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生態社區經驗比較

第三章 國內外生態社區經驗分析

第二節 國內生態社區經驗比較

safety

生態 ecology

平等公義 equity

健康 health

循環

circulation

效率 efficiency

學習 learning

網路社區

66

該案對應於都市設計與建築規劃設計準則部分,經由國際機制及相對討論出針對沙崙區 規劃目標的原則及程序均質的規範,由表 3-7 可見,而且因為一連串實行及未來之更新之改 變,會不斷有修正,成為台灣代表之聲壞社區與建之示範。成為永續教育場域示範點。

表 3-7:沙崙生態社區永續建築規劃設計準則--目標與概念整理表 Transport

運輸

Flows 流動

Socio-Economy 社會經濟

Processes 程序

Context 背景脈絡

Urban Structure 都市架構

在此規劃中將全區又分出不同性質的區域,分別為田園都市簇群、學習都市/EXPO 簇

Processes 程序

Context 背景脈絡

Urban Structure 都市架構

68

(1).道路斷面修正

(2).指應留設帶狀及集中式的生態廊道 (3).指定留設生態滯洪池

(4).綠色交通物流系統 2.法定都市計畫程面對應

(1).不變更現行都市計畫為原則

(2).充分運用現有計畫管制機制做調整 (3).優先協調私有﹝台糖﹞土地

3.以現有機制規範特定區外所需用之土地 (1).提供生質能需要

(2).提供權益處理之需要 (3).提供生態功能

4.實施二次都市生態基盤項目 (1).汙水管線

(2).道路系統

5.必要開發權益處理建議 (1).價購

(2).發展權移轉 (3).綠色地役權 (4).公約

(5).土地處理機制

二、農村改革

在台灣地區,農村不僅是農民生產與居住的場所,也是大多數其他非農民的生活空間,

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場所,也是其他生命體生存的活動空間。農村的功能從以往的以生產為唯 一目標,轉而同時扮演著自然生存基本條件的維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的保護、文化及人文 景觀的維護角色等。政府積極推動生態工法的前提下,如何從多方位思考,建立自給自足、

永續發展的生態農村,是我們今後努力追求的目標。台灣過去在農業發展及農村發展策略 上,顯然是農業發展優先於技術發展,先確保糧食增產以後,再擴及農村人文建設,農業施 政名目的目標是農業與農村發展並重,然而實際上卻只是走農業發展的路,在都市的工商業 與農村發展並重的雙園性經濟發展模式下,農村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梅迪納(medina,

1983)所謂的鄉村發展四十大失誤中(the 40 deadly sins of rural development)。

休閒農業已經成為台灣農業及農村發展轉型的重要事業,為使農村永續發展,必須以過 去的經驗,以及未來農村及農業的永續發展遠景來訴諸行動,並避免陷入下列十二項重大失 誤:

1 繼續把農村人口發展作為客體來處理,而不是當作發展的主要議題。

2 讓程序變成例行公事,而不能對應已經發展的變遷而演變。

3 在一個程序開始之初,給予太多技術上和財務上的支援,但在後來卻降低為少量或予 以刪除。

4 發展出生產工具,而不包括發展出有助於農村地區整合發展的其他架構 5 強調農業發展而忽略其他農村發展的重要成份,諸如衛生教育文化及其他。

6 獎勵產業發展,而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及利用的結構。

7 把農村發展認為是對農民所做的一系列不協調的行動。

8 想要解決休閒農業與農村問題,卻將各部門分開實行。

9 把農村發展跟一般的發展分開來做計劃

10 當界定目標時是以一定數量來思考,而不是以實體品質來思考。

11 將農村的價值觀、文化、技術過於低估並有欠尊重。

12 僅將農村人口是為勞動力來考慮,而忽略成長及學習的機會。

三.國內生態農村可能的規劃策略6

(一)景觀生態學中的土地嵌合體概念

試圖將生態原則應用到各層面的規劃,結合自然系統的循環的過程,從中尋求規劃設計 創新的可能性,史的人類活動得以親近、融入自然的過程而避免強烈或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1. 傳統生態規劃方式

