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倫理與省思

潘慧玲(2004)曾提出對研究的信實度(trustworthiness)的統整觀點,力 求研究的可信度、可轉移性、可靠性、可確認性。本研究將引用上述的檢驗方向,

以提高本研究的信實度。

壹、研究信實度 一、研究的可信度

雖然研究者在進行訪談以及後續的資料分析處理難免會融入研究者自我主

觀的詮釋,可能因為研究者自身的經驗背景而影響研究的可信度。有鑒於此,研 究者將在每次訪談結束後,在整理訪談逐字稿的同時也會在旁記錄研究者的訪談 心情、省思、與資料間的對話以反省研究者與受訪者社會脈絡間的關係、研究者 與受訪者間的關係、研究者的詮釋角度。此外,研究者對於所蒐集的所有文件資 料、訪談錄音帶均建檔保存,以利於資料分析檢核之時能回溯至原初的情境脈絡 中,避免資料解讀上的偏誤,同時透過參與訪談者的檢核,以提高研究論述的信 實度。

二、研究的可靠性

研究的可靠性意指資料的取得是可靠的。因此,研究者於本論文中,忠實記 錄了研究過程,包括取樣策略、樣本來源、資料收集、分析的過程及研究者的反 思與倫理的考量。在撰寫完成後,研究者採用資料三角校正方式,邀請建國中學、

中山女高各一位訪談者以及建國中學黃老師,協助將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資料作交 互佐證,以檢驗研究發現的一致性。另外,並同時透過與指導教授及論文小組成 員共同討論研究中的發現與分析,以降低研究者的主觀與自行推論的程度,希望 藉此忠實地陳述能說明資料的取得為可靠的。

三、研究的可確認性

在研究的可確認性方面,研究者將藉由參與者檢核的方式以反覆省視自我對 於研究資料的描寫、分析、判斷是否符合研究對象本身的真實看法。由於本研究 重點在於訪談,因此將在分析後列上訪談的逐字稿。此外,研究者在分析過程中,

忠實地呈現研究者自己的反省與思考,呈現經詮釋後的結果是在研究者什麼樣的 思想脈絡下成形,提供讀者來檢視研究者的詮釋。此外,完成的逐字稿交由受訪 者加以確認,以避免研究者的偏見或誤解。

四、研究者角色

在論文中的寫作訪試,「研究者」和「我」兩種自稱都會穿插在整篇論文當 中。在論文的前三章,即研究動機、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部份,都會以「研究 者」自稱。因為這樣較能研究者的客觀性。然而,在後續的研究發現或研究結論 中,因顧慮在質性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與受訪者有著許多 的互動當中就存有研究者許多的體認和感受,不全為價值中立;所以在論文後半

部份都以「我」來表示自己。

貳、研究倫理

另外,本研究所秉持且遵守的研究倫理如下:

一、研究對象隱私性的確保

本研究以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的第一屆與第二屆畢業生 為研究對象。由於人文社會資優班只有三所學校成立,因此即使將這兩所學校校 名以其他代號稱之,似乎並無太大的保密作用。因此,在經過校方的允許,本論 文就直接指明以這兩所學校為研究對象。然而,在訪談部份,不論是進行正式或 非正式的訪談,研究者均先向研究對象說明對於其隱私性的保護,除了匿名的方 式保護研究對象的個人隱私,任何會涉及訪談者身份的敏感性字詞均將予以模糊 化或以替代性字詞取代,以確實盡到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擔負的研究倫理責 任。

二、尊重研究對象之個人意願與真實性

研究者在獲得訪談對象的同意之後,才進行正式的研究與資料蒐集工作。在 研究過程中若碰觸到敏感性的議題或事件時,並察覺受訪者面有難色時,研究者 都會先暫停錄音,並與受訪者協商相關內容是否適合或建議以什麼方式呈現在本 論文當中。待協商完畢並獲得受訪者的允許,訪談才會繼續進行下去。此外,在 資料分析研究之際,不隨意扭曲與竄改資料內容,以尊重研究對象個人的意見與 意願。研究者在撰寫最後的研究論文時,必將忠實呈現資料內容,以確保研究的 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