。會有 這樣的反省,其實也要很感謝彰顯無意間的提醒…

四、聽…他們的真心在說話…

記得那一次我是與彰顯做第一次的個人訪談。在訪談前幾天,因為他要臨時 參與學校的服務團隊,所以來電與我聯絡說要延期訪談,言談間他無意透露出了 他對於這趟服務的焦慮,包括因為時間太倉促,擔心在課程準備方面就覺得不夠

完美等等。當時,我突然發現,其實他也只是個大二的學生,要負起這麼大的責 任,而且這麼用心的要把事情處理好,應該也很累吧!而且當彰顯回來的時候,

還特別找我分享他在這趟服務團隊所遇到的趣事等等,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我和訪 談者的距離是可以更靠近的。這時候,我恍然發現自己之前好像只把受訪者當成 是ㄧ個被研究的「物品」,是冰冷的,而不是有溫度的。因此,在後續的訪談中,

我就常常提醒自己除了依據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更要多嘗試去體會受訪者的心 情,希望這樣能更加的洞察受訪者的心緒。

五、強者內心也需被關心

許多人認為能夠進入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原先就已經很優秀了,因此,他 們目前在大學的成就究竟真的是因為高中課程的影響,還是本身就非常的優秀,

許多人認為能夠進入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原先就已經很優秀了,因此,他 們目前在大學的成就究竟真的是因為高中課程的影響,還是本身就非常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