2. 運用景觀生態學中土地嵌合概念的空間規劃模式

(土地嵌合的架構可利用斑塊、廊道與基質三種空間元素來安排) 3. 生態化土地模式配置

4. 土地嵌合模式的改變

邊緣空間、廊道空間、核心空間、大尺度散佈 5. 生態策略點的判例

6資料來源:李碩慈, 李永展, 生態農村規劃與評估之研究 2005

70

6. 廊道與網絡系統的規劃 (二)生態共生的概念

1.生態共生理念 --- 寄生、附生、共生 2.共生生態的基本主張

3.自然、物質、能源、社群、勞動、精神 4.物性-生物性-人性

5.「重自然的共生關係」到「人與人的社會共生關係」

6.「共生綠-物質能之循環為主」與「自然綠-生態環境之保護為主」

表 3-8: 共生生態社區之規劃主張

共生生態 農業生產 居民生活 歷史人文 綠系統 生態微氣候系統 水系統 能源系統 廢棄物處理系統 農業生產 農地規劃 建築計畫 社區 開放空間 交通運輸 社會經濟 人文 自然地景

李永展(2004b)的研究更進一步地指出,因都市地區與非都市地區環境特質的不同,所 產生的課題也有所不同,故在發展生態社區時也將有所不同的遵循準則:

表 3-9: 都市與非都市之生態策略

都市地區 非都市地區

受到基地空間不足,綠化面積 小。環境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及都 市熱島效應明顯等因素的影 響,其生態社區發展策略應注意

考量非都市區域的發展規劃往往面臨生態植栽多以 景觀為先,欠缺原物種考量;欠缺棲地規劃,影響 生物多樣發展性;經濟發展及農業用藥威脅環境容 量負荷及生物棲地發展等課題,生態社區策略應該:

1 加強綠地連結性

2 應用街道廊道概念連結 3 推動綠色建築更新改善 4 加強對環境汙染監控及處理 5 加強植物本土性

6 復育原生物種之棲地環境 7 建構環境資源共生系統

1 維護生物生態領域

2 發展生態共生之人類構造 3 確保聚落維生之安定 4 提升環境保育維護之能力 5 發展社區的獨特性

(三)永續的生態農村發展

另外李永展也提出生態農村發展與評估系統的架構系統,針對農村生態社區應包含下列 各項主題概念: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生態生產、生態建物、生態交通、生態旅遊,由這些 基礎建構出三生一體:生態、生活、生產、體制,為綱要的永續農村評估體系,由表 3-10 所示。

表 3-10: 永續農村評估體系

永續的生態農村發展

生態穩定 生產自足 生活便利 體制健全

維護穩定的生物多樣性 提昇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比例 維護並有效利用水資源 創造並維護完善的綠系統 提倡有機耕作的方式 促進安全食物的生產 提升農村產業的附加價值 改善農村健康環境 建構普及的農村學習網絡 強調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相對的連結 倡導建築設計與型態和自然環境相結合 有效使用或開發可再生能源 強化地方農特產品或景觀資源的產銷輔導機制 促進歷史性空間或活動的保存與活化 提升居民參與政策或規劃相關活動的機會 降低環境風險的危害 建置完善農地使用間測與獎懲機制

(四)生態農村推動執行原則建議

1.持續推動農村生態多樣性之相關計畫 2.整合水資源的管理與維護計畫

3.持續推動有機耕作方式並輔導有機商標的認證 4.休閒農業的轉型宜有適當的輔導機制

5.農村營建管理計畫與監控機制應落實

6.持續辦理地方農產品與景觀資源之產銷輔導機制

7.配合國土計畫法規理念持續宣導農村發展與農地管理維護的重要性

72