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報紙論述分析

本研究再分析報紙的震災新聞時,特別決定利用論述分析來探討因地 震而引起政府與媒體緊張關係後的所謂「媒體事件」。

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來人文社會學界的研究重點,

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哲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均對語言個人及社會之 間的關係展開分析。另外,論述分析也是瞭解文本如何展現權力、意識型 態、知識的最佳機制(翁秀琪,1997;張錦華,1996)。因此,論述分析 非常適用於此次針對大地震災難事件所引發的「媒體事件」之探討,一方 面可以釐清媒體(報紙)如何藉由語言論述與政府互動,或是權力關係的 運作,另一方面亦可瞭解媒體在災難事件中所自覺的角色與專業意理表現 的問題意識。

論述分析的主要觀點即認為,語言是人類展現的行動以及表現的觀點

(Foss et al., 1991),語言逐漸脫離傳統上與認知、思想以及文化的連結 方式,而將語言的關心置於特殊的社會脈絡中,甚至被視為權力與控制的 媒介。Thompson(1984)認為論述分析具有以下三點特色:一是大部份

的論述分析形式都關心自然發生的表達實例;二是論述分析的首要任務為 語言單位;三是關注語言與非語言活動的關係。故論述分析主要就是透過 語言(非語言)的角度來瞭解文本所展現的意義,而這種文本分析的論述 方式不但可以同時關注社會結構以及微觀的社會行動面,亦可找出社會變 遷的重要指標,以及脈絡情境所賦予的意義與觀點,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 的價值與功用(翁秀琪,1997)。而 Fairclough(1992a)則更進一步地 提醒分析者在進行論述分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建議:

(一)分析的主體是語言文本,分析時要注意它們的個別特性,在選擇文 本時應注意到要呈現出社會實踐的多種面向,避免同質性;

(二)除了將文本視為產品之外,產製的過程亦予以分析;

(三)允許文本的異質性與模糊性,而也可以適時地引用不同的言說來分 析詮釋;

(四)論述分析應注意時間性與動態性;

(五)論述分析應注意到言說在意識型態上的建構效果;

(六)論述分析不只是要注意言說中所呈現的權力關係,也要注意在言說 中呈現出如何的鬥爭態勢;

(七)論述分析要注意意識型態的再生產、鞏固,以及創造性轉化的部 份;

(八)文本要從形式與意義上的各種角度去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論述分析將採取批判語言學取徑,藉以瞭解研究問題所關心 的議題。批判語言學源於一九七○年代的英國,其基礎為 Halliday 發展出 來的系統語言學理論,代表學者有 Fowler, Hodge 以及 Kress 等人(翁秀 琪,1997)。批判語言學的觀點主要是認為語言與社會是交互影響,語言 確立以及型塑社會組織、規範及階級,並且維持權力機制的運作,而權力 的不平等也強烈地影響語言結構,語言不僅傳達權力差異,也強化了權力 的差異(Fowler & Kress, 1979)。若我們進一步探討社會與語言的關係 時,Fowler& Kress(1979:194-195)指出批判語言學具有以下七點特色:

(一)語言結構與使用深受社會組織形式的影響;

(二)社會結構對語言所造成的強制影響力是決定性的;

(三)使用者無法意識到此影響過程,即使他們意識到了,也無力抗拒;

(四)社會結構顯現在語言的所有部份,不限於人稱代名詞或是階級角色 的標籤用法;

(五)不同的語言型式應該會有不同的認知;

(六)語言結構受到社會結構影響的最大部份是權力的不平等;

(七)語言不只傳達權力的差異,也強化了權力的差異。

批判語言學所發展出來的分析方法與策略,對於我們分析揭露隱藏在 新聞文本中的意識型態及權力非常有幫助。語言的使用無法脫離意識型 態,故語言分析是揭露意識型態運作過程中「權力」和「控制」來源的最 佳工具(翁秀琪,1997)。而 Fairlough(1992b)更進一步地把 Foucault 對論述、權力、知識以及社會主體的觀點應用在文本取向的論述分析,藉 此說明語言與權力運作的關係。由於媒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以及權力運作 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因此此次個案研究的論述分析非常適用批判語言 學的觀點。但也由於批判分析必須能夠實際地操作,故 Fowler & Kress

(1979)為論述分析文本的方法列述了五個語藝的類目與規則:

(一)及物的規則:這類語言表達的方式是:主詞-動詞-受詞,來表達行動 者的狀態及心理過程,通常指的是發生在行動者身上的事件,而 非 行 動 者 所 做 出 的 事 件 。 故 研 究 者 可 比 探 究 行 動 的 影 響 程 度 如 何?結果是什麼?行動是針對自己還是別人?行動是由誰所發動 的?

