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的學習經驗對其大學學習生活之相關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的學習經驗對其大學學習生活之相關影響"

Copied!
2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甄曉蘭 博士.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的學習經驗對其 大學學習生活之相關影響. 研究生:簡愛明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四. 月.

(2) 謝誌 可以順利完成這本論文,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首先是要感謝的是指導教 授-甄曉蘭老師,感謝曉蘭老師在我來台這三年中,除了在學業上或在撰寫論文 的過程中,給予我許多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在我心情最低潮的時候,不斷給予我 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讓我能從跌倒中再次站起來,繼續完成我的學業,對老師 的感激滿滿在心中!另外,要感謝兩位口委-方德隆老師和王秀玲老師。從兩位老 師的提醒與指引下,不但讓我對自己研究方向更為明確,也協助我修正了許多原 先在資料分析中所存有的盲點。此外,亦非常感謝建國中學的春木老師和中山女 高的簡老師。自我的論文題目誕生後,為了能多了解與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相關 訊息,我常常都會給兩位老師添了不少麻煩;也因透過與老師聊天的過程中,讓 我掌握到許多對論文有幫助的線索。 開始訪談後,必須感謝受訪者們的幫助與配合。尤其是康時、彰顯和曉婭, 感謝你們在課業繁忙之中,還協助我聯絡協調其他受訪者的時間與訪談地點,你 們的體貼讓我非常的感動。其餘的受訪者,對於你們不厭其煩地接受我冗長的訪 談,並時常提出許多有助於我論文撰寫的建議;在次,我也必須由衷的說-在你 們的身上,我也獲得許多的學習,所以,真的很感謝你們! 遠在馬來西亞的父母,很抱歉自大學畢業後來都沒有好好待在你們的身邊陪 伴你們,甚至來台念書的決定也是最後才告訴你們。雖然如此,謝謝你們依舊那 麼的支持與寵愛女兒。還有,家中的兩位哥哥,你們總是鼓勵我要追求自己的夢 想,要我不要太擔心家裡狀況,對於你們的包容與接納,其實我真的深感愧疚。 不過,請你們放心,這位長期在家中缺席的妹妹,很快就會回到你們的身邊了。 另外,還有許多許多的好友陪伴我走過這一段撰寫論文的歷程。特別感謝靜 濤在論文的排版上幫了我許多的忙、感謝微萍在論文計畫以及最後的口試時都仗 義地擔任我的記錄員;感謝彥析、東飛在我論文當天當我的跑腿,將所有的東西 都安排妥當,讓我可以專心準備報告事宜。另外,謝謝源恭學長細心的為我修改 我的英文摘要、謝謝天豪學長、詩茹、小徐、小碧、香竹、麗萍、渭璇、慧蓮, 阿利,你們往往都會在我覺得沮喪時給我打氣與關懷,真的謝謝你們! 感謝主!因為您的恩典,孩子終於能完成這本論文,一切榮耀都歸向您!. 愛明. II. 於 98.5.

(3) 摘要 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歷經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耕耘。本研究基於就 學習持久性的關懷,因而探討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後續發展的概況,找 出能影響學生後續發展之學習經驗範圍,作為日後台灣高中教育繼續發展人文社 會素養培育的參考。主要研究目的有三:. 一、歸納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之回顧。 二、瞭解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目前大學生活之概況。 三、探究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對其大學學習生活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資料蒐集的時間為2009年的5月至2010年的3月,透 過半結構式的焦點團體訪談追蹤台北市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 十六位畢業生在大學生活的後續發展。綜合研究發現,本研究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時期重要他人的影響可分為正向人生觀的追尋以及 社會資本的累積。 二、專題研究所提供的學習經驗成為日後大學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先備知識。 三、學習接納和尊重與自己學習程度不一的同儕為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 生在大學生活中的一大挑戰。 四、高中的課程設計與老師指導方式間接造成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 大學與他人互動之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推廣人文社會資優班以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 議。. 關鍵字:學習經驗、大學學習生活、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 III.

(4)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urriculum in High School on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in College. Abstrac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urriculum in High School (HSSCHS)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aipei City for six years. Based on the concern for learning persistent,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ollege of those who attended the HSSCH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summary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SSCHS. 2. To understand the college life experience of those who graduated from HSSCHS. 3.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SSCHS on their college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Group interview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Sixteen college students in total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SSCHS in ChienKuo High School and Zhongshan Girls High School were interview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y 2009 through March 2010.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 The impacts from the significant others i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SSCHS on the students include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life valu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2.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monographic study i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SSCHS became the useful prior knowledge for coursework and life challenges in college. 3.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or the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SSCHS in the college is to learn how to accept and respect other peers with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 4.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ers guide i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SSCHS indirectly led to the differences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in the. IV.

(5) college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SSCHS as well a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llege life;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回顧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實施概況.......................... 11 第二節 學習經驗理論與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高中學習經驗與大學生學習生活之相關性....................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的選取................................ 61 第二節 研究歷程................................................ 64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9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倫理與省思.................................. 7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5 第一節 高中生涯的回顧.......................................... 75 第二節 大學學習生活概況....................................... 102 第三節 高中學習經驗與大學學習生活之開展.......................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後. 建議.................................................. 142 記………………………………………………………………………146. 參考文獻……………………………………………………………………………149 附 附錄一. 錄........................................................................................................161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概況調查問卷」正式版本 ...................161. 附錄二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概況調查問卷」受訪者建議內容修改之整 理...........................................................................................................169. VI.

(7) 附錄三. 「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概況調查問卷」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175.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訪談同意書.........................................................................189.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訪談大綱.............................................................................191. VII.

(8) 表 次 表 2-1 93 年度中山女高人文社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規劃一覽表..................18 表 2-2 94 至 98 年度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19 表 2-3 93 至 97 年度中山女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非正式課程一覽表 ..........20 表 2-4 93 至 94 年度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22 表 2-5.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一般課程與特殊課程內容一覽表........................23. 表 2-5.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一般課程與特殊課程內容一覽表(續)..............24. 表 2-6 96、97 年度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25 表 2-7. 第一屆與第二屆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主題一覽表 ...........26. 表 2-8. 建國中學與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之共同科目與各別科目一覽表 ...33. 表 3-1. 兩校畢業生人數一覽表 ............................................................................63. 表 3-2. 兩校問卷回收份數一覽表.........................................................................63. 表 3-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整理一覽表.................................................................64. 表 3-4. 訪談形式、時間以及對象一覽表................................70. 表 4-1. 從高中學習經驗中培養出來的各項能力一覽表 ....................................101. VIII.

(9) 圖 次 圖 2-1.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之課程規劃理念..............................................21. 圖 2-2. 經驗維 .......................................................................................................40. 圖 2-3. 大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果的概念架構 .....................................................54. 圖 2-4. 大學衝擊模式................................................55. IX.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人文社會學科是理解社會的主要工具。「人文」這一詞包含了對於人類社會 終極關懷和最高價值的意思;它以人類社會為中心,研究各種社會現象,以促進 人類與自己、社會、自然的認識與瞭解,並能在面臨各類社會問題時尋求周延的 解決之道(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0;李緒武,1998)。雖隨著自然科學以 及由之所產生的技術,如:生物科技或資訊科技越來越紮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 中,導致科技導向的大環境不利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然而,目前有關人文與 道德的議題,如:基因改造、全球環境變遷、戰爭與族群的關係,人在社會與宇 宙之間的定位以及人文和科技之間的關係,仍是全球共同不能忽略的課題。因 此,若將人文與科學分開發展,並且兩者分割越深,人類應付複雜的世界功能就 會越來越薄弱。在台灣社會中,「重理工、輕社會」的現象雖由來已久,但對於 「科學至上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的過度「傾斜」,也開始提出反思。李遠哲 就曾強調其從來不堅持科技是萬能的,因為唯有透過人文和文化的孕育才能提升 人類的層次,光憑科技並無法使人類前途走入光明遠景。另外,於 2000 年所提 出的《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中也重申台灣未來在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 核心主軸必須是科技與人文兼重(引自張瑜真,2006)。 回顧台灣在推動各級學校人文及社會科課程的檢討與改進所提出的相關政 策,包括了最初在 1985 年所成立的「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91 以 及 1994 年的高中人文及社會科學重點發展學校計劃以及 1998 年省教育廳所辦理 的「高中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輔導」,以上計畫重點均在於透過補助學校經費藉 此充實學校中的軟硬體教學設備,改善教學環境,進而提升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學 品質(李緒武,1998;張瑜真,2006;黃光雄,1996)。此外,教育部在後續強 化和提倡人文社會學科的計劃中,希望能及早在高中階段激發高中生對於人文及 社會科學產生興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0)。這用意除了旨在發掘具有 人文社會科學潛能的學生、以及奠基未來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才,也希望 1.

