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災難新聞報導的理論與實務

第三節 國內媒體 921 地震報導的功與過

依據新聞鏡第 569 期楊喬在「百年大地震,媒體總動員」一文中的綜 合整理,此次震災中各媒體表現摘要如下:

廣播媒體:繼上次 729 全台大停電之後,廣播媒體在這次 921 集集大 地震中,再度成為陷於漆黑、恐慌之中的全台民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

發揮了即時傳遞訊息與安定人心的功能。

大地震後,多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跨媒體播音,除台北之音和 TVBS 新聞合作災情播音之外,還有亞洲電台和環球電視聯播,環宇電台與雲嘉 電台、環球電視、華視跨媒體合作,台中全國廣播和中視新聞合作等。此 外,全台各廣播電台相繼投入賑災行列,多個電台個別或聯合舉行賑災活 動。

電視方面:台視新聞從凌晨三點開始播報,中視新聞於凌晨二點03 分率先以跑馬燈方式打出災情快報,三點起開播,主播沈春華當天南下,

晚間新聞在南投縣立體育館開設「現場特別報導」。華視新聞早上七點開 闢特別報導,主播李四端當天趕到南投集集現場採訪。民視主播廖筱君率 先把主播台搬到松山賓館現場,報導救難情況,還趕赴南投埔里災區報導 晚間新聞。TVBS-N 凌晨三點開播特別報導,並決定全天候追蹤報導 災情,還提供畫面給 CNN、NHK、BBC、ABC 和大陸中央台,東森於凌 晨三點半開播。

較與過去不同的是,災變後前兩三天,各電視新聞台幾乎都停掉有廣 告營收的節目,不計成本做馬拉松式的報導。中視並將新聞作業重心放在 中部地區,以「重建家園」為報導主軸。TVBS 設立「平安專線」與「震

災專線」,並與中央電視台合作,為大陸台商尋找災區親友。中天頻道製 作 1 分鍾哀悼短片,東森、環球成立叩應專線,提供觀眾查詢災情。

網路媒體方面:國內各大入口網站陸續推出 921 大地震專輯,各大網 站打破平日的競爭,相互連結,讓愛心網網相連,並成立「集集震災集合 愛心電子捐款網站」,開放民眾直接上網利用信用卡捐款。

報紙方面:在報導災難新聞時雖在速度上落後,在現場感缺乏,但卻 具有廣電媒體難達到的深度。在 921 當天,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 和台灣日報頭版,都有「921 集集大地震」的新聞,但內容多寡不一、詳 細有別。不過,從9月22日起,各報莫不投注十多個至二十多個版,有 系統的報導每個災區的災情,探討救災與賑災的諸多問題。同時,在賑災 與發起救災的努力與貢獻,也絲毫不遜於電子媒體的表現。

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等四家日報除在新聞關注災 後的重建之外,更撰寫社論對重建表達看法、提出建言。檢視四報從9月 27日起到10月3日止,聯合報和中央日報連續幾天的社論都是與震災 的議題有關。自由時報除10月1日外,其餘六天也是。中國時報的社論 主題則從10月1日起連續三天改為以非震災議題為主。

而在四報七天有關震災議題的 24 篇社論中,主題大致可分為:重建 與展望、救災與檢討、媒體與政府、以及其他綜合四類。其中,如何有效 穩定電力的供應,是四報共同關切的重點。而關於媒體與政府關係,由於 媒體報導此次震災新聞時,衍生丁遠超與李濤間的言詞交鋒等風波,使得 震災新聞泛政治化與複雜化,這在本研究的第五章還有完整的、學理的探 討。

此外,為了從各個層面探討救災缺失,以供官民參考改進,聯合報率 先從9月27日推出「921 災後探討系列」報導,並同步推出以描寫震災 現場為主的「殘山殘水殘夢」系列報導,以及以日本阪神大地震為借鏡的

「走過阪神悲情」系列專題。楊喬認為,從系列報導的角度來看,聯合報 在時間上搶得機先,在規劃上呈現多元風貌,在內容上也頗具深度。

中國時報方面,則於9月29日開始推出「921 大地震專題探討」的

系列報導,分別從救災、重建及防災三個層次,針對 921 災變期間所面臨 的各種情況,事件發展的本質,試圖做比較科學系統的探討與分析,以提 供政府各界參考。中國時報雖在時間上落後,但此系列專題連續刊出,而 且摻雜如慈濟之類的軟性議題,有助專題更具可讀性。

中央日報則從9月30日起,分別邀請學者撰寫專欄,推出「921 大 震後重建探討」系列專文。

究竟民眾、學者如何看這次 921 大震各媒體的表現呢?師大大傳所於 地震後(88 年 10 月 13、14 日)針對媒體處理震災新聞之表現進行一項

「社會危機與新聞報導」的調查,針對全省成年民眾以機率抽樣選出的 777 名受訪者進行電話訪問,結果摘要如下:

在對個別媒體表現的滿意程度上,約七成民眾對報紙感到滿意(非常 好 14.5% , 還 好 55% ) , 六 成 三 民 眾 對 廣 播 媒 體 感 到 滿 意 ( 非 常 好 27.4%,還好 40.8%);無線電視(台視、中視、華視、民視)方面,也 有超過七成民眾表示肯定(非常好 15.4%,還好 57.4%)。而在師大大傳 所 的 調 查 中 , 無 線 四 台 中 民 視 則 得 到 最 高 的 評 價 ( 台 視 8.9% , 中 視 12.5%,華視 4.6%,民視 25.4%)。