(二)語態的規則:1.代名詞,例如說「我」的使用就含有目擊的意味,

「我們」則代表說話者及其他人。2.「we」,「我們」具有三種意 義,首先,「我們」代表「共同的我們」,因其指涉不明確,故 有他們之意;二是「函括的我們」,具有親密團結之意,例如新 聞報導中的「我們應該支持國家的政策」,這種「我們」其實是

一種迷思;三「我們」具有強烈上對下、強對弱的互動關係。3.

「you」,「你」是「我」及「我們」的補充說法,但新聞報導較 少 使 用 。 4.語言行動, 經由觀察命令句來瞭解人際關係。5.助動 詞,研究者需注意助動詞所欲表達的意涵。6.動詞,藉此觀察人際 關係的距離遠近。

(三)轉換:主要有兩種類型,動詞變名詞(nominalization),以及主 動變被動(passivization),前者增加客觀性,後者則減低參與者 的影響。使用這兩種技巧,可以使行動者和行動者所應負的責任 隱而不見。

( 四 ) 分 類 的 規 則 : 重 新 標 籤 ( relexicalization) 代 表 提 供 一 套 新 的 用 語,過度標籤 (overlexication)則以大量同義字詞來表達某種經 驗。

(五)論述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所有語言單位的整體性與一致性,與論述 的基礎意識型態相同。其中又包括1.指涉;2.省略;3.連結;4.語 句的一致性。

除了以上五項類目可以用來分析新聞論述外,在新聞當中也常利用修 辭的方式來表達論述的意義,這方面的修辭機制包括以下幾點(引自翁秀 琪等,1997 76:78):

( 一 ) 建 構 發 言 位 置 ( footing ) : 「 發 言 位 置 」 的 概 念 由 Goffman

(1981)所提出。他認為交談雙方嘗試透過語言策略傳播情境,

並建構適當有力的發言位置。Clayman(1992)指出發言位置可歸 納為主事人(談話的內容主要代表其立場)、作者(通常為執筆 者)、傳話人(只傳話不涉及個人立場)。而新聞記者為了維持 中立形象,在語言上通常努力扮演「傳話者」的角色。

(二)表明發言資格(category entitlement):為了表明所言為事實,記 者 通 常 會 強 調 某 些 發 言 者 的 角 色 或 身 份 , 也 就 是 其 「 發 言 資 格」。在某些情況下,發言者的「正當性」更取決了新聞的真實

性。

(三)強調細節符合述事結構:這裡所說的「細節」,意指具體描繪說明 事件的來龍去脈,每一環節的內容鋸細靡遺。讀者透過這樣的傳 達方式,好像透過作者或說話者親見現場的一舉一動,藉此加強 了新聞報導的事實成份。

此 外 ,在 進 行批 判的文 本 論述 分 析( TODA, text-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時,應注意三個重要的層面:首先是文本的分析;其次是文本 產製過程的分析以及詮釋的分析(包含了哪些言說種類語文類被使用,以 及它們如何構連等問題);最後則是論述事件的發生情境,以及在不同層 次效果的社會分析(Fairclough, 1992b)。而張錦華(1995:37)整理 Van Dijk 的論述分析觀點時認為,新聞的論述分析其實應該注意兩個面向。

一是新聞論述的表面敘事結構,包括文本的論述文體與呈現方式;二是新 聞論述的深層意義結構,包括必須透過整體論述來分析其涵意。換言之,

當我們進行新聞論述分析時,文本與情境都是必須關照的二個層面。

因此本研究的論述分析亦將採取三個步驟,也就是先觀察分析新聞文 本的基本型式與內容(例如類型、字數、版面等),接著以上述所列的分 析方法深入解析新聞標題以及內文所使用的論述語藝,建構了怎麼樣的權 力觀點與意義,在此除了應用以上提及的批判語言學觀點,也將從意識型 態構連的角度探討新聞文本所產製的權力意義為何。因此,Stuart Hall 對 意識型態區分的三種意涵:主控意識型態—符合主控團體(政府)的利益 與立場;敵對意識型態—對立於主控團體(政府)的立場;協商意識型 態 — 部 份 符 合 、 部 份 對 立 於 主 控 團 體 ( 政 府 ) 的 立 場 ( 參 見 Morley, 1992),也是本研究分析新聞論述意識型態展現的依據。而透過言說的分 析,本研究最後則以事件發生的情境以及相互文本的關係,詮釋政府與媒 體的互動脈絡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