(11) 能破除一般人對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刻板印象,跳脫重理科、輕社會的框架。因 此,自 2000 年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與台大社會系於 每年的暑假辦理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希望透過人文營隊開始培育高中 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的種子,靜待生根發芽(中山女高,2007)。 然而,要真正達到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往下紮根的效果,單純透過改善軟硬 體教學設備或依靠營隊的力量仍不足夠。它必須透過整體的課程落實,讓學生接 受有系統、有計畫的學習活動,方能深化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知識以及培育 其社會關懷與行動實踐力(李緒武,1998)。舉例而言,美國NCSS(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y)就提出人文社會科在中學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這領域廣闊涵蓋了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地理、歷史、法律、哲學、政治學、 心理學、宗教,甚至融合了部份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內涵等;只有讓學生及早逐步 涉略以上各領域,方能有效協助青少年在一個文化多元,民主體制下的社會學會 判斷以及做出符合社會公益(public good)的決定(Pederson, 2007)。此外,基 於人才培育的角度思考,一位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絕對是需要透過專門的課程的 學習與培育過程進而型塑而成的。加上高中生已具有抽象思考能力,故在高中階 段設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課程是能切合學生的心智發展能力,而非是一種過度 提早的學習嘗試(張瑜真,2006)。 隨著93年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開放各公私立高中申請設置學術性向的資優 班,臺北市三所高級中學,包括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 中學以及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為建國中學、北一女中以及中山 女高),分別因而成立了第一屆的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以下簡稱為人文社會資 優班)。這三所高中率先成立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動機,除了如上述所提及在於人 文社會科學人才必須及早奠基;其次更為了滿足社會人文科學潛能優異學生學習 的需求。此外,如對於建國中學而言,學校設置人文社會資優班更具有特殊的意 義。在社會主流價值中,男生選擇理工類組方能符合社會上的性別期待,尤其在 頂尖的建國中學,就讀自然類組為理所當然之事。因此,學校成立人文社會資優 班,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僵化偏頗的價值觀,也糾正社會對於男性不應選擇 人文社會科學的迷思概念與偏誤想法,讓具有人文社會傾向的學生能跨越性別角 色的歧視,在教育體制的正規制度中獲得最大的學習(張瑜真,2006)。 有鑒於此,為了讓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實際窘境往理想目標邁進,人文社會 資優班的發展與成效應持續被關注。目前,已有前者記錄了人文社會資優班的開. 2.

(12) 創路程(張瑜真,2006),也有研究者從內部人員的觀點,探討學生對於課程的 詮釋(白瑩潔,2007);然而,對於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 到底實際產生了多少預期效果,至今仍未有研究者加以探究。基於教育目標是指 學生行為的改變(林秀珍,2007),我希望可以就學習持久性的關懷,探討高中 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在後續發展的概況,找出能影響學生後續發展之學習經驗 範圍,作為日後台灣高中教育繼續發展人文社會素養培育的參考。. 貳、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動機主要有三,分述如下: 一、來自對高中教育是否有利於學生未來的發展之省思 台灣社會近年來對於大學生素質下滑,年輕人越來越缺乏競爭力而漸感到擔 憂,並將其歸咎於本國高等教育的失能。然而,目前年輕人缺乏追求知識的野心, 追根究底,其實更應該追朔到他們上大學前的學習經驗,尤其在高中教育中是否 有足夠深度的課程,讓他們在未上大學前就能慢慢獲取掌控知識的獨立能力與自 信。許多研究曾顯示大學新生的先備經驗對於未來在大學脈絡中的後續學習經驗 (包涵學術經驗與課外經驗)以及最後的學習成果,均有直接的影響(Astin, 1984;Terenzini et al, 1996;Tinto, 1975;Watson, 1994)。因此,高中與大學教 育目標的銜接是非常重要地,尤其學生在某程度上的學習技能以及學習態度培 養,應在高中教育中就應及時給予關注。以芬蘭為例,其高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 讓學生養成「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不只為將來進入高等教育做準 備,更是終身學習的必要工具。因此,學校與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必須啟 發與引導學生成為獨立主動性的資訊搜尋者,進一步反思資訊,轉化成有用知識 (張家倩,2007)。有鑑於此,我們也應常反思與檢視台灣的高中課程是否只局 限在於協助讓學生順利通過大學聯考,而不論高中的學習課程是否有利於學生未 來的發展。 自成立了人文社會資優班後,三所高中的教學團隊一直都致力於研發人文社 會班的創新課程,期待透過課程能深耕培育高中學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素養,以及 深廣的閱讀能力、多元化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思考與邏輯思考能力、 分析能力以及學術研究能力等(北一女中人社班,2009;中山女高,2007;台北 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無日期a) 。人文社會資優班強調對於學生的培養並不只是 侷限在知識獲得,而是強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對於社會關懷的態度以及 3.

(13) 解決問題與獨立研究的能力。就如許多課程學者強調課程應是一種認知過程 (curriculum as a cognitive process),認為課程最主要的功能並非貯存知識,因 為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往往容易被遺忘或產生變質。反之,即使書本知識逐漸 時過境遷,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所曾經歷過的學習經驗,仍能培養學生在未來人生 中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盧雪梅譯,1991)。 對學生長期發展的關懷,就如同我們關心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是否有 所銜接一樣,也需關注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所建構的經驗是否能成為他未來的 生命中持續學習的能力與動機(吳哲良譯,2000)。相信課程實施者和我都有相 同的疑問:「這些畢業於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生,他們在大學的學習概況如何? 過去的經驗是否有助於目前他們目前的學習?」等等。我想,只有當我們越來越 了解學生的時候,我們才能有充分判斷課程成效的證據,這樣課程的目標與教材 教法也就能隨之調整;而所有的努力,最終是為了協助學生成就其潛能。. 二、來自對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後續發展之關注 近十幾年來,許多高中紛紛設立各種的特殊班級、資優班級或實驗班級,可 是學校本身如果缺乏對於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就未能深入分析學生後來的學習 與生涯發展,也缺乏對課程的持續效果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吳武典(1997)、 郭靜姿(1996)均曾呼籲校方,除了須規劃追蹤研究方案外,並應建立以學校為 主體的追蹤系統,透過同學會、資訊網路等方式,加強聯繫,為延伸關懷,並評 估教育績效以利不同教育階段之銜接。尤其對於新實施的課程而言是需要經過許 多的摸索,而這些摸索經驗是有必要與往後歷屆成員分享的。建國中學以及中山 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召集人就曾表示,學校會定期邀請人文社會資優班的畢業生 定期回校分享,協助學弟解決選讀人文社會科學的疑難問題,並分享過去的學習 經驗與升大學之後的學習概況,進而協助學弟規劃確切的未來生涯(引自張瑜 真,2006)。有鑒於此,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必須進行追蹤研究,持續對畢業學 生密切聯繫,了解每位學生日後發展與處遇。因為,追蹤研究有著歷史科的重要 精神,它其實能夠協助我們在時間脈絡中不斷建構它的意義之網。 國內進行教育方案追蹤研究目前已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當中主要以資優教育 的追蹤研究為多數。彭瓊慧(2001)探討從1967年至2001年間之資優教育實徵性 研究,發現以「生涯與追蹤」為研究主題的文獻達六十一篇,位居資優教育研究 主題之第三位,尤其1981年後生涯與追蹤之研究更是快速增加,迄今已是最備受. 4.