媒體固然受到總統或政府官員的一些不滿,但民眾對媒體的整體表現 是給予肯定的。以師大大傳所的調查可知,若就九二一大地震以來媒體新 聞報導的整體表現來看,感到「滿意」的民眾高達七成(72.5%),同時 有一成六民眾感到「非常滿意」,覺得「不太滿意」的只有百分之五點 八,「非常不滿意」的亦只有百分之一點五。

此外,三立電視台亦委託蓋洛普民調公司於九月二十九到三十兩天,

利用電話在台灣地區針對二十歲以上民眾進行訪問,共得 1070 份樣本。

在這份民調中,亦有超過八成民眾對「媒體在災變現場及各方救災行動方 面的報導速度表現」感到滿意(非常滿意 28.7%,滿意 58.3%),在「報 導深入程度」上,非常滿意占 21.1%,滿意占 55%,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 為 10.2%;而在最受爭議的議題「媒體的地震報導對政府救災行動是幫助 還是阻力」上,認為有幫助者亦占大多數,包括「非常有幫助」23.6%,

「有幫助」41.3%,僅有 11.2%認為有阻礙及非常有阻礙。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對於媒體自九二一地震以來所發揮的告 知災情及動員救災功能感到滿意,但對提供防震知識及分析地震原因的教 育功能則認為有加強必要。此外有相當多民眾注意到地震新聞似過於強調 災情慘狀而未能進行多角度深度報導。

在媒體單項表現方面,若更細微地對媒體各單項表現進行調查,民眾 受訪民眾有近三成七認為新聞報導速度「非常快」(36.7%)、六成六認 為新聞報導數量「非常多」,同時有近四成(38.9%)民眾認為記者能夠

「非常深入災區」、百分之二十二點九認為媒體「非常充分」地反映了災 民的需求,以及各有一成六、三成三(32.8%)覺得媒體「非常充分」報 導政府、民間的救災政策與行動,這些都可說是較正面的肯定。

相對而言,在對媒體的負面看法上,有 15.6%的受訪者認為媒體在防 震知識的提供上「非常不夠」,近五成民眾覺得媒體並未充分分析地震原 因,且有高達六成(59.6%)受訪者覺得有些記者為搶新聞影響了救災,

同時三成六民眾認為新聞報導太過強調災情慘狀,這些都可說是對媒體報 導的批評。

至於政府與媒體的互動方面,依據環球電視與新新聞週刊的民調,當 被問及「政府與媒體因救災新聞處理而有不同意見,甚至起爭執時會比較 信 任 哪 一 方 」 時 , 表 示 信 任 媒 體 的 受 訪 者 為 36.9%, 信任 政 府者 只 有 20%,另有 21.3%回答要視情況而定。而對於媒體在震災期間的新聞報 導,70.5%的受訪者信任媒體的報導,不信任者只有 15.6%。而在師大大 傳所調查中,在被問及媒體是否不應該批評政府的救災時,則有超過五成 民眾表示「不同意」(35.3%)與「非常不同意」(17.1%),只有三成 多的民眾表示認同。顯示大多數民眾仍認為媒體有監督與批評政府救災措 施的責任。

師大教授胡幼偉在討論「報導震災」的媒體報導時表示:首先,在地 震發生後的第一周內,各媒體的新聞焦點都集中在對災情慘狀及救災行動 的描述。這樣的報導角度當然符合民眾當時的關注焦點,但問題是,對災

區的描述,多是報導同一類型最悲慘的災民故事,對受災較輕微,但同樣 面臨生活及心理復健問題的災區居民,則缺少相關報導。而現在大家才發 現,那些房屋介乎危樓及非危樓間的眾多民眾,該受到何種等級的賑災補 助,正是災後復健工作的一大難題,但媒體一直到十月底才注意到這一大 群處於救災範圍中灰色地帶的災民問題。可見,對於災區狀況的描述,相 當多記者是從比較窄化、而非較為多元的角度來觀察災民處境。

其次,若干電視公司大量運用 SNG 報導災區最新狀況,固然可以讓 非災區民眾盡快得知救災進度。然而,一旦以 SNG 連線報導作為主要新 聞內容,相對的也就忽略了對地震引發問題的深度分析。媒體主管必須瞭 解 SNG 傳回的畢竟只是一時一地的新聞畫面,各個現場的輪流出現,並 不能為觀眾提供災情的綜合印象。何況被派往災區做現場報導的許多有線 電視台記者年資卻相當淺,人生閱歷本就不足,觀察角度與專業知識都有 很大的限制。當從各災區傳回相關畫面後,新聞部理應派遣較資深的記者 或編輯做整合性的綜合報導,以讓民眾對災情建構較完整的印象。同時,

媒體應邀集地震問題及救災方面的專家學者,就地震發生原因、自救方 法、災後復健的具體方案等問題,提出深度分析,讓民眾在驚恐之餘,能

媒體應邀集地震問題及救災方面的專家學者,就地震發生原因、自救方 法、災後復健的具體方案等問題,提出深度分析,讓民眾在驚恐之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