(14) 重視的主題之一。借鏡早期以資優班畢業學生為追蹤對象的幾項研究,發現其研 究內容涵蓋了,(一)畢業生動態狀況,如:教育成就表現及其影響因素、生理 發展、健康情形、人格測驗、興趣以及接受資優教育的感受與建議(林良惠,2007; 陳明印,1988);(二)畢業生對於資優教育的態度及影響學習因素,如:大多 數學生認為資優班求學過程中,教師的人格特質、教學理念對他們的學習影響最 大,以及部分學生認為教育學制銜接問題最值得探討改進(林寶山,1990;張雅 慧,2006;陳昭儀,1996);(三)資優生進入社會後概況及生涯影響因素探討, 這部份主要以性別、社經地位等變項比較畢業生的人格適應與自我實現,以及探 討女性資優生生涯發展的因素(李昇益,2005;鄭如吟,2003;蘇孫鑫,2007)。 從上述研究內容發現,透過追蹤調查我們不但能了解學生的後續發展,也能進一 步從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歷程中,找到能夠有效協助學生學習的良好途徑。 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歷經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耕耘。經歷了之前的 草創時期,我們可嘗試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檢視學生學習的持久性。2009年教育 部顧問室開始針對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在校生以及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試圖 全面性的了解學生在就讀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培育計畫後的效果為何?當然是 否能以量化或精確化地檢視這個班級的課程成效,事實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度。 首先,在這強調績效功利競逐的當代社會裡,以「數理」相較之下,「人文」所 得到的成果究竟如何,牽扯到的問題顯然較為複雜。「數理」以運算見長,可從 各種測驗表現上彰顯學習效能。而「人文」的內在意義,卻常是一種對現實的掙 脫與創造,也不在表象知識的獲得,而是更深一層人文的思考。就像閱讀目的, 不在認識作者或瞭解文意,而是心靈的接觸與啟發。這種精神當屬於蓄養薰陶範 疇,精采不在運算,也未必能立即取得功利性的效益,而是學生在面對人類生命 的種種,能否跨越各種心理籓離的要素,建立穩定的思維邏輯與看法,及立身處 事的原則與認識環境的態度(中山女高,2007;郭榮瑞,2006)。我們可以透過 參閱每一屆的課程計畫書,掌握課程架構如何因應社會與學生需求不斷地調整; 也可以透過人文社會領域教學團隊的經驗總結了解學校在提升教學品質上所投 入的心血,或透過記錄學生在校的課業表現以及參加各類比賽中所得名次評估學 生的短期學習成效。然而,若要關注課程如何對學生產生持續性的效益,則需對 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發展給予關注方能較確切地獲得相關線索。. 5.

(15) 三、來自學習經驗相關研究之啟示 探討學生學習經驗必須由學生局內人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洞悉。如在課程決 定論的觀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主動探索的個體,會以自己的獨特興趣與需求 在各種學習活動主動尋找自己的意義,從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經驗(Klein, 1991)。 因此,無論在「回顧經歷」與「驗其後效」的研究歷程中,學生都是主動的思考 者,學習的主體性也應被彰顯(林秀珍,2007)。 綜觀目前國內的研究,與學生學習經驗相關的研究主要以關心學生在修習某 一科目或學習方案過程中的學習經驗以及探討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否會影響後續 的學習效果這兩大類。1前者以學生的學習感受為出發點,探討可能影響學生學 習經驗的因素以及不同背景學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差異。這類的研究偏重尋找學 生對學習過程的觀感的概況,例如,一般而言,學生比較喜歡哪一些上課內容與 教學方式、與教師和同儕的互動如何、所採取了何種的學習策略或回應方式等。 對這些研究者而言,為改善教育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比測量學生的學習成 果來的更具意義。 第二類型的研究,則較為關注學生後期的學習動機、學習成果是否會受到之 前的學習經驗影響,而這類研究目前主要又以探討語文學習為多數,例如:探討 幼稚園階段的英語學習經驗,對國小聽說讀寫能力的影響(江莉儀,2007)。學 生之前的學習時間的長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內容被列為影響學生目前的學 習成果的背景因素。此外,也有研究提出學生進入大學前的背景因素,如高中學 習經驗會影響日後的學習發展,然而,卻鮮少會深入的探討究竟是哪一些先備經 驗造成影響?如何影響?等等。換言之,相關研究者關心的是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而非在質的面向上,學習經驗是如何發揮其影響力。 綜合以上兩種研究觀點,前者偏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程與教學的觀感, 欠缺對學習經驗所發揮的後續影響給予描述;而後者,雖致力於勾勒出先前學習 經驗與後期學習成果之間的關聯性,但往往因只採取標準化的測驗來診斷後續的 學習成效,不免忽略了先前學習經驗所隱藏的其他教育功能層面。 依據杜威的學說,所有真正的教育都由經驗中產生。經驗的內涵具有連續性. 1. 在後續的文獻探討部分,研究者會再將「關心學生在修習某一科目或學習方案過程中的學習經. 驗」以及「探討之前的學習經驗是否會影響後續的學習效果」這兩大研究類別,再細分成「關注 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個人身心發展之關連性」 、 「關注學習經驗作為課程評鑑之參考」以及「關 注學習經驗背後所隱藏的現象」,四類別。 6.

(16) 與連結性,它是兼具過去、現在與未來(林秀珍,2007)。例如,學生目前在大 學的每一種經驗,在某一程度上是由其過去的經驗中吸納某些部份,同時以某種 方式來形塑目前經驗的性質,因此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經驗不會是個別且互不相 通的單位。另外,有效的學習經驗要能發展學生的思考技巧、有助於獲取資訊, 以及有助於激發社會態度以及個人興趣的發展(盧雪梅譯,1991)。簡單而言, 它是強調能為個體帶來變化或成長的。有鑒於此,針對學習經驗的研究,除了以 上所提及的兩大類研究類型,也應同時關懷舊經驗與新經驗之間的連結與協和以 及之後所產生的後果。基於目前對於學生學習經驗議題的認識尚有以上所提及的 研究空間,故本研究選擇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追蹤研究 嘗試找出究竟有哪一些的高中的學習經驗是能與目前學習經驗彼此協和或連貫 起來,並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藉由對高中學習經驗後續發展性之了解,才能進 一步反思評估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為學生所創造的學習條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以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第一與第二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2主 要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透過訪談探究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經驗對於他們的意義為 何?其目前大學學習概況如何?在高中學習經驗當中有哪些因素影響著目前的 大學學習發展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等等。 總結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歸納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之回顧。 二、 瞭解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目前大學生活之概況。 三、 探究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驗對其大學學習生活產生影響。. 2. 北 一 女 人文 社 會資 優 班雖 同 樣在 93 學 年度 開 始招生,但於 95 學 年 度才 開 始加 入 臺灣. 大 學 社 會學 系 計畫 , 與建 國 中學 和 中山 女 高之 一年 級 人 文社 會 資優 班 新生 , 共同 進 行 上 學 期 導論 課 程和 下 學期 經 典閱 讀 課程 。 有鑑 於, 首 兩 屆畢 業 生的 學 習模 式 與建 國 中 學 和 中 山女 高 大有 差 異,加 上校 方 表示無法提供研究者較完整的資料,所以本研究並未將北 一女中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畢業生納入為研究對象之ㄧ。 7.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 在93學年度台北市三所高級中學:建國中學、北一女中與中山女高通過教育 部設班審查,成立了第一屆的「人文社會資優班」。如同上一節所提及,人文社 會資優班的設班目的,主要希望能在高中階段激發學生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興 趣,讓具有人文社會性向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基礎性的涉獵與了解該領域的內涵與 精神,及早奠基人文社會人才的培養,向下紮根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人才(張瑜 真,2006)。在課程規劃方面,建國中學與中山女高共通的課程包括了由教育部 與台灣大學協助提供的校外充實課程(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人文及社會科學經 典閱讀),以及在高二進行的專題研究課程,至於其他的課程則將由各校的人文 社會教學團隊自行開創。從93年度至今,建國中學與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3已 成立了六年,第一與第二屆的學生目前已進入大學教育,而本研究的對象就鎖定 在這兩屆目前已就讀大學的畢業生。. 貳、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在本研究中被定義為學習者與其所能反應的外在環境條件之間 產生互動與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個人體驗與感受(黃光雄、蔡清田,1999)。學 生在校的學習經驗會從許多不同的面向建構而成,而本研究所關心的學習經驗主 要源自三種層面(Erikson&Shultz, 1992),包括:(一)認知層面:從高中人 文社會資優班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內容,以及教師教學中所獲得的經驗;(二)社 會層面:對於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上老師、同儕的互動以及教室的文化氣氛的感 知;(三)情感層面:從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內容所引起的興趣。此外,從後續的. 3. 在一次與中山女高教務主任交流時,主任就曾表示不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有什麼資優生,成立此. 班的重要目的在於透過教師團隊所研發的一套新高中新課程,讓對於人文社會領域有興趣的學生 能夠得到有效的學習。而這套方案,如專題研究等項目,也可發展至其他領域,而非只有資優生 才能參與學習而已。加上因為當初教育局在規劃時就是有這個制度與名稱,才會被命名為高中人 文社會資優班。雖然在名稱上雖是資優班別,但設置此班級的概念重點在於「學生性向的選擇」 與「及早培育學生思考、表達及批判的能力」;所以在本研究中,資優班與資優生的意涵並非所 欲深究的重點。 8.

(18) 文獻回顧,我們得知學習是經由練習或憑經驗,使個體的行為產生較持久的改變 歷程。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學生在高中習得的能力或態度,當遷移至大學學習的 層面上,一樣會發揮其效用。. 參、大學學習生活 本研究所指的大學學習生活包涵了:主修或跨修不同領域的課程、課業投 入、師生互動、同儕互動、課外多元接觸經驗等。.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建中以及中山女高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生(共兩屆)為研 究對象;了解學生目前的概況以及探究他們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經驗,然因下列緣 故而有以下幾個面向的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對象之限制 就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選取對象僅限建國中學、中山女高96年度以及97 年度畢業生。基於質性研究的本質並不在於推估,故本研究結果是否適合描述其 他年度或其他學校的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的學習經驗,則須待更多相關研 究。另外,學生雖在畢業四、五年內,最容易掌握其學習發展動向,了解之前教 育方案對其影響之效益,然而研究對象動向不易掌握。研究對象目前分別進各大 學繼續學業,要掌握所有畢業生的行蹤並不簡單。此外,因為研究者本身在聯絡 其中一所學校行政單位時出了一些紕漏,4導致最後也只能私下透過認識的老師 獲得兩三位校友的聯絡方式,並請相關校友介紹其他的同伴,以滾雪球的方式找 尋所有的樣本。然而,以滾雪球的方式找尋樣本也讓研究者面臨樣本同質性高的 局面,並欠缺更多元性的回饋意見。. 4. 研究者當時因疏忽以個人名義而非透過系所名義發出申請函於建國中學行政單位。因此,建國 中學行政單位認為這樣的作業模式並不正式而且擔心學生的資料會被濫用,所以回絕了研究者的 申請。 9.

(19) 貳、研究結果推估範圍之限制 本研究僅以「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習經」對大學發展之影響作探討,同樣 基於質性研究的本質並不在於推估,故其他個人生活經驗對大學學習發展之影 響,則不在本研究之探討範圍內。. 10.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探究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實施概況,以掌握本研 究的重要背景脈落;其次,焦點將置於學習經驗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為釐清學習 經驗的定義以及本論文之研究視角。最後的章節將介紹高中學習經驗與大學學習 生活之相關性研究,希望透過文獻回顧論證高中學習經驗對於大學生學習發展是 具有影響性。. 第一節. 回顧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實施概況. 以下章節旨透過回顧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目前的實施概況,掌握學校為學生 創造的各種學習條件以做為日後分析何種高中經驗會有效影響學生大學學習與 發展之背景資料。因此,在章節的鋪陳上,首先說明促成學校辦理人文社會資優 班的因素以及學校對於開設此班級的預期成效;其次,分析目前兩所學校的課程 規劃。最後,透過整理現有資料,歸納出學生在人文社會資優班中的課程經驗。. 壹、促成學校辦理人文社會資優班之因素 除了外在因素 , 如教育部逐漸重視並推動及落實對人文及社會科學 教育 , 為促成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成立的催化劑以外 ; 在正式成立人文 社會資優班前,建國中學與中山女高在各別的校園內,其實早已蘊釀著日後促 成辦理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氛圍。從兩校課程實施概況的相關文件中,發現當中 以學校團隊的認同、教學團隊表現以及學生的興趣與表現為主要促成因素(中山 女高,2007;張瑜真,2006),分述如下:. 一 、 學校團隊的認同 在 實 施 人 文 社 會 資 優 班 的 過 程 中 , 中山女高偏向由校長從上而下的推 動,如:在很早之前中山女高丁亞雯校長就認為當前高中教育環境普遍重 視數理學科的培育 ,而忽略了人文社會學科的紮根 。因此 ,當 2004 年教. 11.

(21) 育 部 開 放 高 中 資 優 班的 設 置 , 丁 亞雯 校 長就 再 次 與 校 內 熱 烈 討論 有 關 開 設 人 文 社 會 資 優 班 的細 節 , 並 在 老師 們 的共 識 下 提 出 「 為 兼 顧數 理 與 人 文 人 才 的 培 養 , 學 校需 結 合 資 源 提供 學 術性 向 及 彈 性 課 程 環 境 , 滿 足 社 會人文科學潛能優異學生學習需求 」 一大理念 ( 中山女高 , 2007)。 反之,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設置則是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主要 由教師自身主動規劃。在積極程度上,在學校行政尚未明確表態支持開設人文社 會資優班前,建國中學教師從 2003 年 10 月起即已著手進行規劃,經歷將進一年 的籌備過程,透過多次的會議、討論、辯論與激烈溝通等歷程,不斷地質疑與修 改課程規劃理念,方建構出具有共識的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規劃方案。一般而 言,申請設置資優班的審查過程往往由校長進行行政與課程部分的說明,然而建 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在課程部分的說明則由規劃團隊的教師進行報告。會具有上述 行動,也主要因為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教師體認到實驗課程的必要性與意義 性,才會將理想付諸實施,使得人文社會資優班在建國中學具有開展的可能性(張 瑜真,2006)。. 二 、 教師團隊的表現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導因素 。 這兩 所學校 的 教師都是被公認素 質高 , 經驗豐富以及不斷追求新知與教學創新 的師資團隊 。 從校內人文 社會領域教師歷年來的相關行動與表現 , 可以發現教師對 於人文社會科 相關活動與課程所投入的心力絕對是奠基日後實施人文社會資優班的深 厚基礎。在國文科方面,自 90 年度起中山女高每年辦理區域性國文資優方案, 教師以群組合作方式熱心推動資優教育,並在 92 年度嘗試將中國文學與西方文 學結合,以更宏觀的探討模式引導學生探索學術殿堂。為增強教師的團隊合作以 及創發力,單以民國 92 年為例,國文科辦理教師研習達十二場次(中山女高, 2007)。同樣在國文科部份,建國中學自民國 80 年起每年開辦紅樓文學獎以及 自民國 88 年起每年舉辦台北市高中紅樓文藝營,並時常邀請作家、學者蒞校演 講,促使文學走入建中校園(張瑜真,2006)。在教學團隊表現部分,中山女中 國文科教學團隊曾榮獲教育部 92 年度教學卓越獎,以及於 91-92 學年度連續兩 年獲台北市教育行動研究高中團體組第一名,其中投稿者大多數為國文、社會 科、英文科教師。至於建國中學,歷史科、地理科、公民科老師也努力跳脫一般 刻板的教學模式,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如:歷史教師舉辦「西洋經典文史讀書會」,. 12.

(22) 帶領學生共同探討西洋史與文學著作等經典;或推出歷史週活動,透過一系列的 表演活動、電影賞析、講座、徵文比賽等多元的活動形式,提升建中學生學習歷 史的氛圍等。地理科老師致力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科展,以及公民科 教師每年定期辦理相關的法治講座,邀請法界專家或畢業學長至建中校園進行座 談或帶領學生參訪法院、調查局等校外參觀活動,使學生從實際體驗中認識公民 素養的重要性(張瑜真,2006)。而從上述發現,兩所學校人文社會領域教師的 能力、素質以及主動參與以及積極參與都是厚植人文社會資優班設立的基礎。. 三 、 學生的興趣與表現 雖然早在 93年度之前,兩 所學校均已成立數理資優班,致力於培養學 生往理工科領域發展 。 然而在人文社會領域表現優異的學生 也 大有人 在 , 如 每年參加區域性或全國性語文競賽的優 異表現 , 及每年進入文法 商學院就讀的學生 都為數不少 。 就以中山女中為例 , 學生在人文領域的 優良表現就可略舉如下 ( 中山女高 , 2007):( 一 ) 自 89年開始 , 學校 每年均有數十位學生參與由國科會人文及社會學科發展處及台大社會系 每年暑假辦理的 「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 」; 學生表現獲得主辦單位 肯定 。( 二 ) 競賽成績方面 , 學生參加各項對外競賽屢獲佳績 。 例如 : 全國國語文競賽 、 高國中英語演講 、 英語作文比賽 、 地理科學奧林匹克 競賽、西塞羅盃高中英語辯論比賽、全國辯論比賽、詩歌朗誦比賽。(三) 為提升學生閱讀風氣 , 培養文學創作人才 , 學校自 91年開始辦理 「 文學 風景 」、「 喜悅書坊 」, 學生參與踴躍 , 表現優異 。「 文學風景 」 目前 已 集結成冊出版 。 建國中學學生 在校外同樣 擁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如可發現 建中學生這幾年在台北市國語文五項競賽、詩歌朗誦比賽與全國國語文競賽中的 表現也迭獲佳績。另外,在升學聯考就讀文史哲法政商類組的同學,扣除未繳卡 及志願不足人數,每班升學率為 100% ,且皆為前數志願。另外,有不少原就讀 醫農理工組跨考社會組後,選擇就讀文法商學院的科系(張瑜真,2006)。 由於之前一直受限於高中課程及資優班設置辦法的限制 , 學 校 一直 也 只能採取個別指導方 式加以輔導與培育相關有潛能的學生 。 面對學生 的學習興趣與表現 , 學校本應有責任為這些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與 足夠的資源 , 讓學生能在一個完整的學習空間中繼續發揮所能 。 雖目前 社會仍傾向於 「 重理工 、 輕社會 」 的價值觀 , 然而 , 身為台北市數一數. 13.

(23) 二的優質學校 , 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確實有能力與空間 , 發展完善的 課程 , 讓對人文社會科學早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機會 , 打破理工科獨霸的現象 。. 14.

(24) 貳、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實施之預期成效 兩所學 校成立人文社會資優班之預期成效 , 除 了 對於學生之閱讀 、 思考 、 批判等能力加以培養外 , 也著重於人 文社會資優生之生涯發展及 同儕激勵,以 為國家培養下一代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者及實踐者。其 中 , 中山女高根據成班宗旨,認為人文社會資優班主要設立目的為深化學生人文素 養,厚植學生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能力並培養未來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 才。因此在高中階段就應朝專題研究、專題發表、參加學術性研習活動等方向努 力。簡單而言,課程成效可預設(中山女高,2007): 一、 學生能培養深廣的閱讀能力,並在高二下學期結束前,通過規定必讀書目的 線上測試。 二、 學生能培養多元化的寫作能力,並於網路、校刊、學報、文學風景及報章 期刊上發表作品。 三、 學生能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並能運用外語從事日常生活應對及事務 討論。 四、 學生能養成批判性思考及邏輯思維能力,並於高二下學期結束前,通過口 試(教學)委員會所舉辦的面試。 五、 學生能培養對於歷史、政治、社會、經濟等議題的探討與分析能力,並能 積極參與校內或校外人文及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競賽,獲取豐富經驗及成 果。 六、 學生能培養基礎的學術研究能力,且在學習過程中能持續提出及發表並於 高二下發表專題研究成果。. 至於建國中學則將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方案的預期成效分為近程目標與中 長程目標,說明如下(台北市立資優教育資源中心,無日期 a):. 一、近程目標 (一)提供相關專長知能訓練,期能強化高中生人文素養。 (二)建構統整性的知識體系,期能提昇高中生思考的周延性與系統性。 (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期能發掘人文社會科學性向專才。 (四)漸進的專題研究課程規劃,期能增加學生的研究技能與問題解決能力。 15.

(25) (四)從與人互動、討論的學習經驗中,期能增強高中生的學習毅力與溝通技能。 (五)經由人文社會資優班的經營,期能建立此類資優生的正向自我觀念。. 二、中長程目標 (一)提昇建中人的文化涵養,打造建中的人文校園。 (二)為國家社會培養具人文素養、生命關切的領導人才與研究社群。. 參、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課程規劃 學生在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習主要源自兩大面向,其一為正式課程中所安排 的各項科目,包括:充實課程以及一般課程;其二為非正式課程,如:演講、戶 外參觀、部落服務等等。由於兩所學校在規劃課程部分仍有所差異,以下部份首 先將介紹教育部與台灣大學所提供的課程,包括高一上的「人文社會科學導論」 與高一下的「人文社會科學經典導讀」 。隨之逐一個別介紹兩校的課程規劃理念、 內容架構以及人文社會資優班重點課程-「專題研究」,最後再歸納兩校課程規 劃中所展現共同的教學理念和模式。. 一、兩校之共通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導論」與「人文社會科學經典導讀」 因為獲得教育部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的支援,建國中學以及中山女高在高一時 會共同進行「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以及「 經典導讀 」課程。導論課程是由教 授群介紹各學科概括性的精神與理念,使學生對人文社會領域具有較基礎與廣泛 的認識,建立學生對於人文社會學科的概念。此課程共分成心理學、哲學、社會 學、政治學、文學、經濟學、人類學、歷史八大領域,每學門將進行為期兩週的 演講課程。在進行的過程中,教授群將涉及切合高中程度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 進入大學前先了解各學門不同的思考方式,藉以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思考能力。人 文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一週只授課一次,在每一次的演講結束後,兩校相關負責老 師都會要求學生寫心得報告或另加設計課後相關問題或延伸閱讀文章,使學生透 過多元的練習而深化學習歷程(張瑜真,2006;中山女高,2007;台北市資優教 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b)。 導論課程的主要目的為基礎入門與較廣泛性的介紹性質;而經典導讀課程則 由博士生帶領以分組的小班教學模式,針對選定的書籍進行閱讀討論。小班制的 閱讀與討論,有助於學生彼此間充分地進行分享、討論與辯論;相較於大班的講 16.

(26) 座,博士生亦可較清楚地了解並兼顧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想法,而且當學生面對困 惑時也能適時詢問博士生。另外,讓博士班帶領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經典閱讀」 課程,也起著一種良師典範的效應。藉著與博士生的相處與學習,促成了部份學 生對於學術研究產生憧憬,使學生了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未來的相關走向與發展 方式,或更是強化了原先已有心要往學術發展的學生對於未來生涯規劃的決心 (張瑜真,2006)。. 二、中山女高5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規劃 「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跨界創新團隊」希望透過「團隊合作」模式致力於高中 創新課程,目標就是希望能發掘、培養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學生,並不以升 學為目的,如能在一個班級中培養出一至二位對學術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即是一項 成就。另外,也希望讓高中生了解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的內容,培養這些領域的 基本素養(中山女高,2007)。 在民國 93 度首次開設人社會資優班時,整體課程可分為兩大類別:「充實 課程」以及「一般課程」。「一般課程」與普通班相同,只是在當中濃縮了家政、 軍訓、護理、美術、音樂等課程。另外,學校每週開設 6 小時「充實課程」,當 中涵蓋了「學習策略」、「通識課程」、「專題課程」、「自主性課程」四類; 「自主性課程」則會採用合作模式,各科任課老師共同討論規劃授課內容,針對 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需要來設計課程,厚植學生人文素養。 如表 2-1 所顯示,高一上學期開設的「充實課程」一共七小時。當中為: (一) 「學習策略」三小時,包括認知策略、資訊素養、思維訓練、如何提問等主題式 課程; (二)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三小時,教授授課,博士班學生配合帶領分 組討論; (三) 「自主性課程」一小時,由學生自行運作。同樣地,高一下學期開 設的「充實課程」也是七小時。當中為: (一) 「研究法及語言表達」三小時,由 學校老師授課; (二) 「經典導讀」三小時,結合文史學科,課程內容以文史哲思 向為主,由教授及博班研究生授課,學校老師協同教學; (三) 「自主性課程」一 小時,由學生自行運作。在高二上下學期所開設的「充實課程」個別共六小時。. 5. 以上所提及有關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架構的相關內容,主要擷取自中山女高於 2007. 年所發表的《人文禮讚-中山女高人文與社會跨界創新團隊》經驗分享集以及台北市資優教育資 源網站。 17.

(27) 延續高一下學期的「經典導讀」,高二上學期仍開設此門課,但變為通識課程由 學校老師授課。另外,上下學期都會開設「專題研究」三小時,屬專題課程,學 生依專長及研究意向分組,由學校老師授課,教授協助指導。依據學校的規劃, 高三課程不做調整。學校另外也設計網路教學平臺,以讓中山學生能與友校人文 社會科學資優班資源共享,師生對話激盪,加廣加深學習效果。. 表 2-1. 93 年度中山女高人文社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規劃一覽表. 課程範疇. 細目 研究法 批判性思考及邏 輯思維.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速. 科目名稱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理則學概論或邏輯學. 素養. 學習能力訓練. 口語與文字表達. 閱讀與寫作. 通識課程. 專題研究 自主性 課程. 導論. 一下. 二上. 二下. 2 3. 學習策略. 讀、心智圖、資訊 資訊學習課程. 人文及社會科學. 一上.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 3. 1 3. 文史課程. 3. 經典閱讀. 經典閱讀. 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 自主性課程. 自主性課程. 3. 合計. 1. 1. 7. 7. 3 3. 3. 6. 6. 資料來源:出自中山女高(2007:45)。. 在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課程實施的第一年,其整體的課程規劃只為期 四學期(高一以及高二) ;高三則恢復一般正常的課程操作,全力為升學而準備。 然而,自民國 98 年起,課程規劃部分起了些許的變化。其調整主要是原設在 93 年度高一上學期與下學期的自主性課程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專題課程部分 多加了人文社會議題討論。這項人文社會議題討論共四學分,分別在高三上學期. 18.

(28) 以及高三下學期進行(台北市立資優教育資源中心,無日期 b)。這樣的改變其 實有助於學生在人文社會領域中獲得更完整的學習,也不會因為高三濃厚的升學 氛圍的沖淡之前兩年的人文領域的學習氣氛。. 表 2-2. 94 至 98 年度中山女高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 課程. 細目. 範疇. 研究方法 批判性思考及邏輯思. 2. 理則學概論或邏輯學 3. 一個單元). 策略 學習策略---速讀、 心智圖、資訊素養 口語與文字表達. 學習策略 資訊學習課程. 3. 學習能力訓練 閱讀與寫作.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 通識.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三上 三下.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或納入人文社會導論中的. 維. 學習. 科目名稱. 36. 文史課程. 課程 經典閱讀 專題. 專題研究. 課程. 3. 經典閱讀. 3. 人文社會專題研究. 3 3. 3. 人文社會議題討論. 合計. 6. 6. 6. 6. 2. 2. 2. 2. 資料來源:出自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b)。. 在非正式課程部分,除了一般座談、參觀、週末假日或寒暑假辦理學生營隊 活動…等活動課程;中山女高更有兩大重點活動,其中包括體驗服務學習以及國 際交流參訪活動。首先,為了激發以及內化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素養,學校老師與 第二屆人文社會資優班開始,都會帶領學生深入南投信義鄉羅娜國小,為部落兒 童辦理一週的關懷活動,並安排學生了解部落文化與原民藝術。在服務的過程 中,微觀而言,學生可進一步探索專題研究方向與主題;巨觀而言,更可以影響. 6. 3 意指由台大教授或台大博士班學生帶領進行三學分的科目。 19.

(29) 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於其生命過程中注入人文關懷之滋養。另外,學校亦規畫辦 理學生參訪國外知名高中,雖然每屆人文社會資優班國際交流的模式都不盡相 同,但目標還是一致的,就是讓學生在不同文化氛圍中,學習、觀察、驗證課堂 所學的。. 表 2-3 93 至 97 年度中山女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非正式課程一覽表 年度. 課程類別. 93 年度. 國際交流. 93 年度. 田野調查. 94 年度. 國際交流. 94 年度. 山地服務. 95 年度. 山地服務. 95 年度. 國際交流. 96 年度. 山地服務. 96 年度. 國際交流. 97 年度. 山地服務. 97 年度. 國際交流. 非正式課程 北京師大二附中文科班交流學習之旅成果 專輯《京艷》 規劃臺灣行腳;並出版「臺灣行腳」一書 參訪日本大阪初芝堺中學、早稻田大學、東 京都私立豐島岡女子高校 規劃香格禮娜—南投信義鄉羅娜國小山地 服務學習活動—並出版「香格禮娜」一書 規劃共結廉禮-中山女高 96 年寒假山地服 務誌(與數理資優班結合進行) 至北京參訪,其中 10/9-10/10 至北京四中 入班上課 羅娜國小山地服務學習活動 至北京參訪,其中 10/14-10/15 至北京四中 入班上課 羅娜國小山地服務學習活動 至北京參訪,其中 10/13 至北京四中參訪, 10/15 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參訪. 資料來源:出自中山女高(2007)、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b)。. 20. 辦理時間 95/5/27~6/3 寒假,歷時一週 95/9/16~9/23. 寒假,歷時一週. 寒假,歷時一週. 96/10/7-10/13 寒假 97/10/11-10/17 寒假 10/10-10/17.

(30) 三 、 建國中學 7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規劃 建中人文社會資優班的課程規劃理念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透過各學科知 識的傳授,豐富學生文化內涵,建立多元思想體系,潛移默化學生價值觀念,進 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的問題解決者;(二)經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導與 實務練習,增進學生的問題解決、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與作決定的能 力,培養具獨立思考與自我監督的行動者。. 社會行動者. 主動學習者. 未來 (具獨立思考與. 國 學. 科學. 文學 哲學. 管理. 史. 創造思考能力. 歷史. 社會學. 人文關懷. 心理. 問題解決能力. 人文關懷的的行動者). 社會. 法律. 人類學. 政治 地理. 經濟 地理空間. 學. 批判思考能力. 研. 價值判斷能力. 究. 經. 做決定能力. 理. 導 讀. 音樂 化學. 專 題. 法. 文史哲 生活關切. 數學 生命科學. (小組或個人研究). 方. 典 物. 高二、三. 學. 地理. 導. 生. 論. 物. 體育. 社會科學 課外活動. 個人思想體系. 軍訓. 第二外語. 美術 地球科學. 廣泛閱讀涉獵. 高一、二 (團體討論). 圖 2-1.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之課程規劃理念. 資料來源:出自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a)。. 7. 以上所提及有關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課程架構的相關內容,主要擷取自台北市資優教育資. 源中心網站:http://trcgt.ck.tp.edu.tw/cir_practice_detail.aspx?id=60。. 21.

(31) 從圖 2-1 中我們可歸納出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所安排的學習歷程中,高一 階段主要以廣泛閱讀涉略與團體討論為主。透過了人文社會科學導論、人文社會 科學經典導讀、研究方法、國學、史學、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等課程設計,先豐富 學生知識內涵,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切。而,在高二以及高三階段則較重視小組 或個人的專題研究,希望藉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意思考能力、批判思考 能力、價值判斷能力以及作決定能力;其不僅關注於學生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累 積,更重視培養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能力,強調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未來發 展的部份,最終希望能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並且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與人文 關懷的社會行動者(張瑜真,2006)。 另外,高二的專題研究課程同樣學生個人興趣與關懷決定研究方向,並安排 適當教師加以指導,在三年級上學期進行專題研究計畫的期中發表,下學期則完 成專題研究的撰寫,並舉辦成果發表會。以下為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 程與節數一覽表:. 表 2-4. 93 至 94 年度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 科目名稱.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 一上. 二上. 二下. 3. 3. 1. 歷史導論. 1. 1. 人地關係導論. 1. 1. 2. 史學方法概論.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3. 3. 1. 專題論文. 地理學研究方法. 三下. 3. 專題研究指導. 國學初階. 三上. 3. 人文及社會科學經典閱讀 研究方法與實習. 一下. 2 2 2. 資料來源:出自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a)。. 22.

(32) 簡單而言,除了台灣大學提供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以及「 經典導讀 」 課程外 ,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的人文課程同樣涵蓋了一般課程與特殊課 程,一般課程即為「國文」、「歷史」、「地理」與「公民」課程,而特殊課程 則包含「研究方法與實習」、「國學初階」、「史學方法概論」、「地理學研究 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課程。特殊科目亦幾乎由國文、歷史、地理與 公民老師加以授課。當中,因為一般課程以及特殊課程對於學生的影響與學習難 以籍由課程名稱而截然區分,因此希望透過以下表格簡單區分當中的課程內容:. 表 2-5.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一般課程與特殊課程內容一覽表 國文課8. 國學初階. 由於教師對於資優班學生的期許高,因 主要課程目標為國學內容,包含經、 此國文教材不僅限於課本。除了有系統 史、子、集、文字文體等部份;並整理 的補充大量的背景知識,在每個單元結 重要著作、重要作家及其派別內容希望 束後,學生將進行深入的延伸思考與水 藉此加深加廣學生國學常識,擴充邏輯 平聯想,讓學生具有綜合性的彙通能. 思考能力。. 力。 歷史課. 史學方法概論. 比一般普通班級,教師提供更精深的課 此課程主要希望能建立學生對於歷史 程內容,透過歷史事件的推演,綿密地 的正確認識,透過實例解說與實作練習 說明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授課內容通 等規劃方式,是學生掌握史學的基本精 常不固守課本的編排,藉由較為統整的 神,進而建立正確的研究態度 主題編排方式統合課本內容,並給予學 生豐富的課外補充資料 資料來源:引自張瑜真(2006:90-94)。. 8. 國文課與國學初階課程此兩門課特別之處在於分別由不同教師所教授。 23.

(33) 表 2-5.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一般課程與特殊課程內容一覽表(續) 地理課. 地理學研究方法. 地理課授課內容多屬於課外知識的傳. 課程規劃內容主要透過地理資訊的獲. 授,較少談及課本知識的部分,對課本 取、處理,以及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 內容往往概略帶過。教師時常將課程內 培養學生了解地理研究的範疇與原 容與台灣、大陸等地相比較;期許學生 則,明瞭地理學的分析方法與研究步 能自行學習教科書中的知識,並從中延 驟,以培養學生具備觀察、描述、整理、 伸問題做為課堂討論的相關議題。因此 分析等能力。在地理學研究法中,教師 在課程安排上偏重於研究方法的培. 除了介紹地理外,亦補充地球科學的知. 養。學生在配合教科書的進度與範圍, 識內涵,並教導學生製作建築的鳥瞰 分組蒐集補充資料,並在上課時與同學 圖,介紹GPS衛星導航系統,給予學生 進行分享與討論,且在課後要求學生以 豐富多變的課程內容。而在課程的後半 論文格式將之撰寫成期末報告。. 段,地理課與地理學研究法兩門課程幾 乎結合在一起。. 公民課.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課程內容常常結合時事與教師自身經. 主要培養學生了解社會科學的研究目. 歷,並與三民主義或公民課程相互結. 的、對象與倫理,認識質性與量化的研. 合。. 究方法,並要求學生在課程進行過程 中,逐步確定領域主題,進而完成文獻 探討與研究計畫。學生也在此課程中認 識了論文的固定格式與步驟,了解不同 研究主題的思考方式與架構安排,認識 不同主題的不同進行方向與寫作式,並 實地練習如何循序漸進地撰寫一篇論 文,該門課程內容在規劃上比較著重於 論文格式的部分。. 資料來源:引自張瑜真(2006:90-94)。. 自 96 年度開始,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也做了一些調 整。當中包括了專題論文少了兩學分、國學初階以及地裡學研究各少了一學分。 然而,當中也增設了兩學分的新課程-「地理景觀」。在非正式訪談中,曾擔任 24.

(34) 第一屆人文社會資優班的黃老師表示,96 年度節數的調整一部份是為了配合整 體高中學習節數的調動,而這小幅度的調整並沒有為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學習帶來 太多的影響。他也表示,人文社會資優班的教師團隊至目前為止,仍十分堅持以 及維護人文社會資優班應有的學習架構和氛圍(訪 J 黃師 100116)。. 表 2-6 96、97 年度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特殊課程與節數一覽表 科目名稱 人文社會科學專題導論.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3. 3. 3. 研究方法與實習. 2. 專題指導 專題論文 歷史導論. 1 1. 1 1. 2. 1. 1. 1. 史學方法概論 社會科學研究法. 2. 1. 地理景觀 國學初階. 三下. 3. 人文社會科學經典導讀. 地裡研究方法. 三上. 2 2. 資料來源:出自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a)。. 除了在正式課程中獲得許多人文社會知能的增進外,即使在非上課時間也能 有許多人文思維空間。建國中學人文社會資優班與中山女高相同都安排了一些非 正式課程讓學生參與,其中包括演講、外埠參觀、部落服務與畢業旅行等等。此 外,一般而言資優類班級常會被貼上標籤,如:資優班的學生應該是全才、不用 教什麼,他自然什麼都會等等。為避免可能適應不良並充分發揮其研究潛能,除 了課業輔導以外,其他如生活輔導、情意教育、生涯輔導也應加以關注。因此教 師極為強調要協助營造班級中和諧快樂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在同儕中培養互助 合作的團隊精神及互勵扶持的深厚情誼。另外,在生涯輔導方面,也要協助學生 盡量及早確立自己在人文及社會科學上的興趣及性向,為學生提供周詳的升學資 訊(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援中心,無日期 a)。. 25.

(35) 三、專題研究課程 「我們需要為學生補足的能力有哪一些?」、「在現行的高中課程與教學內 容之外,教師團隊還可以創發與轉化的空間多大?」以上問題都是人文社會資優 班教學團隊深思的議題。從兩校的設班目的以及課程規劃可見除了厚植學生的人 文素養外,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是兩校在教學上需努力的一大 目標。有鑒於此,兩校所開設的「人文社會研究方法」以及「專題研究」課程主 要希望能讓學生連結運用學科知識,從而將知識系統化,內化成自己的能力,以 及擴大延伸創造空間,提升學習責任,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角(中山女高,2007) 。 兩校在高一階段的課程都較偏重於豐富學生各領域的知識背景,以團體教學為主 (張瑜真,2006)。當中又以「研究法」課程設定為學生進入人文社會領域初探 與關懷的基礎課程,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歸結出研究主題。高二和高三的「專題 研究」主要以主題探索為核心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進行方式為讓學生以個人或 小組方式,針對自身有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如表 2-2),教師從旁協助引 導。雖然高中階段的研究結果可能未盡成熟,但是因為這樣的探索過程,學生必 須自己發現問題、找主題、找尋歸因與變因、建立研究目的、條列待答問題、尋 找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提出結論與建議。這樣可以協助學生實際體驗了知 識再發現的過程,而不只是被動別人已整理好的知識。. 表 2-7. 第一屆與第二屆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主題一覽表 建國中學. 中山女高. -法律判決與社會道德之關係比較─以玻璃. -憂傷過後的心靈重建-從《生命》的人. 娃娃事件為例. 文關懷出發. -跨國企業商品的在地化─以麥當勞為例. -Ignorance is not a bliss. -網路犯罪行為及其相關法律研究. -Medea. -現行民營化的問題所在─從員工觀點談起. -A heroine is not a hero. -台北市網際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調查. -改變貓空-木柵貓空地區的歷史、地理. -毒品持有是罪嗎?─自由主義的論辯. 環境與地名、產業變遷、纜車興建、人文. -建中班聯會的演變(1961-1990)與現況. 意象建構之綜合研究. 第一屆. 26.

(36) 表 2-7. 第一屆與第二屆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主題一覽表(續) 建國中學. 中山女高. -高中數學銜接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探討─以. -由板橋市的多元變遷看板橋市的未來展. 建國中學為例. 望及野心. -管仲與齊國霸業. -擺脫悲情,再造黃金山城-探究九份地. -「鄭和下西洋」的始末與因果─從地理現. 區的前世今生. 象與空間概念談起. -節慶商品化現象初探-以青少年消費文. -捷運站區與商店攤販的分布關係. 化為中心的探討. -台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之研究. -傳統美食聚落的現代化與改建的困境-. -「台客」一詞在台灣社會的轉化與建構. 以建成圓環及寧夏夜市為例. -網路論戰之行為研究 -從詩看盛唐社會 -民粹主義與台灣近年來群眾運動關聯性之 研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參與─政黨輪替 前後的政教關係 -《克蘇魯神話》─西方恐怖文學中的新神 話探究 -書店分布之研究─以台北市南區為例 -國語中的文化浸潤現象 -影響同儕關係正向因素之研究─以建中學 生為例. 27.

(37) 表 2-7. 第一屆與第二屆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主題一覽表(續) 建國中學. 中山女高. 第二屆 -網路平台對中國大陸小說創作模式的影響. -兩岸文化交流的一脈伏流-簡體書店及. -李馮《英雄》之研究. 其文化意和研究 以台北市簡體書店為例. -格列佛遊記四個中譯本的比較評析. -仲介的原罪?台越跨國婚姻媒合之探討. -「架起 Blog 與創作的橋樑」談網誌對青少 -游藝文史知人生-以金庸《書劍恩仇錄》 年寫作的影響-以台北縣市高中學生為例. 為中心探討. -台北市街道名稱與區域發展之研究-以. -老者烏托邦-老人院住宅之研究. 1945-2006 年為例. 北都會區為例. -永和市空間發展變遷之研究. -都市藍帶系統之建立-以瑠公圳為例. -觀光業發展對居民生活的變遷-以苗栗南. -以社區總體營造再見羅娜新生命. 庄鄉為例. -名牌消費文化之研究-以台北市東區商. -單一性別學校合憲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 圈為例. 建國中學為例 -從克流感專利強制授權事件看專利法之強 制權-針對法律規範及後續效果進行探討 -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及對台灣民主政治的 評價-以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為例 -台美關係演變之研究-民進黨執政時期 2000-2006 年 -我國九年憲改後的半總統制運作-以法 國、後共波蘭、威瑪比較 -外交官困境-以興揚之旅為例 -從直航看兩岸政策的變遷(1991-2006) -教師性別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台北 市建國高級中學為例. 28. 以台.

(38) 表 2-7. 第一屆與第二屆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主題一覽表(續) 建國中學. 中山女高.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資優班與普通班學 習態度之探討-以高一、高二為例 -從網路成癮看青少年網誌中的人際互動- 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為例 -掛耳機行為與現象之研究 -台北市新世代愛情與婚姻觀之研究 -音樂社團成功發展要素探討-以台北市公 私立高中管樂社為例 -依斯蘭教在台灣發展的局限研究 -由高中歷史課綱編訂事件看報紙報導完整 性之探討-以聯合報為例 -論今日日本動漫畫中的神道形象 資料來源:出自中三女高(2007:122)、張瑜真(2006:99)、建國中學第二屆人 文社會資優班官方網站(無日期)。. 肆、學生的課程經驗 以下部分主要從中山女高於 2007 年所發表的《人文禮讚-中山女高人文與 社會跨界創新團隊》經驗分享集以及白瑩潔(2007)針對建國中學人文社會科學 資優班學生的課程詮釋探究中,擷取部份學生對於課程的一些心得與回饋。. 一、正式課程經驗 在高一的人文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中,建中學生最喜歡的課程為心理學、社會 學、政治學以及經濟學。喜愛這些課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課程教材中往往能 與學生舊有的經驗連結。在未進入此班級之前,學生原以為政治學與社會學是ㄧ 門難懂的學問。但教授卻能指出許多生活上的例子,讓學生立即產生聯想。比如, 學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教授用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童年遊戲「大富翁」以及「肉色」 的意涵,讓學生深刻意識社會其實充斥著宰制與歧視。除了與生活經驗有連接的 課程教材容易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具備挑戰性的課程內容也讓學生非常的震 撼。從社會學中,學生發現原來充滿矛盾與衝突,讓原本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變.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It also follows the general direction set out in th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CDC, 2002) and extends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Integrated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OLE –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broad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with divers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